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素彦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总结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梅毒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一时期100例门诊非梅毒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检验患者的血清,观察比较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ELISA 和 TPPA 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 R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 和 TPPA 的特异性和灵敏性都很高,可批量检测人体血清中的梅毒特异性抗体,进一步分析 RPR 对Ⅱ期梅毒患者的检出率与 ELISA、TPPA 一致。
作者:徐岩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倍他乐克院外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病情稳定出院的140例心肌梗死患者,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50mg,对照组患者常规止痛、吸氧及溶栓等措施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再发病率和病死率。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再发病率为11.42%、死亡率为10%,对照组患者再发病率为17%、死亡率为30%;治疗24周后,观察组患者再发病率为14.28%、死亡率为18.57%,对照组患者再发病率为51.42%、死亡率为44.28%。两组患者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院外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
作者:刘炜 刊期: 2015年第17期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小儿脑瘫临床上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5种,其中,痉挛型占60%~70%,是造成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脑瘫类型。脑瘫一旦确诊多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包括功能训练,物理疗法,中医针刺,按摩,药物治疗等。近年来,临床上开始广泛使用毒杆菌毒素 A(botuli-num toxin A,BTX-A)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瘫儿童,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安全、有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严格掌握使用该药的适应证,禁忌证,而剂量的选择和靶肌的准确定位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
作者:刘春明(综述);刘芸(审校)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11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干预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定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干预,追踪观察6月,同时对治疗依从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健康教育6月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用药常识均有显著提高,且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依从性。
作者:唐丽;罗捷;冉江峰;邓梅;曹雅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对妇婴医院关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结果:在2001年3月-2013年6月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以来为3.1万婴儿进行了疾病筛查,已经查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患儿和苯丙酮尿症(PKU)患儿6例,至今接受治疗的还有3例。结论:通过孕期检查不但可以有效防治 CH 和PKU 患儿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通过早期发现而在佳时机进行治疗。
作者:刘志鸿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分析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脏彩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皆采取心脏彩超诊断,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指标,根据 LVEF 正常与否分为研究组(降低,44例)与对照组(正常,4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LVEF,并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 LVEF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病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心脏彩超诊断时 LVEF 指标无特异性,无法单一作为确诊标准,但可作为临床治疗监测指标,值得重视。
作者:吴坤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实验室抗体检查结果及其临床表现。结果: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9.46%,抗 M2线粒体抗体(AMA-M2)阳性率为12.16%,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率为4.05%,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LKM-1)阳性率为8.11%,抗肝细胞胞质1型抗体(LC-1)阳性率为12.16%,抗肝-胰抗体与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SLA/ LP)阳性率为10.81%,抗核抗体( ANA)阳性率为39.19%;ANA 浆颗粒型阳性率为62.07%,核点型阳性率为10.34%,核膜型阳性率为13.79%,核颗粒型阳性率为6.90%,核仁型阳性率为10.34%。结论:肝自身抗体单个检测或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
作者:孙传俊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焦虑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维持日常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8周后,两组患者间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阴性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评定,观察疗效。通过副反应量表(TESS)和其它不良事件的描述性资料,评价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 SAS 评分、SANS 评分明显降低(P<0.05),SAPS 评分无明显降低(P>0.05)。治疗期间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症状,提高社交兴趣,改善阴性症状,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凤燕琼;张红霞;乔惠君;顾燕;田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县级精神病院发展瓶颈:医师严重缺乏,招进难、留住难,体制缺乏生机。突破对策:消除歧视;专业技术职称晋升效仿乡镇卫生院;提高待遇,重点倾斜一线医务人员;临床进修学习;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家庭-社区-医院一体化管理。
作者:谢昀强;苏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精索静脉曲张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经腹股沟精索静脉结扎手术,观察组患者给予显微镜下高位精索静脉曲张结扎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率、并发症及精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1%,术后复发率为2.6%,治疗后6个月的精子浓度为(35.2±20.8)×106/ mL,均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结扎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的效果优于腹股沟精索静脉结扎效果。
作者:赵明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肝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及预见性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116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和血糖情况进行检查,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结果:慢性肝病患者中,慢性轻度肝炎34例,慢性重度肝炎39例、肝硬化43例,血糖异常率分别为20.59%、33.34%和48.84%,肝硬化患者血糖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轻度肝炎与慢性重度肝炎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异常患者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损害越严重,血糖浓度增加愈明显,发生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实时监测血糖变化,严格控制血糖浓度稳定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齐雯俊;文正燕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 B 超在胎儿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53例孕妇产前 B 超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B 超诊断40例畸形儿,孕妇分娩后证实所孕43例(93.0%)为畸形胎儿,3例漏诊(7.0%)。结论:B 超在孕妇产前胎儿畸形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作者:胡敏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有效护理措施及预防效果。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30例,采取良好的血糖控制、正确的伤口护理、积极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足部护理等护理预防措施。结果:3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26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自动出院,1例行截肢治疗,未见新发病例。结论:运用“知信行”模式,综合医护,控制血糖,加强足部护理,可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
作者:周秋萍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对于妊娠孕妇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 GDM 孕妇4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正常孕妇5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妊娠不良结局(剖宫产率、妊高征、羊水过多、酮症酸中毒及产后出血)、胎婴儿不良结局(呼吸窘迫、早产、巨大儿及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妊娠孕妇结局具有较大的不良影响。
作者:邢素彦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乳腺癌手术+放化治疗患者70例,随机分为 A 组和B 组,每组各35例。 A 组患者行常规护理,B 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B 组患者病情好转率、并发症发生率、心理评分、积极态度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 A 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用于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作者:李顺英 刊期: 2015年第17期
作者: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4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服用0.5mg 恩替卡韦,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后的死亡率、肝功能变化以及病毒定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为17.31%,显著低于对照组38.46%(P<0.05);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与病毒学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恩替卡韦可以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改善肝功能。
作者:张欢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慢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将70例慢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总有效率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分别为65.7%,54.6%,观察组患者分别为94.3%,88.6%。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和复发率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胃溃疡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可有效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助于患者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作者:郭淑梅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解析围产期保健对优生优育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接受围生保健及3221例孕产妇与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围产期保健对优生优孕的影响及相关因素。结果:不同年龄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比较,30岁以上产妇缺陷新生儿发生率显著高于30岁以下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农村地区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高于城市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次及孕周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3个月用药产妇新生儿缺陷发生率高于孕后3个月用药的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检超过3次的产妇新生儿缺陷率低于不足3次的产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缺陷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围产期保健是实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者:高爱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目的::探究孟鲁司特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孟鲁司特联合舒利迭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舒利迭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9%,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大呼气峰流速(PEF)治疗后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提高较对照组更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给予孟鲁司特联合舒利迭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疗效确切。
作者:张海瑞;申玲君 刊期: 2015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