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附6例分析)

殷艳;韦业平;黄燕;罗凤娥;麦虹;刘俐伶;邓丽

关键词:外阴癌, 腹腔镜, 腹股沟, 淋巴结清扫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外阴恶性肿瘤的手术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接受治疗的6例外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施行了经下腹部皮下通路的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回顾性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等.结果: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腹腔镜下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和广泛外阴切除术.其中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时间为90~135 min,术中出血10~45 mL,双侧淋巴结切除数目13~26枚,术后住院天数10~15 d,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定期随访均未出现下肢肿胀、活动障碍等症状.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外阴癌的手术治疗中是安全、可行的,它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是治疗外阴癌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但其远期治疗效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丁苯酞注射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注射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EBI)的影响,探讨其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非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对照组)、NBP组,每组又根据时点不同分为12 h组与24 h组,检测各组间不同时点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以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NS对照组和NBP组的MDA、TNF-a、IL-1β、ICAM-1及细胞凋亡率均较非手术组升高(P<0.05),同一时点内(12h或者24 h),NBP组MDA、TNF-α、IL-1β、ICAM-1及细胞凋亡率较NS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在SAH后早期,MDA、TNF-α、IL-1β、ICAM-1的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会升高,NBP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这些炎性分子的表达,减轻炎性反应的发生,并降低SAH后细胞凋亡率,对SAH后的EBI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珺;张琪;钱东翔;郭炜;王智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槟榔碱饮水法初步构建Balb/c小鼠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模型

    目的:利用槟榔碱饮水法初步构建与人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发生发展相似的Balb/c小鼠OSF模型.方法: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只.实验组采用500 mg/L槟榔碱饮水法喂养8~16周后停药,对照组仅给予同等量自来水喂养.在实验第8周后,每隔2周随机处死两组小鼠各5只,进行颊部黏膜HE染色显微结构观察及Masson三色染色确定胶原堆积.结果:实验组在第12周后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OSF样改变,表现为上皮萎缩、黏膜固有层、黏膜下层胶原堆积和微血管病变;病变迸一步发展可波及深部肌层.对照组未见明显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论:采用槟榔碱饮水法可快速诱发出小鼠颊部较典型、稳定的OSF模型.

    作者:温琦涛;王涛;于大海;王振瑞;卿海云;孙莹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菲牛蛭素对凝血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活力和vWF、PAI-1、t-PA分泌量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菲牛蛭素对凝血酶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活力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分泌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菲牛蛭素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HUVEC,建立凝血酶细胞损伤模型,四甲基噻唑蓝(MTT)法测定不同浓度凝血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LDH含量,根据以上结果选取凝血酶佳诱导浓度进行试验;肝素为阳性药,菲牛蛭素分终浓度为1 U/mL、3 U/mL、4 U/mL 3个剂量组,MTT法测定菲牛蛭素对模型细胞活力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vWF、PAI-1、t-PA含量,LDH试剂盒检测培养液中LDH含量.结果:凝血酶15 U/mL浓度组诱导作用明显;与凝血酶模型组比较:菲牛蛭素中剂量和大剂量组保护凝血酶对HUVEC的损伤的效果明显(P<0.01),菲牛蛭素小、中、大剂量组明显减少vWF、PAI-1分泌,增加t-PA含量(P<0.01).结论:高浓度菲牛蛭素具有保护凝血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对内皮细胞抗凝、纤溶和血小板活化具有调节作用,使内皮细胞的抗凝、纤溶功能趋于正常,抑制血小板活化.其作用可能与菲牛蛭素对抗凝血酶诱导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vWF和PAI-1,增加t-PA的分泌释放,增加t-PA/PAI 1比值有关.

    作者:黄栎莹;刘言香;黄秋燕;黎渊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特点及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并探讨影响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接收的150例GIST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标本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病理检查结果及影响GIST预后因素.结果:CD34、CD117、SMA、S-100的阳性率分别为99.33%、96%、29.33%、12%,核分裂像≤5个/50 HPF者126例,>5个/50 HPF者2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核分裂数、口服伊马替尼为影响患者生存率的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核分裂数、肿瘤位置、口服伊马替尼是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CD34与CD117对GI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肿瘤部位、核分裂数、口服伊马替尼这些影响GIST预后的独立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应给予足够重视,以有效预测肿瘤治疗的预后.

    作者:梁立盛;陈红秋;杨达平;韦翠容;宋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莪术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莪术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尼莫地平组、莪术高、中、低剂量组.除了假手术对照组,其余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梗阻模型.造模前预防给药7d,造模后给药3d,每天1次.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断头取脑进行TTC染色,检测大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谷氨酸(Glu)含量以及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改变.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莪术高剂量组LDH、CK、Glu含量以及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有明显降低(P<0.05),莪术中剂量组LDH、Glu含量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也有明显降低(P<0.05),而莪术中剂量组CK、脑含水量和莪术低剂量组LDH、CK、Glu、脑含水量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莪术在一定剂量下能有效地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大鼠LDH、CK和Glu含量以及脑含水量、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论:莪术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保护缺血区脑组织、减轻脑水肿、抗氧自由基,减少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有关.

    作者:黄瑀莘;王柳萍;吴桂甫;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广西地桃花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和体内抗炎作用的研究

    目的:了解广西地桃花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及其体内抗炎作用.方法:小鼠灌胃给药,通过测定地桃花水提物大给药量(MLD)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模型,观察地桃花水提物对急性炎症模型的影响.实验动物分别设立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10 mg/kg)和地桃花水提物3个给药剂量组(10 g/kg、20 g/kg、40 g/kg),分别测定地桃花水提物对小鼠耳廓肿胀、足趾肿胀的抑制率.结果:急性毒性试验灌胃给药后,无一小鼠死亡,地桃花水提物MLD为240 g/kg(折合生药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地桃花水提物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P<0.05,P<0.01),耳廓肿胀抑制率分别为39.12%、24.09%、23.06%;地桃花水提物高、中剂量组能抑制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P<0.05,P<0.01),足趾肿胀抑制率分别为40.23%、21.76%.结论:地桃花水提取物没有明显毒性;地桃花水提物可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

    作者:蒙小菲;黄振光;杨玉芳;覃巧;黄小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研究组采取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经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1%,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联合利福平及高渗糖治疗软组织缺损合并骨外露感染效果良好,可很好改善患者症状,促进患者更快康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凌庆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梗死CT分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脑梗死CT分型构成及不同亚型与中医中风病诊断的关系.方法:收集经过CT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住院患者336例,按照1996年施行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进行中医中风病诊断,同时按照脑梗死CT分型对所有病例进行分型.统计分析脑梗死CT分型的构成、中医中风病诊断符合率及不同亚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亚型的构成比及诊断符合率为:大脑大梗死16例(占4.8%,诊断符合率100%),大脑中梗死51例(占15.2%,诊断符合率76.5%),大脑小梗死39例(占11.6%,诊断符合率66.7%),腔隙性脑梗死106例(占31.5%,诊断符合率67.0%),多发性脑梗死86例(占25.6%,诊断符合率82.6%),小脑梗死10例(占3.0%,诊断符合率60.0%),脑干梗死28例(占8.3%,诊断符合率96.4%).CT分型各亚型中大脑大梗死与中梗死、小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脑小梗死与脑干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与脑干梗死之间与中风病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亚型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中风病诊断与脑梗死不完全相符,脑梗死CT分型不同亚型诊断符合率亦不同.

    作者:李小婵;温春胜;吴新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心脏内外科的发展,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治疗趋于低龄化和复杂化,单独的传统外科手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技术均难以满足治疗的需要,学者们的思路开始转向外科手术和介入技术的联合应用.2002年Hjortdal等[1]首次提出应用影像学和心导管介入技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复杂性CHD的理念,镶嵌治疗自此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大限度地发挥了心脏内、外科的治疗优势,尽量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缩短甚至避免体外循环时间,减少创伤和并发症,提高总体疗效和成功率,尤其适用于心导管介入或外科手术单独治疗难以获得满意效果的CHD.超声心动图和数字减影技术是在镶嵌治疗中应用较多的影像学技术,尤其是超声心动图,在CHD镶嵌治疗的术前诊断、术中引导监测、术后随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超声心动图在常见CHD镶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作者:梁丽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改良腘绳肌肌腱取腱法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股薄肌及半腱肌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以及术中获取肌腱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腘窝后内侧附加小切口改良胭绳肌肌腱切取法,取股薄肌、半腱肌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例共32例.术后进行为期2年的康复训练,术前和术后行患下肢X线片检查、功能评分.结果:肌腱切取长度平均(28士1.12)cm,术后Lachman征及旋转移位实验均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3.6士2.30)分增加至术后2年的(91.50士2.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430,P<0.01).手术前后X线片复查无退行性改变,MRI无韧带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自体胭绳肌肌腱用于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且胭窝后内侧附加改良胭绳肌肌腱切取法简单,易掌握.

    作者:刘会江;黄宗贵;黄卫国;黎裕明;苏忠毅;顾容赫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循环后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大鼠体外循环(CPB)后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CPB组和RIPC组,每组20只.S组行麻醉和穿刺,但不行CPB;CPB组建立CPB诱发肺损伤模型;RIPC组在实施CPB前对后肢进行RIPC(使用驱血带阻断后肢血流15 min,复灌15 min,双侧后肢交替进行,每侧3次).麻醉复苏后2h,处死大鼠并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其中白细胞计数、总蛋白浓度、TNF-α和IL-6浓度;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和肺湿/干质量比(W/D比值);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S组比较,CPB组和RIPC组BALF白细胞计数、总蛋白浓度、TNF-α和IL-6浓度显著升高(P<o.05),肺组织EB含量和W/D比值显著升高(P<0.05);与CPB组比较,RIPC组BALF白细胞计数、总蛋白浓度、TNF-α和IL-6浓度显著下降(P<0.05),肺组织EB含量和W/D比值显著下降(P<0.05).HE染色显示RIPC组肺组织的形态学损伤较CPB组减轻.结论:RIPC可明显降低大鼠CPB后肺血管通透性,其机制与抑制CPB后肺组织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胡阳;张炳东;涂杰;何芳;刘国锋;梁蓓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木瓜蛋白酶水溶液小鼠尾静脉注射急性毒性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木瓜蛋白酶水溶液对小鼠尾静脉注射急性毒性反应,并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方法:经蛋白酶活力鉴定,本实验所用木瓜蛋白酶水溶液活力为20 158.605 U·mg-1.静脉注射木瓜蛋白酶水溶液按组间公比0.931设为6个组,分别为50 mg·kg-1、47 mg· kg-1、43 mg· kg-1、40 mg· kg-1、38 mg· kg-1、35 mg·kg-1组,另设对照组,采用Bliss法测定LD50.结果:随剂量升高,木瓜蛋白酶水溶液各给药组小鼠给药后出现自主活动减少,摇头,跳跃,抽搐,挣扎,口鼻流出红色分泌物,直至死亡,小鼠死亡集中于用药后10 min内,肺部有大量红色分泌物.雄小鼠LD50为39.49 mg·kg-1,雌小鼠LD50为40.07 mg· kg-1,雌雄无明显差异,雌雄合并统计LD50为40.55 mg·kg-1.结论:木瓜蛋白酶水溶液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LD50为40.55 mg· kg-1,95%CI为39.47~41.62 mg· kg-1,毒性靶器官为肺,雌雄无明显差异.

    作者:符静泉;许立拔;胡超;黄燕;郭为;黄群;周婉妮;蒋伟哲;付书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掌指关节损伤1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掌指关节损伤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掌指关节损伤11例(16指).选用圣·乔治型指间关节,采用掌指关节背侧弧形切口,切除掌骨头及近节指骨基底部,在掌骨、近节指骨的中心用骨锥钻孔、扩髓腔,安放人工掌指关节,并用骨水泥固定.结果: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2年,平均(16±3.2)个月.本组效果显示:优7指,良6指,可3指,优良率为88.9%,术后无早期并发症.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掌指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贝朝涌;李朝旭;王锐英;辛林伟;彭艳红;唐际存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45例,术前给予顺铂注射液(60 mg)和5-氟尿嘧啶(1 000 mg)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予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对照组45例,术前静脉给予顺铂(60 mg/m2)和5-氟尿嘧(30mg/kg.d-1)化疗.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缓解率和瘤体变化情况、不良反应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P=0.042);(2)观察组治疗后肿瘤大径线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6);(3)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21).结论:中、晚期宫颈癌术前子宫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作者:张军宪;张鹏;赵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封闭式负压吸引联合人工真皮和自体薄层皮片治疗难愈性创面2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吸引(VSD)联合人工真皮和自体薄层皮片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的疗效,探索难愈性创面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烧伤整形外科的难愈性创面患者20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并伴有肌肉、肌腱、骨外露或局部严重感染,经清创后行VSD吸引并联合人工真皮和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治疗后,近期观察人工真皮及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成活率、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远期随访观察复合皮质地、弹性及瘢痕增生等情况.结果:20例患者人工真皮移植后成活17例,成活率为85%;3例溶解失活,原因为局部感染2例,关节制动不佳1例.存活的17例人工真皮联合自体薄层皮片移植成活率达97%.17例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至3年,人工真皮自体薄层皮生长良好,光滑有弹性,柔软耐磨,少量皮肤色泽改变,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及继发功能障碍,具有中厚皮移植特点.结论:VSD联合人工真皮和自体薄层皮片移植修复难愈性创面成活率高,创面愈合质量好,操作简便,效果良好.

    作者:阳超;黄宗伟;陆锡韬;丁华荣;李德绘;蒙诚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应用于老年原发性肝癌(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130例老年HCC患者临床资料,按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奥沙利铂使用不同剂量分为两组,对照组(58例)采用80 mg/m2奥沙利铂治疗,研究组(72例)采用40 mg/m2奥沙利铂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术后不良反应与总生存期.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均超过8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研究组术后胃肠道反应(15.27%)、疼痛(18.06%)低于对照组46.55%、60.34%,WBC(7.97±1.03)×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3.97±1.58)×1C/L,ALT(45.62土22.58)U/L明显低于对照组(78.63±23.87)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年、3年存活率依次为63.79%、34.48%,研究组则为69.44%、41.6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同剂量奥沙利铂应用于老年HCC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疗效相当,低剂量奥沙利铂治疗后不良反应轻,且不影响患者生存期.

    作者:张富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比较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对于点突变的检测效率

    目的:比较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对于CRISPR-Cas9引起的点突变的错配剪切活性.方法:利用野生型和点突变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突变位置的基因片段,用不同比例的野生型和点突变的PCR产物进行DNA杂交,分别用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对杂交后的产物进行切割,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结果:当5%点突变DNA与95%野生型DNA杂交时,T7E1核酸内切酶剪切杂交产物的比例为9.5%,Surveyor核酸内切酶为3.2%;当点突变DNA与野生型DNA等比例杂交时,T7E1核酸内切酶剪切杂交产物的比例为45.6%,Surveyor核酸内切酶为26.4%;且T7E1和Surveyor核酸内切酶均能检测5%的突变DNA.结论:T7E1核酸内切酶检测点突变的效率高于Surveyor.

    作者:兰博;谢秋巧;明建军;黄仁彬;张士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孕妇缺铁性贫血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妊娠期贫血(IDA)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索妊娠期预防性补铁的时机.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孕妇共500例,在知情同意下分别于早孕期(11~13周)、中孕期(24~28周)、晚孕期(34~35周)采集血标本记录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根据妊娠期IDA诊断标准将早孕期、中孕期和晚孕期的孕妇分为IDA组与non-IDA组,孕期一旦诊断妊娠期铁缺乏或IDA立即给予口服铁剂补充.对检测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1)IDA以中孕期发病率高,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和平均血清铁蛋白浓度在中孕期下降明显,经过临床医师积极补铁纠正贫血,晚孕期有回升,但均低于孕前3个月水平.(2)晚孕期IDA组对新生儿出生体重产生影响,晚孕期IDA组血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关系(116例)(r=0.97,P<0.05).其余各组血红蛋白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IDA孕妇孕晚期血红蛋白水平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因此,有必要在孕早、中期筛查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并积极纠正妊娠期缺铁和DIA,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育龄期妇女和孕妇对IDA的认识.

    作者:苏莎;黄玲玲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脑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利用3.0T磁共振DTI功能成像对肿瘤与毗邻纤维束的位置关系及脑功能区进行评估,结合常规MRI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照组仅根据常规MRI设计手术入路及切除范围.对两组肿瘤的全切除率及术后致残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肿瘤全切除15例(75%),部分切除5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2例(10%).对照组肿瘤全切除13例(65%),部分切除7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或障碍加重8例(40%).两组肿瘤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致残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DTI融合技术可用于外科手术计划的制定,有助于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及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的损害.

    作者:邓忠勇;黄赛;谢锦兰;姜洪;梁斗;吴先良;林胤言;许德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腹部手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后电解质监测结果观察分析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手术、全子宫切除术患者麻醉诱导前后电解质紊乱发生的情况.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手术、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各150例,分别作为胃癌根治术组(G组)、结直肠癌手术组(C组)和全子宫切除术组(H组),于术前24 h(T0)、麻醉诱导前30 min(T1)、麻醉诱导后1 hCT2)、麻醉诱导后2 h(T3)、手术结束时(T4)监测血各项电解质浓度、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观察记录各组患者麻醉时长、手术时长、总液体输入量、出血量以及尿量.结果:T1时,3组患者的低钾血症发生率比T0时均升高(P<0.05),其中G组患者的低钾血症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患者(P<0.05),平均血清钾浓度较T0时降低(P<0.05),且低于其他两组G组患者血清钾浓度(P<0.05);C组患者的T1时低钙血症发生率比T0时升高,且高于其他两组患者(均P<0.001).结论:麻醉诱导前患者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较高,均以低钾血症为主,其中胃癌根治术患者为严重,而结直肠手术患者还容易出现低钙血症.

    作者:卓婷婷;陈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