祝迎宪
为探讨提高高位肛瘘疗效的方法,受内口缝合截根术治疗肛瘘的启发,利用原位皮瓣移植截根疗法,治疗高位肛瘘和高位复杂性肛瘘37例,32例一次治愈,5例改用挂线疗法治愈.该法肛外瘢痕少,不损伤过多的括约肌,一次手术不成功,不影响二次切开挂线疗法.
作者:祝普凡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一期皮下不完全缝合法治疗肛瘘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年龄19~30岁,病程2~4个月.低位单纯性肛瘘26例,低位复杂性肛瘘4例.所有病例均可在外口至肛门之间皮下扪及索条样瘢痕增生的瘘管,外口至齿状线距离2~5cm,外口位置在坐骨结节连线前方12例,后方18例.
作者:许建华;顾伏平;孙红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2岁.因肛周肿痛3个月加重3天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肛门右侧轻度肿痛,诊为“肛周脓肿”,应用抗生素后症状减轻,肿块缩小.3天前肿物又增大,肿痛.查体:肛门右侧距肛缘约2cm皮下有一肿物,约4cm×4cm,界限清,有囊性感.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有索状物与肛缘相连.疑为肛周脓肿,试行穿刺,有气体进入空针,共抽出气体约30ml,未抽出脓液,肿块基本消失.不久,局部再度隆起,压之亦有囊性感,即诊断为肛瘘并气性囊肿.2天后在腰麻下行瘘管切开术.术中切开囊肿,见其内有少许坏死组织及脓液.周围有薄层纤维组织形成囊壁,并有一瘘管通向肛门,用探针进入瘘管,探得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以上,为一高位瘘,遂行挂线术.术后10天挂线脱落,25天创面愈合.术后病理证实囊壁为纤维组织.脓液细菌培养为大肠埃希氏菌.后确诊为肛瘘并气性囊肿.
作者:李哲;王丽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638例,男544例,女94例;年龄15~76岁.皮下脓肿363例,粘膜下脓肿36例,坐骨直肠窝脓肿16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8例,直肠后间隙脓肿36例. 治疗方法:骶麻下取侧卧位或截石位,指诊找准内口(即感染肛窦),用弯刀自内口处向下切开至肛门皮肤线为止,不必全程切开脓肿前壁.脓液排出后,用手指深入脓腔充分分离脓腔内纤维隔带,防止遗漏小脓腔.仔细检查内口,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修剪切口两侧皮肤,以利引流.术后中药煎液加温坐浴,每日2次.主要药物有黄连、黄柏、红花、川椒、蛇床子、枯矾、冰片等.有效抗生素静脉滴注.
作者:金伟森;金虎;赵克;丁泉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了提高肛瘘的诊疗质量,选取肛瘘病人7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并经临床手术或病理验证,其中43例肛周脓肿之部位、范围、大小、形态等诊断准确;8例肛周囊肿有3例合并肛瘘;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认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王为;杨光;令狐庆;赵跃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例1]男,44岁.肛周胀痛,进行性加重12天,静滴青霉素7天无效.肛门检查:肛门左侧有肿物约5cm× 5cm,高出皮肤1.5cm,质软,波动不明显.体温>37.4℃,WBC 8.2×109/L,N 0.78,E 0.03.诊断为肛周脓肿(左).沿肿物突起明显处行放射状切开2cm,立即有少量脓液伴近百条蛲虫自脓腔涌出,扩大切口,见腔内有一罕见虫团,由大量活体蛲虫相互缠绕聚集,直径约2cm,即用药膏匙沿脓腔一侧伸入腔底,挖出虫团,清除其余散在蛲虫,用双氧水、甲硝唑液反复冲洗脓腔,再行内口切开.给肠虫清400mg顿服,10天再服400mg,住院半月而愈.
作者:张连波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提高复杂性肛瘘的诊断率,我们对运用不同粘度的造影剂结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84例复杂性肛瘘,男48例,女36例;年龄12~72岁;病程3~32年.手术次数3~8次.复发原因皆因有内口未找到.84例分为碘化油组40例,泛影葡胺组44例. 造影方法:截石位,常规消毒,局麻.将静脉穿刺针头的硅胶管从外口缓慢插入瘘管内,荷包缝合外口以固定胶管.
作者:尚锦秀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尿潴留为肛肠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笔者自拟化瘀通淋煎治疗观察12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肛肠病术后合并急性尿潴留238例,分2组.治疗组:120例,男89例,女31例;采用骶麻96例(1.5%利多卡因20m1),局部浸润麻醉24例(1%利多卡因15~20ml);其中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56例,内注外切术12例,肛瘘切除术20例,肛瘘切开挂线术8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及内口切除术12例,肛裂切除加扩肛术12例.对照组:118例,男88例,女30例;其中混合痔外切内扎术50例,内注外切术15例,肛瘘切除术18例,肛瘘切开挂线术6例,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13例,肛裂切除扩肛术16例.
作者:马剑海;薛秀娟;石大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为观察生肌长肉膏对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作用,对85例肛瘘患者术后创面分4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生肌长肉膏组较之对照组,在减少创口渗液、增加愈合率、缩短愈合天数等方面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提示在肛瘘术后中后期,对创面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杨巍;华斌;张巍;柏连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对326例单纯低位肛瘘采用瘘管切除后缝合的治疗方法,其中男252例,女74例;年龄18~78岁.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伯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30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3例直肠后间隙脓肿,男21例,女12例;年龄23~56岁;病程1周至5年.骨盆直肠间隙脓肿呈半环形者12例,其中位于一侧6例,呈环形18例.内口位于后正中29例,前正中1例,左后2例,右后1例. 治疗方法:取左侧卧位,骶管麻醉,直肠指诊配合探针寻找内口,内口位置低者,可一次性切开,内口位置较高,且与外口距离较远者可采用切开挂线,主切口一般设在内口处,应足够大,肛外呈V形,长度应超过脓腔1cm左右,探查脓腔走行,清理脓腔内纤维纵隔,若脓腔为直行者,于脓腔内置引流管至距顶部1cm处,皮外固定.若脓腔呈半环形或环形者,于脓腔远端相对应处皮肤切一小口,用止血钳钝性分离,穿透肛提肌,将引流管置入脓腔内,皮外固定引流管.
作者:崔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0岁.1996年7月开始出现短裤上时有少许淡红血水样液体,一般每周1次,触摸骶尾部发现包块,约0.5cm×0.4cm,无酸胀、疼痛等不适,局部检查包块无红肿及压痛,质稍软,反复发作1年,包块逐渐增大至1.2cm×0.8cm,稍压痛,无红肿.1997年6月在当地医院作局部包块切除,1997年11月复发,1998年7月来本院就诊.检查骶尾部距肛门10cm正中浅沟处有一约1.8cm×1.5cm包块,表面有溃口,为增生肉芽组织覆盖,以探针由溃口向内探查,可探及窦道仅沿骶尾表面走行,长约3.0cm,不与肛门相通,用刮匙从外口搔刮窦道,刮出3根1.5~2.0cm长短不等毛发及少许坏死组织,门诊隔天引流换药5次,外口愈合.
作者:李胜龙;尹廷宝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中药灌肠法治疗肛窦炎4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25~55岁;病程3个月至5年.
作者:彭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48岁.因下腹胀痛、排尿困难7天于1998年8月28日入院,伴发热,肛旁脓水淋漓,微痛.入院前2周因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术.查体: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右下腹扪及10cm×8cm包块,质硬,边界不清,皮色红,腰大肌右侧缘压痛,直肠温度增高,截石位6点距肛缘2cm见直径为0.5cm的肛瘘外口,有条索状物自此通向肛门.入院后予穿刺抽脓,证实脓肿位于腹膜外,行腹壁脓肿切开引流加肛瘘挂线术,脓肿位于腹膜外,向左至腹直肌鞘外缘,向下至耻骨联合,向右上至腰大肌,脓液约200ml.冲洗后置管于耻骨联合旁和右侧腰大肌处,术中考虑为低位单纯性肛瘘,行肛瘘切开术.术后脓液做细菌培养,报告示大肠埃希氏菌.
作者:胡俊生;蔡德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切开挂线疗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102例,男84例,女18例;年龄7个月至71岁;病程3~12天.肛周皮下脓肿32例,直肠后间隙脓肿44例,坐骨直肠窝脓肿24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2例.内口位置:除6例在肛管直肠环以上外,其余均在齿线附近之肛隐窝处,且以截石位6点肛隐窝处为多. 治疗方法: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麻醉.于脓肿波动
作者:刘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近10年来,我科收治和处理痔疮术后大出血10例,其中外院3例,本院7例,全部经肛镜下缝扎止血后治愈,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现分析归纳如下.
作者:毛红;戚国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患者男,36岁.右侧肛旁轻度红肿10天,后病情逐渐加重,疼痛剧烈,并出现畏寒、发热.入院检查:体温39.2 C,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心、肺、腹部未发现明显异常.局部检查:膝胸位肛旁1~6点15cm×10cm及阴囊根部大面积红肿,压痛,有波动感,局部皮温增高.诊断:肛周脓肿.急诊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切开脓腔,引流出暗红色、恶臭味脓液约200ml.清除坏死组织,1~5点作对口引流.术后以菌必治、灭滴灵静脉点滴,局部换药治疗.术后第1天体温降至38℃以下,第2天体温39.6℃,阴囊至右中腹红肿明显,有波动感.
作者:汪郑芳;刘长;俞立民;刘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治疗118例高位复杂性肛瘘,1次治愈91例,2次治愈27例,治愈率100%.治愈时间19~45天,平均28.1天.术后随访半年至8年,无复发及肛门失禁、肛门移位、肛门畸形等后遗症,肛门功能正常.
作者:李春雨;聂敏;黄闯;田振国;翟云起;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长期以来,痔的“学说”层出不穷,痔的分类标准和治疗方法也相当繁杂.1975年Thomson[1,2]首次提出:“痔是人人皆有的正常解剖结构.”并强调:“痔不是病,不应当切除,除非它有确切的手术指征.”他的论断,引起国际肛肠外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1977年英国痔的专题讨论会,1979年美、英、澳3国肛肠外科医师协会举办联合学术会议以及1984年在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德国结肠直肠外科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根据痔的新概念,对痔的分类标准及治疗方法,展开了热烈讨论.特别是1980年6月在美国亚特兰大市召开的痔外科专题讨论会,争论更加激烈.
作者:张东铭;王玉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采用自制中药痔清消汤剂口服并直肠滴注治疗直肠硬结症33例,与直肠腔内热磁理疗36例对照,结果提示,中药痔清消疗法疗程短,见效快,简便易行,证实该疗法是治疗直肠硬结症的新的有效方法.
作者:荣新奇;荣智愚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