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宪;骆风芹
采用直肠粘膜吸扎术、粘膜下注射硬化剂加补中益气汤治疗40例顽固性使秘,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34例,女6例;年龄31~78岁;病程5~46年.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及肛门阻塞感、下坠感,排便时间延长.直肠指诊触及粘膜松软,有触痛,并能触及锐利边缘.直肠镜下见直肠粘膜松弛,有粪便滞留直肠.治疗方法及疗效:(1)直肠粘膜吸扎、粘膜基底部注射消痔灵.适用于直肠前壁粘膜内脱垂及轻度全周粘膜内脱垂.术前清洁灌肠,病人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在肛门镜下,齿线上方粘膜脱垂处以1:1消痔灵液(消痔灵与生理盐水)点状直肠粘膜注射,勿进针过深,每点注药量3ml为宜,总量不超过30ml.(2)直肠粘膜下注射硬化剂.
作者:曹树怀;杨玉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直肠前突是直肠前壁袋状突入阴道腔内,被认为是生殖脱垂的一部份.本病常见于50岁以上经产妇,各种原因所致的直肠阴道隔变薄和继发于子宫切除的盆腔去神经支配是可能的病因[1],排便困难是直肠前突的主要症状,患者甚至需用手法经阴道、直肠帮助排粪.体格检查和排粪造影可确定诊断.l临床上解剖异常和症状关系仍不清楚,据报告直肠前突在20%~81%无症状妇女和便秘病人中发生[1,2],而仅23%~70%直肠前突有排便困难症状[3,4],手术修补(经阴道、直肠、会阴)不一定能减轻症状,30%~72%病人仍有排便困难[5-7],因而,一些外科医师对修补直肠前突往往决心难下.
作者:邓建中;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手术治疗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内脱垂所致便秘,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较好.临床资料:本组63例,男14例,女49例;年龄23~72岁;病史0.5~16年.大部分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手术治疗.治疗方法: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术晨阴道冲洗,骶麻后取臀高俯卧位,双下肢下垂约45°.扩肛暴露肛门直肠,术者左食指置于阴道内作引导,先用4号丝线自齿线上0.5cm,前正中向上间断横行缝合直肠粘膜肌层6~8针.2-0可吸收线在原丝线缝合基础上锁边包埋,上窄下宽避免形成粘膜瓣.如脱垂明显,可在侧方同法处理.有混合痔一并切除,伴肛门狭窄可切开后位外括约肌皮下部及部分内括约肌予以松解.术后常规处理.
作者:李明贤;汪春良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为了防止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的梗塞范围扩大,减少并发症,保持大便通畅十分重要.我们采用口服清腑胶囊作为AMI病人的通便剂,疗效观察如下.临床资料:AMI93例,男77例,女16例;年龄45~80岁,中位年龄66岁.方药及用法:AMI病人住院后即常规口服清腑胶囊(我院生产,每粒含大黄粉0.3g)2粒,每日3次,疗程为1周.结果:(1)大便通畅,无不适感75例(80.6%),年龄52~78岁,中位年龄65岁,有严重并发症13例;(2)服后0.5~1天出现腹痛,腹泻3~6次稀便或粘液便,停服清腑胶囊8例(8.6%),年龄65~80岁,中位年龄72岁.其表现征象为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白或白厚腻,脉数或细弱.
作者:余智涛;罗惠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黑虎汤加减治疗老年性便秘,取得了满意效果.临床资料:本组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46~80岁;病程1~21年,其中1~2年14例,占61%,3~5年8例,占35%,21年1例,占4%.辨证分型:气虚型6例占26%,阴血亏虚型10例占43%,气滞型4例占17%,热盛型2例占9%,阳虚寒凝型1例占4%.药物组成及用法:元参130 g,柴胡10 g,甘草20 g.气虚型加炙黄芪60 g,白术20 g;气滞型加杏仁15 g,枳实10 g,川楝子10 g;阴血亏虚型加当归10 g;阳虚寒凝型加小茴香10 g,肉苁蓉10 g,荜茇6 g.每日水煎1剂,早、中、晚各服1次,饭前温服.1周为1疗程.
作者:张同宪;骆风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72岁.因直肠粘膜内脱垂,门诊行直肠粘膜点状注射.取2%利多卡因5ml 2支,丁氏消痔液10ml 1支,两药混合,药液注射至10ml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口唇青紫,随即心跳呼吸停止,立即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紧急抢救,心跳,呼吸15min后相继恢复,30h后死亡.讨论:患者3个月前因直肠粘膜内脱垂曾行套扎法,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时发生过呼吸困难,吸氧后好转,完成手术.利多卡因虽无需作过敏试验,但临床上胸闷、头晕、呼吸困难等经常发生,所以应严格掌握用量、浓度、注射速度,特别对年老体弱、儿童、心肺功能不全者慎用,同时消痔灵或消痔液行注射术时应慎加其他稀释液.
作者:袁冠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中药内服加西沙必利片治疗老年性便秘158例,男78例,女80例;年龄50~78岁;病程2~20年.血虚型32例,气虚型41例,阴虚型28例,阳虚型24例,气血两虚型33例.药物组成及用法:郁李仁、玄参、麦冬各30g,麻仁、蒌仁各20g,杏仁、桃仁、枳实、肉苁蓉、紫菀各15g,甘草6g.气虚者加黄芪、白术各60g,党参15g;阴血虚者加当归10g、熟地15g;阳虚者加牛膝15g、熟附片10g;腹胀者加厚朴、柴胡各10g;纳差者加半夏、莱菔子各15g;便血者加槐花、地榆各15g.上药加水500ml,煎20~30min,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早晚两次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连用1~4个疗程.同时口服西沙必利片,每次10mg,每日2次,早餐前及晚睡前口服.
作者:朱建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用直肠旋转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病史1~28个月.脱垂直肠可自行还纳者3例,1例需手法还纳.肛门括约肌松弛4例,均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脱垂长度4~7cm.术前行骶尾部侧位摄片4例,未发现异常.行钡灌肠检查4例,均有乙状结肠冗长.术前2例曾行注射疗法,1个月后复发.治疗方法及疗效:手术为直肠旋转90°,乙状结肠折叠,盆底抬高术.术中见乙状结肠冗长4例,膀胱直肠陷窝低于正常4例.术后并发排便困难1例.随访4例,随访时间2~3.5年,无1例复发.
作者:张在东;范亚川;曾升明;景杰;崔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拟润肠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68例,男38例,女30例;年龄40~70岁;病程6个月至20年.药物组成及用法:肉苁蓉24 g,首乌18 g,枳实15 g,生地15 g,白芍18 g,黄芪15 g,当归15 g,蜂蜜10 g.上药共置砂罐内煎20min,取汁150ml,连续煎3次,3次药液混合再煎浓缩至300ml.一般便秘每晚睡前服100ml,顽固性便秘服150ml,服用时加热.服药期间忌辛辣、寒凉、生冷食物,宜多活动,每晨宜定时排便.习惯性便秘一般需2~3个疗程,每疗程7天.
作者:杜仲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62岁.以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1天入院.既往有“脱肛”史5年,1年前在天津市第三医院以“冗长乙状结肠扭转梗阻”住院行乙状结肠扭转复位固定术.查体:急性病容,腹部膨隆,可见肠型,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腹透示:下腹有液平面,肠管扩张、积气.嘱病人下蹲,肛门外脱出一大型红色肿块,呈圆锥型,表面有层层环形褶皱,粘膜充血,长约5cm,手法按摩复位后指检,直肠粘膜松弛,肛门括约肌松弛.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结肠增粗、扩张、肠壁变薄、乙状结肠扭转,将扭转肠管复位后行肠减压,肠管血运好,乙状结肠长约70cm,牵起直肠,切开直肠两侧腹膜和陷凹腹膜,将直肠由骶骨和尾骨前面分离,向下到尾骨尖,将直肠由两侧游离但不切断直肠侧韧带,分离直肠前至前列腺,向上牵紧直肠,以丝线将直肠后壁固定于骶前筋膜,在中线与腹膜切口垂直切开,使腹膜松弛,将腹膜缝于直肠前壁,消除陷凹,后缝合直肠两侧,然后将乙状结肠切除约40cm,行端端吻合,盆腔放置引流管.术后诊断:冗长乙状结肠扭转并直肠脱垂.术后痊愈出院.半年后复查未复发.
作者:关文璞;孙清河;张永强;左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横结肠脾曲综合征是因脾曲过高成角造成的一种肠梗阻,由于临床医生的忽视或认识不足,往往造成漏诊或误诊.我们通过12例横结肠脾曲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提高了对该病的认识水平.临床资料:12例脾曲综合征中男5例,女7例;年龄32~80岁.术前误诊5例,并发慢性胆囊炎2例,胸膜粘连1例,子宫肌瘤1例,腰椎结核1例.12例均手术治疗,术中均见横结肠冗长,其中乙状结肠过长9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术前症状均消失.
作者:林宗伟;黄天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结肠慢传输型便秘16例均行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近期排便困难均缓解,大便每天1~3次.外科手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王仔平;王尤福;朱俊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用自拟通便汤治疗习惯性便秘2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18~64岁;病程3个月至12年.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器质性病变.方药组成及用法:肉苁蓉、生首乌、当归、枳壳、乌药各10g,草决明15g.气虚加黄芪30g;阴虚加怀牛膝、女贞子各10g;阳虚加肉桂3g,韭子10g;气滞重加苏叶10g,莱菔子15g.每日1剂,首剂诸药用量加倍,水煎分2次服,15剂为1疗程.结果:经1~2个疗程治疗,痊愈15例(71.4%),有效5例(23.8%),无效1例(4.8%).总有效率95.2%.
作者:李广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结直肠肿瘤以便秘为首发症状者少见,今报告12例,占同期527例结直肠肿瘤的2.28%.临床资料: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23~72岁;病程2周至1年.临床均以便秘为首发症状,合并间歇性腹胀、腹痛9例,便次增多和偶有脓血便各4例.均有口服缓泻药物史.经钡灌肠和/或直肠、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确诊8例,直肠指诊及病理确诊2例,术中确诊2例.12例中误诊8例,其中误诊为习惯性便秘4例,肠粘连2例,肠结核1例,痔1例.肿瘤部位:左半结肠3例,直乙交界处5例,直肠2例.低分化腺癌2例,高分化腺癌5例,中分化腺癌1例,粘液腺癌1例,结肠粘膜下血管瘤1例,腺瘤样息肉伴不典型增生1例,结肠腺瘤伴肠套叠1例.
作者:李贵信;李慧;许学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习惯性便秘及肛肠病术后便秘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14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服用加味麻仁丸,对照组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作者:孙丙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采用中药内服加针刺耳穴压豆法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1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9例,女19例;年龄均60岁以上,大年龄92岁;病程1~5年87例,6~10年72例,10年以上21例.所有病例均作排粪造影、结肠运输试验等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便秘.治疗方法:自拟补肾益气养血,润肠通便方,药用肉苁蓉、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何首乌各15 g,熟地30 g,枳壳10 g,甘草3 g.针刺穴取大肠俞、足三里、孔、天枢、上巨虚、肾俞、脾俞,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耳穴压豆取穴大肠、直肠、便秘.期间指导患者摄入一定量的纤维素,每日饮水不少于2 000ml,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次蹲厕时间不超过5min,疗程均为3个月.
作者:葛宗淦;杨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用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0例运动迟缓型便秘患者结肠不同段肠壁肌间神经丛和对8例对照组结肠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运动迟缓型便秘的结肠肌间神经丛CGRP的阳性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明显增高,而粘膜下神经丛无明显变化.提示运动迟缓型便秘患者肠神经系统CGRP免疫反应变化异常,可能是结肠运动迟缓的原因之一.
作者:雷怀成;朱礼国;易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肛门直肠下端粪便嵌塞在肛肠科较为常见,而全直肠、乙状结肠粪便嵌塞临床较为少见,患者甚为痛苦,且常易被人们所忽视,今报告2例.患者男,76岁.胸椎骨折卧床近3个月.因粪液从肛门溢漏,便意频伴腹胀、肛门部坠胀不适20天入院.检查:体瘦,腹壁脂肪薄弱,全腹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左下腹乙状结肠区触及粗条索状坚硬粪块样肿块.局部检查:大量稀糊状粪便溢于肛周,味臭.直肠腔内触及坚硬粪块充盈整个肠腔,直肠腔内明显扩张,直径达9.5cm,肛门内外括约肌明显松弛.
作者:高有峰;汤小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