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局麻状态下直肠颈部动脉搏动频数的研究

刘百羽;刘福田

关键词:痔, 直肠, 动脉
摘要:对Ⅰ度内痔23例、Ⅱ度20例、Ⅲ度24例病人直肠颈部动脉搏动频数进行测定,Ⅰ度、Ⅱ度痔患者直肠颈部动脉搏动频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说明内痔Ⅰ度、Ⅱ度存在着动脉高压,而Ⅲ度内痔则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肛垫动脉调节障碍所致痔动脉高压是痔发病的重要原因.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肤痔清软膏促进痔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

    我院对痔术后病人创口用肤痔清软膏局部外敷促进创面愈合,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俞立民;郭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立止血局部注射治疗内痔套扎术后大出血

    以CH-82负压套扎器套扎内痔6264个,并发大出血17例,肛门镜下局部注射立止血一次止血成功.

    作者:马鸿远;周秦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嵌顿性内痔

    1995~1998年用综合疗法治疗急性嵌顿性内痔69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苏振坤;张绍玲;吴又明;盛传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黄元汤配合大成散膏治疗嵌顿性混合痔160例

    我们采用黄元汤配合大成散膏治疗嵌顿性混合痔160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武孝;郑少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治疗痔出血的临床研究

    为了寻找更有效的治疗痔出血的方法,选痔出血患者¨3例,实验组62例,对照组51例.实验组采用铜离子电化学疗法,对照组采用栓剂治疗.结果: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的局部组织血栓形成率达94.4%,血管壁上皮细胞水肿率达100%,表明电化学疗法可闭塞局部血管.其治疗机理:利用电化学的非生理性激活,使局部组织结构发生特殊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局部化学反应及改变微细结构.

    作者:李东冰;王长顺;江涛;陈希琳;吴佐周;唐富生;张莉;谢向东;刘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75例

    采用分段大痔核(以母痔为主)内扎外剥缝合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75例,疗效满意.该术式治愈率高,疗程短,痛苦小,复发率低,无并发症.475例中,男370例,女105例;年龄25~76岁;病程2~36年.痔核切除枚数:3枚420例,4枚55例.住院4~15天,治愈天数10~22天.随访395例,随访率78.9%,随访时间2~4年,近期(2年内)一次性治愈率100%,远期(4年以上)一次性治愈率98.9%.

    作者:李大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痔的现代概念及其解剖生理学基础

    1 痔的概念 20世纪特别是7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痔的认识有了飞跃,已形成新的概念[1],即:痔是直肠下端的唇状肉赘或称肛垫(anal cushions),是每人皆有的正常结构;肛垫呈右前、右后及左侧三叶排列,与直肠上动脉分支无关.它们宛如心脏的三尖瓣,协助括约肌维持肛管的正常闭合;肛垫的病理性肥大即谓痔病.痔病治疗原则是主要根据症状,对于没有症状的痔即使很大也不一定是治疗指征,反之,痔虽小但有发生严重合并症的危险时,则必须治疗.上述概念是Thomson于1975年首次提出,并受到AlexanderWilliams(1982)[2],Bernstein(1983)[3]以及Melzier(1984)等[4]一些著名学者的支持.1983年在德国科伦堡举行的第9届国际痔科专题研讨会上获得一致确认.国外新近出版的肛肠病学专著中已广泛采纳痔的新定义[5].

    作者:张东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混合痔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分析

    混合痔手术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变化,探讨其发病机理及与门静脉系统的关系.

    作者:张景云;王为;刘智亮;武峰;张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门溢油症17例

    肛门溢油症17例,1例男性36岁,1例女性33岁,9例男孩,6例女孩;年龄3~12岁.临床表现为肛门不自主地溢油,重者臀部衣裤大面积渗湿.油液橙黄或浅黄色,便前集中外流或平时慢渗成片.于盛水的痰盂内排便,有明显的油层浮起.平时溢油,用卫生纸揩擦,有明显成片油迹.偶有热流外涌之感.专科检查:除肛周油性浸润外,皮肤无潮红,无湿疹.肛内指诊:无阳性发现.肛镜检查:除少数肛窦扩张,反光度增强外,无明显充血及其它异常发现.饮食习惯及嗜好均无明显共性,近期也不曾过多摄入油炸食品.

    作者:胡志海;程红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扶他林乳膏治疗炎性外痔132例

    采用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扶他林乳膏治疗炎性外痔132例,男87例,女45例;年龄16~72岁;病程2~12年.对照组采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13~68岁;病程1~12年.

    作者:陶家庆;朱云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朴硝黄菊花泡液坐浴治疗炎性外痔

    我科采用朴硝、黄菊花泡液坐浴治疗炎性外痔130例,男76例,女54例;年龄20~70岁;病程3~10天.

    作者:荀洪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消痔洗剂促进痔术后创口愈合疗效观察

    消痔洗剂能明显促进痔术后创口愈合、缩短疗程,现将治疗的196例报告如下.

    作者:贾莉;王蓉英;杨向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利多卡因胶浆在肛裂术后的先期镇痛作用

    我们选用利多卡因胶浆外用于肛裂术后创面以缓解其术后疼痛,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王为;穆作振;汤良庚;令狐庆;杨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肛管固定装置的形态基础及其对排便控制功能的作用

    为从形态学上说明肛管固定装置存在的客观性,从功能上探讨它们在排便控制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对59具小儿尸体,3例成人盆部标本解剖观察,4例新鲜小儿盆部标本做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肛管上部前壁固定于会阴体,侧壁和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在3个水平固定于盆隔;盆隔参与构成联合纵肌的纤维主要沿肛管侧壁和后壁下降并保持一定的内、外分层关系,向外下穿插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并将其分隔为7~9束,再止于肛周皮肤;在会阴体以下的肛管前壁无来自盆隔的联合纵肌组织;汇聚于肛管下端侧后壁的联合纵肌纤维向后上转折止于肛尾中缝皮肤两侧及尾骨背面,参与肛尾韧带.会阴体、肛尾韧带及肛尾中缝的皮肤对肛管前壁的固定及肛管与直肠前壁夹角的形成和维持有关;联合纵肌将肛周结构串连成一个整体,有利于排便控制机制的整体同步活动.

    作者:崔龙;姜文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浴舒液治疗肛肠疾病的临床观察

    浴舒液有抗炎、止痛、止血、抑菌效果,且无毒副作用.对320例血栓外痔、肛裂、脱出性混合痔、痔瘘术后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9.4%,显效率84.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便血、疼痛、肿胀、促进愈合疗效明显.

    作者:李正兴;李益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内外痔分别处理治疗环状混合痔758例

    我院自1987年以来,针对环状混合痔的不同情况,采用内外痔核分别处理,在结扎后的内痔内注入明矾液,并适当切断内括约肌的方法进行治疗,经758例观察,疗效较好.

    作者:顾和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切内扎剥离术配合中药坐浴治疗环状嵌顿痔97例

    采用外切内扎剥离术配合中药坐浴治疗环状嵌顿痔97例,全部为住院病人,其中男63例,女34例;年龄22~83岁;嵌顿时间7~120h.嵌顿后出现部分坏死6例,曾有痔手术史13例,手术时间距此次发病长11年,短2.5年,平均6年.女病人因孕产而发病24例.

    作者:孙亚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三种术式治疗混合痔1484例疗效分析

    1484例混合痔,男973例,女511例;年龄16~70岁;病程2个月至45年.便血806例,便秘或排便时间延长845例.合并肛裂176例,肛乳头肥大或增生86例,肛瘘43例,结直肠炎16例,低位直肠息肉5例,肛门脓肿5例.86例曾有痔手术史.

    作者:乔丽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两种坐浴液对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疗效比较

    我们对464例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应用50%硫酸镁和1:5 000PP液坐浴,观察两种药液坐浴对肛缘水肿的疗效. 临床资料:本组464例,男213例,女251例;年龄17~74岁;中位年龄42.5岁.均为混合痔,痔核嵌顿急诊手术103例.病史0.5~30年,第1次手术328例,2次手术94例,3次手术42例.经常便秘438例.233例女性为孕育后出现痔.手术切除1处104例,2处284例,3处66例.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作者:董玉海;王胜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