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增;顾金水;于光辉;张丽娜;刘杰民
bianmi便秘钟紫凤等.顺行结肠灌洗技术治疗顽固性便秘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21.田洪裕等.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治疗.中华消化杂志,2007,27(6):414.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直肠阴道瘘(RVF)由于发生部位特殊,临床治疗难度大,容易复发.现结合我院直肠阴道瘘手术治疗失败的2例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张琦;杨向东;颜景颖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67岁.因肛周异物反复脱出不适月余来诊.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专科检查:肛缘右侧,截石位7点可见一紫褐色蚕豆大小表面粗糙的脱出物,表面有糜烂出血点,触之柔软,无明显压痛.肛内指诊7点位可触及花生米大小柔软的突起物,诊断为混合痔.
作者:张和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笔者于2003~2005年采用藏毛窦切除袋形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例1]男,19岁,学生.因骶尾处溃口,流血水,反复发作1年于2003年8月20日入院.患者身高181cm,体重110kg,背部、肛周多毛.家族中其他人无相关疾病.
作者:管仲安;姜春英;管丽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院自2000年以来对120例肛裂患者采用缝线方法治疗,疗效理想,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依据1978年全国肛裂专题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20例肛裂中,男54例,女66例;年龄16~50岁,其中20~40岁99例,占82.5%;病程6个月至25年,其中1~5年108例,占90.0%.
作者:于晓东;闫海鹏;赵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探讨内口切开双侧超声刀处理治疗肛瘘的价值,对60例(单纯性肛瘘40例,复杂性肛瘘20例)肛瘘患者采用内口切开双侧超声刀处理方法治疗,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显示,单纯性肛瘘治愈率100%,平均治愈时间21.6d;复杂性肛瘘一次治愈19例,一次性治愈率95%,平均治愈时间27.4d.术后随访0.5~3年,无复发及肛门失禁、肛门畸形等后遗症.结果表明,内口切开双侧超声刀处理能有效地防止肛瘘术后并发症,不影响创口愈合时间.
作者:孙彦辉;曹永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应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治疗重度混合痔64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倪雄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克服排粪造影中钡悬液造影剂的缺点与不足,采用自行研制的仿真排粪造影剂,对70例便秘患者进行了排粪造影检查.结果显示,不但可清晰地测量肛管长度与宽度、会阴下降程度、直肠黏膜脱垂程度、直肠前突程度,而且可以显示直肠内套叠情况,扩大了检查范围.结果表明,仿真排粪造影剂为出口排便障碍的诊断提供了直观可靠的检查方法.
作者:王立铨;张燕生;刘仍海;代红雨;李薇;江春蕾;钟馨;王民基;胡英善;丁家伦;吴佐周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患者男,51岁.6年来肛门疼痛反复发作,排便时疼痛加重伴鲜血,里急后重,每次发作经抗炎治疗均可在数日内缓解至消失.专科检查:肛缘前后侧皮赘隆起,肛管截石位6、12点各见一陈旧性裂口,触痛剧烈,因患者痛苦无法行肛内指诊及肛镜检查.初步诊断:慢性肛裂.拟行肛门后侧内括约肌部分切断术.
作者:刘绍林;张美媛;邓志刚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探讨改良经腹肛门内括约肌切除(ISR)加TME结肠肛管吻合术,用于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完成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129例.按TME原则完全游离切除直肠后,经肛门内括约肌切除,完成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肛门置入支撑引流管,全部患者未行预防性结肠造口.结果显示,发生吻合口漏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4年,3例局部复发,所有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比较满意.结果表明,对经选择的距肛缘≤5cm超低位直肠癌结合盆腔术前术后放化疗,运用TME加ISR术实施保留肛门括约肌手术,采用改进单吻合器法完成吻合,操作简便,提高了保肛手术成功率,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少,局部复发率低,节约费用,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较满意.
作者:李相阳;孙永信;张彤;吴凌云;韩方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深圳市保安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制造的自动痔疮套扎器,应用范围较原痔核套扎器有很大的突破,既可套扎痔核,又补充了PPH术式(故称RPH术式),使用方便,安全有效.
作者:俞宝典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探讨治疗肛瘘合并痔有效的手术方法,采用切除肛瘘瘘管或瘘管高位挂线后,在齿状线上4cm结扎痔血管、悬吊肛垫、黏膜下注射消痔灵的方法治疗56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治愈55例,治愈率98.2%,好转1例,占1.8%,有效率100%.结果表明,肛瘘合并痔患者采用瘘管切除、痔血管结扎、肛垫悬吊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可避免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都志军;潘海强;郁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研究应用高频电容场治疗仪对Ⅲ-Ⅳ度痔进行手术治疗.使用高频电容场门诊治疗的61例痔患者为试验组,传统Milligan-Morgan住院手术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术中失血、术后疼痛、尿潴留、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创面水肿、手术时间、医疗费用等差异,并在术后1年进行随访.结果显示,试验组比对照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少、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医疗费用低廉,在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则逊于对照组.术后1年随访两组在肛门狭窄、漏粪漏气、原位复发、排便困难等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Milligan-Morgan住院手术相比较,用高频电容场进行Ⅲ-Ⅳ度痔门诊手术,手术时间短、医疗费用低廉、术中失血少、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
作者:刘朝晖;陈跃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笔者自1999年7月至今采取新斯的明穴位注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69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54例,女15例;年龄18~71岁,平均43.6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34例,肛瘘切开术18例,肛裂松解术11例,肛周脓肿切开术6例.
作者:任建增;顾金水;于光辉;张丽娜;刘杰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探讨减少低位直肠癌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端端吻合器吻合的3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35例中,2例发生了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7%.结果表明,精细的术中操作,肠断端良好的血供,端端吻合器吻合可达到较低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
作者:蒋祖福;梁建华;杨余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直肠类癌是一种起源于直肠神经外胚层的APUD细胞系的肿瘤.在我国,直肠类癌占直肠肿瘤的0.14%~1.3%,好发于40~60岁.临床上直肠类癌很少见,误诊率极高,尤其是直肠类癌转移至肛周,患者以肛旁肿痛为主诉时,易造成误诊.现将2例直肠类癌肛周转移误诊为肛周脓肿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牟奇蓉;陈富军;伍静;王晓林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为总结和探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对2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结直肠肿瘤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2例手术成功,1例手术失败.无输尿管损伤,无吻合口漏、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例,血性引流液较多2例(均为Miles术),1例有性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病例病理报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残留.全组病例均得到随访,无腹壁穿刺孔种植转移,1例Dukes C期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肝转移,其余病例无复发、转移.结果表明,腹腔镜下行结直肠肿瘤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郎建华;谢峰;高泉根;邱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我科采用单纯应用或联合应用PPH治疗直肠脱垂2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35~73岁;病程6个月至30年.直肠内脱垂23例,直肠全层脱垂5例.同时伴会阴下降9例,伴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肛门失禁7例.
作者:张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肛肠病术后切口换药对于手术成功非常重要.笔者自2003~2007年将制霉菌素联合京万红软膏、凡士林油纱条用于肛肠病术后换药160例,收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军山;孙彬;陈辉;杨德胜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笔者近期采用口服盐酸特拉唑嗪胶囊治疗肛门病术后急性尿潴留,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19~80岁.痔术后22例,肛瘘术后18例,肛周脓肿术后13例,其他疾病术后7例.伴良性前列腺增生23例.
作者:耿文兵;姜学高;李东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