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
目的:观察妊娠糖尿病孕妇孕期护理的疗效。方法:按照100例妊娠糖尿病孕妇的意愿,分为对照组( n=53)和观察组( n=47例)。给予对照组孕妇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孕妇孕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孕妇GDM知识知晓率和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的GDM知识知晓率为92.5%(49/53),对照组孕妇为74.5%(35/47),观察组孕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血糖比较,观察组孕妇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适时介入合理的孕期护理可以提高GDM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控制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血糖指数。
作者:蒋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术式在阑尾炎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阑尾炎患者92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46)及对照组(n=46)。给予对照组患者开腹手术疗法,给予观察组患者腹腔镜手术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来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t=6.879, P=0.000;t=22.632,P=0.000;t=10.499,P=0.000);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t=4.39,P=0.057);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率为6.52%,对照组为21.74%,观察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x2=4.39,P=0.036)。结论:采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阑尾炎的患者,术中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
作者:洪庆强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和鉴别中,应用CT和MRI技术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10例作为观察对象,先采用CT检查,再应用MRI技术检查,分析影像学特征。结果:110例患者中,采用CT检查粉碎性骨折为37.27%、颅缝分离为29.09%、生长性骨折为1.82%;MRI检查结果依次为18.18%、17.27%、0.00%;患者的头皮软组织检查中,采用CT检查率为0.91%,而使用两种综合应用方式为17.27%;单纯使用CT诊断和鉴别的误差率为17.27%。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CT和MRI诊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作者:祁海文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以100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患者为96.0%,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施行整体护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出血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推广意义。
作者:熊不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成效。方法:将12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指导,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自我效能理论指导。并对两组患者自我效能、血糖控制状况、用药依从性状况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自我效能、血糖控制状况、用药依从性得分高于干预前水平,并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我效能理论进行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健康教育取得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健康教育。
作者:何月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80例,按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传统前侧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40例患者予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及VAS疼痛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及VAS疼痛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2/40)比对照组的22.50%(9/40)少,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联合小切口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伴后髁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无明显疼痛感。
作者:尹广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33例常规护理同时进行人性化心理护理、人性化健康教育;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程度为98%;住院平均时间为12 d;再次入院治疗率为56%;而对照组患者住院满意程度为90%;住院平均时间为15 d;再次入院治疗率为74%。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性化护理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临床效果。
作者:吴秀芬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利培酮治疗,并予以精神科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6个月。于干预前及干预第1个月、3个月、6个月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及自制服药依从性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分析。结果:治疗1个月末起,两组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阳性症状因子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治疗3个月末起,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因子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0.01);同期两组患者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1个月末起,阳性症状因子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3个月末起患者的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因子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总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或0.01)。干预前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1个月末起研究组患者主动服药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1个月、6个月末拒绝服药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3个月末起研究组患者被动配合服药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病情,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董素娟;赵金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理障碍的作用。方法:对5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并发症的预防和患肢功能锻炼。结果:50例乳腺癌患者中出现皮下积液3例,皮缘坏死2例,上肢水肿2例,经对症处理均痊愈。50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均未出现心理障碍及上肢功能障碍。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减少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症及心理疾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何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情况,旨在为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751例城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三级以上)发生率为9.05%,肇事肇祸发生率与患者的性别(x2=10.57,P<0.01)、文化程度(x2=10.88,P<0.01)、和监护人类型(x2=16.89,P<0.01)、疾病类型(x2=10.80,P<0.01)、病程(x2=11.39,P<0.01)及服药依从性(x2=19.81,P<0.01)呈显著相关,与患者的年龄(x2=0.80,P>0.05)、民族(x2=0.443,P>0.05)、婚姻状况(x2=1.99,P>0.05)无关。结论: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以男性、文化程度较低、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从未就医、服药依从性较差、监护人为患者的兄弟姐妹及其他人者居多。
作者:张勇辉;王维;阮冶;黃芹;唐岩;张跃坤;叶渊;林海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恐惧症、强迫症、焦虑和抑郁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性特征,辅助临床诊断并提供用药指导。方法:对心理科门诊就诊的400例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患者的恐惧症、强迫症、焦虑和抑郁神经症等特征与心理状况进行评定。结果:4种神经症患者的总均分(总分、症状均分、总均分和阳性项目)大于160,其中抑郁症组患者的平均得分高于其它3组( P<0.05);除“敌对”和“焦虑”外,其他因子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神经质均分超过中间值,掩饰性、精神质、内外向各维度的量表均在中间值,焦虑症在神经质分中比其他3种神经症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焦虑和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明显,抑郁和强迫症以强迫症状为主,抑郁和恐惧症常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4种神经症主要表现为轻度精神病倾向和神经质倾向。
作者:蒋正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亲情护理方法在焦虑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6例焦虑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应用亲情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亲情护理能明显提高焦虑症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作者:林敏;魏晓花;陈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建德市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进行X线扫描治疗中,家属对X射线检查的知情同意与接受现状。方法:随机抽取建德市属3家公立综合性医院共60位接受X线扫描的儿童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发放自制调查问卷并统计分析。结果:55位(91.67%)患者表示治疗前主治医生只告知了X射线是诊断性检查,没有具体告知X射线的危害性;18位(30%)的患者家属不清楚辐射会对人体有损害,42位(70%)不清楚或不注意辐射警示标志,更不会主动要求防护措施,学历水平较高者及有从事医务工作背景者接受 X 射线检查的为12人(20%),明显低于学历水平低者或没有从事医务工作背景者的46人(76.67%),不知可否接受的有2人(3.33%)(P<0.001)。结论:基层医院儿科诊断性X射线扫描前的知情同意告知仍需加强,儿科放射检查偏多,应避免并加强宣传和教育。
作者:徐筱;赵志勇;吴清美;张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退役复原老兵吸入性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退役复原老兵40例研究对象作为老兵组;对照组为普通老年患者40例。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兵组研究对象与对照组比较,帕金森氏病、脑卒中、误吸史、老年痴呆、长期卧床、有肢体残缺比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提示:帕金森氏病、脑卒中、误吸史、老年痴呆、长期卧床为退役复原老兵吸入性肺炎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退役复原老兵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帕金森氏病、脑卒中、误吸史、老年痴呆、长期卧床。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探究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以及护理对策。方法:收集136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针对皮下积液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4.7%和30.9%,两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科学的预防和护理能够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彭淑英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对比腹部与阴道B超在异位妊娠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异位妊娠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给予腹部超声诊断设为对照组,给予阴道超声诊断设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差异,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探讨两种方式的诊断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对照组患者诊断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80.0%、7.0%和13.0%。研究组患者诊断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95.0%、2.0%和3.0%。研究组患者诊断的符合率、误诊率、漏诊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诊断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腹部超声,给予经阴道超声诊断,能大大提高异位妊娠诊断符合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值得推广。
作者:舒志成;谭静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前临床上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运用较多的是鼻内镜检查结合典型的CT表现。鼻内镜和CT检查是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但对于区别真菌性鼻窦炎的类型以及真菌的种类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真菌性鼻窦炎在早期的诊断上有着一定的盲区。随着分子检测技术及血清学技术的成熟,将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及分型提供依据。但是目前分子检测技术对于取材及设备要求较高,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而对于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虽然取材很方便,但对于怎样提高其敏感度及特异性,减少假阳性及假阴性的发生,并且应该怎样更好的应用到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治疗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朱玉博;黄定强;韩江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风是中老年的常见病,其致死率、致残率均很高,针对于中风的后遗症,主要采用康复治疗。本文针对中风康复治疗的时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进行了综述。越早开始康复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及注重患者的心理康复等手段,均有利于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提高中风患者回归社会的比例。
作者:冷海霞;李晓梅;黄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评价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调取妇科手术出院病历96份,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结果:96例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64.58%;单联抗菌药物使用率88.71%(55/62),二联抗菌药物使用率11.29%(7/62),无三联用药。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33.3%。结论:妇科围手术期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上基本合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如联合用药、预防用药时机与疗程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强化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廖长虹 刊期: 201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支气管哮喘的患儿173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儿88例,研究组患儿85组。所有患儿均采用对症疗法,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使用沙丁胺醇,研究组患儿使用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患儿在治疗中度和重度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效果优于单用沙丁胺醇。
作者:卢君;王一川;张小君 刊期: 201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