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丙跃
外剥内扎术是治疗混合痔的经典术式,疗效确切,但术后肛缘较易出现水肿,患者痛苦大.笔者对混合痔患者术后给予香连金黄散湿敷以减轻创缘水肿,取得满意效果,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行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患者60例,均参照《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1]确诊,均在骶麻(腰俞穴麻醉)下手术.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1~65岁,平均38.2岁;病程0.5~25年,平均9.7年.
作者:刘四顺;焦莹;吴极;张亮亮;李东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男,43岁.因“一铁丝样异物置入肛门2d,不能自行排出”入院.患者无明显疼痛,无肛门下坠感,无腹痛、腹胀,大便2日未行,肛门可排气.查体:生命体征正常,患者无病容,自主体位,步态正常,言语欠流利,查体不合作,对答不切题.血常规:白细胞16.36×109/L.腹部X线平片、CT检查均示:直肠异物.
作者:于洋;赵欣;管仲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我科2012~2014年诊治肛周横纹肌肉瘤、肛周腺癌、肛管直肠黑色素瘤患者各1例,这些都属于肛周少见的恶性肿瘤病例,极易误诊误治,现将诊疗过程分析报道如下.[例1]患者女,44岁.因“发现肛门肿物2个月”入院.人院专科检查:环肛门周围皮下有质硬肿物,右侧达会阴体,轻微压痛.外院穿刺病理涂片提示大量红细胞、淋巴细胞和散在中性粒细胞.人院后查MRI提示肛周肿物,考虑炎性可能.B超提示肛周肿物.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考虑小细胞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瘤或低分化腺癌.免疫组化检查可排除腺癌、鳞癌、神经内分泌瘤、恶性黑色素瘤.
作者:孙建新;席顺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洁肤液熏洗坐浴用于混合痔术后的临床疗效,将20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术后每日排便后用洁肤液熏洗坐浴,对照组用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7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92/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00%,8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首次排便时创面疼痛、创缘水肿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创面疼痛、创缘水肿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创口疼痛、创缘水肿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混合痔术后应用洁肤液熏洗坐浴,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创口疼痛、创缘水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效果显著.
作者:彭晚桂;覃薛文;鲁龙生;向鹏;董先政;陈宇;黄慧君;罗贤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光子治疗仪照射联合藻酸盐敷料换药在肛瘘术后的应用效果,将100例肛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术后创面予光子治疗仪照射,藻酸盐敷料换药;对照组单纯予凡士林纱条换药.对比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和术后创面渗液、渗血、疼痛情况,以及创面愈合速度及时间.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88.0%,44/50),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10天,观察组创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第10天,观察组创面渗液情况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肛瘘术后给予光子治疗仪照射、藻酸盐敷料换药,可减少创面渗液、渗血,缓解创面疼痛,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仲超祥;张琼;姚秋菊;胡玉超;江飞;韩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了解孕产状况与女性肛肠疾病患病情况的关系,本研究整体上按地区进行分层抽样,城市居民从抽取的地级市(地区)各城区中随机抽取,农村居民从地级市(地区)各县或郊区中随机抽取;采取入户调查和集中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城乡居民近3个月的肛肠疾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AS 9.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有怀孕史(怀孕1次50.78%,生育2次及以上52.86%)和生育史(生育1次52.30%,生育2次及以上50.52%)的女性肛肠疾病患病率较没有怀孕史(44.07%)和生育史(43.91%)的女性高.不同分娩方式中,顺产(49.33%)的女性肛肠疾病患病率低,其次为剖宫产(56.14%),难产(79.72%)女性肛肠疾病患病率高.结果表明,有过孕产史的女性肛肠疾病患病率较没有怀孕史和生育史的女性高.难产女性较顺产和剖宫产女性肛肠疾病患病率高.
作者:章文颖;周璐;朱丽芬;李静;尹玲;曹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自2010年8月以来,笔者采用自拟湿疡洗剂熏洗配合四妙丸口服治疗肛周湿疹患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5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1~60岁;病程15 d至10年;肛周湿疹急性期5例,亚急性期12例,慢性期33例.
作者:王磊;张颖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观察阿痢1号汤在疫毒炽盛型肠阿米巴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将50例疫毒炽盛型肠阿米巴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口服奥硝唑片,每次0.5 g(2片),早晚各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阿痢1号汤直肠点滴(100mL,早晚各1次).2组均以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肠镜下黏膜病变、中医证候等指标.结果显示,治疗后,在疾病疗效、肠镜下黏膜病变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或P<0.01.结果表明,阿痢1号汤可明显提高奥硝唑片口服治疗疫毒炽盛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宋太平;罗林山;刘全林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将210例肛周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5例,观察组采用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熏洗坐浴治疗.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7.1%,102/105)明显高于对照组(72.3%,76/105),P<0.05.观察组治疗后局部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果表明,中西药联合保留灌肠治疗肛周湿疹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萍;李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女,15岁.因“肛门肿物脱出不能回纳2h”于2014年1月11日急诊入院.患者3年来,大便间断便血,血色鲜红,不与粪便相混.近期出现排便不畅,里急后重,大便带血及黏液,便次增多,有时肿物脱出,便后可回纳.2h前患者排便后肿物脱出,不能回纳,伴疼痛、出血,行走困难.专科检查:肛门见一6 cm×4 cm×4 cm的球形肿物,紫红色,充血、糜烂,表面凸凹不平,有淡红色渗液,质地中等,有一蒂与肛内相连,触痛明显.6年前因肠套叠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肠道多发性息肉.
作者:左云领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雷火灸预防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效果,将120例混合痔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后2h给予雷火灸治疗,取穴关元、中极,灸20 min,以熏灸部位产生温热感而无灼痛且皮肤红晕为度,治疗后协助患者自行排尿;对照组术后2h鼓励患者自行排尿,当患者有明显尿意感而不能自行排尿时给予常规护理,用热毛巾湿热敷小腹部,并给予听流水声诱导排尿.对比两组患者排尿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8h内无尿潴留病例,术后24 h内尿潴留1例(1.6%).对照组术后8h内尿潴留8例(13.3%),术后24 h内尿潴留9例(15.0%).观察组术后8h内及12 h内排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2.96±1.21)h]早于对照组[(5.48±1.38) h],P<0.01.结果表明,混合痔术后2h予雷火灸治疗,能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降低术后导尿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郭萍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肛周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肛门周围浅层真皮及表皮的炎症,是肛肠科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口及肛周皮肤,也可延及会阴部以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临床表现以局部瘙痒、分泌物增多、皮疹呈多形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由于其病程长,分泌物反复刺激,故肛门及肛周皮肤常常变厚,发生苔藓样变或皲裂.近年来,笔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苦参汤治疗肛周湿疹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臧旭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聚乙二醇4000散加硫酸镁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回顾200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根据检查前肠道准备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应用聚乙二醇4000散加硫酸镁行肠道准备者为观察组(130例),单纯应用硫酸镁行肠道准备者为对照组(70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肠道准备效果、不良反应及平均排便次数、末次排便清亮比.结果显示,观察组肠道清洁符合率(99.2%,12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90.0%,63/70),P<0.05;而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2%,12/130)明显低于对照组(17.1%,12/70),P<0.05.结果表明,聚乙二醇4000散加硫酸镁用于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肠道清洁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应用价值高.
作者:张育葵;许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清肠止泻散敷脐联合珠芽蓼止泻颗粒口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微生态制剂等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清肠止泻散敷脐、珠芽蓼止泻颗粒口服.对比2组临床总体疗效及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24/30),P<0.05.治疗组发热、呕吐、腹泻消失时间及脱水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清肠止泻散敷脐联合珠芽蓼止泻颗粒口服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于高尚;李成刚;劳慧敏;曹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云锡散涂抹换药促进肛门病术后创面愈合的效果,将3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应用云锡散(锡类散与云南白药的混合物)涂抹创口换药,对照组应用生肌玉红油膏换药.对比2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或P<0.01;而且观察组治疗第4天、第7天、第10天创口疼痛、出血、创缘水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果表明,肛门病术后应用云锡散涂抹换药,可明显促进创面愈合,减轻患者痛苦,效果优于生肌玉红油膏换药.
作者:宋丙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便秘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从病因研究来看,可将其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便秘2类.其中功能性便秘多由饮食结构及习惯、心理因素、生活环境、药物滥用等原因所致,大多数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菌群的失调与便秘的关系如何?临床上又如何利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与便秘的关系?本文就便秘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研究概述如下.
作者:蒲湛;贺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处理方法,回顾68例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资料.患者一旦出现吻合口漏,立即将原骶前引流管做成双套管,用呋喃西林液持续缓慢冲洗至引流管内基本无浑浊物流出(一般需5~7 d)后改为间断冲洗,引流液清亮2~3 d后停止冲洗,观察3~4 d无明显浑浊引流液、体温恢复正常后拔除引流管.拔管后继续观察,皮肤切口处无污秽液溢出、创口基本愈合证明吻合口漏已自行愈合.结果显示,本组68例患者出现吻合口漏的时间为术后第3~7天,主要表现为盆腔引流管内有粪样引流液,个别患者伴有发热、腹痛.经处理66例(97.06%)自行愈合,1例(1.47%)3周后试用可溶性止血纱布堵塞治愈,1例(1.47%)因漏口较大,行回肠造口后逐渐愈合.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无肿瘤局部残留和复发病例.结果表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勿需常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出现吻合口漏后依赖骶前引流管行双套管冲洗、引流,绝大多数可自行愈合,漏口较大、冲洗2~3周后仍不能愈合者宜早行回肠造口.
作者:刘勇敢;雷挺;李龑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开环式微创痔上黏膜切除吻合术(TST)治疗脱垂性痔病的临床疗效,将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手术治疗的80例脱垂性痔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TST治疗,对照组采用Milligan-Morgan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出血、脱出症状改善情况,术后疼痛、肛缘水肿、尿潴留、肛门坠胀情况,以及术后排便通畅程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显示,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术后出血、脱出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尿潴留、肛门坠胀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治疗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排便通畅程度及肛缘水肿发生情况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与Milligan-Morgan术相比,TST术治疗脱垂性痔病术中出血少,术后肛门疼痛轻,肛缘水肿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平;季利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同时性多原发性结直肠癌(SMPCCR)临床少见.我院诊治SMPCCR患者1例,现回顾此例患者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就SMPCCR诊断、病因、病理、外科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治此病提供参考.
作者:戴秋安;方芳;周伟进;朱建红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探讨70岁以上老年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回顾分析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56例老年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48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108例(开腹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显示,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减少[(130.7±141.2) mL vs(232.6±290.4)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缩短[(3.1±1.6)d vs(3.9±1.4) d],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3.5±6.7) dvs (15.3±8.4) d],术后肺部感染(4.2%vs 6.5%)、创口愈合不良(2.1%vs 4.6%)、心血管意外(2.1%vs 3.7%)发生率明显降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清除淋巴结数目、手术成功率、总体保肛率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标本切缘病理学检查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微创的优点,对于70岁以上老年直肠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老年直肠癌患者理想的选择.
作者:倪志强;贾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