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剪切两侧结扎治疗女性前位混合痔临床观察

权隆芳;田贵荣

关键词:痔, 女性, 手术
摘要:为观察剪切、两侧结扎治疗女性前位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100例前位有混合痔女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前位混合痔剪切、两侧结扎治疗,对照组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比较2组疗效及术后不同时点疼痛评分、肛门水肿评分、愈合时间.结果显示,治疗组在术后不同时点疼痛评分、创面水肿评分、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果表明,剪切、两侧结扎治疗女性前位混合痔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便.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肛肠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

    患者男,33岁.因“肛旁肿痛、流脓半月余”,以肛瘘、混合痔于2015年10月12日于本院行肛瘘切除术和混合痔内扎外剥术.出院后因“肛旁肿痛5d”于2015年12月1日再次就诊.诊断为肛周脓肿,于2015年12月3日麻醉下行肛周脓肿根治术.术后创面恢复好,12月19日上午常规换药时肛内出血,量约100 ml考虑创面出血,处理后1h肛内仍有出血,量约200 mL,色鲜红,有凝血块,加强压迫止血处理.约1h后,出血未能控制.于肛门镜下未见活动性出血点.用肛管外裹凡士林纱布肛内压迫止血.用凝血酶原和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及核黄素磷酸钠、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等综合治疗.

    作者:朱世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位内盲瘘1例

    患者男,36岁.因“反复排便时肛门疼痛1个月,加重2周”于2016年5月20日就诊.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内坠胀疼痛,便后加剧,排便时有黏液流出,间断发作,不伴明显畏寒发热等,2周前,上诉症状加重,疼痛频繁发作,坠胀感明显,便时少量脓液流出,大便变细,伴畏寒、低热.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欠佳,心、肺、腹未查及异常体征.

    作者:李东平;吴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生物反馈联合替硝唑保留灌肠治疗混合痔消痔灵注射术后肛门坠胀

    为观察生物反馈联合替硝唑保留灌肠治疗混合痔消痔灵注射术后肛门坠胀的临床疗效,将12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2组均行混合痔消痔灵注射术,治疗组术后采用生物反馈联合替硝唑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甲硝唑保留灌肠治疗,7d为1个疗程.评估2组患者术后肛门坠胀、便意频繁感、排便不尽感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第5、7天,肛门坠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3、4、5天,治疗组伴便意频繁感、排便不尽感及里急后重感的相关病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生物反馈联合替硝唑保留灌肠能有效减轻混合痔消痔灵注射术后肛门坠胀、便意频繁感、排便不尽感等并发症.

    作者:宋富利;马传玉;马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肛瘘手术治疗基本术式的文献分析

    为分析中文文献报道中肛瘘的手术治疗规律,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统计分析中文期刊报道有关肛瘘的手术治疗文献,归纳各类术式的规律.共检索肛瘘临床治疗报道208篇,以手术治疗为主的临床报道190篇.手术名称47种,由7种基本术式组成,包括切开、切除、挂线、缝合、旷置、扩创和引流,合理的术式组合与肛瘘的分类密切相关.只要能够准确诊断肛瘘的分型,其治疗术式的选择也可迎刃而解.

    作者:邹占全;刘成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瘀血与肛肠疾病

    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瘀血停积体内不散,不仅失去血液的濡养作用,还可导致新的病变发生.气血瘀滞,血行不畅势必会导致局部的病变,有不少医家记载了瘀滞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肛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黄天也;王立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亚甲蓝联合利多卡因肛周注射预防混合痔术后疼痛效果观察

    为探讨亚甲蓝联合复方盐酸利多卡因肛周注射在混合痔术后的应用效果,将160例行择期手术的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在手术结束时,将复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亚甲蓝注射液和注射用水配成复方混合液,注射于创面浅层及肛门括约肌.对照组在手术完毕及术后每日坐浴后将双氯芬酸钠栓1粒纳入肛内.评估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程度,统计粪嵌塞发生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肛门疼痛、第1次排便时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粪嵌塞发生率观察组为0,对照组为12.5%(P<0.05).结果表明,复方盐酸利多卡因与亚甲蓝肛周注射可有效控制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防止术后粪嵌塞发生.

    作者:熊玲;王传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肠气囊肿病1例

    肠气囊肿(pneumatosis cystoids Intestinalis,pcI)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疾病,小肠和结肠壁上出现类似息肉状的含气体的囊腔,又称囊样肠积气,是胃肠道的黏膜下或浆膜下出现气性囊肿,其可累及从食管至直肠的全部或部分胃肠道.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李莲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十全大补汤联合5-氟尿嘧啶干预小鼠移植性大肠癌效果的实验研究

    为探究十全大补汤对大肠癌免疫增效作用,将120只BALB/c小鼠采用HT29移植性大肠癌瘤株制作大肠癌小鼠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十全大补汤组、5-FU组、联合组(5-FU加十全大补汤)各30例,给药后计算肿瘤体积及抑瘤率,分析各组的胸腺指数.结果显示,各组肿瘤体积均小于模型组,联合组抑瘤率高;十全大补汤具有对抗化疗药物所致免疫器官萎缩,提高小鼠胸腺重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全大补汤对5-FU抗小鼠HT29大肠癌具有免疫增效作用,能提高免疫力,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刘伟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临床观察

    为探讨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对11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均行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结果显示,110例患者中,治愈107例,好转3例,治愈率97.3%.无并发症.结果表明,内悬外剔肛门修整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创伤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应飞;李威;杨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直肠肛门异常感觉对心理因素的影响

    为探讨直肠肛门异常感觉与心理因素的关系,采用SCL-90、HAD和LES量表,对直肠肛门异常感觉的异常心理进行评估.结果发现,直肠肛门异常感觉中,心理焦虑与抑郁发生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疼痛感、烧灼感、异物感、残便感、瘙痒感、坠胀感、多重异常感,与伴随时间、复发程度、复发几率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该类患者应结合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整体医疗.

    作者:王宏波;王静;兰松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位肛瘘合并肛周坏死性筋膜炎1例

    患者男,55岁.因肛周肿痛7d,于2016年10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肛门后方肿胀疼痛溃破流脓后,疼痛减轻.以后溃破口反复发作,间断流脓.7d前在蔬菜大棚内劳作诱发肛门后方溃口流脓逐渐加重,继发肛门左侧肿胀疼痛伴全身发热,口服药物治疗无效,疼痛难忍,急诊人院.入院检查:体温38.5℃,脉搏95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5.7/8.9 kPa.神志清楚,精神尚可,自主体位,查体合作.专科检查:截石位,视诊肛门6点位,距肛缘3 cm处可见一外口,压之有少量脓液溢出,肛门左侧肿胀,皮色掀红,会阴部至阴囊弥漫性肿胀,皮色发暗,范围16.0 cm×3.5 cm.

    作者:刘丽霞;刘天泉;刘贤;杨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在肛肠病局麻手术中的应用

    为评价罗哌卡因在肛肠病局麻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将400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ASA Ⅰ~Ⅱ级)分为2组,每组各200例,罗哌卡因组采用0.2%罗哌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对照组采用0.5%利多卡因(21±3)mL进行局部麻醉,比较2组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显示,罗哌卡因组在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术后各时点镇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优于利多卡因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罗哌卡因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好、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作者:李海亮;李银山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原因及防治

    肛缘水肿是肛门直肠病术后常见并发症,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尤为多见.一般将因局部循环障碍、血管渗透压增加、淋巴液回流障碍使组织内渗透压增加而引起的水肿,称为充血性水肿;因肛管与肛缘感染引起的水肿,称为炎性水肿.临床上这2种原因常同时存在,互相渗透形成肛缘水肿.中医认为肛门病局部肿胀是经络阻滞、气血凝聚、湿热下注、热毒炽盛或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现将痔术后肛缘水肿原因和防治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桑鹏;李黎;马景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美沙拉嗪栓配合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疗效观察

    为观察美沙拉嗪栓纳肛配合固肠止泻丸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将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美沙拉嗪栓纳肛配合固肠止泻丸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美沙拉嗪栓纳肛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40例中,治愈2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治愈率72.5%;对照组40例中,治愈20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治愈率5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美沙拉嗪栓配合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

    作者:闫伟鹏;宋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

    患者男,54岁.因肛旁肿痛5d入我科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9d后好转出院.出院后第3天肛旁切口处有脓液流出,恶臭,伴恶寒发热,遂再次入院,查体:T 38.8℃,面色痛苦,气息稍促,口气臭秽,舌红苔黄,脉数.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专科检查:后侧肛缘见-6 cm长切口,深3 cm.肛门指诊:后侧肛管直肠环触痛明显,按压左侧肛管见切口内暗紫色脓液流出,恶臭,指套无血染.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6.50×109/L,中性粒细胞83.1%.彩超:肛门左侧探及范围7.5 cm×5.7 cm无回声区,肛门左侧囊性包块.急诊手术,延长原切口至后侧齿状线(打开内口),于6点切口处血管钳探查,脓腔向11、1点皮下延伸呈蹄铁型,分别于11、1点各作一梭形切口.

    作者:缪春山;张小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肛瘘再手术68例原因分析

    复杂性肛瘘手术是惟一可靠的治疗手段,但首次手术复发率占一半左右,再次手术复发率仍然高达10%以上.2013-2016年,我们对68例肛瘘患者再手术治疗,现对其再手术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68例复杂性肛瘘再手术患者中,男60例,女8例;年龄19~68岁,平均(40.5±1.1)岁;病程4个月至38年,平均(5.3±1.1)年.其中低位复杂性肛瘘16例,高位复杂性肛瘘52例.低位复杂性肛瘘中半蹄铁型与全蹄铁型分别为4例,高位复杂性肛瘘中半蹄铁型与全蹄铁型分别为10例.68例复杂性肛瘘患者手术次数1~5次,平均手术为(1.6±0.3)次.

    作者:张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手指点穴配合耳穴压籽防治肛瘘术后排尿困难的效果观察

    为观察手指点穴配合耳穴压籽防治肛瘘切除术后患者排尿困难的效果,将100例肛瘘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2h后,患者麻醉效果消退、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手指点穴及耳穴压籽治疗.观察2组患者首次排尿时间及排尿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排尿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手指点穴配合耳穴压籽可有效预防和缓解肛瘘术后排尿困难.

    作者:江慧;张春花;陶惠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改良单次硬膜外麻醉在RPH-4套扎术中的应用

    为比较骶管麻醉和改良单次硬膜外麻醉与低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在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器(RPH-4)套扎术中的麻醉效果,将行RPH-4套扎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单次硬膜外组,Ⅱ组为连续硬膜外组,Ⅲ组为骶管麻醉组,每组各40例.对3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RPH 4套扎术中,改良单次硬膜外麻醉组麻醉效果好,起效时间快,镇痛完善,肌松好,有效率高,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优于骶管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麻醉选择方法.

    作者:冯学良;曾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骶尾部藏毛窦77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骶尾部藏毛窦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回顾性分析77例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病例资料及手术方式.结果显示,行单纯切除术29例(切口开放组),切除后缝合25例(切口缝合组),切除后行皮瓣转移术23例(皮瓣转移组).切口开放组切口愈合时间(65.34±8.71)d,复发2例.切口缝合组切口愈合时间(20.34±5.71)d,术后切口感染2例,裂开1例,复发1例.皮瓣转移组切口愈合时间(16.34±6.71)d,切口感染1例,裂开2例,皮瓣坏死1例,无复发.结果表明,皮瓣转移术和切口缝合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愈合时间较短,是较好的手术方式,切口张力小时可直接缝合切口,切口张力大时采用皮瓣转移术.

    作者:王伟伟;张建生;韩恩崑;吴会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药膳食疗配合芍倍注射液注射防治便秘

    2009年8月至2014年11月,我们将药膳食疗配合芍倍注射液注射防治便秘,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4例,女80例;年龄18~89岁,平均46.8岁;病程1~5年48例,6~10年35例,11~20年33例,20年以上8例.患者均系便秘反复发作,经内科久治不愈,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肛肠科疾病,如内痔、直肠黏膜内脱垂等.

    作者:赵站周;任建中;赵杰;侯明月;田冬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