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镇静作用研究

方永奇;吴启端;王丽新;邹衍衍;柯雪红

关键词:石菖蒲, 中枢神经系统, 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石菖蒲提取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镇静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给药3次,观察睡眠实验和中枢兴奋实验。结果:石菖蒲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醇提液和挥发油有协同士的宁兴奋脊髓的作用;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苦味毒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抽搐次数和死亡率增加;而挥发油则有对抗苦味毒兴奋作用,起镇静抗惊厥作用。结论:石菖蒲醇提液有兴奋脊髓、中脑和大脑的作用;水提液主要兴奋中脑和大脑;而挥发油既兴奋脊髓,又有抑制中脑和大脑的作用。
广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

    笔者于1994年以来运用手法加中药外敷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4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患者中,住院20例,门诊2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大70岁,小25岁。病程长16年,短半年。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风寒阻络型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2.1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先点按华佗夹脊穴、肾俞、委中、委阳、环跳等穴位,之后揉按腰部20遍,放松腰部肌肉,再重点揉按腰3横突及髂脊肌肉附着点;在腰部行分筋理筋法、三搬法[2];后在腰脊、臀、腿行柔散、捋顺、拍打手法5~10min,手法结束。整套手法约做25~30min,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2.2自拟温经通痹外敷方组方如下:生川乌18g,生草乌18g,生马钱子18g,桂枝15g,川椒15g,细辛10g,狗脊15g,红花15g,姜黄15g,独活15g,秦艽15g,威灵仙15g。  用法:上药共研成粉末,加水煎熬成膏状,掺入少许樟脑,趁热敷于患处。每天敷4~6h,7天为1个疗程,间隔5天可行第2个疗程。本方有大毒,不可内服,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过敏,出现者即停止应用。

    作者:陈清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

    1990~1999年,笔者采用手法和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中,女45例,男20例;发病年龄40~65岁,其中40~50岁45例,51~65岁20例;病程短7天,长14年。65例中,以低头伏案工作的工种发病率较高,症状、体征符合颈椎病的诊断。1.2X线及其他检查颈椎3~7椎体前后缘不同程度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不同程度增生变尖,椎间隙左右不对称,生理弧度变直或轻度反曲。颈1~2开口位,65例均有环椎侧块和齿状突的间距不对称(简称环齿间距),右侧宽55例,左侧宽10例。10例眩晕头痛较重者做头颅CT除外颅脑占位性病变和脑实质病变。2捏颈治疗2.1手法治疗作者采用“松、正、点”三法,对颈肩头部进行按摩正骨点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具体做法,患者坐于30cm高的凳上,术者站在患者后侧。松法:拿双肩,揉捏颈各3min,肩颈各3min,左右手拇指分别弹拨分筋对侧颈肌和颈椎棘上韧带3min。正骨:颈椎旋转复位[1],纠正偏歪之棘突和环枢椎半脱位,仅在发现有棘突移位时才施本法。点穴:双拇指点按风门、肺俞、厥阴俞、膏肓俞和心俞、肩井、风池;然后,换双中指指腹,点按环揉双侧率谷、听宫、太阳穴。术者转换位置,站于患者前面,拇指点按印堂、头维(双侧)、百会穴,手法结束。点按每一(组)穴位约1~15min,先轻渐重,根据患者体质,因人施法,患者感觉舒服或胀为度。

    作者:贺耀平;宁敏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方药:桃仁5g,山栀子5g,细辛5~10g,杏仁5g,白芥子25~5g,大蒜1~2瓣。  用法:将大蒜打成泥,将桃仁、山栀子、细辛、杏仁、白芥子研粉,加入蒜泥、鸡蛋白调成圆形糊状,直径略小于患儿足的横径,洗净两足底,涂上食油或石蜡油后敷上药糊,每昼夜贴1次,每次贴12h。  疗效:设对照Ⅰ组用止咳散敷足底(方法同上)再加服利君沙、病毒灵。对照Ⅱ组单纯口服利君沙、病毒灵。其中治疗组70例,治愈(治疗2d体温正常,咳嗽止,鼻塞流涕消失)25例;好转(治疗3d发热减退,咳嗽减轻)40例;无效(治疗4d发热咳嗽如前)5例;对照Ⅰ组30例,治愈20例,好转8例,无效2例;对照Ⅱ组30例,治愈15例,好转5例,无效10例。治疗组与对照Ⅰ组疗效相似(P>005),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Ⅱ组(P<001)。  来源:陆惠辉,施越,施一平(江苏启东市江海中心卫生院226251)止咳散敷足底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7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0,9(5):4.急性会厌炎  方药:大黄10g(后下),牡丹皮10g,山栀子10g,射干10g,郁金10g,连翘10g,赤茯苓10g,通草6g,生甘草6g。  加减:热盛加金银花、野菊花各10g,生石膏30g,知母10g;有痰加枇杷叶、前胡各10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采用漱服法,即边漱边咽,使药物充分与咽喉部接触,若会厌水肿较甚,咽下较为困难,可用热汤药先熏蒸咽喉20min左右,然后再漱服。  疗效:58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药时间<4日即治愈者21例,占36%,服药4~6日而治愈者26例,占45%,服药6~7日治愈者11例,占19%。全部病例未使用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类药,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来源:张玉芬(河北省职工医学院071000),马玉萍大黄丹栀汤治疗急性会厌炎58例河北中医,2000,22(11):830无症状型高脂血症  方药:生晒参5~10g,白术12~15g,茯苓12~15g,葛根15~30g,藿香10~12g,木香6~10g,泽泻12~15g,山楂15~20g,绞股蓝30g,丹参30g,三七粉3g(冲服),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2个月。治疗期间均保持原有饮食习惯。  疗效:60例中,显效(血脂降至正常,或TG下降≥30%,或TC下降≥20%)18例;有效(TG下降在20%~30%,或TC下降在10%~20%之间)35例;无效(TG或TC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7例。总有效率883%。  来源:许毓政(洞口县人民医院422300)健脾化痰活血法治疗无症状型高脂血症6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0,16(5):26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补钙误区

    钙有多种生理作用,如构成支持身体的骨骼和牙齿、维护神经与肌肉正常活动、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参与血液凝固的过程等。缺钙会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病症,如儿童的佝偻病,成年人的软骨病,老年人的腿抽筋、骨质疏松等。补钙用于治疗缺钙性疾病,无可厚非,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补钙与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关注,不科学的商业语言可能会引发人们盲目补钙,本文就人们在补钙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作一综述,以冀使人们对补钙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1儿童补钙的误区1.1关于身高有人认为给儿童补钙能促进身高,关于补钙与儿童身高的关系,有学者专门进行研究,Lee〔1〕研究结果是补钙可增加骨矿物质的含量,但儿童身高无显著增长。王身笏等〔2〕在研究了补钙对江门市162名习惯低钙膳食儿童身高的影响,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看来,补钙对儿童身高的作用还需作更长期的评估。1.2关于低钙血症低钙血症要补钙似乎合情合理,但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吴珍珠等〔3〕用硝笨吡啶治疗了52例喘息状态并低钙血症的病儿,发现不补钙剂也能二者皆愈。李珊〔4〕在治疗8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顽固性低血钙中发现,经常规治疗及补钙1周血钙仍未回升,而加用尼莫地平3天后,血钙恢复正常。霍淑芳等〔5〕在探讨了危重新生儿低钙血症原因后认为治疗上应首选钙拮抗剂而非盲目补钙。李明珠等〔6〕在对新生儿窒息电解质及代谢紊乱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指出,低钙血症补钙应慎重,以免造成细胞内钙过多,加重细胞损伤。可见,对儿童低钙血症补钙要慎重。

    作者:韦锦斌;王乃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临床实验研究中设置对照应注意的问题

    临床实验研究通过试验因素(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出现的反应(效应)来验证假说,回答、解决实验研究课题;然而受试对象表现出的效应,并不完全是处理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试验过程中伴随的混杂因素同样作用于受试对象而产生效应。正因为受试对象表现出来的效应,是处理因素和混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区别处理因素的效应,就需要一个单纯体现混杂因素的对照组。由于对照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和试验组混杂因素的效应大致相等,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时混杂因素的效应可以相互抵消,这样就达到了将处理因素的效应单独显示出来进行分析的目的。可以认为,对照是进行对比的参照基准,是为了进行鉴别分析而采取的一种技术措施。要达到合理地设置对照的要求,研究者除了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对照的原则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具体问题。1什么情况下需要设对照  考虑到临床实验效应除了试验因素的作用外,还会受机体的状态、环境中混杂因素的影响,通常在下述情况下都应该设对照以排除干扰。1.1就大多数疾病而言,人体具有一定的自愈倾向和自限能力,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和恶化。对这类疾病进行防治效果评价时,需要设对照避免自身调节作用对防治效果的影响。1.2某些疾病的发病过程存在波动性或周期性(如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后经过一定阶段,疾病本身可出现间歇性自发缓解,进行疗效观察时应设对照以排除这种自发缓解倾向的干扰。1.3某些疾病和季节、气候因素关系密切,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季易发,且症状较重,进行防治效果研究时必须有同期平行对照以抵消季节、气候因素的影响。1.4对于疾病的防治效果不仅取决于药物的作用,还可能受其它因素(如环境因素、心理因素、饮食营养、休息、个体差异等)影响时,为排除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也必须设对照。

    作者:黎强;李淑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26例

    我院于1995年3月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急性胰腺炎(水肿型)26例,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26例均为住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大67岁,小18岁,平均46岁;病程长10天,短1h,平均25天。发病诱因:暴饮暴食者15例,过量饮酒者4例,胆源性2例,不明原因5例。临床以剧烈而持续上腹部疼痛为症状特点,伴腹胀、呕吐,21例有便结、肛门排气少或无排气,19例患者有发热,体温372~389℃,主要体征为上腹部压痛,其中10例有上腹部轻反跳痛伴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26例中有18例血清淀粉酶>350苏氏单位,8例>500苏氏单位。26例尿淀粉酶均>1200苏氏单位。其中16例血白细胞在10~20×109/L,7例血白细胞>20×109/L,12例B超提示有胰腺肿大。全部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1〕关于急性胰腺炎水肿型的诊断标准。2治疗方法21中医治疗用大承气汤加味:  生大黄15g(后下),芒硝10g(冲),厚朴10g,枳实1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柴胡10g,白芍15g,延胡索15g。浓煎至150ml(用纱布滤去杂质),装入干净输液瓶中,待温度适宜后,插肛管,并使之与输液管连接,缓慢滴入直肠,每40~60gtt/min,保留灌肠。每日1剂。22西药治疗①禁食及胃肠减压:插胃管用负压瓶持续抽空胃内容物。②补充液体及电解质,以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每日补液量在2500~3000ml。③抑制胰腺分泌:西米替丁400mg加入5%葡萄糖盐水250ml静滴,每日2次。④解痉止痛:654-210mg加入5%葡萄糖250ml静滴,每日1次。⑤有发热及血白细胞升高者用氨苄青霉素30g加入5%葡萄糖150ml中静滴,每日2次。甲硝唑100ml静滴,每日2次。  以上治疗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每天观察及记录腹痛情况,疗程结束复查血尿淀粉酶及血常规。3疗效观察31疗效标准(自拟)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体温、血象正常,血尿淀粉酶正常。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血常规、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或轻微改变。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血尿淀粉酶无改善。32治疗结果治愈2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疗程长15天,短3天,平均6天。

    作者:陆石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34例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诊治问题。方法:34例均以枕颌带牵引,早期应用甘露醇脱水及大剂量激素,中药颈伤Ⅰ号内服,中、后期分别以中药颈伤Ⅱ号、Ⅲ号内服治疗。结果:34例平均随访时间2年半,治愈21例,好转13例,无1例无效。按ASIA损伤分级D级恢复正常18例,C级恢复至D级11例,C~D级恢复至E级3例,B级恢复至C级2例。结论: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能有效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及病残发生。

    作者:李象钧;李义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广西中医药》杂志投稿须知

    1、《广西中医药》杂志是广西中医学院,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西优秀期刊。主要刊登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方面的论文,侧重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报道。  2、本刊辟有专题、临床研究、手法医学、老中医经验、理论探讨、学术争鸣、临床报道、经验总结、针灸经络、八桂名医精方、病例报告、医案医话、民族医药、基层园地、护理、中药方剂、实验研究、综述等专栏。尤为欢迎以下稿件:①中医药防治疑难病、常见病、多发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相关症(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骨质疏松症、老年性痴呆、病毒性肝炎、多脏器衰竭、难治性肾病、血液病、支气管哮喘、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和消化性溃疡、中老年前列腺炎症或增生病变、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病变、不孕症、小儿营养失调、儿童智能发育不全、过敏性皮肤病等的临床研究与报道。②以中医正骨手法、推拿手法、针刺手法等为主的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及临床运用类论文。③反映介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性文章。④中医危急重症的临床研究与理论探讨性文章。⑤民族医药的有效技法及验方的研究报道。⑥区内中医药专家(副高职称以上)自己组创的组方合理,有效可靠的中医方剂介绍。⑦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究方面的报道,如药材品种整理、鉴定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研究,中药质量评估研究,中药药理活性研究等。⑧反映中医药基础理论或临床研究前沿课题的文献综述或专家述评。⑨观点鲜明,见解新颖,论证充分,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中医药理论探讨性文章。{10}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辨证施护的中医护理经验。?、稿件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文字精练,数据可靠,中医诊断及疗效标准应参照(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  4、稿件请用300格稿纸誊写清楚,也可用计算机打字稿(每页字数应注明)。外文词汇须打印,欢迎软盘投稿(同时附打印稿1份)。稿件以5000字以内为宜(包括图表与参考文献)。  5、署名人数和顺序由作者自定,文章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者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6、来稿须标注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关键词3~8个。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类论文正文前须附结构式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  7、稿件所用医学名词术语力求规范,可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GB/T16751.3-1997)及《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中药名以《常用中药处方用名规范表》(中医古籍出版社)为准,草药应注明拉丁学名。稿件要使用规范字,简化字按1986年6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范书写。  8、文章的图表应少而精,不与正文重复,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应列出图题、表题,图表设计要合理,统计表请采用三线表,附图可以是照片或手工绘制图,绘图请另用碳素墨水在绘图纸上绘制,图面力求清洁、清晰、准确。显微照片应标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  9、文章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有关量和单位的一系列国家标准(GB3100~3102)执行。有关数字用法请按《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T/T15835-1995)执行。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大小写,统计学符号按《统计学名词及符号》(GB3358-82)规定书写。  10、参考文献按照《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以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与稿件内容密切有关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近期文献为主,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文后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文题和来源。  11、取得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资金项目的来稿,请在稿件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基金的名称及编号,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奖中获奖或被二次文献转载、摘录者,烦请作者通知本部。  12、临床及实验类来稿请附作者单位推荐证明(稿件资料的真实性及保密审查由作者单位负责)。来稿请注明单位所在地详地址及邮政编码。  13、根据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刊具体情况,接到来稿后,即给作者寄回执,并在3个月内将稿件处理意见通知作者。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和Chinalnfo(中国信息)网络资源系统《电子期刊》,若来稿不愿意入编者,请在稿件上注明。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来稿一俟刊用,赠当期杂志1册,除另有约定者外,不再付稿酬。来稿请寄: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530001《广西中医药》编辑部,切勿一稿两投。《广西中医药》编辑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天麻及其伪品的鉴别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是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1],因此,其伪品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鉴别应用。天麻(RhizomaGastrodiae)别名明天麻、赤箭,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1.的干燥块茎[2]。目前市场上常见伪品有茄科马铃薯的块茎,菊科大理菊的块根,紫茉莉科紫茉莉的根等。这些伪品与天麻的性状以及其中所含化学成份有明显区别,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法加以鉴别。1性状鉴别1.1天麻块根呈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稍扁缩弯曲,顶端有残留的茎芽,俗称“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脐形的疤痕,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数横环纹,质地坚硬半透明,断面平坦,呈角质样[3]。1.2马铃薯块茎煮熟晒干压扁以后大小、形状与天麻相似,但没有“鹦哥嘴”和凹脐,也没有点状环纹,嚼之不脆,有马铃薯味。1.3大理菊根呈长纺锤形,顶端有时有茎基痕,有的压扁后稍弯曲,质地硬,纤维性强,中央有木心;有的中空,无点状环纹,嚼之粘牙。1.4紫茉莉根呈长圆锥形,多已压扁,上粗下细,全体有细纵纹,有须根迹下陷呈小洞状但不排列成环,顶端有茎基痕,质坚硬,断面角质状有纤维断头及形成层,嚼之刺喉。

    作者:赵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探讨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炎膏抗炎抗过敏的实验研究

    鼻炎膏是由川芎、白芷、防风、当归、黄芪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临床用于治疗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我们对该药进行抗炎抗过敏的动物实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药理实验依据。1实验材料1.1药品鼻炎膏内服药由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提供,批号9806010;地塞米松由广东河源市康泰制药厂提供,批号971011;磷酸组织胺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所东风生化技术公司提供,批号9302044。1.2动物昆明小白鼠,普通级,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4号,雌雄各半,体重20±2g;豚鼠,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3006号,雌雄均用,体重200~250g,均由广西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3仪器AEU-210型万分之一g电子天平,日本岛津产。2实验方法与结果2.1抗炎试验2.1.1对小白鼠耳二甲苯致死的影响[1]取小白鼠50只,按雌雄性别平均分成5组,每组10只,药物容量为20ml/kg。第1~3组小白鼠ig给鼻炎膏,剂量分别是30g/kg,15g/kg,75g/kg;第4组ig给地塞米松,剂量为00045g/kg,第5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天,每天1次。末次给药后1h,于小白鼠左耳滴二甲苯005ml致炎,15min后沿耳根剪下两耳,用6mm打孔器将两耳同部位等面积打下两耳片,用AEU-210型电子天平称重,计算小鼠耳片重量。按小鼠10g体重所含耳片重量换算成耳片系数,作为肿胀度计算抑制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用各组的-x±s作组间t检验,结果见表1。

    作者:黄俊;谢金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葶鱼汤治疗肺系痰热咳嗽170例

    笔者根据临床积累经验,自拟葶鱼汤治疗肺系痰热咳嗽患者,效果显著。现将1997年11月~1998年12月治疗的170例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82例,女88例。1~14岁27例,15~30岁56例,31~45岁66例,46~60岁8例,61~75岁7例,76~81岁6例。病程短2天,长2个月。西医诊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的37例,肺炎2例,支气管炎131例。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临床症状为咳嗽,喉有痰声,痰黄稠或粘稠,胸闷或胀,或咳引胸痛,舌质偏红,苔黄薄腻或厚腻,脉浮数或浮滑。或伴咽痛,发热,大便秘结。2治疗方法  口服自拟葶鱼汤。方药组成:葶苈子12g,鱼腥草30g,杏仁10g,蚤休20g,浙贝母12g,天竺黄10g,枳壳12g,桔梗12g,百部12g,前胡10g,黄芩10g,枇杷叶10g,射干10g。  若发热加石膏,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小儿用药量为上述药量1/2。  每日1剂,水煎服,复煎1次。上方服4剂为1个疗程

    作者:陈作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9例

    X线检查:颈椎均有不同程度退行性变,其中颈曲变直、反张或成角24例,明显钩突增生变尖、钩突关节左右不对称28例,环枢关节左右不对称11例,颈椎椎体移位1例。2治疗方法  患者先在颈椎牵引椅坐位或床上进行仰卧位颈椎牵引治疗20min,采取间歇牵引重量为5~10kg,然后进行颈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上述治疗方法每天治疗1次。3疗效判断3.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3个月内无复发。显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工作时间长时有轻微头晕不适感。有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有所改善或无变化,但仍有头晕感。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3.2治疗结果本组49例,临床治愈25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3例。长治疗35次,短治疗2次,平均11次。

    作者:黄彪;黄达;王伟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损伤65例

    桡骨远端骨骺损伤是临床上儿童常见的损伤之一,我们1995~1999年共收治6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65例均为住院病例,男43例,女22例;年龄小2岁,大12岁,平均7.5岁。受伤时间短2h,长25天。左侧29例,右侧33例,双侧3例。致伤原因:平地滑倒24例,高处跌落20例,骑车伤15例,溜冰伤4例,机器伤2例。新鲜闭合性损伤54例,新鲜开放性损伤4例,陈旧性损伤7例。65例根据《骨与关节损伤》[1]中儿童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诊断标准诊断,其中伸直型损伤56例,屈曲型损伤9例。骨骺损伤按Salter-Harris[2]分型:Ⅰ型8例,Ⅱ型53例,Ⅲ型3例,Ⅳ型1例,Ⅴ型0例。合并同侧肱骨髁上骨折3例,同侧锁骨骨折1例。陈旧性损伤病例中,在院外已行复位固定,来院时合并有前臂缺血性肌挛缩1例。2治疗方法2.1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无明显移位者,不需复位,直接用4块小夹板固定,此法治疗12例。有移位者根据骨骺损伤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整复方法,我们对伸直型损伤采用牵抖复位法[3]整复,屈曲型损伤采用提按复位法[3]整复,复位成功后再用小夹板固定。采用此两种复位小夹板固定法共治疗42例,1例复位失败后改手术治疗。固定时间2~4周。

    作者:莫凯天;米琨;朱少廷;杨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000年“白年乐”优秀论文评选结果揭晓

    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组织专家,遵循工整、择优的原则,按照预先制顶的科学评比办法,从2000年本刊发表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论文中评出优胜者,现将结果及获奖金额公布如下:一等奖(缺,末达评比办法所订标准)二等奖 唐农 韦艾凌 加味膈下胶囊抗肝维化的林场研究(第4期)800元    梁健芬 李桂贤 黄选华 水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变学、SOD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第1期)(800元)三等奖 邓家刚 复方芳藤合剂异兵同治举(第3期)600元    齐敏友 邱德文 米槁心乐滴丸药效学研究)(第期)(600元)    丘明明 王受武 韦荣芳 曹于 黄中凯 鸦胆子油治疗尖锐的活性成分药理研究(第6期)600元本次活动体现;了企业界、科技界对科技出版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高度民主重视。广西中医学院制药厂与本刊继续联合举办“2001年百年乐”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广西中医药》编辑部2001年1月16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作者:甘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

    我院1991年7月~1999年12月,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328例患者住院32例,门诊296例;男213例,女115例;年龄小6岁,大74岁,平均385岁。根据胡有谷[1]CT片水平分区法:中央区16例,旁中央区245例,外侧区67例。其中伴黄韧带肥厚和侧隐窝狭窄12例,伴椎体后缘骨块离断7例。腰痛16例,腰痛伴有一侧下肢痛261例,腰痛伴有双下肢放射痛27例,下肢痛24例。脊柱侧弯213例,腰椎生理弯曲度消失134例。椎旁区痛并向下肢放射286例,臀肌及小腿肌肉萎缩183例,股四头肌萎缩27例。屈颈试验阳性27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06例,皮肤感觉异常168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181例。病程短7天,长6年,平均1年3个月。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确诊。诊断标准除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外,腰部触诊均发现有病理性棘突偏歪指征[3]。2治疗方法2.1分筋理筋揉按法用拇指指腹或肘部在臀上皮神经、臀中肌、梨状肌体表投影点处作拨、按、推、压,由轻至重,以病人不感难受且局部略充血为度。2.2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采用坐位旋转复位法。将拇指置于偏歪棘突一侧,患者前屈30°~45°,侧偏(同侧)45°,行定点旋转复位[4]。2.3深部按压法用拇指于棘突旁的明显压痛并放射至下肢痛点,由轻至重按压3~5min,以下肢麻痛感逐渐减轻为度。2.4神经根牵拉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置于患肢膝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踝部,使患肢屈髋屈膝,旋髋3~4圈后,将患肢直腿抬高至90°,并尽力背伸踝关节,然后依同法活动健侧,反复3次。

    作者:方军;张凤清;方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过顶法治疗肩关节脱位80例

    笔者自1988年起采用推拿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60~76岁(70岁以上者2例),平均64.3岁。病程为8个月~7年,平均27年。突出部位:L2~31例;L3~41例;L4~54例;L5S13例;L3~4合并L4~5、L5S11例;L4~5合并L5S16例;L3~4合并L4~51例。1.2症状与体征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腿痛伴下肢放射痛,其中双侧2例,单侧15例。小腿外侧、足背、足趾麻木睟胀感16例,间歇性跛行8例。腰椎活动受限17例,椎旁压痛17例,向下肢放射痛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12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4例。1.3影像学检查所有病例均经X线摄片检查。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有2例已形成骨桥,椎间隙变窄者11例。脊髓造影1例,造影剂部份梗阻。MRI检查3例,显示小关节突增生肥大,椎间盘组织向椎管内突出,硬膜囊受压变形。CT检查13例,显示椎间盘组织向后或后外侧突出,压迫硬膜囊,其中9例见神经根明显移位。在16例CT、MRI检查中,高位椎间盘突出者4例,1个以上椎间盘突出者8例,腰椎间盘局限性膨出者9例,典型向后或后外侧突出者7例,黄韧带肥厚者5例。1.4诊断标准17例诊断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1.5合并症17例中有合并症者10

    作者:陈清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健脾升阳化湿法临床举隅

    笔者长居岭南,岭南病多夹湿,妄用祛湿、利湿、燥湿常常不效,而运用健脾升阳法治疗疾病反复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举数例于下。1霉菌性阴道炎  患者,女,38岁,1998年9月4日初诊。反复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1年,1年前外出旅游后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微臭。到妇产科作白带常规检查示:霉菌(++)。经冲洗及内塞制霉菌素后,诸症消。复查白带常规:无霉菌生长。但1月后,月经来临前3天上症又作,伴腰胀坠,再次经上述处理后,诸症亦消失。此后每次月经来临前3~5天即见腰堕胀、腹胀、便溏、白带多、色白质稠、外阴微痒、口涩、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诊为带下病,辨证属脾虚夹湿。治以健脾升阳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15g,鸡冠花10g,鹿角霜10g,海螵蛸15g。服药3剂,白带减。后守法续服3剂诸症除。复检白带无霉菌生长。嘱经期口服乌鸡白凤丸,平时可服补中益气汤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按:经水将至,脾血先流注血海,后下流为经。患者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水湿下注,损伤任、带二脉,移液下流;或经期脾气益虚,湿毒乘虚内侵,故见症状反复。西医的免疫学亦认为,人体的皮肤、粘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阴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则对人无害,但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来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菌种就成了条件致病菌,故只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才是治病的根本。

    作者:陈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妇科洗剂的制备及应用

    1处方:黄柏4kg,苦参7.5kg,山苦楝7.5kg,千里光5kg,鱼腥草5kg,银花藤5kg,蛇床子5kg。2制备取上述药材,加7倍水浸泡12h,水煎煮2次(分别为60min、40min),合并煎煮液,浓缩至500L,过滤,分装,流通蒸汽灭菌45min。3质量标准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液体,久置后有少量沉淀,轻摇易散。  检查pH5.0~7.0,相对密度不低于1.02。  鉴别取本品30ml,水浴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取滤液2ml,加碘化铋钾试液3滴,生成桔红色沉淀。4用药方法妇科洗剂500ml,非经期坐浴15~30min或阴道冲洗,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作者:覃丹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药杂志

广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中医学院

主办:广西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