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足跟痛是骨伤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笔者自1990年以来运用自拟方“四生灵仙洗剂”治疗足跟痛89例,多获满意效果。兹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 89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40例,女性49例。年龄小40岁,大85岁。左足42例,右足47例,其中双足2例。病程短23天,长3年。经X线摄片证实有跟骨结节骨刺者63例,骨质疏松5例。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生川乌10g,生草乌10g,生南星10g,生半夏10g,威灵仙30g,细辛10g,五加皮15g,牛膝15g,桂枝30g,独活15g,乳香10g,没药10g,闹羊花10g。 将上药加水2500ml,米醋500ml。武火煎至约2000ml。将煎好之药液与药渣一起倒入盆中,盆缘四周遮盖湿布,中央露出一孔,将患足从孔口伸入接受药的热熏蒸。若过烫则及时移开片刻再复行熏蒸,待热气欲尽,温度适宜时,将患足放入盆中药液浸泡。每次30min,每日2次。每剂药可反复使用2~3天。熏洗时注意切勿烫伤皮肤。3治疗结果 治愈(足跟痛消失,行走正常,X线摄片显示骨刺平塌)计60例;好转(足跟痛明显减转,行走正常,X线摄片示骨刺增生存在)计23例;无效(足跟疼痛、跛行及X线
作者:刘春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是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1],因此,其伪品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鉴别应用。天麻(RhizomaGastrodiae)别名明天麻、赤箭,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1.的干燥块茎[2]。目前市场上常见伪品有茄科马铃薯的块茎,菊科大理菊的块根,紫茉莉科紫茉莉的根等。这些伪品与天麻的性状以及其中所含化学成份有明显区别,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法加以鉴别。1性状鉴别1.1天麻块根呈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稍扁缩弯曲,顶端有残留的茎芽,俗称“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脐形的疤痕,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数横环纹,质地坚硬半透明,断面平坦,呈角质样[3]。1.2马铃薯块茎煮熟晒干压扁以后大小、形状与天麻相似,但没有“鹦哥嘴”和凹脐,也没有点状环纹,嚼之不脆,有马铃薯味。1.3大理菊根呈长纺锤形,顶端有时有茎基痕,有的压扁后稍弯曲,质地硬,纤维性强,中央有木心;有的中空,无点状环纹,嚼之粘牙。1.4紫茉莉根呈长圆锥形,多已压扁,上粗下细,全体有细纵纹,有须根迹下陷呈小洞状但不排列成环,顶端有茎基痕,质坚硬,断面角质状有纤维断头及形成层,嚼之刺喉。
作者:赵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实验研究通过试验因素(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出现的反应(效应)来验证假说,回答、解决实验研究课题;然而受试对象表现出的效应,并不完全是处理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试验过程中伴随的混杂因素同样作用于受试对象而产生效应。正因为受试对象表现出来的效应,是处理因素和混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区别处理因素的效应,就需要一个单纯体现混杂因素的对照组。由于对照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和试验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大致相等,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时混杂因素的效应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就达到了将处理因素的效应单独显示出来进行分析的目的。可以认为,对照是进行对比的参照基准,是为了进行鉴别分析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要达到合理地设置对照的要求,研究者除了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对照的原则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具体问题。1什么情况下需要设对照 考虑到临床实验效应除了试验因素的作用外,还会受机体的状态、环境中混杂因素的影响,通常在下述情况下都应该设对照以排除干扰。1.1就大多数疾病而言,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愈倾向和自限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和恶化。对这类疾病进行防治效果评价时,需要设对照避免自身调节作用对防治效果的影响。1.2某些疾病的发病过程存在波动性或周期性(如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后经过一定阶段,疾病本身可出现间歇性自发缓解,进行疗效观察时应设对照以排除这种自发缓解倾向的干扰。1.3某些疾病和季节、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季易发,且症状较重,进行防治效果研究时必须有同期平行对照以抵消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1.4对于疾病的防治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的作用,还可能受其它因素(如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饮食营养、休息、个体差异等)影响时,为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也必须设对照。
作者:黎强;李淑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是临床上儿童常见的损伤之一,我们1995~1999年共收治6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65例均为住院病例,男43例,女22例;年龄小2岁,大12岁,平均7.5岁。受伤时间短2h,长25天。左侧29例,右侧33例,双侧3例。致伤原因:平地滑倒24例,高处跌落20例,骑车伤15例,溜冰伤4例,机器伤2例。新鲜闭合性损伤54例,新鲜开放性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7例。65例根据《骨与关节损伤》[1]中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其中伸直型损伤56例,屈曲型损伤9例。骨骺损伤按Salter-Harris[2]分型:Ⅰ型8例,Ⅱ型53例,Ⅲ型3例,Ⅳ型1例,Ⅴ型0例。合并同侧肱骨髁上骨折3例,同侧锁骨骨折1例。陈旧性损伤病例中,在院外已行复位固定,来院时合并有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例。2治疗方法2.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无明显移位者,不需复位,直接用4块小夹板固定,此法治疗12例。有移位者根据骨骺损伤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整复方法,我们对伸直型损伤采用牵抖复位法[3]整复,屈曲型损伤采用提按复位法[3]整复,复位成功后再用小夹板固定。采用此两种复位小夹板固定法共治疗42例,1例复位失败后改手术治疗。固定时间2~4周。
作者:莫凯天;米琨;朱少廷;杨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辛润之说源于《内经》的《素问·藏气法时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从而得出辛可润肾燥之说法,后又逐渐演变成一种药性功效——辛润理论。对于辛润的理解,历来都有不同见解,归纳近代之看法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辛润是一种废弃的旧说,应弃之[1];二是提出辛润仅局限于某些特殊的燥症,如肾燥[2];三是将辛润立为治法,而不能与辛能散、能行相提并论[3]。笔者认为辛润是药性功效和治法的统一,应正确掌握其内涵并加以应用。 辛属五味之一,指辛味药物或辛味方剂,辛的功效即能行、能散。具体表现为:发散、行气、行血等。按功效辛味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发散表邪、宣通表气的辛味风药,如麻黄、细辛、薄荷、苏叶等;另一类是行气、行血的辛味温药,如肉桂、当归、木香、川芎等。早把辛润与具体药物相连者是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卷三:“水停心下而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干姜、细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气而润肾”。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亦云:“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阐明辛味药“开腠理致津液”而达到辟润的作用。张景岳《类经》对此更是作了精辟的解说:“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辛以润之,盖其能开腠理致津液者,以辛能通气也。水中有真气,唯辛能达之,气至水亦至,故可以润肾之燥。”辛可致润这是其一。其二,辛味药性走而不守,滋阴药则大多味厚性重滞,如无引经之药,恐难独奏其功,方中多以辛药为佐使,借辛味宣通行散,走气开腠,畅通郁滞,辅助诸滋阴药达到润的目的,此为辛可助润。正如朱霞亨所云:“桂心,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血药凝而补肾。”《本草正义》亦记载:“惟胶艾汤、温经汤二方,归芎并重,以阿胶厚腻有余,恐其迟滞,因以血中行气者为之疏通,庶几守者走者,得互相调剂,古方之芎,其用意自可想见。”著名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附子的配伍应用,《和剂局方》十全大补汤内加肉桂,亦是此意。可见,辛可致润和辛可助润是通过辛能行散、行气、行血的功效而实现的。辛润是辛药功效的体现。其机理大致为:伤于外燥,以辛散之;阴血津亏,以辛辅之;气不化津,以辛助之;气血瘀阻失濡,以辛行之。
作者:杨秀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处方:黄柏4kg,苦参7.5kg,山苦楝7.5kg,千里光5kg,鱼腥草5kg,银花藤5kg,蛇床子5kg。2制备取上述药材,加7倍水浸泡12h,水煎煮2次(分别为60min、40min),合并煎煮液,浓缩至500L,过滤,分装,流通蒸汽灭菌45min。3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液体,久置后有少量沉淀,轻摇易散。 检查pH5.0~7.0,相对密度不低于1.02。 鉴别取本品30ml,水浴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生成桔红色沉淀。4用药方法妇科洗剂500ml,非经期坐浴15~30min或阴道冲洗,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作者:覃丹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髌下脂肪垫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病情缠绵难治。笔者于1996~1999年采用小针刀治疗该病5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53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小25岁,大70岁,平均37.5岁;病程短2个月,长10年,平均1.35年。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其中36例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10例膝关节不能伸屈;8例膝部疼痛向上传导,并伴有股四头肌睟胀感;3例疼痛向下沿胫骨传导,并伴有足背、足趾不适感;5例疼痛向后方传导,伴有窝不适、肿胀、睟痛感;1例疼痛向后下方传导,伴有跟骨痛;10例合并膝关节积液。2治疗方法2.1患者仰卧治疗床上,屈曲膝关节,使足掌平放于治疗床上。在髌骨下缘和胫骨粗隆之间的压痛点上进针刀,刀口线与髌韧带平行刺入,针体和皮肤平面垂直,深度达髌韧带下方。出现睟胀感后作纵行疏通剥离及横行摆动,然后将针刀探至膑尖粗面并调转刀口线与膑骨边缘平行,作纵行疏通剥离,出针刀。若针刀下有坚韧感可作切开剥离2~3刀,以上操作均按无菌操作过程进行。2.2若有关节积液,可先抽出积液,并在局部注入1%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强的松龙5mg,然后实施针刀操作。
作者:韦小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长居岭南,岭南病多夹湿,妄用祛湿、利湿、燥湿常常不效,而运用健脾升阳法治疗疾病反复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举数例于下。1霉菌性阴道炎 患者,女,38岁,1998年9月4日初诊。反复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1年,1年前外出旅游后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微臭。到妇产科作白带常规检查示:霉菌(++)。经冲洗及内塞制霉菌素后,诸症消。复查白带常规:无霉菌生长。但1月后,月经来临前3天上症又作,伴腰胀坠,再次经上述处理后,诸症亦消失。此后每次月经来临前3~5天即见腰堕胀、腹胀、便溏、白带多、色白质稠、外阴微痒、口涩、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诊为带下病,辨证属脾虚夹湿。治以健脾升阳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15g,鸡冠花10g,鹿角霜10g,海螵蛸15g。服药3剂,白带减。后守法续服3剂诸症除。复检白带无霉菌生长。嘱经期口服乌鸡白凤丸,平时可服补中益气汤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按:经水将至,脾血先流注血海,后下流为经。患者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水湿下注,损伤任、带二脉,移液下流;或经期脾气益虚,湿毒乘虚内侵,故见症状反复。西医的免疫学亦认为,人体的皮肤、粘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阴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则对人无害,但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来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菌种就成了条件致病菌,故只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才是治病的根本。
作者:陈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于1998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自拟盆炎方保留灌肠治疗该病9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在18~52岁之间。病程长7年,短3个月,其中半年以内者45例,半年以上~2年以内者25例,2年以上~5年以内者17例,5年以上者4例。12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称《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21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睟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加重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122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制或粘连固定,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或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摸到包块。13分型所有病例按黄氏分类法〔1〕分型,属脾虚肝郁者19例,肾阳虚者3例,湿热瘀阻者39例,气滞血瘀者30例。2治疗方法 自拟盆炎方组成:毛冬青30g,败酱草15g,三棱9g,莪术9g,黄芪15g。 上药浓煎取汁100ml,用一次性肛管插入肛内10~15cm,以50ml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注入直肠,保留半小时以上。1日1次,晚上临睡时排大便后灌肠为宜。1个月为1个疗程,若未愈,可重复治疗1个疗程。经期停用,治疗期间避免夫妻生活。
作者:谭桂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多发于夏秋季节的常见病。自1995年来,笔者运用火炭母复方,治疗5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住院患儿23例,门诊患儿29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小8个月,大14岁;发病短1天,长7天。12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湿热痢者,痢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而疫毒痢往往未见下痢而突然壮热、抽风、神昏、四肢厥冷、脉细或细弱无力等症状出现,每于若干小时后而见下痢。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多数在10~2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粪便镜检:均为粘液便,典型病例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75%住院患儿大便培养出志贺氏菌。流行病学:结合发病季节,当地流行情况,接触史及饮食不洁史等。根据上述诊断标准,本组湿热痢46例,疫毒痢6例。2治疗方法 湿热痢:均采用中药火炭母复方之基本方加减,汤剂治疗。 火炭母复方基本方组成如下:火炭母30~40g,金香炉20~30g,葛根15g,车前子15g,白芍10~15g,木香5g(后下),黄芩10g,甘草5g。 加减法:年龄2岁以下者,药量可酌情减少;兼表者加防风8g,荆芥6g;挟食滞者加神曲10g,山楂肉8g;好转后期可加入健脾开胃药。 汤剂每日1剂,对于2岁以上患儿,煎药方法为加清水1000ml煎至300ml,分2次服;对于2岁以下幼儿,煎药方法为清水500ml,煎至100~150ml,分2次服。以7日为1疗程。有轻度脱水情况可配合口服补液盐治疗;高热或伴中度脱水,配合给予3∶2∶1液体静脉点滴,并加入清开灵10ml~40ml。
作者:任国珍;何世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甘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组织专家,遵循工整、择优的原则,按照预先制顶的科学评比办法,从2000年本刊发表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中评出优胜者,现将结果及获奖金额公布如下:一等奖(缺,末达评比办法所订标准)二等奖 唐农 韦艾凌 加味膈下胶囊抗肝维化的林场研究(第4期)800元 梁健芬 李桂贤 黄选华 水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变学、SOD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第1期)(800元)三等奖 邓家刚 复方芳藤合剂异兵同治举(第3期)600元 齐敏友 邱德文 米槁心乐滴丸药效学研究)(第期)(600元) 丘明明 王受武 韦荣芳 曹于 黄中凯 鸦胆子油治疗尖锐的活性成分药理研究(第6期)600元本次活动体现;了企业界、科技界对科技出版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高度民主重视。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继续联合举办“2001年百年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广西中医药》编辑部2001年1月16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医病案是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用于记载患者疾病发生发展、演变预后、诊断治疗、防护调摄及其结果的档案,也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病案作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对中医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1]。为了适应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中医病案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的贯彻实施,对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促进中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就新规范的学习和执行谈一些看法。1中医病案的作用和特点 中医病案是患者的诊治档案,是医、教、研的宝贵资料,又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事故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同时,又是考核临床医师技术水平和衡量医疗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正确书写病案对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端正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中医病案管理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促进中医学术发展,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作者:唐乾利;姚春;叶向阳;吴胜华;黎甲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6年1月~1998年1月,笔者采用月经前以疏肝理气为主,月经后以调理冲任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癖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1996年1月~1998年1月门诊患者共119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乳癖”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钼靶X线或冷光透照检查并结合病史而确诊,属西医乳腺增生症,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它乳腺病。119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年龄22~48岁,平均3653±748岁;病程1~8年,平均456±210年;肿块大小2cm×15cm×12cm~4cm×3cm×3cm,双乳28例,左乳17例,右乳15例。对照组59例,年龄20~47岁,平均3618±796岁;病程05~8年,平均444±203年,肿块大小2cm×12cm×10cm~35cm×35cm×30cm。双乳25例,左乳16例,右乳18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周期疗法: 1)月经前5日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陈皮6g,川芎5g,制香附5g,枳壳5g,茯苓10g,山慈菇10g,白芍5g,炒全瓜蒌15g,紫丹参10g,甘草10g。每日服1剂。 2)月经后5日以调理冲任为主,方选二仙汤加减:淫羊藿8g,巴戟天8g,知母10g,当归6g,熟女贞子10g,山豆根10g,墨旱莲10g,生牡蛎30g(先煎),枸杞子15g,茯苓15g,青陈皮(各)6g,甘草6g。 每日服1剂。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作者:顾海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处方炒麦芽100g,神曲20g,山楂10g,乳香5g,没药5g。上药加水600ml,煎20min,煎成药液约450ml,分3次温服,每日1剂。用本方回乳30例,服1~3剂回乳26例,服4~5剂4例,均无并发乳痈。方义分析 本方用炒麦芽、山楂、神曲健胃回乳断流,乳香、没药为引经药,具活血止痛消肿之功,可散乳瘀通络,理气活血,止胀痛,对缓解回乳过程出现乳房胀痛难忍症状效果独特,还可预防乳汁瘀结发为乳痈。据药理研究,本方中炒麦芽能降低血中催乳素,抑制乳汁分泌。回乳过程中,因乳汁充盈,可以吸出,减少乳汁郁结,防止变生它病,且吸出乳汁对回乳治疗无影响。典型病例某女,31岁,因回乳、乳房胀痛3天于1997年10月6日就诊。患者哺乳已10个月,断奶3天来乳房胀痛难忍,纳呆寐差。检查两乳胀满充盈,压痛,右乳外侧硬结潮红,经予散瘀回乳方服用,并用吸奶器吸出奶汁,当晚疼痛缓解,乳胀减轻,寐安,次日乳胀明显缓解无硬结及疼痛,无泌乳,连服3剂,症状全消,乳回。
作者:黄李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1993年6月~2000年2月,笔者用自拟健脾宁肠汤治疗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6岁,平均38.3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5年。临床表现:均有腹泻、腹痛,其中有腹胀12例,粘液便10例,脓血便2例,肠鸣14例,里急后重8例。30例均作大便常规检验及大便培养,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粘膜粗糙或浅表溃疡。符合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18例,脾虚肝郁7例,脾肾阳虚5例。2治疗方法 予自拟健脾宁肠汤。方药组成: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防风10g,厚朴10g,佩兰10g,白及10g,当归10g,延胡索10g,陈皮5g,白头翁15g,甘草5g。 加减:脾胃虚弱者加黄芪;脾虚肝郁者加柴胡、川楝子;脾肾阳虚者加肉豆蔻;便血者加地榆。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自拟)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未见好转。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6例,占53.3%;好转12例,占40%;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
作者:叶参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是一种顽固而且不易根治的疾病,自1996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17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住院病例,均符合《实用骨科学》[1]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大12岁,小7岁;病程长6个月,短2个月。发病部位肱骨干1例,尺桡骨3例,股骨干7例,胫腓骨6例。发病原因:血源性感染12例,开放性骨折4例,周围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所致1例。17例均合并病理性骨折。1.2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正常,乏力,消瘦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患肢有红肿热痛,压痛,其中14例伴有瘘管形成,脓液渗出,17例患肢均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1.3Χ线及实验室检查Χ线检查示骨干密度呈不同程度增强,髓腔变窄,可见大小不等的死骨及骨空洞透亮区,有不同程度骨膜反应及骨壳形成。细菌培养金黄葡萄球菌10例,大肠杆菌3例,链球菌3例,无菌生长1例。14例有白细胞数及血沉升高。
作者:温东栋;林世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确切疗效。方法:用该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并与消心痛组25例进行对照,观察症状、心电图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症状疗效总有效率942%,对心电图改善情况总有效率65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具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
作者:郑达;陈长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小为24岁,大为45岁;病程短为半年,长为6年,均为已婚女性。全部病例均经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中医妇科病证的诊断依据而明确为经行头痛。2治疗方法 基本方:桂枝9g,白芍12g,生姜9g,大枣10g,炙甘草6g,川芎9g,细辛3g。 加减:以巅顶胀痛为主加藁本、柴胡;以眉棱骨痛为主加白芷、菊花;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睡眠不佳加茯神、酸枣仁;血气虚加当归、熟地黄。每日1剂,加水500ml,煎30min,取汁150ml;再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混合,分2次于每日11点和20点服药,药后避风寒。经前1周开始服药,经净后停药,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
作者:朱峪英;陈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