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红;赵琳;周红海
1处方:黄柏4kg,苦参7.5kg,山苦楝7.5kg,千里光5kg,鱼腥草5kg,银花藤5kg,蛇床子5kg。2制备取上述药材,加7倍水浸泡12h,水煎煮2次(分别为60min、40min),合并煎煮液,浓缩至500L,过滤,分装,流通蒸汽灭菌45min。3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液体,久置后有少量沉淀,轻摇易散。 检查pH5.0~7.0,相对密度不低于1.02。 鉴别取本品30ml,水浴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生成桔红色沉淀。4用药方法妇科洗剂500ml,非经期坐浴15~30min或阴道冲洗,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作者:覃丹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腹胀便秘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1〕。我院1982~1993年运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腹胀便秘10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住院80例,门诊23例。其中男65例,女38例;年龄大69岁,小21岁,平均45岁。病例来源:车祸致伤,诊断(X线摄片证实)为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稳定型45例;从高坠下2~3天后门诊诊治,经X线摄照片诊断为新鲜骨折50例;8例为原发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本组病例治疗前均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胸椎压缩性骨折,均为外伤所致,未发现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早期主要症状均有腹部膨胀,胀痛,无反跳痛。伤后4~5天无大便占85例,6~7天无大便18例,均小便正常。排除腹腔脏器器质性损伤。中医辨证均属气血瘀滞、腑气不通所致腹胀便秘。2治疗方法 药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川厚朴25g,炒莱菔子15g,枳实16g,桃仁9g,赤芍15g,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服),番泻叶6g(皒),陈皮3g(皒)。 药后24~36h不效者,可再服1剂,中病即止。2剂不效者停服。大便未通前忌生冷之品。
作者:李耀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方药:桃仁5g,山栀子5g,细辛5~10g,杏仁5g,白芥子25~5g,大蒜1~2瓣。 用法:将大蒜打成泥,将桃仁、山栀子、细辛、杏仁、白芥子研粉,加入蒜泥、鸡蛋白调成圆形糊状,直径略小于患儿足的横径,洗净两足底,涂上食油或石蜡油后敷上药糊,每昼夜贴1次,每次贴12h。 疗效:设对照Ⅰ组用止咳散敷足底(方法同上)再加服利君沙、病毒灵。对照Ⅱ组单纯口服利君沙、病毒灵。其中治疗组70例,治愈(治疗2d体温正常,咳嗽止,鼻塞流涕消失)25例;好转(治疗3d发热减退,咳嗽减轻)40例;无效(治疗4d发热咳嗽如前)5例;对照Ⅰ组30例,治愈20例,好转8例,无效2例;对照Ⅱ组30例,治愈15例,好转5例,无效10例。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疗效相似(P>005),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Ⅱ组(P<001)。 来源:陆惠辉,施越,施一平(江苏启东市江海中心卫生院226251)止咳散敷足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7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9(5):4.急性会厌炎 方药:大黄10g(后下),牡丹皮10g,山栀子10g,射干10g,郁金10g,连翘10g,赤茯苓10g,通草6g,生甘草6g。 加减:热盛加金银花、野菊花各10g,生石膏30g,知母10g;有痰加枇杷叶、前胡各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采用漱服法,即边漱边咽,使药物充分与咽喉部接触,若会厌水肿较甚,咽下较为困难,可用热汤药先熏蒸咽喉20min左右,然后再漱服。 疗效:58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药时间<4日即治愈者21例,占36%,服药4~6日而治愈者26例,占45%,服药6~7日治愈者11例,占19%。全部病例未使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类药,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来源:张玉芬(河北省职工医学院071000),马玉萍大黄丹栀汤治疗急性会厌炎58例河北中医,2000,22(11):830无症状型高脂血症 方药:生晒参5~10g,白术12~15g,茯苓12~15g,葛根15~30g,藿香10~12g,木香6~10g,泽泻12~15g,山楂15~20g,绞股蓝30g,丹参30g,三七粉3g(冲服),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2个月。治疗期间均保持原有饮食习惯。 疗效:60例中,显效(血脂降至正常,或TG下降≥30%,或TC下降≥20%)18例;有效(TG下降在20%~30%,或TC下降在10%~20%之间)35例;无效(TG或TC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7例。总有效率883%。 来源:许毓政(洞口县人民医院422300)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无症状型高脂血症6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26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鼻炎膏是由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黄芪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用于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我们对该药进行抗炎抗过敏的动物实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实验依据。1实验材料1.1药品鼻炎膏内服药由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提供,批号9806010;地塞米松由广东河源市康泰制药厂提供,批号971011;磷酸组织胺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东风生化技术公司提供,批号9302044。1.2动物昆明小白鼠,普通级,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4号,雌雄各半,体重20±2g;豚鼠,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3006号,雌雄均用,体重200~250g,均由广西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3仪器AEU-210型万分之一g电子天平,日本岛津产。2实验方法与结果2.1抗炎试验2.1.1对小白鼠耳二甲苯致死的影响[1]取小白鼠50只,按雌雄性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10只,药物容量为20ml/kg。第1~3组小白鼠ig给鼻炎膏,剂量分别是30g/kg,15g/kg,75g/kg;第4组ig给地塞米松,剂量为00045g/kg,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1h,于小白鼠左耳滴二甲苯005ml致炎,15min后沿耳根剪下两耳,用6mm打孔器将两耳同部位等面积打下两耳片,用AEU-210型电子天平称重,计算小鼠耳片重量。按小鼠10g体重所含耳片重量换算成耳片系数,作为肿胀度计算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用各组的-x±s作组间t检验,结果见表1。
作者:黄俊;谢金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1997年1月~2000年1月采用中药治疗老年性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12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60~70岁者3例,71~80岁者7例,81岁以上者2例;单侧下肢受损者7例,双侧下肢受损者5例。合并下肢溃疡者3例,溃疡面积(2.5~3.2)cm×(7~9)cm之间,均有数十年下肢静脉曲张史以及反复发作的血栓性静脉炎,并作过抗炎治疗。此次病程短20天,长3个月。12例无大小隐静脉手术史。就诊时均存在轻重不同的受损下肢红肿热痛炎性反应。中医辨证:湿热型4例,血瘀型3例,瘀热型5例。2治疗方法 湿热型用清热利湿汤加减:玄参、当归、生地黄、黄柏各15g,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丹参、苍术、黄芪各30g,茯苓25g,红花15g,黄芩、甘草各10g。 血瘀型用桃仁四物汤加减:桃仁、三棱、莪术各12g,赤芍、当归、延胡索各15g,鸡血藤、丹参各30g,川芎20g,红花10g,甘草6g。
作者:郑天贵;张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广西中医药》杂志是广西中医学院,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西优秀期刊。主要刊登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方面的论文,侧重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报道。 2、本刊辟有专题、临床研究、手法医学、老中医经验、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临床报道、经验总结、针灸经络、八桂名医精方、病例报告、医案医话、民族医药、基层园地、护理、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等专栏。尤为欢迎以下稿件:①中医药防治疑难病、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相关症(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肝炎、多脏器衰竭、难治性肾病、血液病、支气管哮喘、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中老年前列腺炎症或增生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病变、不孕症、小儿营养失调、儿童智能发育不全、过敏性皮肤病等的临床研究与报道。②以中医正骨手法、推拿手法、针刺手法等为主的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类论文。③反映介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性文章。④中医危急重症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性文章。⑤民族医药的有效技法及验方的研究报道。⑥区内中医药专家(副高职称以上)自己组创的组方合理,有效可靠的中医方剂介绍。⑦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的报道,如药材品种整理、鉴定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中药质量评估研究,中药药理活性研究等。⑧反映中医药基础理论或临床研究前沿课题的文献综述或专家述评。⑨观点鲜明,见解新颖,论证充分,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中医药理论探讨性文章。{10}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经验。?、稿件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中医诊断及疗效标准应参照(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 4、稿件请用300格稿纸誊写清楚,也可用计算机打字稿(每页字数应注明)。外文词汇须打印,欢迎软盘投稿(同时附打印稿1份)。稿件以5000字以内为宜(包括图表与参考文献)。 5、署名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章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6、来稿须标注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关键词3~8个。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类论文正文前须附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 7、稿件所用医学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可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16751.3-1997)及《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中药名以《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古籍出版社)为准,草药应注明拉丁学名。稿件要使用规范字,简化字按1986年6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范书写。 8、文章的图表应少而精,不与正文重复,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应列出图题、表题,图表设计要合理,统计表请采用三线表,附图可以是照片或手工绘制图,绘图请另用碳素墨水在绘图纸上绘制,图面力求清洁、清晰、准确。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9、文章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有关量和单位的一系列国家标准(GB3100~3102)执行。有关数字用法请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T/T15835-1995)执行。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统计学符号按《统计学名词及符号》(GB3358-82)规定书写。 10、参考文献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以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与稿件内容密切有关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近期文献为主,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文后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文题和来源。 11、取得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资金项目的来稿,请在稿件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基金的名称及编号,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奖或被二次文献转载、摘录者,烦请作者通知本部。 12、临床及实验类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证明(稿件资料的真实性及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来稿请注明单位所在地详地址及邮政编码。 13、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刊具体情况,接到来稿后,即给作者寄回执,并在3个月内将稿件处理意见通知作者。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Chinal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若来稿不愿意入编者,请在稿件上注明。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来稿一俟刊用,赠当期杂志1册,除另有约定者外,不再付稿酬。来稿请寄: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530001《广西中医药》编辑部,切勿一稿两投。《广西中医药》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1996年1月~1998年1月,笔者采用月经前以疏肝理气为主,月经后以调理冲任为主的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癖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1996年1月~1998年1月门诊患者共119例。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乳癖”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钼靶X线或冷光透照检查并结合病史而确诊,属西医乳腺增生症,排除乳腺癌、乳腺纤维腺瘤等其它乳腺病。119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年龄22~48岁,平均3653±748岁;病程1~8年,平均456±210年;肿块大小2cm×15cm×12cm~4cm×3cm×3cm,双乳28例,左乳17例,右乳15例。对照组59例,年龄20~47岁,平均3618±796岁;病程05~8年,平均444±203年,肿块大小2cm×12cm×10cm~35cm×35cm×30cm。双乳25例,左乳16例,右乳18例。2组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周期疗法: 1)月经前5日以疏肝理气为主,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陈皮6g,川芎5g,制香附5g,枳壳5g,茯苓10g,山慈菇10g,白芍5g,炒全瓜蒌15g,紫丹参10g,甘草10g。每日服1剂。 2)月经后5日以调理冲任为主,方选二仙汤加减:淫羊藿8g,巴戟天8g,知母10g,当归6g,熟女贞子10g,山豆根10g,墨旱莲10g,生牡蛎30g(先煎),枸杞子15g,茯苓15g,青陈皮(各)6g,甘草6g。 每日服1剂。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作者:顾海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病名运用于临床描述,是二十世纪的事,如1932年青年医生JosephSBarr[1]首先提出“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可能的原因。”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一病名仅仅限于专科医生的思考与运用,作为患者是很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的。因此,每当发生腰腿痛、肢麻或椎间盘突出造成的其它压迫症状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药物来治疗(中药或西药),或者寻求一般的针灸或按摩。但,近些年的情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椎间盘突出症”不但为临床各科医生所熟悉,亦为一般患者所知晓。因而,一旦患者发生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证候时,临床各科医生往往会主动建议至专科医生处就诊,或用相关的诊断方法,如X线、CT、核磁共振等方法确诊。而一旦获得“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患者亦会主动局限在专科的范围内治疗。这样的情形恰恰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青岛大学医学院胡有谷教授主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一书介绍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其法分二,一为手术疗法,一为非手术疗法。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有: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疗法;西方手法;针灸疗法;封闭疗法等六个方面〔1〕。该书所列虽仅为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但于椎间盘突出症亦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这些颇具代表的治疗方法并未将药物治疗列于其中。 过去,笔者于临床上亦受上述思路的局限,在碰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亦多介绍上述方法治疗。即使患者兼有内科或其它各科疾病,亦只考虑这些疾病,而不兼顾椎间盘突出,似乎椎间盘突出症通过上述方法治疗乃是唯一途径,此外别无它法。近些年来,由于不断有经上述治疗而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咨问,请求上法之外的其它方法治疗,乃得于此一领域进行较深入的思考。
作者:刘力红;赵琳;周红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于1994年以来运用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住院20例,门诊2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长16年,短半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2.1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点按华佗夹脊穴、肾俞、委中、委阳、环跳等穴位,之后揉按腰部20遍,放松腰部肌肉,再重点揉按腰3横突及髂脊肌肉附着点;在腰部行分筋理筋法、三搬法[2];后在腰脊、臀、腿行柔散、捋顺、拍打手法5~10min,手法结束。整套手法约做25~30min,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2.2自拟温经通痹外敷方组方如下:生川乌18g,生草乌18g,生马钱子18g,桂枝15g,川椒15g,细辛10g,狗脊15g,红花15g,姜黄15g,独活15g,秦艽15g,威灵仙15g。 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加水煎熬成膏状,掺入少许樟脑,趁热敷于患处。每天敷4~6h,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本方有大毒,不可内服,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过敏,出现者即停止应用。
作者:陈清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Pigmentarydege-nerationofretina,Rp)是一组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疑难眼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夜盲、视野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或熄灭为主,是世界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发病率为1/3000~1/5000〔1〕,治疗极为棘手,预后不良。西医学目前对Rp尚无满意疗法,采用血管扩张剂及维生素A、E等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当于中医高风雀目,在病因病机方面《原机启微》认为属“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近代宗其学说,认为先天不足,命门火衰或后天失养,阳气下陷,不能升清于目;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肾虚弱,清阳不升所致,故治疗多从肾、肝、脾着手〔2,3〕。兹就1991年来中医治疗及研究概况现状综述如下。1临床治疗1.1中药治疗鹿道直等〔4〕用益气活血、调补肝肾的灵素丸(西洋参、羚羊角、钩藤、百合、菊花、藏红花、当归、赤芍、茺蔚子等)治疗4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以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作为疗效标准,结果显效30.2%,有效65.1%,总有效率95.3%。5例随访2年,病情均无反复。曾巍〔5〕拟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法,用明目地黄汤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4例68只眼,病程3~30年不等,10天为1疗程,治疗短2个疗程,长19个疗程。结果视力改变:显效22眼,有效15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54.4%,视力在0.3以上者,治疗前29眼,治疗后41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视野改变:显效22眼,有效38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88.2%,视野大于10°,治疗前20眼,治疗后46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丁淑华等〔6〕用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中药夜明方(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夜明砂、炙全蝎等)治疗46例92眼,合并白内障21例,3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进行观察,结果视力变化:92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69眼,提高1行13眼,无变化10眼,无一例视力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敏度变化:92眼中64眼治疗前、后进行了视敏度检查,视敏度提高54眼,无变化10眼,10°,30°和60°平均视敏度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ERG变化:43例86眼治疗前微型b波20眼,治疗后64眼,综合疗效评定46例92眼中好转72眼,无效20眼,有效率82.6%。
作者:郝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处方炒麦芽100g,神曲20g,山楂10g,乳香5g,没药5g。上药加水600ml,煎20min,煎成药液约450ml,分3次温服,每日1剂。用本方回乳30例,服1~3剂回乳26例,服4~5剂4例,均无并发乳痈。方义分析 本方用炒麦芽、山楂、神曲健胃回乳断流,乳香、没药为引经药,具活血止痛消肿之功,可散乳瘀通络,理气活血,止胀痛,对缓解回乳过程出现乳房胀痛难忍症状效果独特,还可预防乳汁瘀结发为乳痈。据药理研究,本方中炒麦芽能降低血中催乳素,抑制乳汁分泌。回乳过程中,因乳汁充盈,可以吸出,减少乳汁郁结,防止变生它病,且吸出乳汁对回乳治疗无影响。典型病例某女,31岁,因回乳、乳房胀痛3天于1997年10月6日就诊。患者哺乳已10个月,断奶3天来乳房胀痛难忍,纳呆寐差。检查两乳胀满充盈,压痛,右乳外侧硬结潮红,经予散瘀回乳方服用,并用吸奶器吸出奶汁,当晚疼痛缓解,乳胀减轻,寐安,次日乳胀明显缓解无硬结及疼痛,无泌乳,连服3剂,症状全消,乳回。
作者:黄李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于1995年3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水肿型)26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2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大67岁,小18岁,平均46岁;病程长10天,短1h,平均25天。发病诱因:暴饮暴食者15例,过量饮酒者4例,胆源性2例,不明原因5例。临床以剧烈而持续上腹部疼痛为症状特点,伴腹胀、呕吐,21例有便结、肛门排气少或无排气,19例患者有发热,体温372~389℃,主要体征为上腹部压痛,其中10例有上腹部轻反跳痛伴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26例中有18例血清淀粉酶>350苏氏单位,8例>500苏氏单位。26例尿淀粉酶均>1200苏氏单位。其中16例血白细胞在10~20×109/L,7例血白细胞>20×109/L,12例B超提示有胰腺肿大。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1〕关于急性胰腺炎水肿型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21中医治疗用大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厚朴10g,枳实1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柴胡10g,白芍15g,延胡索15g。浓煎至150ml(用纱布滤去杂质),装入干净输液瓶中,待温度适宜后,插肛管,并使之与输液管连接,缓慢滴入直肠,每40~60gtt/min,保留灌肠。每日1剂。22西药治疗①禁食及胃肠减压:插胃管用负压瓶持续抽空胃内容物。②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每日补液量在2500~3000ml。③抑制胰腺分泌:西米替丁40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ml静滴,每日2次。④解痉止痛:654-21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⑤有发热及血白细胞升高者用氨苄青霉素30g加入5%葡萄糖150ml中静滴,每日2次。甲硝唑100ml静滴,每日2次。 以上治疗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天观察及记录腹痛情况,疗程结束复查血尿淀粉酶及血常规。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自拟)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温、血象正常,血尿淀粉酶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或轻微改变。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血尿淀粉酶无改善。32治疗结果治愈2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疗程长15天,短3天,平均6天。
作者:陆石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好发于有过敏体质之男性青少年,以双眼发病,周期性发作为特点,多在春天发病,夏天加重,秋冬缓解,来年春天又再次发病,以奇痒为主症,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1991年至今共收治该病患者46例92只眼,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显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均为双眼发病;6~10岁26例,11~15岁12例,16~20岁5例,20岁以上3例;病程1~19年,平均46年;睑结膜型21例,角膜缘型9例,混合型16例;42例为在外院接受过治疗且反复发作的门诊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皮质类固醇型青光眼,另外4例为门诊就诊患者。12诊断标准按照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病变同时存在。46例患者均作过结膜囊刮片,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2治疗方法 中药以自拟方:黄芩10g,防风8g,荆芥8g,生地黄10g,山栀子15g,甘草3g,赤芍10g,蝉蜕10g,桑白皮15g,僵蚕6g,川芎8g,苦参10g。
作者:张跃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情缠绵难愈,易复发的常见病。笔者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期,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 82例均为本院1994~1999年的门诊或住院病例,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全部经内窥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镜检分期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中男19例,女23例,大年龄是647岁,小年龄223岁,平均年龄43±676岁,平均病程255±208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大年龄589岁,小年龄213岁,平均年龄418±626岁,平均病程24±216个月。观察组充血期14例,水肿期15例,溃疡期13例;对照组充血期15例,水肿期16例,溃疡期9例。上述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病情、病变大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2治疗方法21观察组42例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充血期、水肿期、溃疡期。并设“肠炎1号”、“肠炎2号”、“肠炎3号”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 充血期内窥镜检的特点是肠粘膜充血水肿,充血较水肿明显。临床以腹胀、腹痛为主。便溏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大便有少量白色粘液,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口涩,纳呆。属湿热壅阻肠络,肠道传化失司。治以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理气止痛。用“肠炎1号”:金银花20g,槐花20g,蒲公英30g,地榆15g,赤芍15g,延胡索30g。
作者:韦朝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实验研究通过试验因素(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出现的反应(效应)来验证假说,回答、解决实验研究课题;然而受试对象表现出的效应,并不完全是处理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试验过程中伴随的混杂因素同样作用于受试对象而产生效应。正因为受试对象表现出来的效应,是处理因素和混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区别处理因素的效应,就需要一个单纯体现混杂因素的对照组。由于对照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和试验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大致相等,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时混杂因素的效应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就达到了将处理因素的效应单独显示出来进行分析的目的。可以认为,对照是进行对比的参照基准,是为了进行鉴别分析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要达到合理地设置对照的要求,研究者除了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对照的原则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具体问题。1什么情况下需要设对照 考虑到临床实验效应除了试验因素的作用外,还会受机体的状态、环境中混杂因素的影响,通常在下述情况下都应该设对照以排除干扰。1.1就大多数疾病而言,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愈倾向和自限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和恶化。对这类疾病进行防治效果评价时,需要设对照避免自身调节作用对防治效果的影响。1.2某些疾病的发病过程存在波动性或周期性(如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后经过一定阶段,疾病本身可出现间歇性自发缓解,进行疗效观察时应设对照以排除这种自发缓解倾向的干扰。1.3某些疾病和季节、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季易发,且症状较重,进行防治效果研究时必须有同期平行对照以抵消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1.4对于疾病的防治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的作用,还可能受其它因素(如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饮食营养、休息、个体差异等)影响时,为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也必须设对照。
作者:黎强;李淑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信封注明“康莱特杯”。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信封注明“演示会”。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参加两个班以上优惠20%。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拟定于2001年二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石菖蒲提取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镇静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给药3次,观察睡眠实验和中枢兴奋实验。结果:石菖蒲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醇提液和挥发油有协同士的宁兴奋脊髓的作用;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苦味毒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抽搐次数和死亡率增加;而挥发油则有对抗苦味毒兴奋作用,起镇静抗惊厥作用。结论:石菖蒲醇提液有兴奋脊髓、中脑和大脑的作用;水提液主要兴奋中脑和大脑;而挥发油既兴奋脊髓,又有抑制中脑和大脑的作用。
作者:方永奇;吴启端;王丽新;邹衍衍;柯雪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甘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5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75例服调脂胶囊,对照1组52例服多稀康,对照2组32例服非诺贝特。结果:3组对血脂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827%和906%。观察组与对照1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治疗均值比较均P<0.05;与对照2组比较TGP<0.05,其余各项血脂均P>0.05。结论:各组均有良好的降脂、调脂作用,但观察组优于多稀康,对TG作用优于非诺贝特。
作者:韦湘林;方显明;钱海凌;黄敏;杨才坤;黄彬;庞宇舟;Pang Yuzhou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