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梅笑玲;高善语
为探讨应用单吻合器行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的疗效,对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前切除术(Dixon术),直肠残端用7号丝线行手工荷包缝合后,应用单吻合器进行吻合.结果显示,3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切缘组织均无癌细胞浸润.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结果表明,应用单吻合器行直肠癌超低位保肛术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费用低.
作者:陈斌武;黄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地佐辛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本研究选择择期行全麻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5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和曲马多组(B组)各25例.术毕前15min给予负荷剂量,A组注射地佐辛0.1 mg/kg,B组注射曲马多2mg/kg.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镇痛泵配方:A组地佐辛0.6mg/kg、氟哌利多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B组曲马多600mg、氟哌利多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两组均以2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注,单次剂量为0.5ml,锁定时间15min.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指征、镇痛及镇静效果、PCA按压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结果显示,两组术后均无呼吸抑制现象,各临床指征稳定,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h、8h、12h、16h、24h及48h镇痛及镇静效果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后不良反应、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比B组快(P<0.05).结果表明,地佐辛用于术后镇痛安全、有效,与曲马多相比,疗效相当,但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对胃肠道功能抑制作用低,更适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自控镇痛.
作者:张帆;章杭;李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总结以急腹症就诊的结肠癌患者的外科诊治体会,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以急腹症就诊的27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27例患者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6例,肠穿孔7例,肠梗阻8例,腹腔内出血3例,病因不明3例.全部行手术治疗,16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行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乙状结肠造口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2例行经腹前切除术.平均手术时间为( 148.87±47.32) min;平均术后住院(17.87±5.48)d.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4例,创口感染2例,肠瘘1例,短期腹泻2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果表明,结肠癌急腹症不同于一般急腹症,术式选择以挽救生命为第一原则,依病情和病变部位而定,实施个体化方案,以达到延长生命之目的.
作者:赵灿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7~2011年,我科采用外口端管道挂线引流治疗远外口肛瘘28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38.5岁;病程0.5~3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骶管麻醉.
作者:张艳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混合痔41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4例,现回顾分析14例吻合口狭窄患者的治疗过程,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男8例,女6例;年龄26~77岁.
作者:蔡长聚;臧同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5~2008年,我科采用改良分段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37例,效果满意,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7例患者均符合2000年4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痔诊断标准,其中男78例,女59例;年龄25~76岁.其中截瘫患者2例.
作者:何毅;胡建军;贺天喜;俞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6年3月至2009年11月,我科采用主瘘管低切高挂支瘘管截断引流术治疗蹄铁型肛瘘57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7例患者中,男41例,女16例;年龄21~56岁;病程3个月至10年;低位蹄铁型肛瘘39例,高位蹄铁型肛瘘18例;单侧蹄铁型肛瘘32例,全蹄铁型肛瘘25例;均为后位蹄铁型肛瘘.
作者:谭斌;武鸿斌;张学辉;张昊;秦中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病窦切开敞开引流术治疗肛窦炎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0例患者中,男7例,女13例;年龄28~66岁,平均43.3岁;病程13个月至16年.19例患者为1个病窦,1例患者为2个病窦.病灶部位:截石位6点15例,3点2例,9点3例.
作者:姜国丹;刘慧峰;李南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环状混合痔是痔发展进程中较为严重的病理阶段,无论是病理解剖,还是生理功能,其已具有不可逆性,此时手术治疗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现就环状混合痔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霖;王佳雷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拖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蹄铁型肛瘘的临床疗效,将84例高位蹄铁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多切口拖线引流治疗(试验组),另一组采用弧形切开内口引流术治疗(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在治愈率和术后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4天疼痛程度、创口水肿情况、肛门功能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拖线引流术治疗高位蹄铁型肛瘘疗效较好,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仲贵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将60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0例,治疗组采用PPH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疗效及手术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7%(296 / 300),明显高于对照组 75.7%(227/ 300),P<0.05;且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方面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PPH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外剥内扎术.
作者:樊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多层螺旋CT在成人急性结直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证实的37例急性结直肠梗阻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逐一与手术或临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37例成人急性结直肠梗阻患者中,CT报告定位诊断正确37例,与临床结果对照符合率为100%;CT报告定性诊断正确35例,与临床结果对照符合率为94.6%.结果表明,多层螺旋CT对成人急性结直肠梗阻的早期定性、定位诊断准确性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不失为临床诊断成人急性结直肠梗阻的首选有效手段.
作者:黄洪;江时忠;余龙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女,41岁.因反复肛旁肿物疼痛流脓10年余来诊.10余年来无明显诱因,自觉肛旁有一肿块,红肿热痛明显,数天后自行破溃流脓,疼痛减轻,红肿消退,自行愈合,并形成硬结;数月后,自觉硬结对侧出现同样症状,遂至医院进行抽脓及抗感染对症治疗,经治疗,该侧肿块变小变硬;随后,每逢饮食辛辣食物,两侧病灶即会交替肿胀化脓破溃,1点位病灶逐渐有肉芽增生隆起于皮表,周围硬结逐渐增大;两侧硬结之间组织即会阴浅横肌及周围组织开始变硬,并形成明显的条索状物,可明显触及.
作者:牛婧;闫海金;罗碧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2006~2010年,我科采用自制复方硝酸甘油膏外敷治疗肛裂80例,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80例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2~55岁,平均31.5岁;病程3个月至5年;一期肛裂31例,二期肛裂49例;裂口位置:截石位6点位52例,12点位19例,其他点位9例.
作者:常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放疗作为直肠癌术后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直肠癌术后放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机体及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理,影响患者康复.为提高直肠癌术后放疗疗效,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全面的护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放射性副损伤.具体护理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作者:李威;聂敏;林红霞;李春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患者男,35岁.因反复便后脱出肿物18年,近期肿物脱垂不能回纳、肛门疼痛5d,于2010年11月10日入院.专科检查(膀胱截石位):7、11点位肛缘赘皮增生,水肿明显,触痛明显,内痔脱出肛外,痔黏膜充血、糜烂,肛门指诊未触及硬性结节,指套无血染,肛门镜检见3、7、11点内痔.入院诊断:嵌顿性混合痔.骶管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于3点位行内痔结扎术,术中发现肛门右侧有一脓肿,范围6~12点,故行切开根治术,7~11点位挂活动橡皮筋旷置引流,排出脓液约30ml,术后给予抗感染、换药等治疗.术后恢复良好,于2010年11月17日出院,共住院7d.随访至今,无复发.
作者:赵琼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施行会阴部人工肛门重建术治疗肛管癌的可行性及优势,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会阴部人工肛门重建术的30例肛管癌患者的资料.结果显示,本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直肠破裂穿孔、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术中出血 30~100ml,手术时间2~4h.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为17~30h.住院7~10d.平均9d.随访至2011年6月,恢复排便感觉及控制排便时间为6~70d.平均40d.术后3个月,用捏鼻屏气增加腹压进行观察,均无大便失禁,未发现套管穿刺处及辅助小切口种植转移.结果表明,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会阴部人工肛门重建术治疗肛管癌安全、微创,可避免患者腹壁造口的痛苦,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在延长患者生命、减少肿瘤复发转移、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作者:张远耀;魏东;范乃军;张辉;赵艇;蔡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为探讨肠壁血管硬化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回顾分析2008~2010年我院收治的以肠壁血管硬化病变为主的2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资料及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资料.结果显示,此2例慢性缺血性肠病患者年龄均较大(76岁、68岁),均以急性腹痛起病,其病理改变均以肠壁中小血管硬化、狭窄伴血管炎性病变为基础的继发性改变为主.结果表明,缺血性肠病多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较快,早期诊断较困难.对临床中老年人出现急性腹痛及血便时应考虑其病史及基础疾病,高度警惕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作者:周林霞;浦国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肛门病手术后局部肿痛在临床上比较普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不便.近年来,我院采用中药汤剂内服法治疗136例肛门病术后肿痛,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6例患者中,男85例,女51例;年龄17~68岁.其中术后第1天出现肛周肿痛者29例,第2天出现肿痛者33例,第3天以后出现肿痛者74例.
作者:王月亭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