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盆炎方保留灌肠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91例

谭桂云

关键词: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510176广东广州市长寿西路5号
摘要: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于1998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自拟盆炎方保留灌肠治疗该病9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在18~52岁之间。病程长7年,短3个月,其中半年以内者45例,半年以上~2年以内者25例,2年以上~5年以内者17例,5年以上者4例。12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称《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21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睟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加重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122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制或粘连固定,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或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摸到包块。13分型所有病例按黄氏分类法〔1〕分型,属脾虚肝郁者19例,肾阳虚者3例,湿热瘀阻者39例,气滞血瘀者30例。2治疗方法  自拟盆炎方组成:毛冬青30g,败酱草15g,三棱9g,莪术9g,黄芪15g。  上药浓煎取汁100ml,用一次性肛管插入肛内10~15cm,以50ml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注入直肠,保留半小时以上。1日1次,晚上临睡时排大便后灌肠为宜。1个月为1个疗程,若未愈,可重复治疗1个疗程。经期停用,治疗期间避免夫妻生活。
广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1

    目的:观察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5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75例服调脂胶囊,对照1组52例服多稀康,对照2组32例服非诺贝特。结果:3组对血脂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827%和906%。观察组与对照1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治疗均值比较均P<0.05;与对照2组比较TGP<0.05,其余各项血脂均P>0.05。结论:各组均有良好的降脂、调脂作用,但观察组优于多稀康,对TG作用优于非诺贝特。

    作者:韦湘林;方显明;钱海凌;黄敏;杨才坤;黄彬;庞宇舟;Pang Yuzhou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跟痛洗方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

    跟痛症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引起以疼痛为主的病症[1],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笔者自1992~1997年采用自拟跟痛洗方熏洗治疗跟痛症取得较好疗效,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均为门诊病例,就诊时随机分跟痛洗方熏洗观察组(观察组)和局部封闭组(对照组)。观察组37例,男16例,女21例。双足12例,共计49足。年龄33~78岁,平均52岁,病程2~36个月,平均5.5个月。伴有跟骨骨剌10例15足。对照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双足10例共计43足。年龄38~76岁,平均50岁,病程1~30个月,平均5.2个月。伴有跟骨骨刺7例11足。70例中医辨证可辨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瘀滞型,各型在2组中分布无显著差异。2治疗方法2.1观察组用自拟跟痛洗方熏洗,药用川乌、草乌各15g,威灵仙、透骨草、防风、独活、延胡索,川芎各30g。诸药混匀加清水2500ml浸1h后文火煮沸,再续煎5min,兑入陈醋200ml,然后将药液去渣倒入浴盆,先用蒸气熏跟部,待温度适宜后直接浸洗约20min,每日1剂熏洗2次。10次为1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疗程长短视病情恢复而定。本组病例少仅熏洗2次,多3个疗程共15天,平均1.2个疗程。2.2对照组用局封治疗,药用确炎舒松A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15mg加2%利多卡因1.5ml、灭菌注射用水1.5ml,痛点封闭,每5~7天1次,连续治疗3次。具体视病情恢复而定。本组少局封1次而愈,长21天,平均局封2.4次。

    作者:曾国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健脾宁肠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0例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1993年6月~2000年2月,笔者用自拟健脾宁肠汤治疗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6岁,平均38.3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5年。临床表现:均有腹泻、腹痛,其中有腹胀12例,粘液便10例,脓血便2例,肠鸣14例,里急后重8例。30例均作大便常规检验及大便培养,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粘膜粗糙或浅表溃疡。符合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18例,脾虚肝郁7例,脾肾阳虚5例。2治疗方法  予自拟健脾宁肠汤。方药组成: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防风10g,厚朴10g,佩兰10g,白及10g,当归10g,延胡索10g,陈皮5g,白头翁15g,甘草5g。  加减:脾胃虚弱者加黄芪;脾虚肝郁者加柴胡、川楝子;脾肾阳虚者加肉豆蔻;便血者加地榆。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自拟)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未见好转。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6例,占53.3%;好转12例,占40%;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

    作者:叶参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

    笔者于1994年以来运用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住院20例,门诊2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长16年,短半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2.1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点按华佗夹脊穴、肾俞、委中、委阳、环跳等穴位,之后揉按腰部20遍,放松腰部肌肉,再重点揉按腰3横突及髂脊肌肉附着点;在腰部行分筋理筋法、三搬法[2];后在腰脊、臀、腿行柔散、捋顺、拍打手法5~10min,手法结束。整套手法约做25~30min,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2.2自拟温经通痹外敷方组方如下:生川乌18g,生草乌18g,生马钱子18g,桂枝15g,川椒15g,细辛10g,狗脊15g,红花15g,姜黄15g,独活15g,秦艽15g,威灵仙15g。  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加水煎熬成膏状,掺入少许樟脑,趁热敷于患处。每天敷4~6h,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本方有大毒,不可内服,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过敏,出现者即停止应用。

    作者:陈清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颈椎病70例

    笔者2000年4月~10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进修期间对7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坐位颈椎牵引,同时结合磁疗、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中,门诊53例,住院17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25~72岁;病程15天~8年。分型:颈型21例,神经根型20例,椎动脉型26例,交感型3例。12诊断标准按照《百病百问沙龙丛书·颈肩腰腿病防治500问》〔1〕拟定。2治疗方法21采用日本产OL—2000型颈椎牵引仪,取端坐位,先将牵引带装至牵引架上,再将牵引带拉向头顶,自头顶上方套在颈颌部,同时将两耳下方之带扎紧。自后颈向前扎好一具加热装置的围领。牵引参数:牵引重量(视病情及个体感受)3~10kg;每次牵引总时间:20~25min;其中牵引1min,间歇放松5s;牵引角度:据病情一般为15°~30°,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者,牵引角为0°。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日进行第2疗程,2疗程后判定疗效。22采用北京市北分仪器技术公司生产的BY-1型脉冲磁疗仪,取仰卧位,运用颈椎三环法,即一大环水平垫置在后颈部,S面朝上接触后颈部皮肤,两小环分别竖立放置在颈部两侧,N面朝里接触颈两侧皮肤。磁疗参数:磁场强度100%,频率100HZ。每次30min,10次为1疗程,间隔2日进行第2疗程,2疗程后判定疗效。

    作者:曾家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治疗老年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12例

    笔者1997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中药治疗老年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12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60~70岁者3例,71~80岁者7例,81岁以上者2例;单侧下肢受损者7例,双侧下肢受损者5例。合并下肢溃疡者3例,溃疡面积(2.5~3.2)cm×(7~9)cm之间,均有数十年下肢静脉曲张史以及反复发作的血栓性静脉炎,并作过抗炎治疗。此次病程短20天,长3个月。12例无大小隐静脉手术史。就诊时均存在轻重不同的受损下肢红肿热痛炎性反应。中医辨证:湿热型4例,血瘀型3例,瘀热型5例。2治疗方法  湿热型用清热利湿汤加减:玄参、当归、生地黄、黄柏各15g,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苍术、黄芪各30g,茯苓25g,红花15g,黄芩、甘草各10g。  血瘀型用桃仁四物汤加减:桃仁、三棱、莪术各12g,赤芍、当归、延胡索各15g,鸡血藤、丹参各30g,川芎20g,红花10g,甘草6g。

    作者:郑天贵;张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健脾升阳化湿法临床举隅

    笔者长居岭南,岭南病多夹湿,妄用祛湿、利湿、燥湿常常不效,而运用健脾升阳法治疗疾病反复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举数例于下。1霉菌性阴道炎  患者,女,38岁,1998年9月4日初诊。反复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1年,1年前外出旅游后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微臭。到妇产科作白带常规检查示:霉菌(++)。经冲洗及内塞制霉菌素后,诸症消。复查白带常规:无霉菌生长。但1月后,月经来临前3天上症又作,伴腰胀坠,再次经上述处理后,诸症亦消失。此后每次月经来临前3~5天即见腰堕胀、腹胀、便溏、白带多、色白质稠、外阴微痒、口涩、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诊为带下病,辨证属脾虚夹湿。治以健脾升阳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15g,鸡冠花10g,鹿角霜10g,海螵蛸15g。服药3剂,白带减。后守法续服3剂诸症除。复检白带无霉菌生长。嘱经期口服乌鸡白凤丸,平时可服补中益气汤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按:经水将至,脾血先流注血海,后下流为经。患者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水湿下注,损伤任、带二脉,移液下流;或经期脾气益虚,湿毒乘虚内侵,故见症状反复。西医的免疫学亦认为,人体的皮肤、粘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阴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则对人无害,但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来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菌种就成了条件致病菌,故只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才是治病的根本。

    作者:陈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便秘103例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腹胀便秘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1〕。我院1982~1993年运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腹胀便秘10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住院80例,门诊23例。其中男65例,女38例;年龄大69岁,小21岁,平均45岁。病例来源:车祸致伤,诊断(X线摄片证实)为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稳定型45例;从高坠下2~3天后门诊诊治,经X线摄照片诊断为新鲜骨折50例;8例为原发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本组病例治疗前均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胸椎压缩性骨折,均为外伤所致,未发现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早期主要症状均有腹部膨胀,胀痛,无反跳痛。伤后4~5天无大便占85例,6~7天无大便18例,均小便正常。排除腹腔脏器器质性损伤。中医辨证均属气血瘀滞、腑气不通所致腹胀便秘。2治疗方法  药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川厚朴25g,炒莱菔子15g,枳实16g,桃仁9g,赤芍15g,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服),番泻叶6g(皒),陈皮3g(皒)。  药后24~36h不效者,可再服1剂,中病即止。2剂不效者停服。大便未通前忌生冷之品。

    作者:李耀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利湿消肿汤治疗膝关节积液30例

    膝关节积液是膝部滑膜炎和滑囊炎的突出表现。常采用的穿刺抽液后注入强的松龙加压包扎法,疗效欠理想。笔者自1995年1月~1999年4月采用自拟利湿消肿汤治疗30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门诊患者中男11例,女19例。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28例:其中急性6例,病程2周以内,有明确外伤史;慢性22例,病程在1个月~7年以内。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2例,病程在3年以内。均经过中西医多种非手术治疗,疗效不理想。12临床表现膝部肿胀,积液明显,自觉疼痛不适和不同程度跛行;膝关节周围轻度压痛,浮髌试验阳性,积液诱发试验阳性;创伤性滑膜炎关节穿刺抽出液多为黄色、清澈,或有血液而呈粉红色,细菌培养阴性,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关节穿刺抽出液为出血性或咖啡色液体;X线检查,创伤性滑膜炎骨质多无异常,关节积液量多可见关节囊膨胀影;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髌上囊肿胀,密度稍高,结节在骨软骨上的压迹表现为骨腐蚀和囊性变[1,2]。2治疗方法  内服自拟利湿消肿汤,配合适当休息,不加其他任何治疗。基本方药:萆10g,薏苡仁30g,生黄芪30g,益母草30g,土牛膝30g,土茯苓30g,茯苓皮30g,车前子30g。

    作者:杜引平;任志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四生灵仙洗剂治疗足跟痛89例

    足跟痛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笔者自1990年以来运用自拟方“四生灵仙洗剂”治疗足跟痛89例,多获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  89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40例,女性49例。年龄小40岁,大85岁。左足42例,右足47例,其中双足2例。病程短23天,长3年。经X线摄片证实有跟骨结节骨刺者63例,骨质疏松5例。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生川乌10g,生草乌10g,生南星10g,生半夏10g,威灵仙30g,细辛10g,五加皮15g,牛膝15g,桂枝30g,独活15g,乳香10g,没药10g,闹羊花10g。  将上药加水2500ml,米醋500ml。武火煎至约2000ml。将煎好之药液与药渣一起倒入盆中,盆缘四周遮盖湿布,中央露出一孔,将患足从孔口伸入接受药的热熏蒸。若过烫则及时移开片刻再复行熏蒸,待热气欲尽,温度适宜时,将患足放入盆中药液浸泡。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剂药可反复使用2~3天。熏洗时注意切勿烫伤皮肤。3治疗结果  治愈(足跟痛消失,行走正常,X线摄片显示骨刺平塌)计60例;好转(足跟痛明显减转,行走正常,X线摄片示骨刺增生存在)计23例;无效(足跟疼痛、跛行及X线

    作者:刘春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镇静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石菖蒲提取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镇静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给药3次,观察睡眠实验和中枢兴奋实验。结果:石菖蒲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醇提液和挥发油有协同士的宁兴奋脊髓的作用;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苦味毒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抽搐次数和死亡率增加;而挥发油则有对抗苦味毒兴奋作用,起镇静抗惊厥作用。结论:石菖蒲醇提液有兴奋脊髓、中脑和大脑的作用;水提液主要兴奋中脑和大脑;而挥发油既兴奋脊髓,又有抑制中脑和大脑的作用。

    作者:方永奇;吴启端;王丽新;邹衍衍;柯雪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炎膏抗炎抗过敏的实验研究

    鼻炎膏是由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黄芪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用于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我们对该药进行抗炎抗过敏的动物实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实验依据。1实验材料1.1药品鼻炎膏内服药由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提供,批号9806010;地塞米松由广东河源市康泰制药厂提供,批号971011;磷酸组织胺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东风生化技术公司提供,批号9302044。1.2动物昆明小白鼠,普通级,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4号,雌雄各半,体重20±2g;豚鼠,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3006号,雌雄均用,体重200~250g,均由广西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3仪器AEU-210型万分之一g电子天平,日本岛津产。2实验方法与结果2.1抗炎试验2.1.1对小白鼠耳二甲苯致死的影响[1]取小白鼠50只,按雌雄性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10只,药物容量为20ml/kg。第1~3组小白鼠ig给鼻炎膏,剂量分别是30g/kg,15g/kg,75g/kg;第4组ig给地塞米松,剂量为00045g/kg,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1h,于小白鼠左耳滴二甲苯005ml致炎,15min后沿耳根剪下两耳,用6mm打孔器将两耳同部位等面积打下两耳片,用AEU-210型电子天平称重,计算小鼠耳片重量。按小鼠10g体重所含耳片重量换算成耳片系数,作为肿胀度计算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用各组的-x±s作组间t检验,结果见表1。

    作者:黄俊;谢金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肠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

    笔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自拟肠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大56岁,小18岁,平均36岁;病程长12年,短1年,平均6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的诊断标准。12辨证分型  脾胃两虚,湿热内蕴型(16例):症见腹痛绵绵,腹泻,便溏而胶滞不爽,或黄色粘液,脘腹胀满,里急后重,并有神疲气短,面色无华,纳少,常因疲劳过度受凉或饮食不洁而加重,舌淡、苔白腻微黄或舌根黄腻,脉弦细滑。  脾肾两虚,湿热久蕴型(10例):症见腹胀腹痛,肠鸣而泄,便下溏薄,混有黄色粘液或不消化食物,肛门灼热,便意频频,甚则便下脓血,肛门下坠感,口干不欲饮,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纳少,畏寒肢冷,头晕眼花,腰膝睟软,舌淡胖、苔黄白相兼,或舌根苔黄腻,脉沉细滑。  肝郁脾虚,气滞湿郁型(14例):症见腹泻或大便结难下,腹痛,痛连两胁,或下腹隐隐作痛,腹痛即便,便后痛减,大便粘液或脓血,里急后重明显,肛门灼热。常伴胸脘作闷,性急易怒,每当精神刺激、情绪紧张而症状加重,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滑数。

    作者:银忠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妇科洗剂的制备及应用

    1处方:黄柏4kg,苦参7.5kg,山苦楝7.5kg,千里光5kg,鱼腥草5kg,银花藤5kg,蛇床子5kg。2制备取上述药材,加7倍水浸泡12h,水煎煮2次(分别为60min、40min),合并煎煮液,浓缩至500L,过滤,分装,流通蒸汽灭菌45min。3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液体,久置后有少量沉淀,轻摇易散。  检查pH5.0~7.0,相对密度不低于1.02。  鉴别取本品30ml,水浴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生成桔红色沉淀。4用药方法妇科洗剂500ml,非经期坐浴15~30min或阴道冲洗,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作者:覃丹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治疗及研究概况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Pigmentarydege-nerationofretina,Rp)是一组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疑难眼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夜盲、视野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或熄灭为主,是世界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发病率为1/3000~1/5000〔1〕,治疗极为棘手,预后不良。西医学目前对Rp尚无满意疗法,采用血管扩张剂及维生素A、E等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当于中医高风雀目,在病因病机方面《原机启微》认为属“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近代宗其学说,认为先天不足,命门火衰或后天失养,阳气下陷,不能升清于目;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肾虚弱,清阳不升所致,故治疗多从肾、肝、脾着手〔2,3〕。兹就1991年来中医治疗及研究概况现状综述如下。1临床治疗1.1中药治疗鹿道直等〔4〕用益气活血、调补肝肾的灵素丸(西洋参、羚羊角、钩藤、百合、菊花、藏红花、当归、赤芍、茺蔚子等)治疗4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以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作为疗效标准,结果显效30.2%,有效65.1%,总有效率95.3%。5例随访2年,病情均无反复。曾巍〔5〕拟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法,用明目地黄汤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4例68只眼,病程3~30年不等,10天为1疗程,治疗短2个疗程,长19个疗程。结果视力改变:显效22眼,有效15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54.4%,视力在0.3以上者,治疗前29眼,治疗后41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视野改变:显效22眼,有效38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88.2%,视野大于10°,治疗前20眼,治疗后46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丁淑华等〔6〕用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中药夜明方(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夜明砂、炙全蝎等)治疗46例92眼,合并白内障21例,3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进行观察,结果视力变化:92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69眼,提高1行13眼,无变化10眼,无一例视力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敏度变化:92眼中64眼治疗前、后进行了视敏度检查,视敏度提高54眼,无变化10眼,10°,30°和60°平均视敏度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ERG变化:43例86眼治疗前微型b波20眼,治疗后64眼,综合疗效评定46例92眼中好转72眼,无效20眼,有效率82.6%。

    作者:郝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椎间盘突出症”从脾胃论治的思考

    “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运用于临床描述,是二十世纪的事,如1932年青年医生JosephSBarr[1]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可能的原因。”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病名仅仅限于专科医生的思考与运用,作为患者是很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因此,每当发生腰腿痛、肢麻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其它压迫症状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药物来治疗(中药或西药),或者寻求一般的针灸或按摩。但,近些年的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椎间盘突出症”不但为临床各科医生所熟悉,亦为一般患者所知晓。因而,一旦患者发生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证候时,临床各科医生往往会主动建议至专科医生处就诊,或用相关的诊断方法,如X线、CT、核磁共振等方法确诊。而一旦获得“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患者亦会主动局限在专科的范围内治疗。这样的情形恰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青岛大学医学院胡有谷教授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书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其法分二,一为手术疗法,一为非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有: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疗法;西方手法;针灸疗法;封闭疗法等六个方面〔1〕。该书所列虽仅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但于椎间盘突出症亦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这些颇具代表的治疗方法并未将药物治疗列于其中。  过去,笔者于临床上亦受上述思路的局限,在碰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亦多介绍上述方法治疗。即使患者兼有内科或其它各科疾病,亦只考虑这些疾病,而不兼顾椎间盘突出,似乎椎间盘突出症通过上述方法治疗乃是唯一途径,此外别无它法。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有经上述治疗而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咨问,请求上法之外的其它方法治疗,乃得于此一领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

    作者:刘力红;赵琳;周红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探讨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小为24岁,大为45岁;病程短为半年,长为6年,均为已婚女性。全部病例均经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中医妇科病证的诊断依据而明确为经行头痛。2治疗方法  基本方:桂枝9g,白芍12g,生姜9g,大枣10g,炙甘草6g,川芎9g,细辛3g。  加减:以巅顶胀痛为主加藁本、柴胡;以眉棱骨痛为主加白芷、菊花;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睡眠不佳加茯神、酸枣仁;血气虚加当归、熟地黄。每日1剂,加水500ml,煎30min,取汁150ml;再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混合,分2次于每日11点和20点服药,药后避风寒。经前1周开始服药,经净后停药,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

    作者:朱峪英;陈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中医药学会2001年学术活动计划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信封注明“康莱特杯”。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信封注明“演示会”。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参加两个班以上优惠20%。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拟定于2001年二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天麻及其伪品的鉴别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是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1],因此,其伪品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鉴别应用。天麻(RhizomaGastrodiae)别名明天麻、赤箭,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1.的干燥块茎[2]。目前市场上常见伪品有茄科马铃薯的块茎,菊科大理菊的块根,紫茉莉科紫茉莉的根等。这些伪品与天麻的性状以及其中所含化学成份有明显区别,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法加以鉴别。1性状鉴别1.1天麻块根呈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稍扁缩弯曲,顶端有残留的茎芽,俗称“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脐形的疤痕,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数横环纹,质地坚硬半透明,断面平坦,呈角质样[3]。1.2马铃薯块茎煮熟晒干压扁以后大小、形状与天麻相似,但没有“鹦哥嘴”和凹脐,也没有点状环纹,嚼之不脆,有马铃薯味。1.3大理菊根呈长纺锤形,顶端有时有茎基痕,有的压扁后稍弯曲,质地硬,纤维性强,中央有木心;有的中空,无点状环纹,嚼之粘牙。1.4紫茉莉根呈长圆锥形,多已压扁,上粗下细,全体有细纵纹,有须根迹下陷呈小洞状但不排列成环,顶端有茎基痕,质坚硬,断面角质状有纤维断头及形成层,嚼之刺喉。

    作者:赵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药杂志

广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中医学院

主办:广西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