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锦斌;王乃平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1993年6月~2000年2月,笔者用自拟健脾宁肠汤治疗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6岁,平均38.3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5年。临床表现:均有腹泻、腹痛,其中有腹胀12例,粘液便10例,脓血便2例,肠鸣14例,里急后重8例。30例均作大便常规检验及大便培养,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结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粘膜粗糙或浅表溃疡。符合1987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肛肠学会制定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18例,脾虚肝郁7例,脾肾阳虚5例。2治疗方法 予自拟健脾宁肠汤。方药组成: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5g,防风10g,厚朴10g,佩兰10g,白及10g,当归10g,延胡索10g,陈皮5g,白头翁15g,甘草5g。 加减:脾胃虚弱者加黄芪;脾虚肝郁者加柴胡、川楝子;脾肾阳虚者加肉豆蔻;便血者加地榆。 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自拟)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纤维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未见好转。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6例,占53.3%;好转12例,占40%;无效2例,占6.7%。总有效率93.3%。
作者:叶参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鼻炎膏是由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黄芪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用于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我们对该药进行抗炎抗过敏的动物实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实验依据。1实验材料1.1药品鼻炎膏内服药由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提供,批号9806010;地塞米松由广东河源市康泰制药厂提供,批号971011;磷酸组织胺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东风生化技术公司提供,批号9302044。1.2动物昆明小白鼠,普通级,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4号,雌雄各半,体重20±2g;豚鼠,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3006号,雌雄均用,体重200~250g,均由广西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3仪器AEU-210型万分之一g电子天平,日本岛津产。2实验方法与结果2.1抗炎试验2.1.1对小白鼠耳二甲苯致死的影响[1]取小白鼠50只,按雌雄性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10只,药物容量为20ml/kg。第1~3组小白鼠ig给鼻炎膏,剂量分别是30g/kg,15g/kg,75g/kg;第4组ig给地塞米松,剂量为00045g/kg,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1h,于小白鼠左耳滴二甲苯005ml致炎,15min后沿耳根剪下两耳,用6mm打孔器将两耳同部位等面积打下两耳片,用AEU-210型电子天平称重,计算小鼠耳片重量。按小鼠10g体重所含耳片重量换算成耳片系数,作为肿胀度计算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用各组的-x±s作组间t检验,结果见表1。
作者:黄俊;谢金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方药:桃仁5g,山栀子5g,细辛5~10g,杏仁5g,白芥子25~5g,大蒜1~2瓣。 用法:将大蒜打成泥,将桃仁、山栀子、细辛、杏仁、白芥子研粉,加入蒜泥、鸡蛋白调成圆形糊状,直径略小于患儿足的横径,洗净两足底,涂上食油或石蜡油后敷上药糊,每昼夜贴1次,每次贴12h。 疗效:设对照Ⅰ组用止咳散敷足底(方法同上)再加服利君沙、病毒灵。对照Ⅱ组单纯口服利君沙、病毒灵。其中治疗组70例,治愈(治疗2d体温正常,咳嗽止,鼻塞流涕消失)25例;好转(治疗3d发热减退,咳嗽减轻)40例;无效(治疗4d发热咳嗽如前)5例;对照Ⅰ组30例,治愈20例,好转8例,无效2例;对照Ⅱ组30例,治愈15例,好转5例,无效10例。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疗效相似(P>005),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Ⅱ组(P<001)。 来源:陆惠辉,施越,施一平(江苏启东市江海中心卫生院226251)止咳散敷足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7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9(5):4.急性会厌炎 方药:大黄10g(后下),牡丹皮10g,山栀子10g,射干10g,郁金10g,连翘10g,赤茯苓10g,通草6g,生甘草6g。 加减:热盛加金银花、野菊花各10g,生石膏30g,知母10g;有痰加枇杷叶、前胡各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采用漱服法,即边漱边咽,使药物充分与咽喉部接触,若会厌水肿较甚,咽下较为困难,可用热汤药先熏蒸咽喉20min左右,然后再漱服。 疗效:58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药时间<4日即治愈者21例,占36%,服药4~6日而治愈者26例,占45%,服药6~7日治愈者11例,占19%。全部病例未使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类药,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来源:张玉芬(河北省职工医学院071000),马玉萍大黄丹栀汤治疗急性会厌炎58例河北中医,2000,22(11):830无症状型高脂血症 方药:生晒参5~10g,白术12~15g,茯苓12~15g,葛根15~30g,藿香10~12g,木香6~10g,泽泻12~15g,山楂15~20g,绞股蓝30g,丹参30g,三七粉3g(冲服),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2个月。治疗期间均保持原有饮食习惯。 疗效:60例中,显效(血脂降至正常,或TG下降≥30%,或TC下降≥20%)18例;有效(TG下降在20%~30%,或TC下降在10%~20%之间)35例;无效(TG或TC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7例。总有效率883%。 来源:许毓政(洞口县人民医院422300)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无症状型高脂血症6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26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处方炒麦芽100g,神曲20g,山楂10g,乳香5g,没药5g。上药加水600ml,煎20min,煎成药液约450ml,分3次温服,每日1剂。用本方回乳30例,服1~3剂回乳26例,服4~5剂4例,均无并发乳痈。方义分析 本方用炒麦芽、山楂、神曲健胃回乳断流,乳香、没药为引经药,具活血止痛消肿之功,可散乳瘀通络,理气活血,止胀痛,对缓解回乳过程出现乳房胀痛难忍症状效果独特,还可预防乳汁瘀结发为乳痈。据药理研究,本方中炒麦芽能降低血中催乳素,抑制乳汁分泌。回乳过程中,因乳汁充盈,可以吸出,减少乳汁郁结,防止变生它病,且吸出乳汁对回乳治疗无影响。典型病例某女,31岁,因回乳、乳房胀痛3天于1997年10月6日就诊。患者哺乳已10个月,断奶3天来乳房胀痛难忍,纳呆寐差。检查两乳胀满充盈,压痛,右乳外侧硬结潮红,经予散瘀回乳方服用,并用吸奶器吸出奶汁,当晚疼痛缓解,乳胀减轻,寐安,次日乳胀明显缓解无硬结及疼痛,无泌乳,连服3剂,症状全消,乳回。
作者:黄李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定于2001年9月或10月在广州市召开“全国第二届中医治疗炎症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由《按摩与导引》编辑部承办。 此次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为2001年6月底。 信封上请注明“会议征文”字样,寄广州市恒福路60号《按摩与导引》编辑部罗凛同志收(邮编510095)。电话:020-83582431。入选征文将刊登在《按摩与导引》正刊或“全国炎症会专辑”增刊(有批准文号)上;并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颁发《论文证书》,给予继续教育学分。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2000年12月28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是一种顽固而且不易根治的疾病,自1996年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并病理性骨折17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住院病例,均符合《实用骨科学》[1]对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年龄大12岁,小7岁;病程长6个月,短2个月。发病部位肱骨干1例,尺桡骨3例,股骨干7例,胫腓骨6例。发病原因:血源性感染12例,开放性骨折4例,周围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所致1例。17例均合并病理性骨折。1.2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或正常,乏力,消瘦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患肢有红肿热痛,压痛,其中14例伴有瘘管形成,脓液渗出,17例患肢均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1.3Χ线及实验室检查Χ线检查示骨干密度呈不同程度增强,髓腔变窄,可见大小不等的死骨及骨空洞透亮区,有不同程度骨膜反应及骨壳形成。细菌培养金黄葡萄球菌10例,大肠杆菌3例,链球菌3例,无菌生长1例。14例有白细胞数及血沉升高。
作者:温东栋;林世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于1994年以来运用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住院20例,门诊2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长16年,短半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2.1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点按华佗夹脊穴、肾俞、委中、委阳、环跳等穴位,之后揉按腰部20遍,放松腰部肌肉,再重点揉按腰3横突及髂脊肌肉附着点;在腰部行分筋理筋法、三搬法[2];后在腰脊、臀、腿行柔散、捋顺、拍打手法5~10min,手法结束。整套手法约做25~30min,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2.2自拟温经通痹外敷方组方如下:生川乌18g,生草乌18g,生马钱子18g,桂枝15g,川椒15g,细辛10g,狗脊15g,红花15g,姜黄15g,独活15g,秦艽15g,威灵仙15g。 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加水煎熬成膏状,掺入少许樟脑,趁热敷于患处。每天敷4~6h,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本方有大毒,不可内服,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过敏,出现者即停止应用。
作者:陈清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的:观察自拟消痈汤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80例采用内服自拟消痈汤,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静脉滴注青霉素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乳痛消失时间、乳房肿块消失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自拟消痈汤配合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梁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甘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1991年7月~1999年12月,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328例患者住院32例,门诊296例;男213例,女115例;年龄小6岁,大74岁,平均385岁。根据胡有谷[1]CT片水平分区法:中央区16例,旁中央区245例,外侧区67例。其中伴黄韧带肥厚和侧隐窝狭窄12例,伴椎体后缘骨块离断7例。腰痛16例,腰痛伴有一侧下肢痛261例,腰痛伴有双下肢放射痛27例,下肢痛24例。脊柱侧弯213例,腰椎生理弯曲度消失134例。椎旁区痛并向下肢放射286例,臀肌及小腿肌肉萎缩183例,股四头肌萎缩27例。屈颈试验阳性27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06例,皮肤感觉异常168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181例。病程短7天,长6年,平均1年3个月。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确诊。诊断标准除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外,腰部触诊均发现有病理性棘突偏歪指征[3]。2治疗方法2.1分筋理筋揉按法用拇指指腹或肘部在臀上皮神经、臀中肌、梨状肌体表投影点处作拨、按、推、压,由轻至重,以病人不感难受且局部略充血为度。2.2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采用坐位旋转复位法。将拇指置于偏歪棘突一侧,患者前屈30°~45°,侧偏(同侧)45°,行定点旋转复位[4]。2.3深部按压法用拇指于棘突旁的明显压痛并放射至下肢痛点,由轻至重按压3~5min,以下肢麻痛感逐渐减轻为度。2.4神经根牵拉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置于患肢膝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踝部,使患肢屈髋屈膝,旋髋3~4圈后,将患肢直腿抬高至90°,并尽力背伸踝关节,然后依同法活动健侧,反复3次。
作者:方军;张凤清;方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诊治问题。方法:34例均以枕颌带牵引,早期应用甘露醇脱水及大剂量激素,中药颈伤Ⅰ号内服,中、后期分别以中药颈伤Ⅱ号、Ⅲ号内服治疗。结果:34例平均随访时间2年半,治愈21例,好转13例,无1例无效。按ASIA损伤分级D级恢复正常18例,C级恢复至D级11例,C~D级恢复至E级3例,B级恢复至C级2例。结论: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能有效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及病残发生。
作者:李象钧;李义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中医病案是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用于记载患者疾病发生发展、演变预后、诊断治疗、防护调摄及其结果的档案,也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病案作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对中医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1]。为了适应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中医病案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的贯彻实施,对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促进中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就新规范的学习和执行谈一些看法。1中医病案的作用和特点 中医病案是患者的诊治档案,是医、教、研的宝贵资料,又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事故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同时,又是考核临床医师技术水平和衡量医疗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正确书写病案对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端正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中医病案管理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促进中医学术发展,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作者:唐乾利;姚春;叶向阳;吴胜华;黎甲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5合并症17例中有合并症者10
作者:陈清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87年11月~1998年2月,我科对54例淤胆型肝炎(下简称“淤肝”)患者,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鲁米那、丙谷胺等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4例为住院的淤肝患者,回顾病例基本能符合1995年5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8例。年龄小16岁,大77岁,平均45±25岁。血清总胆红素(STB)均大于171μmol/L,高4438μmol/L,平均200±30μmol/L。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瘙痒,血清总胆固醇(TCh)均增高,谷丙转氨酶(GPT)或丙氨酸转氨酶(ALT)一般高于正常值的2~4倍不等。病程短42天,长101天,平均50±15天。急性淤肝45例,慢性9例,为肾上腺皮质激素(ACH)治疗失败者。药物性肝炎2例,甲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24例,丙型肝炎1例,甲、乙混合感染型5例,乙、丙混合感染型1例。12治疗方法鲁米那003g,每日3次,瘙痒重者临睡前加服006g,丙谷胺06g,每日3次;中药方用赤芍30~80g,葛根15g,生地黄15g,茵陈15~30g,大黄10~50g(后下,保持大便每日5~6次,不足此数者增加大黄用量,多于此数者减少其用量)。上腹胀满不适者加莱菔子15g,呕吐者加姜末2~6g,半夏10~15g。另外静滴10%葡萄糖溶液1000ml+Vitc20g+门冬氨酸钾镁40ml,每日1次。13观察方法以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TCh为观察项目,其中以STB为主要观察项目。每2周查肝功1次。1疗程4周,若有效,继续第2疗程,总疗程12周。14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ALT(GPT)、STB正常;有效:症状消失或好转,ALT明显下降,STB<85μmol/L,或STB较原值下降>5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ALT、STB无明显变化〔2,3〕
作者:徐厚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0~1999年,笔者采用手法和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女45例,男20例;发病年龄40~65岁,其中40~50岁45例,51~65岁20例;病程短7天,长14年。65例中,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症状、体征符合颈椎病的诊断。1.2X线及其他检查颈椎3~7椎体前后缘不同程度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不同程度增生变尖,椎间隙左右不对称,生理弧度变直或轻度反曲。颈1~2开口位,65例均有环椎侧块和齿状突的间距不对称(简称环齿间距),右侧宽55例,左侧宽10例。10例眩晕头痛较重者做头颅CT除外颅脑占位性病变和脑实质病变。2捏颈治疗2.1手法治疗作者采用“松、正、点”三法,对颈肩头部进行按摩正骨点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具体做法,患者坐于30cm高的凳上,术者站在患者后侧。松法:拿双肩,揉捏颈各3min,肩颈各3min,左右手拇指分别弹拨分筋对侧颈肌和颈椎棘上韧带3min。正骨:颈椎旋转复位[1],纠正偏歪之棘突和环枢椎半脱位,仅在发现有棘突移位时才施本法。点穴:双拇指点按风门、肺俞、厥阴俞、膏肓俞和心俞、肩井、风池;然后,换双中指指腹,点按环揉双侧率谷、听宫、太阳穴。术者转换位置,站于患者前面,拇指点按印堂、头维(双侧)、百会穴,手法结束。点按每一(组)穴位约1~15min,先轻渐重,根据患者体质,因人施法,患者感觉舒服或胀为度。
作者:贺耀平;宁敏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组织专家,遵循工整、择优的原则,按照预先制顶的科学评比办法,从2000年本刊发表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中评出优胜者,现将结果及获奖金额公布如下:一等奖(缺,末达评比办法所订标准)二等奖 唐农 韦艾凌 加味膈下胶囊抗肝维化的林场研究(第4期)800元 梁健芬 李桂贤 黄选华 水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变学、SOD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第1期)(800元)三等奖 邓家刚 复方芳藤合剂异兵同治举(第3期)600元 齐敏友 邱德文 米槁心乐滴丸药效学研究)(第期)(600元) 丘明明 王受武 韦荣芳 曹于 黄中凯 鸦胆子油治疗尖锐的活性成分药理研究(第6期)600元本次活动体现;了企业界、科技界对科技出版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高度民主重视。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继续联合举办“2001年百年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广西中医药》编辑部2001年1月16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小儿急性细菌性痢疾是多发于夏秋季节的常见病。自1995年来,笔者运用火炭母复方,治疗5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住院患儿23例,门诊患儿29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小8个月,大14岁;发病短1天,长7天。12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湿热痢者,痢下脓血,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多,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而疫毒痢往往未见下痢而突然壮热、抽风、神昏、四肢厥冷、脉细或细弱无力等症状出现,每于若干小时后而见下痢。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多数在10~2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粪便镜检:均为粘液便,典型病例可见不同程度的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75%住院患儿大便培养出志贺氏菌。流行病学:结合发病季节,当地流行情况,接触史及饮食不洁史等。根据上述诊断标准,本组湿热痢46例,疫毒痢6例。2治疗方法 湿热痢:均采用中药火炭母复方之基本方加减,汤剂治疗。 火炭母复方基本方组成如下:火炭母30~40g,金香炉20~30g,葛根15g,车前子15g,白芍10~15g,木香5g(后下),黄芩10g,甘草5g。 加减法:年龄2岁以下者,药量可酌情减少;兼表者加防风8g,荆芥6g;挟食滞者加神曲10g,山楂肉8g;好转后期可加入健脾开胃药。 汤剂每日1剂,对于2岁以上患儿,煎药方法为加清水1000ml煎至300ml,分2次服;对于2岁以下幼儿,煎药方法为清水500ml,煎至100~150ml,分2次服。以7日为1疗程。有轻度脱水情况可配合口服补液盐治疗;高热或伴中度脱水,配合给予3∶2∶1液体静脉点滴,并加入清开灵10ml~40ml。
作者:任国珍;何世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X线检查: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其中颈曲变直、反张或成角24例,明显钩突增生变尖、钩突关节左右不对称28例,环枢关节左右不对称11例,颈椎椎体移位1例。2治疗方法 患者先在颈椎牵引椅坐位或床上进行仰卧位颈椎牵引治疗20min,采取间歇牵引重量为5~10kg,然后进行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上述治疗方法每天治疗1次。3疗效判断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工作时间长时有轻微头晕不适感。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或无变化,但仍有头晕感。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3.2治疗结果本组49例,临床治愈25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长治疗35次,短治疗2次,平均11次。
作者:黄彪;黄达;王伟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实验研究通过试验因素(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出现的反应(效应)来验证假说,回答、解决实验研究课题;然而受试对象表现出的效应,并不完全是处理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试验过程中伴随的混杂因素同样作用于受试对象而产生效应。正因为受试对象表现出来的效应,是处理因素和混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区别处理因素的效应,就需要一个单纯体现混杂因素的对照组。由于对照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和试验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大致相等,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时混杂因素的效应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就达到了将处理因素的效应单独显示出来进行分析的目的。可以认为,对照是进行对比的参照基准,是为了进行鉴别分析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要达到合理地设置对照的要求,研究者除了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对照的原则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具体问题。1什么情况下需要设对照 考虑到临床实验效应除了试验因素的作用外,还会受机体的状态、环境中混杂因素的影响,通常在下述情况下都应该设对照以排除干扰。1.1就大多数疾病而言,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愈倾向和自限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和恶化。对这类疾病进行防治效果评价时,需要设对照避免自身调节作用对防治效果的影响。1.2某些疾病的发病过程存在波动性或周期性(如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后经过一定阶段,疾病本身可出现间歇性自发缓解,进行疗效观察时应设对照以排除这种自发缓解倾向的干扰。1.3某些疾病和季节、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季易发,且症状较重,进行防治效果研究时必须有同期平行对照以抵消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1.4对于疾病的防治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的作用,还可能受其它因素(如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饮食营养、休息、个体差异等)影响时,为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也必须设对照。
作者:黎强;李淑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