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问题

侯连凤

关键词:阿戈美拉汀, 临床疗效, 抑郁, 安全性, 生物节律
摘要:目的::探讨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问题。方法:选取11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抗抑郁药物;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戈美拉汀治疗,不使用其他抗抑郁类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睡眠障碍量表( SDRS)、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其他副作用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SDR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8周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阿戈美拉汀对改善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生物节律同步化、提高其睡眠质量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在安全性方面较普通的抗抑郁药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目的::观察系统护理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68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系统护理。观察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癌因性疲乏程度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研究组患者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严重程度比对照组低(P<0.05),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乳腺癌患者围术期实施系统护理,可有效缓解其心理状态,并改善其癌因性疲乏度及生活质量。

    作者:张凤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搜集初诊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研究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前列腺癌患者120例,按照是否骨转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为骨转移者;对照组患者为无骨转移者。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包膜浸润、盆腔淋巴结增生、年龄、PSA 值、Gleason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年龄( OR=1.301)、PSA 值(OR=1.218)、Gleason 评分(OR=7.026)、有无包膜浸润(OR=333.987)为前列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高危因素为年龄、PSA、Gleason 评分和包膜浸润。

    作者:高乃芳;宋立敏;庞敏;宿超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康复性技能训练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康复性技能训练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5年以上的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研究组患者定期参加康复性技能训练;对照组患者未参加任何训练。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和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中文版( PSP)对两组患者进行精神病性症状和个体和社会功能的评估,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分均高于阳性症状分;两组患者均无社会功能低下;研究组患者的PSP总分为(80.78±7.81)分,高于对照组的(71.70±7.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a、b、c、d 4个维度方面的受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4.89,-4.64,-5.46,-2.73;P<0.05);研究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总分、阴性总分、一般精神病理总分与PSP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76,-0.32,-0.62,-0.52;P<0.05);对照组患者的PANSS总分、阴性总分、一般精神病理总分与PSP总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69,-0.65,-0.44;P<0.05);阳性总分与PSP总分无相关性(r=-0.14;P=0.22)。结论:康复性技能训练可以减轻残留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精神症状的同时有利于改善其个体和社会功能。

    作者:田文聪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脑卒中患者应用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诊治脑卒中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护理时不同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8例,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52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与心理状态、并发症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组患者的CSS、Fugl-Meyer与SDS、SAS评分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应用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并改善其负性心理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肖爱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糖尿病合并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异常患者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糖尿病合并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激素异常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58例糖尿病合并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异常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在进行甲状腺功能及血生化检查后采用常规降糖药物联合优加乐替代治疗。结果:治疗后,糖尿病患者的FT3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t=5.287,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t=6.739~10.041,P<0.05)。结论: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有助于糖尿病合并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异常患者的诊断;降糖联合优甲乐治疗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FT3及血糖、血脂水平。

    作者:宋晓英;辛晓妮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米索前列醇联合宫腔填塞治疗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米索前列醇联合宫腔填塞治疗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两组产妇均给予按摩子宫以及注射催产素常规治疗;观察组产妇在此基础上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同时给予宫腔填塞纱条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产妇48 h内的出血量以及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评价止血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2 h、24 h以及48 h的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下降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止血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索前列醇联合宫腔填塞治疗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较好,应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丽;李彩霞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经肾活检确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泼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变化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安全性高,有效治疗效果提高。

    作者:于大川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问题

    目的::探讨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问题。方法:选取11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抗抑郁药物;观察组患者使用阿戈美拉汀治疗,不使用其他抗抑郁类药物。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睡眠障碍量表( SDRS)、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呕吐等其他副作用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D、SDRS 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8周后,两组患者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阿戈美拉汀对改善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生物节律同步化、提高其睡眠质量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在安全性方面较普通的抗抑郁药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侯连凤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抽样的方法,对5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按照RomeⅢ的诊断标准进行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应用临床总体印象评估量表(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 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GAF)进行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总体功能的评定。并对导致便秘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24例(42.2%)患者符合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便秘与患者的年龄(OR:1.03,95% CI:1.01~1.04)、女性(OR:1.60,95% CI:1.10~2.31)、氯氮平治疗(OR:1.99,95%CI:1.21~3.29)、高效价的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OR:1.81,95%CI:1.01~3.23)、蔬菜量(OR:1.25,95%CI:1.11~4.31)、饮水量(OR:1.96,95%CI:3.47~16.47)和活动量(OR:1.19,95%CI:1.44~7.58)有关。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患病率较高,针对高危人群应及早干预。

    作者:尚士渲;刘杰;韩利民;常宇峰;王瑛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腹膜透析患者腹透置管术后腹透液流出不畅1例分析

    慢性肾脏病尿毒症期患者治疗方案是换肾或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腹膜透析需腹腔置入腹透管后才能实施,在置入腹透管后早期并发症可影响腹膜透析的治疗疗效[1]。

    作者:周早阳;周登燕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对脓毒症休克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脓毒症休克患者11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单用去甲肾上腺素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与艾司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肌钙蛋白I,心输出量( CO)、心率( HR)、B型利钠肽( BNP)、乳酸浓度、平均动脉压( MAP)、外周血管阻力( SVR)、每搏输出量( SV)等指标。结果:本组资料中,共有5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由于突发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死亡,1例患者由于肺部感染加重死亡,3例患者由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家属放弃行肾替代治疗死亡,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钙蛋白I、CO、HR、BNP、乳酸浓度、MAP、SVR、S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肌钙蛋白I、HR、BNP、乳酸浓度、SV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MAP、SV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去甲肾上腺素联合艾司洛尔治疗脓毒症休克患者,能有效升高患者的血压,降低其心率,并有效降低心脏的损害。

    作者:姜凯丽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吡拉西坦治疗。两组患者均给药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和临床痴呆程度量表( CDR)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OD和MDA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结论:丁苯酞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陈鑫;姜童子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手术室环节质量管理性护理对腹壁切口手术患者的作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手术室环节质量管理性护理对腹壁切口手术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96例行腹壁切口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开展了手术室环节质量管理性护理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5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手术室环节质量管理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为5.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为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91%;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6%(P<0.05)。结论:手术室环节质量管理性护理对于腹壁切口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患者手术中差错事件以及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患者恢复快,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荐。

    作者:芦晶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消化道出血新生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消化道出血新生患儿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63例消化道出血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儿31例,给予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患儿32例,给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5%(P<0.05)。结论:奥美拉唑胶囊治疗新生消化道出血患儿可快速止血,促进患儿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屈金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碳酸氢钠溶液洗胃与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注射三联法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碳酸氢钠溶液洗胃与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注射三联法治疗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百草枯中毒患者52例,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与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注射三联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肺部高分辨CT(HRCT)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血清尿素氮( BUN )、肌酐( Cr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百草枯中毒患者采用碳酸氢钠溶液洗胃与雾化吸入联合静脉注射三联法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的减轻其肺渗出及纤维化,保护肝肾功能,可推广应用。

    作者:黄丽;王玉庭;刘娟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时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组患者加服阿托伐他汀。评估两组患者冠脉血流TIMI分级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TIMI 3级所占比例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0%,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3%、33.3%(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预后不良反应减少,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意义。

    作者:郑涛;鞠闫宏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新疆“明天计划”项目开展十年成效及管理办法探讨

    民政部2004年5月决定在全国开展一项大规模的民心工程,命名为“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为城乡福利机构内和家庭分散供养0至18岁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免费进行手术矫治与康复治疗[1]。新疆该项目于2004年9月正式启动,十年来,在新疆民政厅党组和新疆“明天计划”领导小组的亲自指导下,各定点医院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审核、指导、协调的作用,认真执行“严格管理、扎实工作、安全第一、分批手术和三个满意”的指导原则[2],将一流的专家、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服务都奉献给了残疾孤儿。截止到2015年底,已完成各类孤残儿手术7116例,总有效率达98.21%,满意率达98.5%,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本研究旨在探讨本项目的科学管理办法,为今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莫红;凌成勇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优质护理在妊高征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妊高症产妇70例,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的治疗护理;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2例,子痫发作9例;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11例,子痫发作18例。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子痫发病率的比较,观察组产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产妇的新生儿体质量以及Apgar评分比较,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优质护理不仅能够降低妊高症产妇产后的出血率和子痫发病率,还能让产妇的新生儿具有良好的体质量,母婴平安,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作者:王艳华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网络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网络教育打破了既往的教育模式,互动平台减少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糖尿病患者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目的。护士可通过网络平台、运用移动医疗手段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我们将国内外网络教育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初晓芳 刊期: 2016年第13期

  • 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应用于治疗老年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应用于治疗老年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5%葡萄糖液50 ml+硝普钠25~50 mg,微注泵以初量6.25μg/(kg·min)持续泵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巴胺20 mg以初量2μg/(kg·min)持续微注泵泵入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两组患者的血压,并根据变动调整用量,持续泵入24~72 h。判断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心动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5%(29/3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4%(24/31),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LVEF、LVFS、LVD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后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联合硝普钠治疗老年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其心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晓琳;王静 刊期: 2016年第13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