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花
国外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达21%~71%,国内文献报道为16.3%~53.8%[1],因此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和护理尤显重要,现综述如下.1 肠造口并发症及处理1.1 造口出血 造口出血常发生在术后72h内,多数是肠造口黏膜与皮肤连接处的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用棉球或纱布轻轻压迫即可止血.郭锦涛等[2]报告341例肠造口术后患者,其中造口出血32例,出血均为细小血管出血,压迫止血后效果良好.更换造口袋时,造口袋内面一定要磨平,防止摩擦.1.2 造口坏死 造口坏死为严重的早期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24~48h,表现肠造口颜色变暗,甚至可转为黑色.早期给予血管活性药物促进肠道的血供,严密观察其发展,观察排便及气体排出情况及腹胀情况.
作者:王淑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观察采用简易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的疗效,将100例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简易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切开排脓术治疗,并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05,P<0.01);在肛门水肿方面,治疗组患者在术后第3、7、15天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简易负压封闭引流用于治疗低位蹄铁型肛周脓肿,可减轻患者术后肛门疼痛、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林洁;杨丽霞;崔韶阳;叶肖霞;韩远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我们采用肛门括约肌侧切术及七叶硝矾洗剂熏洗坐浴治疗陈旧性肛裂8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4例,女51例;年龄18~62岁,平均40例;病程6个月至15年.治疗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骶管麻醉.若裂口在截石位6点位,沿肛裂溃疡面偏向一侧作一梭形切口;上至齿状线,下至裂口外端0.5~1 cm处,切口深度以切开溃疡中心切断部分括约肌至手指无紧缩感为度,切口宜窄,以切除裂口两侧的瘢痕组织为度,合并哨兵痔、肥大肛乳头、皮下瘘者一并切除.
作者:冯敏;符开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探讨套扎器痔上黏膜套扎加外痔切剥术治疗混合痔的近、远期疗效,将27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C组),每组各90例,分别采用套扎器痔上黏膜套扎加外痔切剥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加外痔切剥术和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3种方法治疗混合痔的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显示,A组在治愈率、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方面均优于对照C组(P<0.05或P<0.01);在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也优于对照B组(P<0.01或P<0.05).结果表明,套扎器痔上黏膜套扎加外痔切剥术治疗混合痔近、远期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聂胜林;侯来成;卢桂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研究黄芪润肠颗粒内服结合结肠水疗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疗效,将8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自拟黄芪润肠颗粒内服并用结肠水疗机将药物直接送入全结肠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六味安消胶囊口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治愈24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黄芪润肠颗粒内服结合结肠水疗在临床综合疗效和结肠传输试验检测结果方面,均优于六味安消胶囊,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京贤;赵蒙;罗明雷;宋富利;夏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观察长效止痛剂肛周封闭配合扩肛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将42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0例,分别采用长效止痛剂封闭配合扩肛术(治疗组)及传统的肛裂侧切术(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比对照组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痛苦小,容易操作,对肛门括约肌损伤小,创口愈合快,复发率低,无需住院,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明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以混合痔为例,评价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效果,探讨混合痔切除术临床路径的成本效益、可行性和可推广性.进行阶段回顾性分析,将传统医护模式的混合痔切除术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现行混合痔切除术临床路径管理模式50例患者作为路径组,对其治疗结果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路径组在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混合痔切除术临床路径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模式.
作者:张卫萍;黄明;周岩 刊期: 2014年第05期
2006~2013年,我们采用养阴益气法,自拟便秘通口服治疗习惯性便秘1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将便秘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中,男45例,女55例;年龄18~45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对照组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20~60岁;病程6个月至8年.所有病例行结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如肿瘤、结肠息肉、克隆病、肠结核等)引起的便秘.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张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PPH (proce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本意是脱垂性和出血性疾病的处理措施,外科界包括肛肠界通称为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或直肠黏膜环切吻合术.痔本质是直肠血管的扩张迂曲和直肠黏膜的松弛下移、下脱,所以痔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或脱出,从而引起局部发炎肿痛、排便不畅或肛门控制力下降、肛门潮湿、瘙痒等.所以从痔的本质来看,痔的佳治疗方案应是1882年英国Whitehead发明的痔环切术,但这种手术技术难度甚大,即使是有几十年手术经验的专科医师也往往力不从心.
作者:杨向东;贺平;钱蒙;夏诗童;李松恒 刊期: 2014年第05期
2009~2012年,我们采用术前痔核复位丁字带固定2~3d后再行手术治疗嵌顿性环状混合痔患者9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嵌顿性环状混合痔98例中,男63例,女35例;年龄18~75岁,平均43岁;发作时间2~10d,平均为5d.治疗方法:肛周局部浸润麻醉,待疼痛消失、肛管松弛后消毒肛管,外涂九华膏,用手将痔核还纳肛内,肛内注入四黄软膏10g,纱布压迫,绷带行丁字固定于腰间,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1~2h更换在腹股沟处的绷带,以防压迫腹股动脉,教会患者调整绷带的松紧(行走时比卧位时紧一些),保留固定2~3d,待痔水肿减轻后在局麻下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治疗.
作者:尹春方;蒋庆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通过高通量组织芯片技术,制作石蜡组织微阵列,运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RUNX3蛋白在癌旁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与结直肠癌各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求该基因在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以期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价和基因治疗指标的筛选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均来自未经化放疗的诊断明确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62例及相应癌旁组织21例.采用石蜡组织微阵列技术,运用HE染色明确病理诊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RUNX3在非癌组织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与统计.实验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在21例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和62例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2%(20/21)和69.4%(43/62),癌旁相对正常组织中RUNX3蛋白的阳性染色率高于结直肠癌组织(P=0.017).在62例肿瘤中16例结肠肿瘤和46例直肠标本中RUNX3阳性率分别为(12/16,75.0%),(31/46,6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573).(2) RUNX3的表达与肿瘤各病理指标之间关系:在45例溃疡型样本和1 7例隆起型样本中,RUNX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2%(28/45)和88.2%(15/17),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9).在25例无淋巴结转移样本和37例有淋巴结转移样本中,RUNX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4.0%和59.5%,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41).RUNX3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分化程度、病变大小及不同浸润深度间无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1)结直肠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较癌旁黏膜组织呈现显著降低下调趋势,提示RUNX3蛋白表达下调可能与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RUNX3基因表达无年龄、性别、分化程度、病变大小、浸润深度间差异,但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一定关系,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故作为判断结直肠癌病变程度以及预测预后的潜在分子指标,具有重要的肿瘤学意义.
作者:王蓓蓓;程卫东;黄熠;孙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探讨应用吻合器重建消化道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及吻合器的合理使用,对近期应用吻合器行消化道重建术后出现的4例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4例患者中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2例术后出现吻合口出血.结果表明,应用吻合器出现并发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严格掌握使用吻合器的适应症并合理使用吻合器,可降低术后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张春霞;胡占岭;乔鲁冀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探讨血栓性外痔的发病机制,通过采用血栓性外痔病理切片(HE染色),确定血栓性外痔的一般病理性特征;通过免疫组化SP法,观察血栓被膜CD34 、CD31和Vimentin表达情况,确定血栓性外痔凝血块的外被膜的组织特性,明确凝血块与血管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探讨血栓性外痔患者是否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结果显示,血栓多数属混合型血栓;其外周包裹的被膜为血管上皮;血栓性外痔患者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血栓性外痔是在诱因作用下,痔外静脉丛血管内发生凝血致血管栓塞而形成的以肛缘肿痛为特征的肛门急性病症.
作者:贾小强;杨斌;周海祥;曹威巍;谢振年;闫凌;赵虎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探讨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采用虚实结合挂线配合对口切除旷置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30例(治疗组),并与传统的切开挂线术治疗的3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愈率方面无显著差异;在愈合时间和术后肛门功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肛管压力改变以及术后肛门功能改变(肛门不完全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为26.5d,对照组为33.4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虚实结合挂线配合对口切除旷置引流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在缩短愈合时间、保护肛门功能及肛周皮肤完整性方面有较好效果.
作者:贾彦超;王伟涛;张艳杰;刘俊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女,26岁.因肛旁漏气、漏稀便,反复发作26年,于2013年1月21日以“会阴直肠瘘”收入我院.20余年前曾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具体术式不详),未见明显好转.专利检查:肛门外形尚整,大阴唇后联合左侧会阴部约1 cm见一纵行裂口,2.0cm×0.8cm,色淡红.以食指纳肛,探针经外口向肛内探查瘘道,探针由齿状线上内口处探出,双合诊瘘管质硬,无疼痛,无粪便及脓液溢出,肛内6cm以下未触及硬性肿物.
作者:张志红;邹振培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探讨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对124例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采用口服利尿汤配合电针穴位治疗.结果显示,治愈74例,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9%.结果表明,利尿汤口服配合电针穴位治疗痔瘘术后尿潴留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胡德昌;曹永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观察LC-ⅢB电脑多功能治疗仪配合芍倍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混合痔的疗效,对100例混合痔患者采用此方法治疗.结果显示,治愈98例(98%),显效2例(2%),有效率100%;疗程16~28d,平均20d.术后随访6个月,成功随访80例,除1例偶有肛门潮湿外,其余无复发,无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LC-ⅢB电脑多功能治疗仪配合芍倍注射液注射治疗混合痔,疗效满意.
作者:刘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PPH是基于对肛垫学说的全新认识而提出来的一种治疗技术.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PPH具有符合肛门部解剖生理、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快等特点,但是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PPH的并发症报道也有所增加.现就2000年以来采用PPH治疗出现的并发症作一回顾性分析.1 术中并发症1.1 吻合口出血 吻合口出血为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多为搏动性出血.当击发后拔出吻合器,吻合口通常有喷射性出血现象,文献报道发生率为36%~60%[1,2].赵强等[3]报道35例PPH患者中,吻合口出血率为54.2%(19/35),分析原因:出血与否同荷包缝合有密切关系,从解剖关系上,痔上方的直肠黏膜下有丰富的血管,而这一部分又恰是荷包缝合的部位,加上患者就诊时多为直肠黏膜炎症水肿期,黏膜下血管丛脆性增加,荷包缝合后收紧牵拉时易造成血管撕裂损伤.
作者:李成书;彭旭东;陈富军;李刚;骆川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探讨手术配合中药坐浴治疗婴幼儿肛周脓肿的疗效,将86例肛周脓肿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采用手术加中药坐浴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切开引流或切开挂线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95.3%和65.1%,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婴幼儿肛周脓肿采用手术配合中药坐浴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苹;李乃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为探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219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73例.治疗组采用DG-HAL加外剥内扎术治疗,外剥内扎术组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DG-HAL组采用DG-HAL治疗.分别观察3组术后的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及肛门功能等指标.结果显示,在疼痛评分方面DG-HAL组优于治疗组和外剥内扎术组,治疗组在术后出血、赘皮残留以及内痔复发方面均优于其它两组.在术后肛门功能方面治疗组和DG-HAL组均优于外剥内扎术组.结果表明,DG-HAL加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且能减少术后出血、赘皮残留以及内痔复发等并发症和后遗症.
作者:伍洲颂;刘丽兵;汤国辉;邓秋林;邢佼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