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西中医药》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关键词:广西, 中医药, 委员会, 刘力红, 幼龄, 永兴, 常务委员, 笔画, 韦贵康, 李志刚, 李锡光, 黄汉儒, 黄鼎坚, 董少龙, 陈慧侬, 王力, 泰来, 寿宁, 刘坚, 海滨
摘要:顾问 : 韦贵康 班秀文 刘坚 主任委员 : 王乃平 副主任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 邓家刚 龙学明 朱华 江震声 刘力红 杨振中 吴胜华 岑家铭沈兆熊 罗伟生 赵一 黄瑾明 彭洁 蒋应时 甄汉深 蓝青强黎伟台 常务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韦永兴 王健华 方显明 齐幼龄 刘钧超 李方 李华佳 李淑平 陈慧珍 张达 旭 欧 阳 寿 肖 廷 刚 林 江 官 英 勇 周 子 静 周 凯 声 翁 泰 来 徐 守 中 凌 霄 梁 卫 谢 崇 源 谢 金 鲜 唐 农 黄 海 滨 彭 跃 钢 蒙 旭 光 委 员 : (按 姓 氏 笔 画 为 序 ) 王乃平 王力宁 王健华 方显明 韦永兴 邓家刚 邓曼 龙学明史宏 史伟 朱少廷 朱华 朱芳武 齐幼龄 江震声 许学建 刘力红 刘钧超 刘泰景 发杨中 杨春柳 李方 李廷冠 李华佳 李志刚 李桂文 李淑平 李锡光 李瑞吉 岑家铭 吴胜华何振威 何清平 陆和屏 陈小刚 陈廷禧 陈国佩 陈淦清 陈慧珍 陈慧侬 沈兆熊 张达旭 张颖 欧阳寿 肖廷刚 肖振球 岳莉莉 林江 林 云 林寿宁 易自刚 罗伟生 周子静 周凯声 周德丽 赵一 赵志谨 官英勇 宣伟军 翁泰来 徐守中 徐光耀 凌霄 贺俊民 唐农 唐忠鲁 黄广元 黄汉儒 黄海滨 黄瑾明 黄鼎坚 梁卫 彭洁 彭跃钢 彭俊峰 董少龙 蒋应时 谢金鲜 谢崇源 甄汉深 蓝青强 蒙旭光 黎伟台 潘智美
广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石菖蒲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镇静作用研究

    目的:观察石菖蒲提取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镇静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给药3次,观察睡眠实验和中枢兴奋实验。结果:石菖蒲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醇提液和挥发油有协同士的宁兴奋脊髓的作用;水提液和醇提液有协同苦味毒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使抽搐次数和死亡率增加;而挥发油则有对抗苦味毒兴奋作用,起镇静抗惊厥作用。结论:石菖蒲醇提液有兴奋脊髓、中脑和大脑的作用;水提液主要兴奋中脑和大脑;而挥发油既兴奋脊髓,又有抑制中脑和大脑的作用。

    作者:方永奇;吴启端;王丽新;邹衍衍;柯雪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春季结膜炎46例

    春季结膜炎是一种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好发于有过敏体质之男性青少年,以双眼发病,周期性发作为特点,多在春天发病,夏天加重,秋冬缓解,来年春天又再次发病,以奇痒为主症,治疗颇为棘手。我科自1991年至今共收治该病患者46例92只眼,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效果显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1例,均为双眼发病;6~10岁26例,11~15岁12例,16~20岁5例,20岁以上3例;病程1~19年,平均46年;睑结膜型21例,角膜缘型9例,混合型16例;42例为在外院接受过治疗且反复发作的门诊患者,其中有2例继发皮质类固醇型青光眼,另外4例为门诊就诊患者。12诊断标准按照参考文献[1]的诊断标准,睑结膜型、角膜缘型及混合型病变同时存在。46例患者均作过结膜囊刮片,检查有嗜酸性粒细胞。2治疗方法  中药以自拟方:黄芩10g,防风8g,荆芥8g,生地黄10g,山栀子15g,甘草3g,赤芍10g,蝉蜕10g,桑白皮15g,僵蚕6g,川芎8g,苦参10g。

    作者:张跃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手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

    我院1991年7月~1999年12月,采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8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328例患者住院32例,门诊296例;男213例,女115例;年龄小6岁,大74岁,平均385岁。根据胡有谷[1]CT片水平分区法:中央区16例,旁中央区245例,外侧区67例。其中伴黄韧带肥厚和侧隐窝狭窄12例,伴椎体后缘骨块离断7例。腰痛16例,腰痛伴有一侧下肢痛261例,腰痛伴有双下肢放射痛27例,下肢痛24例。脊柱侧弯213例,腰椎生理弯曲度消失134例。椎旁区痛并向下肢放射286例,臀肌及小腿肌肉萎缩183例,股四头肌萎缩27例。屈颈试验阳性27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06例,皮肤感觉异常168例,拇趾背伸肌力减弱181例。病程短7天,长6年,平均1年3个月。全部病例均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CT检查确诊。诊断标准除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外,腰部触诊均发现有病理性棘突偏歪指征[3]。2治疗方法2.1分筋理筋揉按法用拇指指腹或肘部在臀上皮神经、臀中肌、梨状肌体表投影点处作拨、按、推、压,由轻至重,以病人不感难受且局部略充血为度。2.2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采用坐位旋转复位法。将拇指置于偏歪棘突一侧,患者前屈30°~45°,侧偏(同侧)45°,行定点旋转复位[4]。2.3深部按压法用拇指于棘突旁的明显压痛并放射至下肢痛点,由轻至重按压3~5min,以下肢麻痛感逐渐减轻为度。2.4神经根牵拉法患者仰卧位。术者一手置于患肢膝部,另一手置于患肢踝部,使患肢屈髋屈膝,旋髋3~4圈后,将患肢直腿抬高至90°,并尽力背伸踝关节,然后依同法活动健侧,反复3次。

    作者:方军;张凤清;方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益气化瘀汤治疗药流后恶露不绝58例

    息隐(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用于早期妊娠流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药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较长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地解决。笔者采用益气化瘀汤治疗药流后恶露不绝58例,收到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58例,均是就诊时停经≤48天,B超确诊为宫内孕的无药流禁忌症的门诊患者。年龄小18岁,大42岁,平均22岁。有孕产史者43例,初孕15例。药流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短者为8天,长者为25天,平均16天。2治疗方法  益气化瘀汤基本方:党参30g,黄芪30g,益母草30g,当归10g,生地黄20g,桃仁10g,红花10g,仙鹤草10g,枳壳10g,三七5g(冲服),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若恶露多有血块者加茜草炭、炒蒲黄各10g;腹痛甚者加入炒延胡索10g;带下浊、量多伴发热者加入金银花20g,黄芩10g,蒲公英10g。3治疗结果  58例中,30例服药4剂后,阴道流血停止;20例服药6剂后,阴道流血止;6例服药8剂后,阴道流血停止,余症消除;2例无效(后经清宫、抗感染、中药等处理痊愈)。总有效率为9655%。

    作者:黄列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征文通知

    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定于2001年9月或10月在广州市召开“全国第二届中医治疗炎症学术研讨会”,本次大会由《按摩与导引》编辑部承办。  此次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为2001年6月底。  信封上请注明“会议征文”字样,寄广州市恒福路60号《按摩与导引》编辑部罗凛同志收(邮编510095)。电话:020-83582431。入选征文将刊登在《按摩与导引》正刊或“全国炎症会专辑”增刊(有批准文号)上;并由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颁发《论文证书》,给予继续教育学分。中国中医药学会学术部2000年12月28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活血通络汤加手法治疗肩周炎72例

    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好发于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外展、后伸功能明显受限,肩部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笔者自1999年1月~2000年1月,采用自拟活血通络汤加手法治疗肩周炎72例,并与局部封闭47例作对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治疗组72例,门诊53例,住院19例;男39例,女33例;年龄小38岁,大71岁,平均55±2.12岁;病程短3天,长2年8个月,平均7个月;病变位于左肩36例,右肩27例,双肩9例;体力劳动者43例,非体力劳动者29例;有外伤史31例;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65例;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且有明显肌肉萎缩者7例。  对照组47例,门诊35例,住院12例;男28例,女19例;年龄小36岁,大75岁,平均57±3.35岁;病程短2天,长2年5个月,平均8个月;病变位于左肩25例,右肩18例,双肩4例;体力劳动者31例,非体力劳动者16例;有外伤史19例;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43例;肩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且有明显肌肉萎缩者4例。  2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证型属瘀滞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肩部肿胀,疼痛拒按,以夜间为甚,舌质暗或有瘀斑,苔白或薄黄,脉弦或细涩。

    作者:梁翔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国中医药学会2001年学术活动计划

    康莱特杯”全国首届中医药优秀学术专著评选活动  该活动将评选一等奖5名,奖金各5000元,二等奖10名,奖金各2000元,三等奖30名,奖金各1000元,优秀奖50名,名誉奖励。参加人员:学会会员(未入会者,须先办理入会手续,方可参加)参加办法:学会会员将会员证复印件、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1~3本(时间自1979~2000年之间正式出版物)挂号寄到学术部。信封注明“康莱特杯”。截止日期:2001年5月1日。颁奖大会拟于9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首届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  拟定于2001年6月在福州市召开首届全国实用特效中医药技术交流演示会。截止日期:2001年4月30日。信封注明“演示会”。全国运气医学系列高级研修班每期8天,费用800元,报名满30人开课。参加两个班以上优惠20%。全国首届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拟定于2001年二季度在北京举办“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征文截稿日期:2001年4月30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治疗及研究概况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PrimaryPigmentarydege-nerationofretina,Rp)是一组进行性损害视网膜色素上皮与光感受器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疑难眼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夜盲、视野缺损、色素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电图(ERG)异常或熄灭为主,是世界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发病率为1/3000~1/5000〔1〕,治疗极为棘手,预后不良。西医学目前对Rp尚无满意疗法,采用血管扩张剂及维生素A、E等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当于中医高风雀目,在病因病机方面《原机启微》认为属“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近代宗其学说,认为先天不足,命门火衰或后天失养,阳气下陷,不能升清于目;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肾虚弱,清阳不升所致,故治疗多从肾、肝、脾着手〔2,3〕。兹就1991年来中医治疗及研究概况现状综述如下。1临床治疗1.1中药治疗鹿道直等〔4〕用益气活血、调补肝肾的灵素丸(西洋参、羚羊角、钩藤、百合、菊花、藏红花、当归、赤芍、茺蔚子等)治疗43例视网膜色素变性,以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作为疗效标准,结果显效30.2%,有效65.1%,总有效率95.3%。5例随访2年,病情均无反复。曾巍〔5〕拟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法,用明目地黄汤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34例68只眼,病程3~30年不等,10天为1疗程,治疗短2个疗程,长19个疗程。结果视力改变:显效22眼,有效15眼,无效31眼,总有效率54.4%,视力在0.3以上者,治疗前29眼,治疗后41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视野改变:显效22眼,有效38眼,无效8眼,总有效率88.2%,视野大于10°,治疗前20眼,治疗后46眼,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丁淑华等〔6〕用补益肝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中药夜明方(黄芪、丹参、石菖蒲、枸杞子、夜明砂、炙全蝎等)治疗46例92眼,合并白内障21例,30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治疗前、后对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进行观察,结果视力变化:92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69眼,提高1行13眼,无变化10眼,无一例视力下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视敏度变化:92眼中64眼治疗前、后进行了视敏度检查,视敏度提高54眼,无变化10眼,10°,30°和60°平均视敏度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F-ERG变化:43例86眼治疗前微型b波20眼,治疗后64眼,综合疗效评定46例92眼中好转72眼,无效20眼,有效率82.6%。

    作者:郝小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健脾升阳化湿法临床举隅

    笔者长居岭南,岭南病多夹湿,妄用祛湿、利湿、燥湿常常不效,而运用健脾升阳法治疗疾病反复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举数例于下。1霉菌性阴道炎  患者,女,38岁,1998年9月4日初诊。反复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1年,1年前外出旅游后外阴瘙痒伴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微臭。到妇产科作白带常规检查示:霉菌(++)。经冲洗及内塞制霉菌素后,诸症消。复查白带常规:无霉菌生长。但1月后,月经来临前3天上症又作,伴腰胀坠,再次经上述处理后,诸症亦消失。此后每次月经来临前3~5天即见腰堕胀、腹胀、便溏、白带多、色白质稠、外阴微痒、口涩、纳呆,舌淡红、苔白腻、脉濡。诊为带下病,辨证属脾虚夹湿。治以健脾升阳化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苍术15g,鸡冠花10g,鹿角霜10g,海螵蛸15g。服药3剂,白带减。后守法续服3剂诸症除。复检白带无霉菌生长。嘱经期口服乌鸡白凤丸,平时可服补中益气汤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无复发。  按:经水将至,脾血先流注血海,后下流为经。患者脾血既亏,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水湿下注,损伤任、带二脉,移液下流;或经期脾气益虚,湿毒乘虚内侵,故见症状反复。西医的免疫学亦认为,人体的皮肤、粘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阴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则对人无害,但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来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菌种就成了条件致病菌,故只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才是治病的根本。

    作者:陈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调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1

    目的:观察调脂胶囊对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159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75例服调脂胶囊,对照1组52例服多稀康,对照2组32例服非诺贝特。结果:3组对血脂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827%和906%。观察组与对照1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治疗均值比较均P<0.05;与对照2组比较TGP<0.05,其余各项血脂均P>0.05。结论:各组均有良好的降脂、调脂作用,但观察组优于多稀康,对TG作用优于非诺贝特。

    作者:韦湘林;方显明;钱海凌;黄敏;杨才坤;黄彬;庞宇舟;Pang Yuzhou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情缠绵难愈,易复发的常见病。笔者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期,运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  82例均为本院1994~1999年的门诊或住院病例,参照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炎性肠病的诊断标准〔1〕。全部经内窥镜检查确诊。随机分为镜检分期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2例中男19例,女23例,大年龄是647岁,小年龄223岁,平均年龄43±676岁,平均病程255±208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19例,女21例,大年龄589岁,小年龄213岁,平均年龄418±626岁,平均病程24±216个月。观察组充血期14例,水肿期15例,溃疡期13例;对照组充血期15例,水肿期16例,溃疡期9例。上述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病情、病变大小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可比性。2治疗方法21观察组42例根据内窥镜检结果分充血期、水肿期、溃疡期。并设“肠炎1号”、“肠炎2号”、“肠炎3号”方进行保留灌肠治疗。  充血期内窥镜检的特点是肠粘膜充血水肿,充血较水肿明显。临床以腹胀、腹痛为主。便溏与便秘交替出现,或大便有少量白色粘液,肛门灼热,里急后重,口涩,纳呆。属湿热壅阻肠络,肠道传化失司。治以清热化湿,凉血解毒,理气止痛。用“肠炎1号”:金银花20g,槐花20g,蒲公英30g,地榆15g,赤芍15g,延胡索30g。

    作者:韦朝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54例

    1987年11月~1998年2月,我科对54例淤胆型肝炎(下简称“淤肝”)患者,采用活血化瘀中药,联合鲁米那、丙谷胺等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54例为住院的淤肝患者,回顾病例基本能符合1995年5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8例。年龄小16岁,大77岁,平均45±25岁。血清总胆红素(STB)均大于171μmol/L,高4438μmol/L,平均200±30μmol/L。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瘙痒,血清总胆固醇(TCh)均增高,谷丙转氨酶(GPT)或丙氨酸转氨酶(ALT)一般高于正常值的2~4倍不等。病程短42天,长101天,平均50±15天。急性淤肝45例,慢性9例,为肾上腺皮质激素(ACH)治疗失败者。药物性肝炎2例,甲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24例,丙型肝炎1例,甲、乙混合感染型5例,乙、丙混合感染型1例。12治疗方法鲁米那003g,每日3次,瘙痒重者临睡前加服006g,丙谷胺06g,每日3次;中药方用赤芍30~80g,葛根15g,生地黄15g,茵陈15~30g,大黄10~50g(后下,保持大便每日5~6次,不足此数者增加大黄用量,多于此数者减少其用量)。上腹胀满不适者加莱菔子15g,呕吐者加姜末2~6g,半夏10~15g。另外静滴10%葡萄糖溶液1000ml+Vitc20g+门冬氨酸钾镁40ml,每日1次。13观察方法以临床症状、肝功能、血清TCh为观察项目,其中以STB为主要观察项目。每2周查肝功1次。1疗程4周,若有效,继续第2疗程,总疗程12周。14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ALT(GPT)、STB正常;有效:症状消失或好转,ALT明显下降,STB<85μmol/L,或STB较原值下降>50%;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ALT、STB无明显变化〔2,3〕

    作者:徐厚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天麻及其伪品的鉴别

    天麻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是治疗眩晕、头痛的要药[1],因此,其伪品比较多,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鉴别应用。天麻(RhizomaGastrodiae)别名明天麻、赤箭,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elataB1.的干燥块茎[2]。目前市场上常见伪品有茄科马铃薯的块茎,菊科大理菊的块根,紫茉莉科紫茉莉的根等。这些伪品与天麻的性状以及其中所含化学成份有明显区别,可以通过下列两种方法加以鉴别。1性状鉴别1.1天麻块根呈长椭圆形或长条形,稍扁缩弯曲,顶端有残留的茎芽,俗称“鹦哥嘴”或“红小辫”,下端有圆脐形的疤痕,表面有由潜伏芽排列成的多数横环纹,质地坚硬半透明,断面平坦,呈角质样[3]。1.2马铃薯块茎煮熟晒干压扁以后大小、形状与天麻相似,但没有“鹦哥嘴”和凹脐,也没有点状环纹,嚼之不脆,有马铃薯味。1.3大理菊根呈长纺锤形,顶端有时有茎基痕,有的压扁后稍弯曲,质地硬,纤维性强,中央有木心;有的中空,无点状环纹,嚼之粘牙。1.4紫茉莉根呈长圆锥形,多已压扁,上粗下细,全体有细纵纹,有须根迹下陷呈小洞状但不排列成环,顶端有茎基痕,质坚硬,断面角质状有纤维断头及形成层,嚼之刺喉。

    作者:赵爱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腹胀便秘103例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腹胀便秘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之一〔1〕。我院1982~1993年运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早期腹胀便秘10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住院80例,门诊23例。其中男65例,女38例;年龄大69岁,小21岁,平均45岁。病例来源:车祸致伤,诊断(X线摄片证实)为新鲜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稳定型45例;从高坠下2~3天后门诊诊治,经X线摄照片诊断为新鲜骨折50例;8例为原发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本组病例治疗前均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腰、胸椎压缩性骨折,均为外伤所致,未发现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早期主要症状均有腹部膨胀,胀痛,无反跳痛。伤后4~5天无大便占85例,6~7天无大便18例,均小便正常。排除腹腔脏器器质性损伤。中医辨证均属气血瘀滞、腑气不通所致腹胀便秘。2治疗方法  药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味:川厚朴25g,炒莱菔子15g,枳实16g,桃仁9g,赤芍15g,大黄15g(后下),芒硝9g(冲服),番泻叶6g(皒),陈皮3g(皒)。  药后24~36h不效者,可再服1剂,中病即止。2剂不效者停服。大便未通前忌生冷之品。

    作者:李耀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34例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性损伤的诊治问题。方法:34例均以枕颌带牵引,早期应用甘露醇脱水及大剂量激素,中药颈伤Ⅰ号内服,中、后期分别以中药颈伤Ⅱ号、Ⅲ号内服治疗。结果:34例平均随访时间2年半,治愈21例,好转13例,无1例无效。按ASIA损伤分级D级恢复正常18例,C级恢复至D级11例,C~D级恢复至E级3例,B级恢复至C级2例。结论:以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过伸性损伤,能有效地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及病残发生。

    作者:李象钧;李义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颈椎病70例

    笔者2000年4月~10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科进修期间对70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坐位颈椎牵引,同时结合磁疗、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中,门诊53例,住院17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25~72岁;病程15天~8年。分型:颈型21例,神经根型20例,椎动脉型26例,交感型3例。12诊断标准按照《百病百问沙龙丛书·颈肩腰腿病防治500问》〔1〕拟定。2治疗方法21采用日本产OL—2000型颈椎牵引仪,取端坐位,先将牵引带装至牵引架上,再将牵引带拉向头顶,自头顶上方套在颈颌部,同时将两耳下方之带扎紧。自后颈向前扎好一具加热装置的围领。牵引参数:牵引重量(视病情及个体感受)3~10kg;每次牵引总时间:20~25min;其中牵引1min,间歇放松5s;牵引角度:据病情一般为15°~30°,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张者,牵引角为0°。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间隔2日进行第2疗程,2疗程后判定疗效。22采用北京市北分仪器技术公司生产的BY-1型脉冲磁疗仪,取仰卧位,运用颈椎三环法,即一大环水平垫置在后颈部,S面朝上接触后颈部皮肤,两小环分别竖立放置在颈部两侧,N面朝里接触颈两侧皮肤。磁疗参数:磁场强度100%,频率100HZ。每次30min,10次为1疗程,间隔2日进行第2疗程,2疗程后判定疗效。

    作者:曾家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小针刀治疗髌下脂肪垫损伤53例

    髌下脂肪垫损伤在临床上比较多见,病情缠绵难治。笔者于1996~1999年采用小针刀治疗该病53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53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5例,女38例;年龄小25岁,大70岁,平均37.5岁;病程短2个月,长10年,平均1.35年。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其中36例膝关节不能完全伸直;10例膝关节不能伸屈;8例膝部疼痛向上传导,并伴有股四头肌睟胀感;3例疼痛向下沿胫骨传导,并伴有足背、足趾不适感;5例疼痛向后方传导,伴有窝不适、肿胀、睟痛感;1例疼痛向后下方传导,伴有跟骨痛;10例合并膝关节积液。2治疗方法2.1患者仰卧治疗床上,屈曲膝关节,使足掌平放于治疗床上。在髌骨下缘和胫骨粗隆之间的压痛点上进针刀,刀口线与髌韧带平行刺入,针体和皮肤平面垂直,深度达髌韧带下方。出现睟胀感后作纵行疏通剥离及横行摆动,然后将针刀探至膑尖粗面并调转刀口线与膑骨边缘平行,作纵行疏通剥离,出针刀。若针刀下有坚韧感可作切开剥离2~3刀,以上操作均按无菌操作过程进行。2.2若有关节积液,可先抽出积液,并在局部注入1%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强的松龙5mg,然后实施针刀操作。

    作者:韦小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自拟肠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

    笔者自1993年以来,运用自拟肠安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40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大56岁,小18岁,平均36岁;病程长12年,短1年,平均65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的诊断标准。12辨证分型  脾胃两虚,湿热内蕴型(16例):症见腹痛绵绵,腹泻,便溏而胶滞不爽,或黄色粘液,脘腹胀满,里急后重,并有神疲气短,面色无华,纳少,常因疲劳过度受凉或饮食不洁而加重,舌淡、苔白腻微黄或舌根黄腻,脉弦细滑。  脾肾两虚,湿热久蕴型(10例):症见腹胀腹痛,肠鸣而泄,便下溏薄,混有黄色粘液或不消化食物,肛门灼热,便意频频,甚则便下脓血,肛门下坠感,口干不欲饮,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纳少,畏寒肢冷,头晕眼花,腰膝睟软,舌淡胖、苔黄白相兼,或舌根苔黄腻,脉沉细滑。  肝郁脾虚,气滞湿郁型(14例):症见腹泻或大便结难下,腹痛,痛连两胁,或下腹隐隐作痛,腹痛即便,便后痛减,大便粘液或脓血,里急后重明显,肛门灼热。常伴胸脘作闷,性急易怒,每当精神刺激、情绪紧张而症状加重,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滑数。

    作者:银忠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医病案规范》的学习与实践

    中医病案是医务工作者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用于记载患者疾病发生发展、演变预后、诊断治疗、防护调摄及其结果的档案,也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法律责任、医疗保险等事项的重要依据。病案作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对中医医疗、保健、教学、科研、医院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1]。为了适应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形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中医病案书写规范》(以下简称原规范)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中医病案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的贯彻实施,对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医疗质量,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促进中医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就新规范的学习和执行谈一些看法。1中医病案的作用和特点  中医病案是患者的诊治档案,是医、教、研的宝贵资料,又是解决医疗纠纷、判定事故法律责任的事实依据;同时,又是考核临床医师技术水平和衡量医疗质量、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正确书写病案对提高临床医务人员业务水平、职业道德及加强基本功训练和端正科学态度有着重要作用。中医病案管理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加强中医机构的内涵建设,促进中医学术发展,适应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提高中医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作者:唐乾利;姚春;叶向阳;吴胜华;黎甲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探讨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气化失调,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津血同源,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1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膏粱生热,肥甘壅中,酒性湿热,易呆胃滞脾,聚湿蕴热,酿生痰浊。《儒门事亲》卷四“酒食所伤”有关“夫膏粱之人酒食所伤,胸闷痞膈,酢心”之记载,已认识到高脂饮食和饮酒是胸痹之诱因。现代医学认为:长期过食高热量和高脂肪饮食可引起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饮酒又可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力,诱发甘油三酯增高〔1〕。有关研究也表明:痰浊型冠心病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2〕。112内因在于脾肾脾主运化,升清,水谷精微赖之以运化转输。脾胃健运,水精得以运化转输,清升浊降,痰浊则无从而生。若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精无以运化转输,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遂凝聚而成痰。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湿,清气难升,浊气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痰浊虽化源于脾,然本源于肾,肾主水液,津液得肾阳之气化蒸腾,方能清升浊降,上通于肺,下达于膀胱。肾虚失于蒸化,水液停聚,即可为痰。肾阳不能温煦脾阳,脾运不健,聚湿生痰。而肾之真阴不足,精亏液少,虚热内生,灼津炼液,亦可成痰。所以《景岳全书》“痰饮”说:“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作者:黄红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广西中医药杂志

广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广西中医学院

主办:广西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学会广西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