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腔内药物注射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疗效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季永芳;麻元文

关键词:宫腔内药物注射,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腹腔镜术后, 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探讨宫腔内药物注射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疗效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本组的97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46).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术后宫腔内药物注射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单纯采用腹腔镜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后9个月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0.20%)显著高于对照组(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9个月妊娠率(60.98%)显著高于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宫腔内药物注射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妊娠,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参与多发性硬化免疫应答及损伤修复的主要细胞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约有2.5亿患者,多于30~40岁起病.MS的特征是神经髓鞘脱失及渐进的轴突和神经元变性,终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丧失.MS病因及机制未明,近年来免疫失调在MS发生及演变中的作用倍受观注,亦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CD4+ Th17细胞在疾病演变中起主导作用,而作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另一大类细胞B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应答细胞的小胶质细胞及树突状细胞、胶质细胞亦在MS的发生、演变过程中积极参与.本文依次将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T细胞、B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应答细胞的小胶质细胞及树突状细胞;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及它们分泌的细胞因子在MS中发挥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韦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5-HTP和5-HT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目的:建立定性定量分析人体血清中5-羟色氨酸(5-HTP)和5-羟色胺(5-HT)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5-HTP、5-HT标准品和血清样品经过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荧光检测法(HPLC-FLD)进行含量检测.结果:5-HTP和5-HT在9 min内完全分离,色谱峰分离良好.5-HTP和5-HT标准液日内和日间精密度、样品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加标回收率均在90%~110%之间.正常人血清中5-HTP的含量为(219.14±15.94)μg/L,5-HT的含量为(113.74±31.26)μg/L.结论:采用HPLC-FLD测定血清5-HTP和5-HT含量快速准确、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

    作者:杨家丽;曾西;王晓敏;黄开勇;邓宇;杨骏;杨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5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观察组)实施FTS理念指导下的康复治疗模式.选取42例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对照组)按传统模式进行康复治疗.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2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比较,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FTS理念可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

    作者:王仲健;宗双乐;梁卫东;李立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45例,术前给予顺铂注射液(60 mg)和5-氟尿嘧啶(1 000 mg)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照组45例,术前静脉给予顺铂(60 mg/m2)和5-氟尿嘧(30mg/kg.d-1)化疗.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瘤体变化情况、不良反应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P=0.042);(2)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大径线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21).结论:中、晚期宫颈癌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作者:张军宪;张鹏;赵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牙髓细胞共培养细胞特性的体外研究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牙髓细胞(DPCs)体外共培养后细胞增殖、分化的生物学特征,探讨采用BMMSCs与DPCs共培养获得牙髓再生组织工程学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别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MSCs和DPCs,并分别传至第3代.通过成骨及成脂诱导进行BMMSCs鉴定.取第3代DPCs和BMMSCs分为3组,(1)DPCs组;(2)共培养组;(3) BMMSCs组.共培养时间为6d,取出细胞半定量聚合酶联反应检测基质细胞抗原-1(Stro-1)及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的基因表达量,并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DPCs传至第3代后,细胞形态稳定均一,呈成纤维细胞样,长梭形;BMMSCs传至第3代后,细胞形态稳定均一,呈长梭形,平行排列或呈漩涡状生长,成脂成骨染色阳性.②细胞生长曲线示:共培养组的DPCs较DPCs组先进入指数生长期.共培养组BMMSCs较BMMSCs组后进入指数生长期.③Stro-1的表达量:BMMSCs组表达量高,共培养组BMMSCs表达量下降;DPCs组表达量低,共培养组DPCs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DSPP的表达量:共培养组DPCs较DPCs组表达量下降;共培养组BMMSCs较BMMSCs组表达量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结论:BMMSCs与DPCs共培养,可以促进DPCs的增殖,以及有去分化的趋势;抑制BMMSCs的增殖,具有向DPCs分化的趋势.

    作者:陈文瑨;周俊;王兆晶;苏心韵;陈文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后外侧入路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后外侧切口入路先解剖复位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Lauge-Hansen分型Ⅲ、Ⅳ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36例三踝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旋前一外旋Ⅳ度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行后踝骨折及外踝骨折内固定,随后联合内侧切口入路行内踝骨折内固定,后踝骨折采用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下胫腓分离、三角韧带损伤同时予以固定和一期修补.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5个月,平均(14.4±7.0)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个月.根据Olerud-Molander标准评定,本组平均87分,其中优25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6.8%.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复位并牢固固定后踝骨折块有助于恢复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和保持下胫腓联合的解剖关系,并防止踝关节后方关节囊挛缩以及由此引起的踝关节背伸受限,是治疗三踝骨折的一个有效方法.

    作者:黄铭图;王鹏云;黄永光;朱洪;袁才斌;黄明昭;项载雄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老鼠簕生物碱A对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鼠簕生物碱A对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D大鼠灌胃50% CCl4溶液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予老鼠簕生物碱A高剂量100mg/kg、低剂量50 mg/kg进行灌胃干预,干预结束后,取肝组织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形成,RT-PCR检测肝组织中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Ⅰ、Ⅲ型胶原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老鼠簕生物碱A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P<0.05);与肝纤维化模型组比较,老鼠簕生物碱A高、低剂量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显著减低.结论:老鼠簕生物碱A能降低肝纤维化大鼠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具有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韦明中;莫思燕;邱金慧;梁春宏;刘林;林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目的:研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诱导小鼠肺泡巨噬细胞极化的免疫反应类型.方法:以30只雄性BALB/c小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感染2周组、感染4周组,每组10只.麻醉处死各组小鼠后获取小鼠肺泡巨噬细胞,以每孔1×106个细胞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上清和细胞沉淀.分别以qRT-PCR和酶活性定量方法检测精氨酸代谢关键酶及其活性的表达;以ELISA检测IL-12、TNF-α和IL-10的分泌.结果:感染2周组较空白对照组高表达经典途径激活型巨噬细胞(M1)的标志[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NO、IL-12、TNF-α]和替代途径激活型巨噬细胞(M2)的标志[精氨酸酶(Arg1) mRNA、尿素](P<0.05).以上指标在感染4周后均明显下降,感染4周组iNOS mRNA、Arg1 mRNA和尿素的表达仍比空白对照组高(P<0.05);感染4周组NO、IL-12和TNF-α的表达下降至空白对照组水平或者比空白对照组水平更低.IL-10在各组的表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PM 2周时可以明显促进小鼠肺泡巨噬细胞向M1型及可能向M2型巨噬细胞转变,在感染4周时有明显下降趋势.

    作者:戴小英;何志义;陈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92例经皮肺外周病变穿刺活检患者的病理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穿刺进针次数、病灶大小等因素对经皮肺穿外周病变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发生的影响.结果:本组穿刺取材成功率98.8%(388/392),病理确诊恶性病变155例,良性病变189例,病理确诊率87.76%(344/392);描述性诊断5.1%(20/392),假阴性6.1%(24/392).多种因素中,病灶大小对穿刺活检病理假阴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2 cm者,病灶越大假阴性率发生率越高.结论:穿刺活检前详细评估病灶可提高超声引导下肺外周病变穿刺取材成功率.

    作者:唐师;李智贤;廖新红;王蕾;王斯达;陈圆圆;梁舒媛;廖春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部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后电解质监测结果观察分析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手术、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手术、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各150例,分别作为胃癌根治术组(G组)、结直肠癌手术组(C组)和全子宫切除术组(H组),于术前24 h(T0)、麻醉诱导前30 min(T1)、麻醉诱导后1 hCT2)、麻醉诱导后2 h(T3)、手术结束时(T4)监测血各项电解质浓度、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观察记录各组患者麻醉时长、手术时长、总液体输入量、出血量以及尿量.结果:T1时,3组患者的低钾血症发生率比T0时均升高(P<0.05),其中G组患者的低钾血症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平均血清钾浓度较T0时降低(P<0.05),且低于其他两组G组患者血清钾浓度(P<0.05);C组患者的T1时低钙血症发生率比T0时升高,且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均P<0.001).结论:麻醉诱导前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较高,均以低钾血症为主,其中胃癌根治术患者为严重,而结直肠手术患者还容易出现低钙血症.

    作者:卓婷婷;陈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45例

    目的:探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采用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35~72岁,平均52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椎间盘性腰痛8例,腰椎滑脱(Ⅰ°)9例.病变节段:L1~L24例,L2~L36例,L3~L4 10例,L4~L5 22例,L1~L43例.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以评价术后康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0 min,术中出血50~300mL,平均150mL,住院时间7~12 d,平均8d;术后屈髋乏力3例,症状在2个月后完全恢复;术后大腿前方感觉麻木感5例,症状在6~8周后均得到大部分缓解或消失;均未发现椎间隙定位错误,无脑脊液漏、大血管及腹腔脏器损伤,无生殖股神经永久性损伤,无麻痹性肠梗阻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分别为(2.3士1.8)、(24.5±3.6),比术前(7.6士2.8和12.0±5.2)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X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损伤少、时间短、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手术效果理想.

    作者:谢兆林;谭海涛;江建中;甘锋平;陈国平;詹翼;黄圣斌;李颖;邹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分析

    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1,2].近年来,经伤椎置钉,由于其复位效果佳,固定更牢固,使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得以广泛应用[3,4].然而作为一种内固定,跟四肢内固定一样,也避免不了内固定失败的发生,只是不会发生类似四肢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产生骨不连等严重的后果,但是由于患者对医疗的要求日益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失败,作为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应引起医生的重视[5].从2009年9月以来,我院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60例,其中内固定失效5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黄民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比较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对于点突变的检测效率

    目的:比较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对于CRISPR-Cas9引起的点突变的错配剪切活性.方法:利用野生型和点突变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突变位置的基因片段,用不同比例的野生型和点突变的PCR产物进行DNA杂交,分别用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对杂交后的产物进行切割,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结果:当5%点突变DNA与95%野生型DNA杂交时,T7E1核酸内切酶剪切杂交产物的比例为9.5%,Surveyor核酸内切酶为3.2%;当点突变DNA与野生型DNA等比例杂交时,T7E1核酸内切酶剪切杂交产物的比例为45.6%,Surveyor核酸内切酶为26.4%;且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均能检测5%的突变DNA.结论:T7E1核酸内切酶检测点突变的效率高于Surveyor.

    作者:兰博;谢秋巧;明建军;黄仁彬;张士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莪术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莪术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莪术高、中、低剂量组.除了假手术对照组,其余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造模前预防给药7d,造模后给药3d,每天1次.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断头取脑进行TTC染色,检测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氨酸(Glu)含量以及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改变.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莪术高剂量组LDH、CK、Glu含量以及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有明显降低(P<0.05),莪术中剂量组LDH、Glu含量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也有明显降低(P<0.05),而莪术中剂量组CK、脑含水量和莪术低剂量组LDH、CK、Glu、脑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莪术在一定剂量下能有效地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LDH、CK和Glu含量以及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论:莪术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保护缺血区脑组织、减轻脑水肿、抗氧自由基,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有关.

    作者:黄瑀莘;王柳萍;吴桂甫;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捆绑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3例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捆绑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3例儿童单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采用可吸收缝线捆绑固定骨折块.术后通过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X线片、CT、MRI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与术前资料进行比较,并根据Lysholm评分及关节活动度评估预后.结果:术后失访1例,其余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术后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无关节不稳定现象;术后影像学X线片示骨折愈合,骨折线消失;CT检查显示均无骺板早闭的现象;MRI检查显示均无骺板增宽现象,ACL信号未见异常;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平均(92.3土3.1)分,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35.3±4.3)°,均较术前(53.7±3.2)分及(84.5±11.3)°]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P<0.05).结论: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捆绑治疗儿童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方法简便、创伤小、经济、有效,是一种可靠的手术方式.

    作者:谢大旺;姚军;韦庆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在单纯型舌下腺囊肿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在单纯型舌下腺囊肿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32例单纯型舌下腺囊肿行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结果: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治疗单纯型舌下腺囊肿,32例手术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有3例复发,治愈率为90.6%.结论:对于单纯型舌下腺囊肿,行囊肿切除缝合止漏术不但手术方法简单,治愈率高,并且有效保存了腺体的功能,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彭剑波;邝海;蒙宁;李鸿艺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壮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血清叶酸水平与宫颈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壮族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阴道黏膜乳酸杆菌含量的变化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血清叶酸水平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健康壮族妇女(对照组)、30例经病理确诊宫颈癌壮族妇女(实验组)阴道黏膜分泌物检测乳酸杆菌定植密度,PCR检测支原体和衣原体,PCR检测宫颈人类乳头瘤病毒;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叶酸的水平.结果:实验组阴道黏膜乳酸杆菌检出率较对照组减少(P<0.05),高危型HPV检出率、沙眼衣原体检出率、解脲支原体检出率均较对照组高(均P<0.05),人型支原体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叶酸水平(2.19±1.03) μg/L低于对照组(3.00±1.21)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28,P=0.008).实验组高危型HPV感染者阴道黏膜乳酸杆菌阴性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可能与阴道黏膜乳酸杆菌减少、阴道菌群失调及血清叶酸缺乏有关.

    作者:黄燕;吴晓宁;蒙亚晴;韦业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梗死CT分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CT分型构成及不同亚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CT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336例,按照1996年施行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中风病诊断,同时按照脑梗死CT分型对所有病例进行分型.统计分析脑梗死CT分型的构成、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率及不同亚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亚型的构成比及诊断符合率为:大脑大梗死16例(占4.8%,诊断符合率100%),大脑中梗死51例(占15.2%,诊断符合率76.5%),大脑小梗死39例(占11.6%,诊断符合率66.7%),腔隙性脑梗死106例(占31.5%,诊断符合率67.0%),多发性脑梗死86例(占25.6%,诊断符合率82.6%),小脑梗死10例(占3.0%,诊断符合率60.0%),脑干梗死28例(占8.3%,诊断符合率96.4%).CT分型各亚型中大脑大梗死与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脑小梗死与脑干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干梗死之间与中风病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亚型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中风病诊断与脑梗死不完全相符,脑梗死CT分型不同亚型诊断符合率亦不同.

    作者:李小婵;温春胜;吴新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侧块锚钉悬吊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1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Twinfix锚钉应用于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10年9月至2012年5月应用侧块Twinfix锚钉固定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8例,其中3个节段12例,4个节段6例.18例患者中有发育性颈椎管狭窄9例,长节段后纵韧带骨化5例,颈椎多节段退变压迫脊髓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JOA评分3~11分,平均(6.8±2.1)分.18例患者均实施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开门的节段数均为C3~C7,采用Magerl方法植入直径为3.5 mm,长度为12 mm的Twinfix锚钉进行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4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1~16分,平均(14.6±1.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改善率为(76.4±4.3)%,优良率89%.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曲度基本正常或有不同程度恢复,椎体中矢状径与椎管中矢状径比值平均1∶1.2,锚钉无松动,没有出现颈椎不稳及再“关门”.结论:Twinfix锚钉改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维持“开门”效果好,术后患者颈部症状恢复快,早期疗效较满意.

    作者:黄宗贵;刘会江;戴海;黎裕明;庞俊峰;苏忠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槟榔碱饮水法初步构建Balb/c小鼠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模型

    目的:利用槟榔碱饮水法初步构建与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发生发展相似的Balb/c小鼠OSF模型.方法: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实验组采用500 mg/L槟榔碱饮水法喂养8~16周后停药,对照组仅给予同等量自来水喂养.在实验第8周后,每隔2周随机处死两组小鼠各5只,进行颊部黏膜HE染色显微结构观察及Masson三色染色确定胶原堆积.结果:实验组在第12周后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OSF样改变,表现为上皮萎缩、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胶原堆积和微血管病变;病变迸一步发展可波及深部肌层.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论:采用槟榔碱饮水法可快速诱发出小鼠颊部较典型、稳定的OSF模型.

    作者:温琦涛;王涛;于大海;王振瑞;卿海云;孙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