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川
渗透性甘露醇是良好的利尿剂,可降低眼压、颅内压,是目前临床降低颅内压的首选药物之一.近几年,静脉注射过敏反应多有报告,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等不良反应,本文通过对1例20%甘露醇过敏性休克病例的救护和分析,探讨20%甘露醇导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因素,以提高临床处置应对能力,保障临床安全.
作者:韩坤梅;金玄俊;李学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脂肪量与妊娠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超声测量妊娠11~13周+6天孕妇皮下及内脏脂肪量,妊娠24周做75 g糖耐量实验(OGTT),诊断GDM,对比妊娠糖尿病组与健康孕妇组的检测结果.结果:皮下与内脏脂肪量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表明,内脏脂肪量与GDM的发生相关性强(相关系数r=1.506).结论:超声测量妊娠早期孕妇的内脏脂肪量有助于预测GDM的发生.
作者:陈博宇;刘淑丽;李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腹部锐器伤的开腹适应证.方法:选取18例腹部锐器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包括到我院时呼吸心跳停止的2例患者).结果:不必要开腹(Unnecessary laparotomy,UNL)6例(占37.5%),术前腹膜穿通诊断率为100%.结论:腹部锐器伤患者开腹前采用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可减少UNL率.
作者:齐晖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比较心肺复苏护理与心肺脑复苏护理在心搏骤停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心搏骤停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行气囊面罩通气心肺复苏护理44例患者为对照组,行心脑肺复苏护理44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GCS评分、生存质量及满意度状况.结果:研究组复苏4日、8日的GCS评分、心理及生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满意率为95.45%(42/44),对照组的总满意度为70.45%(3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行心脑肺复苏护理的效果优于心肺复苏护理效果.
作者:周雅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上海市松江区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经验,但在普通市民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有所欠缺.本文探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的办法,通过采用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咨询师培养、建立心理问题转诊机制、开展不同层次心理服务、纳入精神卫生绩效考核的办法来进一步提高辖区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作者:徐燕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MCA区采用TCD检查了解其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探讨其代偿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对7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行TCD检查,分别测双侧ACA、PCA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进行侧支循环分级评估.结果:三组侧支循环分级显示PCA代偿组侧支循环等级主要为I级,ACA+PCA代偿组侧支循环等级以Ⅲ级为多,ACA代偿组侧支循环等级以Ⅱ级为主,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检查对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梗死区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估,针对其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禹萌;张道培;任雅芳;张洪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ICU患者佳的护理方法.方法:将ICU近期收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将早期预警评分系统融入到护理工作中.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对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组患者调查结果均更为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早期预警系统融入到ICU的护理过程中,护理效果更好.
作者:邢雪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14例,进行DSA检查,急性脑血管动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后比较患者临床指征改善状况.结果:脑血管病的发病与年龄的增高成正比,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对比分析,治疗后脑血管病变均得到改善,脑血管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程度和小直径在治疗后均显示得到改善(P<0.05).结论:DSA作为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价值,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行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薛伟可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出现便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30例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就便秘的情况和可能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对数据总结.结果: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出现便秘的发生率为44.5%(236/530),不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便秘的发生率依次为氯氮平(63.6%)、齐拉西酮(59.1%)、喹硫平(55.2%)、氨磺必利(41.7%)、利培酮(41.1%)、奥氮平(40.8%)、阿立哌唑(6.3%),不同药物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32.25,P<0.01).非药物因素中,单一用药组与联用苯海索组的便秘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出现便秘的发生率高于男性(x2=5.70,P<0.05);不同年龄组的发生率有差异,患者年龄越小,出现便秘的机率越大(x2=14.57,P<0.01);住院期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越久,便秘的发病率越高(x2=15.87,P<0.01).结论: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便秘发生率高,便秘的发生率受药物类型、服药时间、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作者:李春鹏;闭海珍;梁立娟;林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析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原因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56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同时对两组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30)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4 d及28 d后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张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分析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使过妇科腹腔镜手术的8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分配的方式将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长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更加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时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小,麻醉起效快,术后苏醒所需时间短,镇痛药物使用时间更少,同时安全性也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刘忠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溴化异丙托品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抗感染、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观察组给予硫酸沙丁胺醇溶液+异丙托溴铵溶液+生理盐水雾化吸入,两组治疗10 min/次,3次/d,共10 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0 min、30 min、120 min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量,综合呼吸程度、咳嗽程度和呼气相干啰音程度进行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流量指标接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峰流量均明显上升,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接近,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溴化异丙托品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优于单纯异丙托溴铵溶液雾化吸入疗效.
作者:张丽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暴力管理培训的效果.方法:选精神科护士70名,培训前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与技能的需求,培训6个月后通过对精神科风险评估、护患沟通、防暴技能技巧、应急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培训效果.结果:93.5%的护士曾受到患者不同程度的暴力侵害.护士未接受和很少接受暴力管理培训的占57.2%和26%;精神科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和技能有需求均占97.1%;培训后,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均显著提高;与上年同期相比,精神科风险评估、护患沟通、防暴技能技巧、应急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对暴力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的需求较高,加强暴力管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可有效增加护理人员的暴力管理知识,提高其应对暴力行为的能力.
作者:夏忠虎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联合改良电抽搐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87例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齐拉西酮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齐拉西酮联合改良电抽搐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认知功能影响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提高,而体重增加值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其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评分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改良电抽搐疗法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齐拉西酮治疗效果,且未对认知功能造成明显影响.
作者:席杨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使用不同方法计算对比剂剂量对冠状动脉显影质量的影响,探讨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使用少量对比剂的方法,研究新的计算对比剂剂量方法.方法:选择收治的疑似冠状动脉疾病患者200例,分别经肘或手背静脉团注不同剂量的对比剂;其中100例使用经验值70 ml或80 ml或(体重×0.9)ml,100例使用新方法计算对比剂使用量;造影剂为碘海醇(350 mgl/ml)注射液,注射速率5.0 min/s或5.5 min/s,随后相同速率注射50 ml生理盐水.扫描范围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膈面下2 cm.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开口处升主动脉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对比剂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OPTIMA 66064层螺旋CT机,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120 kV,管电流(ECG modulated MA 450~560 mA),重建模式(SnapShot Segment),迭代设置(ss40 slice 40%),探测器宽度40.0 mm,层厚0.625 mm.结论:根据对比剂循环时间确定对比剂用量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既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又节省了造影剂剂量.
作者:刘吉昌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咽喉炎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抗生素治疗(头孢呋辛脂片),治疗组加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通过为期14 d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液常规生化检查和临床症状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血液常规生化检查和临床症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采用连花清瘟胶囊治疗慢性咽喉炎的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治疗疗效.
作者:李杨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患者疗效及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其中HAMD≥18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入组时及治疗8周末均予以常规血压测定、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定抑郁状况及执行功能.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降压、帕罗西汀抗抑郁治疗,研究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治疗.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患者的血压和HAMD评分均明显低于入组时,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两组患者WCST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显著低于入组时,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8周末两组正确应答数、分类数均显著高于较入组时,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患者血压、情绪及执行功能.
作者:孙辉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在糖尿病诊断和并发症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48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参加体检的健康人员148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HbA1c和血糖水平,分析观察组患者HbA1c与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水平与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bA1c水平≤8%的患者冠心病、脑血管事件、脂肪肝、高血压、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HbA1c水平>8%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HbA1c水平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且对临床监控糖尿病并发症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伊新葵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联合奥拉西坦对老年痴呆(AD)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A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奥拉西坦,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多奈哌齐,两组均治疗6个月.统计两组认知功能评分(MMSE)、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痴呆程度(CDR).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研究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CDR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ADL评分、CD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和痴呆程度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效果优于单纯奥拉西坦效果.
作者:于广周;唐森;李灵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牙周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牙周病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牙周基础组、牙周基础-正畸组,每组各40例.牙周基础组单纯接受牙周基础治疗;牙周基础-正畸组实施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探诊深度(PD)、平均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咀嚼效能百分比,评价牙周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牙周基础-正畸组牙周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牙周基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咀嚼效能百分比接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周基础-正畸组咀嚼效能百分比明显高于牙周基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牙周探诊深度、平均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接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周基础-正畸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平均附着丧失、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的改善均明显优于牙周基础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联合牙周基础治疗在牙周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牙周病症状,提高牙齿稳定性和咀嚼效能.
作者:刘玉国 刊期: 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