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卫
为了评价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环状脱垂痔的疗效,回顾性分析使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70例环状脱垂痔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记录.70例中,切除标本均完整,吻合口位于齿状线上1.5~2cm.手术中吻合口搏动性出血31例(44.2%),51例(72.9%)术后无明显疼痛或不需要使用镇痛药,26例(37.1%)出现尿潴留,尿潴留与选择的麻醉方式有一定的关系.59例(84.3%)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6~18)个月,完全满意51例(86.4%).结果表明,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治疗Ⅲ,Ⅳ期痔安全有效,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同样存在术后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柏林;邵万金;钱海华;陈邑歧;孙桂东;蒋进广;谷云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对痔出血患者在口服痔血胶囊的同时,联合使用太宁栓剂,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外剥内扎术与治疗仪器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将34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外剥内扎术组)和对照组(微波治疗仪组和射频痔疮治疗仪组),比较术后效果.治疗组对患者排便次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安全、可靠.
作者:万开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意义,应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polygram 98多道胃肠压力测定系统对200例肛肠科术前患者进行肛肠压力测定.结果肛裂组肛管缩榨压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 <0.01),排便困难组直肠肛管静息压比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其余痔、肛裂、肛瘘、排便困难组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其各组间相比也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缩榨压、压榨压这4种指标对痔、瘘、裂的诊断不敏感.直肠肛管测压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峨;李国栋;何颖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观察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的临床疗效,将142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浅插管,对照组采用传统插管.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8%,对照组75.8%,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表明,浅插管滴注保留灌肠,减轻了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患者对痔的刺激,提高了疗效.
作者:李铭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院外科肛肠组于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采用铜离子电化学治疗仪治疗各种类型的痔共4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铁强;何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自2003年我院收治结核杆菌感染性肛瘘17例,采用瘘管切开,配合内服外用抗结核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南文仕;南星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提高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后口服中药加痔核内扎外剥术治疗混合痔865例,均一次性手术治愈,有效率100%.无肛门失禁、肛门畸形、黏膜外翻及肛门狭窄等后遗症.
作者:雷雨;周忆;李凌琳;王才刚;李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研究肛肠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运用超前镇痛与平衡镇痛新概念,对肛肠病术后患者7l例采用中药超前平衡镇痛法达到了理想的止痛效果,与对照组71例对比观察,疗效相当,并能减轻并发症.
作者:曹天顺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小针刀闭合性切断闭孔内肌治疗闭孔内肌肥厚致肛门抽动痛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淇第;孙新明;石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院对行PPH手术的368例患者术中采用骶管麻醉复合小剂量异丙酚静脉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秀菊;徐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患者女,40岁.因反复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血半年,以混合痔收入院.入院后检查:体温36.3℃,心率7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8.7kPa,体重55kg.自述既往有普鲁卡因过敏史.入院后当日上午11时行外剥内扎硬化剂注射术.考虑患者有普鲁卡因过敏史,先用1.33%盐酸利多卡因3ml于肛缘外1.5cm 6点位处回抽无血后做局部浸润麻醉.观察3min患者无特殊不适后,遂在3,6,9,12点位作扇形注射1.33%利多卡因20ml(均在回抽无血后缓推药液),深至肛管直肠环,5min后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双上肢强直、四肢厥冷、呼之不应.检查:心率147次/min,呼吸75次/min,血压19.6/13.1kPa.急予吸氧(8L/min),舌下含化消心痛10mg,静推地塞米松10mg、咪达唑仑5mg,静脉补液.10min后患者恢复意识,呼吸平稳、双手仍强直,感全身无力.检查:心率90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5.7/11.2kPa.20min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30min后,患者再次出现心慌、呼吸急促、双上肢强直、呼之不应,给予吸氧(8L/min),再次静脉推注咪达唑仑5mg后,患者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黄德铨;葛琼翔;杨明;王聪;黄军华;杨凯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分段U形外剥切加齿形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53例,85例行外剥内扎术作为对照组.两组均全部治愈,但治疗组术后疗程、疼痛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无肛门狭窄、失禁及黏膜外翻等后遗症,应成为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主要方法.
作者:付红燕;胡早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1997~2005年我科采用手术治疗尾部藏毛窦1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为男性,年龄18~33岁,平均22.5岁.其中汉族9例,维族2例,回族1例.临床表现:骶尾部反复肿痛流脓,病史2个月至3年.其中1例窦道长达15cm(自尾骨尖至腰骶关节处).12例均经临床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尾部藏毛窦.
作者:单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的可行性,采用国产吻合器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32例,治愈31例,症状减轻1例.术后肛门轻度疼痛3例,下腹部疼痛2例,尿潴留3例,出血1例.平均住院4d.无肛门失禁、吻合口狭窄,排粪造影未见直肠黏膜脱垂.随访0.6~3年,无复发.结果表明,PPH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痛苦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郑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们采用肛裂切除加侧方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1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群;吴秀生;徐利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院2003~2004年对Ⅱ,Ⅲ期内痔、混合痔采用痔上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分点位结扎,结扎点下注射1:1消痔灵液,现将术后疗效、疗程及并发症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闫树勋;王艳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采用内注外切皮肤留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0例,治愈率97.5%,随访1~2年未见复发.该手术方法既能切除所有混合痔之静脉曲张组织,又能保留正常肛管皮肤黏膜组织,且对肛垫的完整性无较大损害,达到环状混合痔手术一次性成功,无肛缘水肿及肛门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吕灵仪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为了探讨硬膜外缓释镇痛联合局部应用长效止痛剂用于痔病术后镇痛的效果、安全性和可行性,将100例痔病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联合方法镇痛组33例)术后采用硬膜外缓释镇痛泵(PCEA泵)联合术后局部应用复方亚甲蓝液镇痛;B组(硬膜外缓释镇痛组32例)术后应用PCEA泵镇痛;C组(局部长效麻醉镇痛组35例)手术后局部应用复方亚甲蓝液镇痛.观察指标包括:生理指标,疼痛,镇痛治疗的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各时点疼痛评分结果,说明手术后早期(24h内)应用镇痛泵镇痛效果明显.术后24~72h联合方法镇痛效果明显,而单纯应用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效果差,局部应用长效镇痛剂镇痛效果尚可.结果表明,联合方法镇痛用于肛门病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单模式的镇痛方法,且具有安全性.实施镇痛时应注意加强护理监测,重视术后的疼痛评估,预防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进一步提高镇痛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李贵信;辛学知;夏建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我科将自制止痛生肌膏用于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换药60例(治疗组),并与湿润烧伤膏换药30例(对照1组),红霉素软膏换药30例(对照2组)对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昆;徐光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