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峰;曹绥平;霍莉蓉;王艳榆
为了提高小儿脱肛的治疗效果,我们应用中药敷脐(神阙穴)配合艾灸百会穴、长强穴治疗小儿直肠脱垂28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12岁;病程1个月至2年.Ⅰ度直肠脱垂21例,Ⅱ度直肠脱垂7例.其中便秘9例,慢性腹泻10例.药物组成及用法:黄芪30 g,升麻10 g,柴胡10 g,枳壳10 g,五倍子10 g,金樱子10 g,诃子10 g,蝉衣10 g.将上药研为极细末收瓶备用.取药粉10 g加米醋适量调成饼状,置患儿脐窝(神阙穴),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
作者:周长海;李中文;于广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探讨盆底腹膜疝的X线表现,对不同病史、体征、症状及先前排粪造影出现异常者30例行腹腔造影同步排粪造影.造影显示:便秘、盆腔手术史、会阴坠胀及直肠内套叠者出现腹膜疝的比例为14/27,3/4,5/9和11/17,同时有便秘、子宫切除或直肠内套叠的3例及直肠前膨出上缘有压迹的2例都有腹膜疝,疑有肠疝的4例被否定.结果提示,腹腔造影同步排粪造影能准确显示腹膜疝和肠疝.凡上述病史、症状、体征等在一个人身上出现多项者,直肠阴道间隙增宽、会阴膨隆及疑有肠疝者,应行腹腔造影同步排粪造影.
作者:汪志杰;毛建中;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38岁.因便秘10年余,努责时流血10天余入院.局部检查:肛边结缔组织增生,齿线处3,5,7,9,11点粘膜隆起,肛管前侧0.2cm×0.3cm溃疡面,子宫后倾后屈,突向肠腔,致肠腔狭窄.诊为便秘(子宫后倾后屈综合征)、混合痔、肛管炎,拟择期手术治疗.术前患者诉便时鲜血似从阴道内流出.嘱其在院内排便,便毕即行检查.见:鲜血从阴道流出至肛门边,肛内无出血.妇科检查:阴道口见两淡红色肉芽组织增生,基底溃疡,渗血;阴道上段至宫颈口未见出血;子宫稍后倾,未扪及其它.B超检查:子宫增大.透环:位置形态大致正常.既往无出血史,近期未同房,亦未服用抗凝药及其它药物,经产史无特殊.诊为阴道下段后壁溃疡,肉芽增生.
作者:罗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采用50%葡萄糖注射液直肠周围注射治疗直肠脱垂86例,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男52例,女34例;年龄3~49岁;病程30天至2年.其中部分性脱垂46例,完全性脱垂40例.治疗方法:治疗当日少渣饮食,清洁灌肠.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麻醉(小儿用氯胺酮麻醉).于肛门左右侧及后正中距肛缘约2cm处,用0.5%普鲁卡因做皮丘,再于每个皮丘处各注射3~5ml,深度约5~6cm,然后用腰麻穿刺针先在右侧正中(3点处)垂直刺入皮肤、皮下、坐骨直肠间隙及肛提肌,直达骨盆直肠间隙.穿刺前,注射者将示指插入直肠作引导,触摸针尖证实位于直肠外侧时,再将腰麻穿刺针逐渐刺入5~7cm.到达骨盆直肠间隙后,将药液缓慢呈扇形注入,一侧总量约10~15ml.左侧同法注射.
作者:范海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使用枳术合剂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186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86例中,男85例,女101例;年龄7~81岁;病程3个月至1年10例,1~3年56例,3~5年85例,5~8年24例,8~10年11例.每周排便<2次,粪便干结或羊粪状且排便困难.治疗期间停服其它药物.药物组成及用法:生白术60 g,枳实15 g,肉苁蓉30 g,炙鸡内金10 g,银花30 g,蒲公英20 g,益智仁15 g,玄参20g,生首乌20 g,炒莱菔子30 g,炙大黄5 g,木香10 g,生甘草10 g.腹痛者加生白芍30 g,热实盛者加大黄10 g,阴虚肠燥明显者加玄参60 g,脾胃虚弱明显者加生淮山药40 g.上药加冷水约400ml,浸泡30~60min,文火煮沸15min,取汁200ml,二、三煎各加水300ml,文火煮沸150ml,三者混匀加生蜂蜜20 g调匀,分次服用,每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3个疗程为限.
作者:张金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防止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梗塞范围扩大,减少并发症,保持大便通畅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口服清腑胶囊作为AMI病人的通便剂,疗效观察如下.临床资料:AMI93例,男77例,女16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66岁.方药及用法:AMI病人住院后即常规口服清腑胶囊(我院生产,每粒含大黄粉0.3g)2粒,每日3次,疗程为1周.结果:(1)大便通畅,无不适感75例(80.6%),年龄52~78岁,中位年龄65岁,有严重并发症13例;(2)服后0.5~1天出现腹痛,腹泻3~6次稀便或粘液便,停服清腑胶囊8例(8.6%),年龄65~80岁,中位年龄72岁.其表现征象为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白或白厚腻,脉数或细弱.
作者:余智涛;罗惠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手术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内脱垂所致便秘,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较好.临床资料:本组63例,男14例,女49例;年龄23~72岁;病史0.5~16年.大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手术治疗.治疗方法: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术晨阴道冲洗,骶麻后取臀高俯卧位,双下肢下垂约45°.扩肛暴露肛门直肠,术者左食指置于阴道内作引导,先用4号丝线自齿线上0.5cm,前正中向上间断横行缝合直肠粘膜肌层6~8针.2-0可吸收线在原丝线缝合基础上锁边包埋,上窄下宽避免形成粘膜瓣.如脱垂明显,可在侧方同法处理.有混合痔一并切除,伴肛门狭窄可切开后位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内括约肌予以松解.术后常规处理.
作者:李明贤;汪春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bianmi 便秘 叶剑萍等.高渗通便剂保留灌肠治疗便秘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0,15(9):561. 黄彬.温肾缩尿法治疗老年肾阳虚便秘66例.四川中医,2000,18(9):31. 戚建明.牵牛子粉治疗顽固性便秘.四川中医,2000,18(9):12. 贺新玉.出口梗阻性便秘辨治体会.浙江中医杂志,2000,35(9):373. 包广勤等.辨证分型治疗老年性便秘173例.黑龙江中医药,2000,(5):22. 邓泽潭.便秘病验案3则.中医杂志,2000,41(10:625. 张月玲.菟丝子治疗习惯性便秘.中医杂志,2000,41(10):585. 丁宁.西沙必利治疗青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临床荟萃,2000,15(19):883. 张正荣.辨证治疗痔瘘术后便秘210例小结.黑龙江中医药,2000,(5):29.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自拟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18~64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方药组成及用法:肉苁蓉、生首乌、当归、枳壳、乌药各10g,草决明15g.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怀牛膝、女贞子各10g;阳虚加肉桂3g,韭子10g;气滞重加苏叶10g,莱菔子15g.每日1剂,首剂诸药用量加倍,水煎分2次服,15剂为1疗程.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痊愈15例(71.4%),有效5例(23.8%),无效1例(4.8%).总有效率95.2%.
作者:李广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探讨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1997~1999年我们采用经肛门申联折叠法直肠前壁修补治疗直肠前突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例均为女性;年龄30~60岁;病史5~20年.生育1~4胎,均经阴道自然分娩.排便困难20例(100%),排便时间15~45min,腹胀15例(75%),需辅助排便(口服泻剂、灌肠等方式)20例(100%),会阴部压迫坠胀感19例(95%).合并混合痔8例(40%),直肠粘膜松弛、脱垂6例(30%),直肠指诊远端凹陷20例(100%).排粪造影:轻度前突6~15mm,中度16~30mm,重度>30mm,<6mm为正常.本组病例全部为中、重度患者.
作者:杨珍宝;董顺芳;冯建平;陈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自拟补肾启秘汤治疗女性便秘6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91例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年龄20~80岁,病程1个月至1 7年,平均(8.1±2.9)年.对照组25例,年龄21~79岁,病程2个月至18年,平均(8.3±3.2)年.治疗组:基本方为生地黄、枣皮、肉苁蓉、枸杞子、桑椹子、菟丝子、当归、生黄芪、枳实、生大黄.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阳虚者加肉桂,重用附子;兼气滞痞满者加莱菔子;阴虚火旺者加麦冬、玄参;血虚者加首乌、黑芝麻,重用当归.每日1剂,水煎500ml,分2次温服,10天为1疗程.
作者:党庆先;徐玲;袁婉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内括约肌失弛缓症致顽固性便秘26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内括约肌失弛缓症43例,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3例,女23例;年龄27~56岁.单纯性内括约肌失弛缓症10例,合并直肠前突(Ⅰ~Ⅱ度)6例,合并痔9例,合并肛裂1例.对照组17例,男2例,女15例;年龄26~60岁.单纯性内括约肌失弛缓症7例,合并直肠前突(Ⅰ~Ⅱ度)8例,合并痔4例,合并肛裂1例.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自拟健脾润肠方(黄芪20 g,白术、何首乌、枳实、白芍、肉苁蓉各10 g,肉桂6 g,甘草3g)煎汤早晚分服,并针刺长强、白环俞、孔、承山等穴,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期间指导患者摄入一定量的纤维素,每日饮水不少于2 000ml,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次蹲厕时间不超过5min.对照组每日晨起排便前20min将2%奴夫卡因10~15ml灌入直肠内,对精神紧张、抑郁病人可用镇静剂.
作者:杨楼;葛宗淦;葛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将自拟润肠通便汤应用于痔术后排便困难,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60例中,男96例,女64例;年龄15~65岁;痔术后3~6天104例,7~9天34例,10~12天22例.其中肠胃积热124例,气血亏虚36例.方药组成及用法:火麻仁20 g,当归15 g,肉苁蓉15 g,杏仁10 g,酒白芍10 g,大黄10 g,枳实6 g,厚朴6 g,元参12 g,生地10 g,麦冬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饭前半小时服.便后肛门疼痛甚者加秦艽、防风各10 g;腹痛胸痞者加木香5 g,炮姜3 g;食后呃逆加陈皮10 g,砂仁5 g;大便出血加槐米、地榆炭、侧柏炭各10 g;临厕努挣乏力,神疲气短者加党参、炙黄芪各15 g,焦白术10 g,去生地、元参、麦冬、枳实.治疗结果:本组160例只用润肠通便汤,未用其它泻下药物,130例服用1~3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30例连服9剂症状减轻.
作者:柴峰;曹绥平;霍莉蓉;王艳榆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科发现4例宫颈移位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中已婚、已产3例,未婚、未产1例,年龄20~53岁.因肛门疼痛、坠胀、大便困难等症而就诊.直肠指诊时,于距肛门6~7cm左右扪及不规则包块,包块位于前侧1例,右侧3例(右侧卧位),触之硬韧、光滑,无明显移动感、无触压痛、无指套染血,纤维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经妇科会诊诊断为宫颈移位.
作者:魏照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对22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经阴道入路行直肠前突修补术、直肠粘膜下注射术和肛门后括约肌松解术,近、远期疗效良好.临床资料:22例均为非经期经产妇,年龄26~65岁,病史6个月至20年.主诉排便困难、费力、肛门坠胀、阻塞感、排便不尽感,少数患者需将手指插入阴道才能排便,部分患者合并有混合痔及直肠粘膜松弛、套叠等疾病.肛门直肠指检在肛管前上方与直肠下段前壁可触及凹陷的薄弱处,屏气力排动作则凹陷加深、向前突出更加明显.排粪造影检查呈“鹅头角”样.
作者:李景玉;李玉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肛门直肠下端粪便嵌塞在肛肠科较为常见,而全直肠、乙状结肠粪便嵌塞临床较为少见,患者甚为痛苦,且常易被人们所忽视,今报告2例.患者男,76岁.胸椎骨折卧床近3个月.因粪液从肛门溢漏,便意频伴腹胀、肛门部坠胀不适20天入院.检查:体瘦,腹壁脂肪薄弱,全腹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左下腹乙状结肠区触及粗条索状坚硬粪块样肿块.局部检查:大量稀糊状粪便溢于肛周,味臭.直肠腔内触及坚硬粪块充盈整个肠腔,直肠腔内明显扩张,直径达9.5cm,肛门内外括约肌明显松弛.
作者:高有峰;汤小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横结肠脾曲综合征是因脾曲过高成角造成的一种肠梗阻,由于临床医生的忽视或认识不足,往往造成漏诊或误诊.我们通过12例横结肠脾曲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提高了对该病的认识水平.临床资料:12例脾曲综合征中男5例,女7例;年龄32~80岁.术前误诊5例,并发慢性胆囊炎2例,胸膜粘连1例,子宫肌瘤1例,腰椎结核1例.12例均手术治疗,术中均见横结肠冗长,其中乙状结肠过长9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术前症状均消失.
作者:林宗伟;黄天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16例均行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近期排便困难均缓解,大便每天1~3次.外科手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仔平;王尤福;朱俊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伴有痔和子宫后倾的便秘综合征单纯药物口服很难奏效,必须同时治疗痔疾,配合子宫复位,综合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为已婚女性,全部有子宫后倾,并发Ⅱ期以上内痔、混合痔,排便困难,便秘,部分患者伴排气困难.年龄35~65岁,病程0.5~15年.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多,并伴有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或便条变细,手助排便等症状.直肠指诊可触及后倾子宫压迫直肠上,使直肠后仰倒位.3例在直肠上触及游离的附件,2例发现子宫体增大,经B超和会诊确诊为子宫肌瘤,20例伴有直肠阴道隔薄弱部及直肠粘膜前突凹陷.排粪造影示鹅头征及其内存残余钡,有21例出现直肠粘膜脱垂X线征象.
作者:陈少明;于庆怀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