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湘林;方显明;钱海凌;黄敏;杨才坤;黄彬;庞宇舟;Pang Yuzhou
跟痛症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引起以疼痛为主的病症[1],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笔者自1992~1997年采用自拟跟痛洗方熏洗治疗跟痛症取得较好疗效,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均为门诊病例,就诊时随机分跟痛洗方熏洗观察组(观察组)和局部封闭组(对照组)。观察组37例,男16例,女21例。双足12例,共计49足。年龄33~78岁,平均52岁,病程2~36个月,平均5.5个月。伴有跟骨骨剌10例15足。对照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双足10例共计43足。年龄38~76岁,平均50岁,病程1~30个月,平均5.2个月。伴有跟骨骨刺7例11足。70例中医辨证可辨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瘀滞型,各型在2组中分布无显著差异。2治疗方法2.1观察组用自拟跟痛洗方熏洗,药用川乌、草乌各15g,威灵仙、透骨草、防风、独活、延胡索,川芎各30g。诸药混匀加清水2500ml浸1h后文火煮沸,再续煎5min,兑入陈醋200ml,然后将药液去渣倒入浴盆,先用蒸气熏跟部,待温度适宜后直接浸洗约20min,每日1剂熏洗2次。10次为1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疗程长短视病情恢复而定。本组病例少仅熏洗2次,多3个疗程共15天,平均1.2个疗程。2.2对照组用局封治疗,药用确炎舒松A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15mg加2%利多卡因1.5ml、灭菌注射用水1.5ml,痛点封闭,每5~7天1次,连续治疗3次。具体视病情恢复而定。本组少局封1次而愈,长21天,平均局封2.4次。
作者:曾国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的:观察自拟消痈汤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80例采用内服自拟消痈汤,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静脉滴注青霉素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乳痛消失时间、乳房肿块消失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拟消痈汤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梁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于1994年以来运用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住院20例,门诊2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长16年,短半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2.1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点按华佗夹脊穴、肾俞、委中、委阳、环跳等穴位,之后揉按腰部20遍,放松腰部肌肉,再重点揉按腰3横突及髂脊肌肉附着点;在腰部行分筋理筋法、三搬法[2];后在腰脊、臀、腿行柔散、捋顺、拍打手法5~10min,手法结束。整套手法约做25~30min,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2.2自拟温经通痹外敷方组方如下:生川乌18g,生草乌18g,生马钱子18g,桂枝15g,川椒15g,细辛10g,狗脊15g,红花15g,姜黄15g,独活15g,秦艽15g,威灵仙15g。 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加水煎熬成膏状,掺入少许樟脑,趁热敷于患处。每天敷4~6h,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本方有大毒,不可内服,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过敏,出现者即停止应用。
作者:陈清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5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75例服调脂胶囊,对照1组52例服多稀康,对照2组32例服非诺贝特。结果:3组对血脂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827%和906%。观察组与对照1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治疗均值比较均P<0.05;与对照2组比较TGP<0.05,其余各项血脂均P>0.05。结论:各组均有良好的降脂、调脂作用,但观察组优于多稀康,对TG作用优于非诺贝特。
作者:韦湘林;方显明;钱海凌;黄敏;杨才坤;黄彬;庞宇舟;Pang Yuzhou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息隐(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用于早期妊娠流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药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较长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笔者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药流后恶露不绝58例,收到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均是就诊时停经≤48天,B超确诊为宫内孕的无药流禁忌症的门诊患者。年龄小18岁,大42岁,平均22岁。有孕产史者43例,初孕15例。药流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短者为8天,长者为25天,平均16天。2治疗方法 益气化瘀汤基本方:党参30g,黄芪30g,益母草30g,当归10g,生地黄20g,桃仁10g,红花10g,仙鹤草10g,枳壳10g,三七5g(冲服),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若恶露多有血块者加茜草炭、炒蒲黄各10g;腹痛甚者加入炒延胡索10g;带下浊、量多伴发热者加入金银花20g,黄芩10g,蒲公英10g。3治疗结果 58例中,30例服药4剂后,阴道流血停止;20例服药6剂后,阴道流血止;6例服药8剂后,阴道流血停止,余症消除;2例无效(后经清宫、抗感染、中药等处理痊愈)。总有效率为9655%。
作者:黄列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髌下脂肪垫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病情缠绵难治。笔者于1996~1999年采用小针刀治疗该病5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53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小25岁,大70岁,平均37.5岁;病程短2个月,长10年,平均1.35年。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其中36例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10例膝关节不能伸屈;8例膝部疼痛向上传导,并伴有股四头肌睟胀感;3例疼痛向下沿胫骨传导,并伴有足背、足趾不适感;5例疼痛向后方传导,伴有窝不适、肿胀、睟痛感;1例疼痛向后下方传导,伴有跟骨痛;10例合并膝关节积液。2治疗方法2.1患者仰卧治疗床上,屈曲膝关节,使足掌平放于治疗床上。在髌骨下缘和胫骨粗隆之间的压痛点上进针刀,刀口线与髌韧带平行刺入,针体和皮肤平面垂直,深度达髌韧带下方。出现睟胀感后作纵行疏通剥离及横行摆动,然后将针刀探至膑尖粗面并调转刀口线与膑骨边缘平行,作纵行疏通剥离,出针刀。若针刀下有坚韧感可作切开剥离2~3刀,以上操作均按无菌操作过程进行。2.2若有关节积液,可先抽出积液,并在局部注入1%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强的松龙5mg,然后实施针刀操作。
作者:韦小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自拟肠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大56岁,小18岁,平均36岁;病程长12年,短1年,平均6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的诊断标准。12辨证分型 脾胃两虚,湿热内蕴型(16例):症见腹痛绵绵,腹泻,便溏而胶滞不爽,或黄色粘液,脘腹胀满,里急后重,并有神疲气短,面色无华,纳少,常因疲劳过度受凉或饮食不洁而加重,舌淡、苔白腻微黄或舌根黄腻,脉弦细滑。 脾肾两虚,湿热久蕴型(10例):症见腹胀腹痛,肠鸣而泄,便下溏薄,混有黄色粘液或不消化食物,肛门灼热,便意频频,甚则便下脓血,肛门下坠感,口干不欲饮,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纳少,畏寒肢冷,头晕眼花,腰膝睟软,舌淡胖、苔黄白相兼,或舌根苔黄腻,脉沉细滑。 肝郁脾虚,气滞湿郁型(14例):症见腹泻或大便结难下,腹痛,痛连两胁,或下腹隐隐作痛,腹痛即便,便后痛减,大便粘液或脓血,里急后重明显,肛门灼热。常伴胸脘作闷,性急易怒,每当精神刺激、情绪紧张而症状加重,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滑数。
作者:银忠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0~1999年,笔者采用手法和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女45例,男20例;发病年龄40~65岁,其中40~50岁45例,51~65岁20例;病程短7天,长14年。65例中,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症状、体征符合颈椎病的诊断。1.2X线及其他检查颈椎3~7椎体前后缘不同程度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不同程度增生变尖,椎间隙左右不对称,生理弧度变直或轻度反曲。颈1~2开口位,65例均有环椎侧块和齿状突的间距不对称(简称环齿间距),右侧宽55例,左侧宽10例。10例眩晕头痛较重者做头颅CT除外颅脑占位性病变和脑实质病变。2捏颈治疗2.1手法治疗作者采用“松、正、点”三法,对颈肩头部进行按摩正骨点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具体做法,患者坐于30cm高的凳上,术者站在患者后侧。松法:拿双肩,揉捏颈各3min,肩颈各3min,左右手拇指分别弹拨分筋对侧颈肌和颈椎棘上韧带3min。正骨:颈椎旋转复位[1],纠正偏歪之棘突和环枢椎半脱位,仅在发现有棘突移位时才施本法。点穴:双拇指点按风门、肺俞、厥阴俞、膏肓俞和心俞、肩井、风池;然后,换双中指指腹,点按环揉双侧率谷、听宫、太阳穴。术者转换位置,站于患者前面,拇指点按印堂、头维(双侧)、百会穴,手法结束。点按每一(组)穴位约1~15min,先轻渐重,根据患者体质,因人施法,患者感觉舒服或胀为度。
作者:贺耀平;宁敏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运用于临床描述,是二十世纪的事,如1932年青年医生JosephSBarr[1]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可能的原因。”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病名仅仅限于专科医生的思考与运用,作为患者是很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因此,每当发生腰腿痛、肢麻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其它压迫症状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药物来治疗(中药或西药),或者寻求一般的针灸或按摩。但,近些年的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椎间盘突出症”不但为临床各科医生所熟悉,亦为一般患者所知晓。因而,一旦患者发生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证候时,临床各科医生往往会主动建议至专科医生处就诊,或用相关的诊断方法,如X线、CT、核磁共振等方法确诊。而一旦获得“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患者亦会主动局限在专科的范围内治疗。这样的情形恰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青岛大学医学院胡有谷教授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书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其法分二,一为手术疗法,一为非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有: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疗法;西方手法;针灸疗法;封闭疗法等六个方面〔1〕。该书所列虽仅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但于椎间盘突出症亦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这些颇具代表的治疗方法并未将药物治疗列于其中。 过去,笔者于临床上亦受上述思路的局限,在碰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亦多介绍上述方法治疗。即使患者兼有内科或其它各科疾病,亦只考虑这些疾病,而不兼顾椎间盘突出,似乎椎间盘突出症通过上述方法治疗乃是唯一途径,此外别无它法。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有经上述治疗而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咨问,请求上法之外的其它方法治疗,乃得于此一领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
作者:刘力红;赵琳;周红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组织专家,遵循工整、择优的原则,按照预先制顶的科学评比办法,从2000年本刊发表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中评出优胜者,现将结果及获奖金额公布如下:一等奖(缺,末达评比办法所订标准)二等奖 唐农 韦艾凌 加味膈下胶囊抗肝维化的林场研究(第4期)800元 梁健芬 李桂贤 黄选华 水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变学、SOD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第1期)(800元)三等奖 邓家刚 复方芳藤合剂异兵同治举(第3期)600元 齐敏友 邱德文 米槁心乐滴丸药效学研究)(第期)(600元) 丘明明 王受武 韦荣芳 曹于 黄中凯 鸦胆子油治疗尖锐的活性成分药理研究(第6期)600元本次活动体现;了企业界、科技界对科技出版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高度民主重视。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继续联合举办“2001年百年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广西中医药》编辑部2001年1月16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好发于有过敏体质之男性青少年,以双眼发病,周期性发作为特点,多在春天发病,夏天加重,秋冬缓解,来年春天又再次发病,以奇痒为主症,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1991年至今共收治该病患者46例92只眼,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显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均为双眼发病;6~10岁26例,11~15岁12例,16~20岁5例,20岁以上3例;病程1~19年,平均46年;睑结膜型21例,角膜缘型9例,混合型16例;42例为在外院接受过治疗且反复发作的门诊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皮质类固醇型青光眼,另外4例为门诊就诊患者。12诊断标准按照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病变同时存在。46例患者均作过结膜囊刮片,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2治疗方法 中药以自拟方:黄芩10g,防风8g,荆芥8g,生地黄10g,山栀子15g,甘草3g,赤芍10g,蝉蜕10g,桑白皮15g,僵蚕6g,川芎8g,苦参10g。
作者:张跃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1997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中药治疗老年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12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60~70岁者3例,71~80岁者7例,81岁以上者2例;单侧下肢受损者7例,双侧下肢受损者5例。合并下肢溃疡者3例,溃疡面积(2.5~3.2)cm×(7~9)cm之间,均有数十年下肢静脉曲张史以及反复发作的血栓性静脉炎,并作过抗炎治疗。此次病程短20天,长3个月。12例无大小隐静脉手术史。就诊时均存在轻重不同的受损下肢红肿热痛炎性反应。中医辨证:湿热型4例,血瘀型3例,瘀热型5例。2治疗方法 湿热型用清热利湿汤加减:玄参、当归、生地黄、黄柏各15g,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苍术、黄芪各30g,茯苓25g,红花15g,黄芩、甘草各10g。 血瘀型用桃仁四物汤加减:桃仁、三棱、莪术各12g,赤芍、当归、延胡索各15g,鸡血藤、丹参各30g,川芎20g,红花10g,甘草6g。
作者:郑天贵;张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鼻炎膏是由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黄芪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用于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我们对该药进行抗炎抗过敏的动物实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实验依据。1实验材料1.1药品鼻炎膏内服药由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提供,批号9806010;地塞米松由广东河源市康泰制药厂提供,批号971011;磷酸组织胺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东风生化技术公司提供,批号9302044。1.2动物昆明小白鼠,普通级,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4号,雌雄各半,体重20±2g;豚鼠,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3006号,雌雄均用,体重200~250g,均由广西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3仪器AEU-210型万分之一g电子天平,日本岛津产。2实验方法与结果2.1抗炎试验2.1.1对小白鼠耳二甲苯致死的影响[1]取小白鼠50只,按雌雄性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10只,药物容量为20ml/kg。第1~3组小白鼠ig给鼻炎膏,剂量分别是30g/kg,15g/kg,75g/kg;第4组ig给地塞米松,剂量为00045g/kg,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1h,于小白鼠左耳滴二甲苯005ml致炎,15min后沿耳根剪下两耳,用6mm打孔器将两耳同部位等面积打下两耳片,用AEU-210型电子天平称重,计算小鼠耳片重量。按小鼠10g体重所含耳片重量换算成耳片系数,作为肿胀度计算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用各组的-x±s作组间t检验,结果见表1。
作者:黄俊;谢金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腹胀便秘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1〕。我院1982~1993年运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腹胀便秘10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住院80例,门诊23例。其中男65例,女38例;年龄大69岁,小21岁,平均45岁。病例来源:车祸致伤,诊断(X线摄片证实)为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稳定型45例;从高坠下2~3天后门诊诊治,经X线摄照片诊断为新鲜骨折50例;8例为原发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本组病例治疗前均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胸椎压缩性骨折,均为外伤所致,未发现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早期主要症状均有腹部膨胀,胀痛,无反跳痛。伤后4~5天无大便占85例,6~7天无大便18例,均小便正常。排除腹腔脏器器质性损伤。中医辨证均属气血瘀滞、腑气不通所致腹胀便秘。2治疗方法 药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川厚朴25g,炒莱菔子15g,枳实16g,桃仁9g,赤芍15g,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服),番泻叶6g(皒),陈皮3g(皒)。 药后24~36h不效者,可再服1剂,中病即止。2剂不效者停服。大便未通前忌生冷之品。
作者:李耀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足跟痛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笔者自1990年以来运用自拟方“四生灵仙洗剂”治疗足跟痛89例,多获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 89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40例,女性49例。年龄小40岁,大85岁。左足42例,右足47例,其中双足2例。病程短23天,长3年。经X线摄片证实有跟骨结节骨刺者63例,骨质疏松5例。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生川乌10g,生草乌10g,生南星10g,生半夏10g,威灵仙30g,细辛10g,五加皮15g,牛膝15g,桂枝30g,独活15g,乳香10g,没药10g,闹羊花10g。 将上药加水2500ml,米醋500ml。武火煎至约2000ml。将煎好之药液与药渣一起倒入盆中,盆缘四周遮盖湿布,中央露出一孔,将患足从孔口伸入接受药的热熏蒸。若过烫则及时移开片刻再复行熏蒸,待热气欲尽,温度适宜时,将患足放入盆中药液浸泡。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剂药可反复使用2~3天。熏洗时注意切勿烫伤皮肤。3治疗结果 治愈(足跟痛消失,行走正常,X线摄片显示骨刺平塌)计60例;好转(足跟痛明显减转,行走正常,X线摄片示骨刺增生存在)计23例;无效(足跟疼痛、跛行及X线
作者:刘春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根据临床积累经验,自拟葶鱼汤治疗肺系痰热咳嗽患者,效果显著。现将1997年11月~1998年12月治疗的170例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82例,女88例。1~14岁27例,15~30岁56例,31~45岁66例,46~60岁8例,61~75岁7例,76~81岁6例。病程短2天,长2个月。西医诊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的37例,肺炎2例,支气管炎131例。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临床症状为咳嗽,喉有痰声,痰黄稠或粘稠,胸闷或胀,或咳引胸痛,舌质偏红,苔黄薄腻或厚腻,脉浮数或浮滑。或伴咽痛,发热,大便秘结。2治疗方法 口服自拟葶鱼汤。方药组成:葶苈子12g,鱼腥草30g,杏仁10g,蚤休20g,浙贝母12g,天竺黄10g,枳壳12g,桔梗12g,百部12g,前胡10g,黄芩10g,枇杷叶10g,射干10g。 若发热加石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儿用药量为上述药量1/2。 每日1剂,水煎服,复煎1次。上方服4剂为1个疗程
作者:陈作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医病案是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用于记载患者疾病发生发展、演变预后、诊断治疗、防护调摄及其结果的档案,也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病案作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对中医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1]。为了适应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中医病案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的贯彻实施,对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促进中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就新规范的学习和执行谈一些看法。1中医病案的作用和特点 中医病案是患者的诊治档案,是医、教、研的宝贵资料,又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事故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同时,又是考核临床医师技术水平和衡量医疗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正确书写病案对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端正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中医病案管理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促进中医学术发展,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作者:唐乾利;姚春;叶向阳;吴胜华;黎甲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甘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于1998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自拟盆炎方保留灌肠治疗该病9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在18~52岁之间。病程长7年,短3个月,其中半年以内者45例,半年以上~2年以内者25例,2年以上~5年以内者17例,5年以上者4例。12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称《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21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睟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加重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122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制或粘连固定,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或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摸到包块。13分型所有病例按黄氏分类法〔1〕分型,属脾虚肝郁者19例,肾阳虚者3例,湿热瘀阻者39例,气滞血瘀者30例。2治疗方法 自拟盆炎方组成:毛冬青30g,败酱草15g,三棱9g,莪术9g,黄芪15g。 上药浓煎取汁100ml,用一次性肛管插入肛内10~15cm,以50ml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注入直肠,保留半小时以上。1日1次,晚上临睡时排大便后灌肠为宜。1个月为1个疗程,若未愈,可重复治疗1个疗程。经期停用,治疗期间避免夫妻生活。
作者:谭桂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小为24岁,大为45岁;病程短为半年,长为6年,均为已婚女性。全部病例均经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中医妇科病证的诊断依据而明确为经行头痛。2治疗方法 基本方:桂枝9g,白芍12g,生姜9g,大枣10g,炙甘草6g,川芎9g,细辛3g。 加减:以巅顶胀痛为主加藁本、柴胡;以眉棱骨痛为主加白芷、菊花;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睡眠不佳加茯神、酸枣仁;血气虚加当归、熟地黄。每日1剂,加水500ml,煎30min,取汁150ml;再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混合,分2次于每日11点和20点服药,药后避风寒。经前1周开始服药,经净后停药,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
作者:朱峪英;陈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