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17例

温东栋;林世荣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病理性骨折, 儿童, 中西医结合疗法
摘要: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是一种顽固而且不易根治的疾病,自1996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17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住院病例,均符合《实用骨科学》[1]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大12岁,小7岁;病程长6个月,短2个月。发病部位肱骨干1例,尺桡骨3例,股骨干7例,胫腓骨6例。发病原因:血源性感染12例,开放性骨折4例,周围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所致1例。17例均合并病理性骨折。1.2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正常,乏力,消瘦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患肢有红肿热痛,压痛,其中14例伴有瘘管形成,脓液渗出,17例患肢均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1.3Χ线及实验室检查Χ线检查示骨干密度呈不同程度增强,髓腔变窄,可见大小不等的死骨及骨空洞透亮区,有不同程度骨膜反应及骨壳形成。细菌培养金黄葡萄球菌10例,大肠杆菌3例,链球菌3例,无菌生长1例。14例有白细胞数及血沉升高。
广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中医药学会2001年学术活动计划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信封注明“康莱特杯”。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信封注明“演示会”。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参加两个班以上优惠20%。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拟定于2001年二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春季结膜炎46例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好发于有过敏体质之男性青少年,以双眼发病,周期性发作为特点,多在春天发病,夏天加重,秋冬缓解,来年春天又再次发病,以奇痒为主症,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1991年至今共收治该病患者46例92只眼,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显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均为双眼发病;6~10岁26例,11~15岁12例,16~20岁5例,20岁以上3例;病程1~19年,平均46年;睑结膜型21例,角膜缘型9例,混合型16例;42例为在外院接受过治疗且反复发作的门诊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皮质类固醇型青光眼,另外4例为门诊就诊患者。12诊断标准按照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病变同时存在。46例患者均作过结膜囊刮片,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2治疗方法  中药以自拟方:黄芩10g,防风8g,荆芥8g,生地黄10g,山栀子15g,甘草3g,赤芍10g,蝉蜕10g,桑白皮15g,僵蚕6g,川芎8g,苦参10g。

    作者:张跃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补钙误区

    钙有多种生理作用,如构成支持身体的骨骼和牙齿、维护神经与肌肉正常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等。缺钙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如儿童的佝偻病,成年人的软骨病,老年人的腿抽筋、骨质疏松等。补钙用于治疗缺钙性疾病,无可厚非,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补钙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关注,不科学的商业语言可能会引发人们盲目补钙,本文就人们在补钙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作一综述,以冀使人们对补钙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1儿童补钙的误区1.1关于身高有人认为给儿童补钙能促进身高,关于补钙与儿童身高的关系,有学者专门进行研究,Lee〔1〕研究结果是补钙可增加骨矿物质的含量,但儿童身高无显著增长。王身笏等〔2〕在研究了补钙对江门市162名习惯低钙膳食儿童身高的影响,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看来,补钙对儿童身高的作用还需作更长期的评估。1.2关于低钙血症低钙血症要补钙似乎合情合理,但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吴珍珠等〔3〕用硝笨吡啶治疗了52例喘息状态并低钙血症的病儿,发现不补钙剂也能二者皆愈。李珊〔4〕在治疗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顽固性低血钙中发现,经常规治疗及补钙1周血钙仍未回升,而加用尼莫地平3天后,血钙恢复正常。霍淑芳等〔5〕在探讨了危重新生儿低钙血症原因后认为治疗上应首选钙拮抗剂而非盲目补钙。李明珠等〔6〕在对新生儿窒息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指出,低钙血症补钙应慎重,以免造成细胞内钙过多,加重细胞损伤。可见,对儿童低钙血症补钙要慎重。

    作者:韦锦斌;王乃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桂枝汤加味治疗经行头痛36例,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病例,年龄小为24岁,大为45岁;病程短为半年,长为6年,均为已婚女性。全部病例均经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中医妇科病证的诊断依据而明确为经行头痛。2治疗方法  基本方:桂枝9g,白芍12g,生姜9g,大枣10g,炙甘草6g,川芎9g,细辛3g。  加减:以巅顶胀痛为主加藁本、柴胡;以眉棱骨痛为主加白芷、菊花;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睡眠不佳加茯神、酸枣仁;血气虚加当归、熟地黄。每日1剂,加水500ml,煎30min,取汁150ml;再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混合,分2次于每日11点和20点服药,药后避风寒。经前1周开始服药,经净后停药,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

    作者:朱峪英;陈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

    1990~1999年,笔者采用手法和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女45例,男20例;发病年龄40~65岁,其中40~50岁45例,51~65岁20例;病程短7天,长14年。65例中,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症状、体征符合颈椎病的诊断。1.2X线及其他检查颈椎3~7椎体前后缘不同程度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不同程度增生变尖,椎间隙左右不对称,生理弧度变直或轻度反曲。颈1~2开口位,65例均有环椎侧块和齿状突的间距不对称(简称环齿间距),右侧宽55例,左侧宽10例。10例眩晕头痛较重者做头颅CT除外颅脑占位性病变和脑实质病变。2捏颈治疗2.1手法治疗作者采用“松、正、点”三法,对颈肩头部进行按摩正骨点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具体做法,患者坐于30cm高的凳上,术者站在患者后侧。松法:拿双肩,揉捏颈各3min,肩颈各3min,左右手拇指分别弹拨分筋对侧颈肌和颈椎棘上韧带3min。正骨:颈椎旋转复位[1],纠正偏歪之棘突和环枢椎半脱位,仅在发现有棘突移位时才施本法。点穴:双拇指点按风门、肺俞、厥阴俞、膏肓俞和心俞、肩井、风池;然后,换双中指指腹,点按环揉双侧率谷、听宫、太阳穴。术者转换位置,站于患者前面,拇指点按印堂、头维(双侧)、百会穴,手法结束。点按每一(组)穴位约1~15min,先轻渐重,根据患者体质,因人施法,患者感觉舒服或胀为度。

    作者:贺耀平;宁敏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医病案规范》的学习与实践

    中医病案是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用于记载患者疾病发生发展、演变预后、诊断治疗、防护调摄及其结果的档案,也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病案作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对中医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1]。为了适应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中医病案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的贯彻实施,对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促进中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就新规范的学习和执行谈一些看法。1中医病案的作用和特点  中医病案是患者的诊治档案,是医、教、研的宝贵资料,又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事故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同时,又是考核临床医师技术水平和衡量医疗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正确书写病案对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端正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中医病案管理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促进中医学术发展,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作者:唐乾利;姚春;叶向阳;吴胜华;黎甲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17例

    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是一种顽固而且不易根治的疾病,自1996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17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住院病例,均符合《实用骨科学》[1]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大12岁,小7岁;病程长6个月,短2个月。发病部位肱骨干1例,尺桡骨3例,股骨干7例,胫腓骨6例。发病原因:血源性感染12例,开放性骨折4例,周围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所致1例。17例均合并病理性骨折。1.2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正常,乏力,消瘦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患肢有红肿热痛,压痛,其中14例伴有瘘管形成,脓液渗出,17例患肢均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1.3Χ线及实验室检查Χ线检查示骨干密度呈不同程度增强,髓腔变窄,可见大小不等的死骨及骨空洞透亮区,有不同程度骨膜反应及骨壳形成。细菌培养金黄葡萄球菌10例,大肠杆菌3例,链球菌3例,无菌生长1例。14例有白细胞数及血沉升高。

    作者:温东栋;林世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观察腹部术后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了解复方大承气汤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246例腹部术后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60例用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对照组86例用VitB1肌注,记录排便情况和肛门排气时间。结果:用药后<24h出现肛门排气者观察组为139例,占86.6%;对照组为3例,占3.5%;肛门平均排气时间(h,-x±s)观察组为22.1±4.65,对照组为49.2±9.25,2组对比P<0.01。结论:观察组多在用药后24h内出现肛门排气,而对照组则多在48h至72h,说明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在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上有显著效果。

    作者:邓丽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本刊加入Chinainfo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的声明

    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我刊现已入网“ChinaI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所以,向本刊投稿并获录用的稿件,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ChinaInfo信息服务系统,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凡有不同意将自己稿件纳入因特网传送交流的作者,请另投它刊。本刊不另付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  ChinaInfo系统是由国家科技部立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组织实施,万方数据网络中心编辑制作的开放式因特网络信息资源系统,《电子期刊》作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是ChinaInfo系统中的重要信息服务栏目(网址: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本刊内容将按照统一格式制作编入ChinaInfo系统电子期刊,读者可上因特网进入ChinaInfo系统查询检索本刊内容,也欢迎各界朋友通过ChinaInfo系统向我刊提出宝贵意见、建议或征订本刊。《广西中医药》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

    我院1991年7月~1999年12月,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328例患者住院32例,门诊296例;男213例,女115例;年龄小6岁,大74岁,平均385岁。根据胡有谷[1]CT片水平分区法:中央区16例,旁中央区245例,外侧区67例。其中伴黄韧带肥厚和侧隐窝狭窄12例,伴椎体后缘骨块离断7例。腰痛16例,腰痛伴有一侧下肢痛261例,腰痛伴有双下肢放射痛27例,下肢痛24例。脊柱侧弯213例,腰椎生理弯曲度消失134例。椎旁区痛并向下肢放射286例,臀肌及小腿肌肉萎缩183例,股四头肌萎缩27例。屈颈试验阳性27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06例,皮肤感觉异常168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181例。病程短7天,长6年,平均1年3个月。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确诊。诊断标准除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外,腰部触诊均发现有病理性棘突偏歪指征[3]。2治疗方法2.1分筋理筋揉按法用拇指指腹或肘部在臀上皮神经、臀中肌、梨状肌体表投影点处作拨、按、推、压,由轻至重,以病人不感难受且局部略充血为度。2.2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采用坐位旋转复位法。将拇指置于偏歪棘突一侧,患者前屈30°~45°,侧偏(同侧)45°,行定点旋转复位[4]。2.3深部按压法用拇指于棘突旁的明显压痛并放射至下肢痛点,由轻至重按压3~5min,以下肢麻痛感逐渐减轻为度。2.4神经根牵拉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置于患肢膝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踝部,使患肢屈髋屈膝,旋髋3~4圈后,将患肢直腿抬高至90°,并尽力背伸踝关节,然后依同法活动健侧,反复3次。

    作者:方军;张凤清;方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癖60例

    1996年1月~1998年1月,笔者采用月经前以疏肝理气为主,月经后以调理冲任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癖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1996年1月~1998年1月门诊患者共119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乳癖”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钼靶X线或冷光透照检查并结合病史而确诊,属西医乳腺增生症,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它乳腺病。119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年龄22~48岁,平均3653±748岁;病程1~8年,平均456±210年;肿块大小2cm×15cm×12cm~4cm×3cm×3cm,双乳28例,左乳17例,右乳15例。对照组59例,年龄20~47岁,平均3618±796岁;病程05~8年,平均444±203年,肿块大小2cm×12cm×10cm~35cm×35cm×30cm。双乳25例,左乳16例,右乳18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周期疗法:  1)月经前5日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陈皮6g,川芎5g,制香附5g,枳壳5g,茯苓10g,山慈菇10g,白芍5g,炒全瓜蒌15g,紫丹参10g,甘草10g。每日服1剂。  2)月经后5日以调理冲任为主,方选二仙汤加减:淫羊藿8g,巴戟天8g,知母10g,当归6g,熟女贞子10g,山豆根10g,墨旱莲10g,生牡蛎30g(先煎),枸杞子15g,茯苓15g,青陈皮(各)6g,甘草6g。  每日服1剂。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作者:顾海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情缠绵难愈,易复发的常见病。笔者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期,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  82例均为本院1994~1999年的门诊或住院病例,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全部经内窥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镜检分期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中男19例,女23例,大年龄是647岁,小年龄223岁,平均年龄43±676岁,平均病程255±208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大年龄589岁,小年龄213岁,平均年龄418±626岁,平均病程24±216个月。观察组充血期14例,水肿期15例,溃疡期13例;对照组充血期15例,水肿期16例,溃疡期9例。上述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病情、病变大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2治疗方法21观察组42例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充血期、水肿期、溃疡期。并设“肠炎1号”、“肠炎2号”、“肠炎3号”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  充血期内窥镜检的特点是肠粘膜充血水肿,充血较水肿明显。临床以腹胀、腹痛为主。便溏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大便有少量白色粘液,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口涩,纳呆。属湿热壅阻肠络,肠道传化失司。治以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理气止痛。用“肠炎1号”:金银花20g,槐花20g,蒲公英30g,地榆15g,赤芍15g,延胡索30g。

    作者:韦朝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天麻及其伪品的鉴别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是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1],因此,其伪品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鉴别应用。天麻(RhizomaGastrodiae)别名明天麻、赤箭,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1.的干燥块茎[2]。目前市场上常见伪品有茄科马铃薯的块茎,菊科大理菊的块根,紫茉莉科紫茉莉的根等。这些伪品与天麻的性状以及其中所含化学成份有明显区别,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法加以鉴别。1性状鉴别1.1天麻块根呈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稍扁缩弯曲,顶端有残留的茎芽,俗称“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脐形的疤痕,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数横环纹,质地坚硬半透明,断面平坦,呈角质样[3]。1.2马铃薯块茎煮熟晒干压扁以后大小、形状与天麻相似,但没有“鹦哥嘴”和凹脐,也没有点状环纹,嚼之不脆,有马铃薯味。1.3大理菊根呈长纺锤形,顶端有时有茎基痕,有的压扁后稍弯曲,质地硬,纤维性强,中央有木心;有的中空,无点状环纹,嚼之粘牙。1.4紫茉莉根呈长圆锥形,多已压扁,上粗下细,全体有细纵纹,有须根迹下陷呈小洞状但不排列成环,顶端有茎基痕,质坚硬,断面角质状有纤维断头及形成层,嚼之刺喉。

    作者:赵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对“椎间盘突出症”从脾胃论治的思考

    “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运用于临床描述,是二十世纪的事,如1932年青年医生JosephSBarr[1]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可能的原因。”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病名仅仅限于专科医生的思考与运用,作为患者是很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因此,每当发生腰腿痛、肢麻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其它压迫症状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药物来治疗(中药或西药),或者寻求一般的针灸或按摩。但,近些年的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椎间盘突出症”不但为临床各科医生所熟悉,亦为一般患者所知晓。因而,一旦患者发生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证候时,临床各科医生往往会主动建议至专科医生处就诊,或用相关的诊断方法,如X线、CT、核磁共振等方法确诊。而一旦获得“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患者亦会主动局限在专科的范围内治疗。这样的情形恰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青岛大学医学院胡有谷教授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书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其法分二,一为手术疗法,一为非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有: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疗法;西方手法;针灸疗法;封闭疗法等六个方面〔1〕。该书所列虽仅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但于椎间盘突出症亦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这些颇具代表的治疗方法并未将药物治疗列于其中。  过去,笔者于临床上亦受上述思路的局限,在碰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亦多介绍上述方法治疗。即使患者兼有内科或其它各科疾病,亦只考虑这些疾病,而不兼顾椎间盘突出,似乎椎间盘突出症通过上述方法治疗乃是唯一途径,此外别无它法。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有经上述治疗而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咨问,请求上法之外的其它方法治疗,乃得于此一领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

    作者:刘力红;赵琳;周红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消痈汤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观察

    的:观察自拟消痈汤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80例采用内服自拟消痈汤,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静脉滴注青霉素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乳痛消失时间、乳房肿块消失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拟消痈汤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梁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益气化瘀汤治疗药流后恶露不绝58例

    息隐(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用于早期妊娠流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药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较长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笔者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药流后恶露不绝58例,收到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均是就诊时停经≤48天,B超确诊为宫内孕的无药流禁忌症的门诊患者。年龄小18岁,大42岁,平均22岁。有孕产史者43例,初孕15例。药流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短者为8天,长者为25天,平均16天。2治疗方法  益气化瘀汤基本方:党参30g,黄芪30g,益母草30g,当归10g,生地黄20g,桃仁10g,红花10g,仙鹤草10g,枳壳10g,三七5g(冲服),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若恶露多有血块者加茜草炭、炒蒲黄各10g;腹痛甚者加入炒延胡索10g;带下浊、量多伴发热者加入金银花20g,黄芩10g,蒲公英10g。3治疗结果  58例中,30例服药4剂后,阴道流血停止;20例服药6剂后,阴道流血止;6例服药8剂后,阴道流血停止,余症消除;2例无效(后经清宫、抗感染、中药等处理痊愈)。总有效率为9655%。

    作者:黄列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征文通知

    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定于2001年9月或10月在广州市召开“全国第二届中医治疗炎症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由《按摩与导引》编辑部承办。  此次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为2001年6月底。  信封上请注明“会议征文”字样,寄广州市恒福路60号《按摩与导引》编辑部罗凛同志收(邮编510095)。电话:020-83582431。入选征文将刊登在《按摩与导引》正刊或“全国炎症会专辑”增刊(有批准文号)上;并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颁发《论文证书》,给予继续教育学分。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2000年12月28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盆炎方保留灌肠为主治疗慢性盆腔炎91例

    慢性盆腔炎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笔者于1998年10月~1999年10月采用自拟盆炎方保留灌肠治疗该病9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在18~52岁之间。病程长7年,短3个月,其中半年以内者45例,半年以上~2年以内者25例,2年以上~5年以内者17例,5年以上者4例。12诊断标准参考卫生部1993年制定发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下称《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21症状下腹及腰痛,下腹坠胀,腰骶部睟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排便时加重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月经增多和白带增多。122妇科检查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制或粘连固定,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轻度压痛;或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摸到包块。13分型所有病例按黄氏分类法〔1〕分型,属脾虚肝郁者19例,肾阳虚者3例,湿热瘀阻者39例,气滞血瘀者30例。2治疗方法  自拟盆炎方组成:毛冬青30g,败酱草15g,三棱9g,莪术9g,黄芪15g。  上药浓煎取汁100ml,用一次性肛管插入肛内10~15cm,以50ml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注入直肠,保留半小时以上。1日1次,晚上临睡时排大便后灌肠为宜。1个月为1个疗程,若未愈,可重复治疗1个疗程。经期停用,治疗期间避免夫妻生活。

    作者:谭桂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损伤65例

    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是临床上儿童常见的损伤之一,我们1995~1999年共收治6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65例均为住院病例,男43例,女22例;年龄小2岁,大12岁,平均7.5岁。受伤时间短2h,长25天。左侧29例,右侧33例,双侧3例。致伤原因:平地滑倒24例,高处跌落20例,骑车伤15例,溜冰伤4例,机器伤2例。新鲜闭合性损伤54例,新鲜开放性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7例。65例根据《骨与关节损伤》[1]中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其中伸直型损伤56例,屈曲型损伤9例。骨骺损伤按Salter-Harris[2]分型:Ⅰ型8例,Ⅱ型53例,Ⅲ型3例,Ⅳ型1例,Ⅴ型0例。合并同侧肱骨髁上骨折3例,同侧锁骨骨折1例。陈旧性损伤病例中,在院外已行复位固定,来院时合并有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例。2治疗方法2.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无明显移位者,不需复位,直接用4块小夹板固定,此法治疗12例。有移位者根据骨骺损伤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整复方法,我们对伸直型损伤采用牵抖复位法[3]整复,屈曲型损伤采用提按复位法[3]整复,复位成功后再用小夹板固定。采用此两种复位小夹板固定法共治疗42例,1例复位失败后改手术治疗。固定时间2~4周。

    作者:莫凯天;米琨;朱少廷;杨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探讨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药杂志

广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中医学院

主办:广西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