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探讨

黄红英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 从痰论治
摘要: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广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阳江九制马钱子的炮制与临床应用

    马钱子为马钱子科常绿乔木植物马钱Strychnosnux-vonicaL.及同科木质大藤本皮氏马钱(云南马钱)S.pisrrianaA..W.Hill的成熟种子,又名番木鳖[1]。  马钱子性味苦寒,有剧毒,归肝、脾二经。早收录此药的是明·李时珍《本草纲目》[2],谓其“主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清·吴仪洛《本草丛新》[3]亦谓本品能“治咽喉痹痛,消痞块。”其后张锡纯[4]《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指出马钱子“其开通经络,透达关节之力,远胜于他药也。”并认为“马钱子为健胃妙药”。  现代中药研究已知马钱子含有生物碱、甙类、绿原酸等十多种成分。但其含毒成分则为番木鳖碱(士的宁Strychnin)及马钱子碱[5]。尤其是番木鳖碱能使人中毒至死,故本品临床应用必需通过炮制降低其毒性后方可入药,以策安全。1阳江九制马钱子  国家药典规定马钱子炮制用砂烫法。事实上全国各地有许多不同的炮制法。各种炮制法都能降低马钱子的毒性,只是各种方法在保留有效成分多少和使用安全性问题上各有差异而已。笔者所称的“阳江九制马钱子”,是阳江地区中医药界和民间所习用的传统炮制方法,它是通过反复加工后,降低马钱子毒性,制成一种低毒的熟马钱子,俗称九制马钱子。其炮制方法如下:  选用云南马钱子,先用石灰水浸泡15~20天,每隔2天搅拌1次,然后连同石灰水煮至马钱子外皮松软,滤干后,用砂擦去皮毛,再入黄泥水煮3天,每天换黄泥水1~2次,后用猪油、甘草、绿豆煮1天,取出洗净晒干即得。经此法炮制后的马钱子色黑油润,质地坚韧而味苦。生马钱子其番木鳖碱含量为1.20~2.20%,本法炮制后经测定番木鳖碱含量为1.08%。当将其碾成粉末制作马钱子粉时,可加适量淀粉,使其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马钱子粉士的宁含量水平:0.78~0.82%[6]。笔者制作的九制马钱子胶囊,每粒含马钱子粉0.3g,番木鳖碱含量为0.24mg。

    作者:黎国平;黎小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感染31例

    胆道感染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右上腹疼痛、放射痛或伴发热、黄疸、呕吐为主症,常并发感染性休克、胆囊穿孔、胰腺炎、腹膜炎等症,属中医胁痛、黄疸范畴,我科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胆道感染31例,取得较好疗效。1临床资料  31例均为住院病例。男15人,女16人;年龄小32岁,大88岁,其中40岁以下5人,41~50岁6人,51岁以上20人;病程短2天,长64年。右上腹疼痛者31例,放射痛12例,有明显诱因12例,伴发热7例,黄疸6例,呕吐14例,大便结19例;右上腹肌紧张31例,压痛31例,反跳痛4例,墨菲氏征(+)22例;实验室检查血象中WBC升高15例,转氨酶升高6例,血清胆红素升高5例(其中1例标本溶血故无结果),碱性磷酸酶升高4例,血清淀粉酶(Ams)升高2例,合并休克1例;B超示:胆囊炎13例,胆石症18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4例,胆囊结石9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并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胆总管、肝内胆管结石1例;胆石大直径为41cm,小为泥砂样,多发性结石6例。2治疗方法  采取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为主。2131例病例均属胁痛肝胆湿热型,故拟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为治则。中药方:龙胆草12g,柴胡9g,山栀子9g,黄芩12g,大黄10g,厚朴10g,郁金10g,茵陈12g,甘草6g,木香10g,枳壳(实)10g。  结石较大较多加鸡内金、金钱草、海金砂,疼痛剧烈加白芍、延胡索,年老体虚酌加党参、黄芪。

    作者:罗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癖60例

    1996年1月~1998年1月,笔者采用月经前以疏肝理气为主,月经后以调理冲任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癖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1996年1月~1998年1月门诊患者共119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乳癖”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钼靶X线或冷光透照检查并结合病史而确诊,属西医乳腺增生症,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它乳腺病。119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年龄22~48岁,平均3653±748岁;病程1~8年,平均456±210年;肿块大小2cm×15cm×12cm~4cm×3cm×3cm,双乳28例,左乳17例,右乳15例。对照组59例,年龄20~47岁,平均3618±796岁;病程05~8年,平均444±203年,肿块大小2cm×12cm×10cm~35cm×35cm×30cm。双乳25例,左乳16例,右乳18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周期疗法:  1)月经前5日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陈皮6g,川芎5g,制香附5g,枳壳5g,茯苓10g,山慈菇10g,白芍5g,炒全瓜蒌15g,紫丹参10g,甘草10g。每日服1剂。  2)月经后5日以调理冲任为主,方选二仙汤加减:淫羊藿8g,巴戟天8g,知母10g,当归6g,熟女贞子10g,山豆根10g,墨旱莲10g,生牡蛎30g(先煎),枸杞子15g,茯苓15g,青陈皮(各)6g,甘草6g。  每日服1剂。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作者:顾海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中医药学会2001年学术活动计划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信封注明“康莱特杯”。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信封注明“演示会”。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参加两个班以上优惠20%。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拟定于2001年二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颈椎病70例

    笔者2000年4月~10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进修期间对7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坐位颈椎牵引,同时结合磁疗、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中,门诊53例,住院17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25~72岁;病程15天~8年。分型:颈型21例,神经根型20例,椎动脉型26例,交感型3例。12诊断标准按照《百病百问沙龙丛书·颈肩腰腿病防治500问》〔1〕拟定。2治疗方法21采用日本产OL—2000型颈椎牵引仪,取端坐位,先将牵引带装至牵引架上,再将牵引带拉向头顶,自头顶上方套在颈颌部,同时将两耳下方之带扎紧。自后颈向前扎好一具加热装置的围领。牵引参数:牵引重量(视病情及个体感受)3~10kg;每次牵引总时间:20~25min;其中牵引1min,间歇放松5s;牵引角度:据病情一般为15°~30°,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者,牵引角为0°。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日进行第2疗程,2疗程后判定疗效。22采用北京市北分仪器技术公司生产的BY-1型脉冲磁疗仪,取仰卧位,运用颈椎三环法,即一大环水平垫置在后颈部,S面朝上接触后颈部皮肤,两小环分别竖立放置在颈部两侧,N面朝里接触颈两侧皮肤。磁疗参数:磁场强度100%,频率100HZ。每次30min,10次为1疗程,间隔2日进行第2疗程,2疗程后判定疗效。

    作者:曾家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探讨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春季结膜炎46例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好发于有过敏体质之男性青少年,以双眼发病,周期性发作为特点,多在春天发病,夏天加重,秋冬缓解,来年春天又再次发病,以奇痒为主症,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1991年至今共收治该病患者46例92只眼,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显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均为双眼发病;6~10岁26例,11~15岁12例,16~20岁5例,20岁以上3例;病程1~19年,平均46年;睑结膜型21例,角膜缘型9例,混合型16例;42例为在外院接受过治疗且反复发作的门诊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皮质类固醇型青光眼,另外4例为门诊就诊患者。12诊断标准按照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病变同时存在。46例患者均作过结膜囊刮片,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2治疗方法  中药以自拟方:黄芩10g,防风8g,荆芥8g,生地黄10g,山栀子15g,甘草3g,赤芍10g,蝉蜕10g,桑白皮15g,僵蚕6g,川芎8g,苦参10g。

    作者:张跃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西中医药》杂志投稿须知

    1、《广西中医药》杂志是广西中医学院,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西优秀期刊。主要刊登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方面的论文,侧重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报道。  2、本刊辟有专题、临床研究、手法医学、老中医经验、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临床报道、经验总结、针灸经络、八桂名医精方、病例报告、医案医话、民族医药、基层园地、护理、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等专栏。尤为欢迎以下稿件:①中医药防治疑难病、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相关症(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肝炎、多脏器衰竭、难治性肾病、血液病、支气管哮喘、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中老年前列腺炎症或增生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病变、不孕症、小儿营养失调、儿童智能发育不全、过敏性皮肤病等的临床研究与报道。②以中医正骨手法、推拿手法、针刺手法等为主的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类论文。③反映介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性文章。④中医危急重症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性文章。⑤民族医药的有效技法及验方的研究报道。⑥区内中医药专家(副高职称以上)自己组创的组方合理,有效可靠的中医方剂介绍。⑦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的报道,如药材品种整理、鉴定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中药质量评估研究,中药药理活性研究等。⑧反映中医药基础理论或临床研究前沿课题的文献综述或专家述评。⑨观点鲜明,见解新颖,论证充分,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中医药理论探讨性文章。{10}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经验。?、稿件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中医诊断及疗效标准应参照(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  4、稿件请用300格稿纸誊写清楚,也可用计算机打字稿(每页字数应注明)。外文词汇须打印,欢迎软盘投稿(同时附打印稿1份)。稿件以5000字以内为宜(包括图表与参考文献)。  5、署名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章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6、来稿须标注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关键词3~8个。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类论文正文前须附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  7、稿件所用医学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可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16751.3-1997)及《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中药名以《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古籍出版社)为准,草药应注明拉丁学名。稿件要使用规范字,简化字按1986年6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范书写。  8、文章的图表应少而精,不与正文重复,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应列出图题、表题,图表设计要合理,统计表请采用三线表,附图可以是照片或手工绘制图,绘图请另用碳素墨水在绘图纸上绘制,图面力求清洁、清晰、准确。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9、文章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有关量和单位的一系列国家标准(GB3100~3102)执行。有关数字用法请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T/T15835-1995)执行。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统计学符号按《统计学名词及符号》(GB3358-82)规定书写。  10、参考文献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以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与稿件内容密切有关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近期文献为主,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文后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文题和来源。  11、取得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资金项目的来稿,请在稿件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基金的名称及编号,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奖或被二次文献转载、摘录者,烦请作者通知本部。  12、临床及实验类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证明(稿件资料的真实性及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来稿请注明单位所在地详地址及邮政编码。  13、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刊具体情况,接到来稿后,即给作者寄回执,并在3个月内将稿件处理意见通知作者。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Chinal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若来稿不愿意入编者,请在稿件上注明。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来稿一俟刊用,赠当期杂志1册,除另有约定者外,不再付稿酬。来稿请寄: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530001《广西中医药》编辑部,切勿一稿两投。《广西中医药》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小为24岁,大为45岁;病程短为半年,长为6年,均为已婚女性。全部病例均经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中医妇科病证的诊断依据而明确为经行头痛。2治疗方法  基本方:桂枝9g,白芍12g,生姜9g,大枣10g,炙甘草6g,川芎9g,细辛3g。  加减:以巅顶胀痛为主加藁本、柴胡;以眉棱骨痛为主加白芷、菊花;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睡眠不佳加茯神、酸枣仁;血气虚加当归、熟地黄。每日1剂,加水500ml,煎30min,取汁150ml;再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混合,分2次于每日11点和20点服药,药后避风寒。经前1周开始服药,经净后停药,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

    作者:朱峪英;陈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跟痛洗方治疗跟痛症疗效观察

    跟痛症是指跟骨底面由于慢性损伤引起以疼痛为主的病症[1],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发生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笔者自1992~1997年采用自拟跟痛洗方熏洗治疗跟痛症取得较好疗效,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70例,均为门诊病例,就诊时随机分跟痛洗方熏洗观察组(观察组)和局部封闭组(对照组)。观察组37例,男16例,女21例。双足12例,共计49足。年龄33~78岁,平均52岁,病程2~36个月,平均5.5个月。伴有跟骨骨剌10例15足。对照组33例,男14例,女19例。双足10例共计43足。年龄38~76岁,平均50岁,病程1~30个月,平均5.2个月。伴有跟骨骨刺7例11足。70例中医辨证可辨为肝肾亏虚、风寒湿、瘀滞型,各型在2组中分布无显著差异。2治疗方法2.1观察组用自拟跟痛洗方熏洗,药用川乌、草乌各15g,威灵仙、透骨草、防风、独活、延胡索,川芎各30g。诸药混匀加清水2500ml浸1h后文火煮沸,再续煎5min,兑入陈醋200ml,然后将药液去渣倒入浴盆,先用蒸气熏跟部,待温度适宜后直接浸洗约20min,每日1剂熏洗2次。10次为1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疗程长短视病情恢复而定。本组病例少仅熏洗2次,多3个疗程共15天,平均1.2个疗程。2.2对照组用局封治疗,药用确炎舒松A注射液(上海第九制药厂生产)15mg加2%利多卡因1.5ml、灭菌注射用水1.5ml,痛点封闭,每5~7天1次,连续治疗3次。具体视病情恢复而定。本组少局封1次而愈,长21天,平均局封2.4次。

    作者:曾国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本刊加入Chinainfo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声明

    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我刊现已入网“ChinaI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所以,向本刊投稿并获录用的稿件,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ChinaInfo信息服务系统,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凡有不同意将自己稿件纳入因特网传送交流的作者,请另投它刊。本刊不另付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  ChinaInfo系统是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组织实施,万方数据网络中心编辑制作的开放式因特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电子期刊》作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ChinaInfo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服务栏目(网址: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本刊内容将按照统一格式制作编入ChinaInfo系统电子期刊,读者可上因特网进入ChinaInfo系统查询检索本刊内容,也欢迎各界朋友通过ChinaInfo系统向我刊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或征订本刊。《广西中医药》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

    1990~1999年,笔者采用手法和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女45例,男20例;发病年龄40~65岁,其中40~50岁45例,51~65岁20例;病程短7天,长14年。65例中,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症状、体征符合颈椎病的诊断。1.2X线及其他检查颈椎3~7椎体前后缘不同程度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不同程度增生变尖,椎间隙左右不对称,生理弧度变直或轻度反曲。颈1~2开口位,65例均有环椎侧块和齿状突的间距不对称(简称环齿间距),右侧宽55例,左侧宽10例。10例眩晕头痛较重者做头颅CT除外颅脑占位性病变和脑实质病变。2捏颈治疗2.1手法治疗作者采用“松、正、点”三法,对颈肩头部进行按摩正骨点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具体做法,患者坐于30cm高的凳上,术者站在患者后侧。松法:拿双肩,揉捏颈各3min,肩颈各3min,左右手拇指分别弹拨分筋对侧颈肌和颈椎棘上韧带3min。正骨:颈椎旋转复位[1],纠正偏歪之棘突和环枢椎半脱位,仅在发现有棘突移位时才施本法。点穴:双拇指点按风门、肺俞、厥阴俞、膏肓俞和心俞、肩井、风池;然后,换双中指指腹,点按环揉双侧率谷、听宫、太阳穴。术者转换位置,站于患者前面,拇指点按印堂、头维(双侧)、百会穴,手法结束。点按每一(组)穴位约1~15min,先轻渐重,根据患者体质,因人施法,患者感觉舒服或胀为度。

    作者:贺耀平;宁敏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确切疗效。方法:用该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并与消心痛组25例进行对照,观察症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42%,对心电图改善情况总有效率65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

    作者:郑达;陈长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肠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

    笔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自拟肠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大56岁,小18岁,平均36岁;病程长12年,短1年,平均6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的诊断标准。12辨证分型  脾胃两虚,湿热内蕴型(16例):症见腹痛绵绵,腹泻,便溏而胶滞不爽,或黄色粘液,脘腹胀满,里急后重,并有神疲气短,面色无华,纳少,常因疲劳过度受凉或饮食不洁而加重,舌淡、苔白腻微黄或舌根黄腻,脉弦细滑。  脾肾两虚,湿热久蕴型(10例):症见腹胀腹痛,肠鸣而泄,便下溏薄,混有黄色粘液或不消化食物,肛门灼热,便意频频,甚则便下脓血,肛门下坠感,口干不欲饮,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纳少,畏寒肢冷,头晕眼花,腰膝睟软,舌淡胖、苔黄白相兼,或舌根苔黄腻,脉沉细滑。  肝郁脾虚,气滞湿郁型(14例):症见腹泻或大便结难下,腹痛,痛连两胁,或下腹隐隐作痛,腹痛即便,便后痛减,大便粘液或脓血,里急后重明显,肛门灼热。常伴胸脘作闷,性急易怒,每当精神刺激、情绪紧张而症状加重,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滑数。

    作者:银忠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54例

    1987年11月~1998年2月,我科对54例淤胆型肝炎(下简称“淤肝”)患者,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鲁米那、丙谷胺等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4例为住院的淤肝患者,回顾病例基本能符合1995年5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8例。年龄小16岁,大77岁,平均45±25岁。血清总胆红素(STB)均大于171μmol/L,高4438μmol/L,平均200±30μmol/L。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瘙痒,血清总胆固醇(TCh)均增高,谷丙转氨酶(GPT)或丙氨酸转氨酶(ALT)一般高于正常值的2~4倍不等。病程短42天,长101天,平均50±15天。急性淤肝45例,慢性9例,为肾上腺皮质激素(ACH)治疗失败者。药物性肝炎2例,甲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24例,丙型肝炎1例,甲、乙混合感染型5例,乙、丙混合感染型1例。12治疗方法鲁米那003g,每日3次,瘙痒重者临睡前加服006g,丙谷胺06g,每日3次;中药方用赤芍30~80g,葛根15g,生地黄15g,茵陈15~30g,大黄10~50g(后下,保持大便每日5~6次,不足此数者增加大黄用量,多于此数者减少其用量)。上腹胀满不适者加莱菔子15g,呕吐者加姜末2~6g,半夏10~15g。另外静滴10%葡萄糖溶液1000ml+Vitc20g+门冬氨酸钾镁40ml,每日1次。13观察方法以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TCh为观察项目,其中以STB为主要观察项目。每2周查肝功1次。1疗程4周,若有效,继续第2疗程,总疗程12周。14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ALT(GPT)、STB正常;有效:症状消失或好转,ALT明显下降,STB<85μmol/L,或STB较原值下降>5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ALT、STB无明显变化〔2,3〕

    作者:徐厚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情缠绵难愈,易复发的常见病。笔者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期,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  82例均为本院1994~1999年的门诊或住院病例,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全部经内窥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镜检分期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中男19例,女23例,大年龄是647岁,小年龄223岁,平均年龄43±676岁,平均病程255±208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大年龄589岁,小年龄213岁,平均年龄418±626岁,平均病程24±216个月。观察组充血期14例,水肿期15例,溃疡期13例;对照组充血期15例,水肿期16例,溃疡期9例。上述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病情、病变大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2治疗方法21观察组42例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充血期、水肿期、溃疡期。并设“肠炎1号”、“肠炎2号”、“肠炎3号”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  充血期内窥镜检的特点是肠粘膜充血水肿,充血较水肿明显。临床以腹胀、腹痛为主。便溏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大便有少量白色粘液,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口涩,纳呆。属湿热壅阻肠络,肠道传化失司。治以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理气止痛。用“肠炎1号”:金银花20g,槐花20g,蒲公英30g,地榆15g,赤芍15g,延胡索30g。

    作者:韦朝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9例

    X线检查: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其中颈曲变直、反张或成角24例,明显钩突增生变尖、钩突关节左右不对称28例,环枢关节左右不对称11例,颈椎椎体移位1例。2治疗方法  患者先在颈椎牵引椅坐位或床上进行仰卧位颈椎牵引治疗20min,采取间歇牵引重量为5~10kg,然后进行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上述治疗方法每天治疗1次。3疗效判断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工作时间长时有轻微头晕不适感。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或无变化,但仍有头晕感。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3.2治疗结果本组49例,临床治愈25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长治疗35次,短治疗2次,平均11次。

    作者:黄彪;黄达;王伟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妇科洗剂的制备及应用

    1处方:黄柏4kg,苦参7.5kg,山苦楝7.5kg,千里光5kg,鱼腥草5kg,银花藤5kg,蛇床子5kg。2制备取上述药材,加7倍水浸泡12h,水煎煮2次(分别为60min、40min),合并煎煮液,浓缩至500L,过滤,分装,流通蒸汽灭菌45min。3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液体,久置后有少量沉淀,轻摇易散。  检查pH5.0~7.0,相对密度不低于1.02。  鉴别取本品30ml,水浴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生成桔红色沉淀。4用药方法妇科洗剂500ml,非经期坐浴15~30min或阴道冲洗,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作者:覃丹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甘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治疗及研究概况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Pigmentarydege-nerationofretina,Rp)是一组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疑难眼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夜盲、视野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或熄灭为主,是世界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发病率为1/3000~1/5000〔1〕,治疗极为棘手,预后不良。西医学目前对Rp尚无满意疗法,采用血管扩张剂及维生素A、E等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当于中医高风雀目,在病因病机方面《原机启微》认为属“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近代宗其学说,认为先天不足,命门火衰或后天失养,阳气下陷,不能升清于目;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肾虚弱,清阳不升所致,故治疗多从肾、肝、脾着手〔2,3〕。兹就1991年来中医治疗及研究概况现状综述如下。1临床治疗1.1中药治疗鹿道直等〔4〕用益气活血、调补肝肾的灵素丸(西洋参、羚羊角、钩藤、百合、菊花、藏红花、当归、赤芍、茺蔚子等)治疗4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以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作为疗效标准,结果显效30.2%,有效65.1%,总有效率95.3%。5例随访2年,病情均无反复。曾巍〔5〕拟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法,用明目地黄汤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4例68只眼,病程3~30年不等,10天为1疗程,治疗短2个疗程,长19个疗程。结果视力改变:显效22眼,有效15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54.4%,视力在0.3以上者,治疗前29眼,治疗后41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视野改变:显效22眼,有效38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88.2%,视野大于10°,治疗前20眼,治疗后46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丁淑华等〔6〕用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中药夜明方(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夜明砂、炙全蝎等)治疗46例92眼,合并白内障21例,3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进行观察,结果视力变化:92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69眼,提高1行13眼,无变化10眼,无一例视力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敏度变化:92眼中64眼治疗前、后进行了视敏度检查,视敏度提高54眼,无变化10眼,10°,30°和60°平均视敏度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ERG变化:43例86眼治疗前微型b波20眼,治疗后64眼,综合疗效评定46例92眼中好转72眼,无效20眼,有效率82.6%。

    作者:郝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药杂志

广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中医学院

主办:广西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