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旋平;周诺;江献芳;杨媛媛;李华;谢庆条
目的:探讨我国广西重型β-地中海贫血(地贫)BCL11A基因rs11886868、rs1427407及rs766432多态性与其胎儿血红蛋白(HbF)水平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PCR扩增、PCR-RFLP及DNA测序技术,对我国广西重型β-地贫患者BCL11A基因3个位点多态性检测并统计基因型频率,分析上述位点与正常对照者分布频率的差异,并分析重型β-地贫患者三位点多态性与HbF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重型β-地贫组BCL11A基因rs1427407和rs766432位点突变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rs11886868位点各基因型分布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重型β-地贫患者中,基因型分布与3个多态性位点有较大关联(P<0.001,Cp=0.497).rs11886868位点基因型与HbF水平无相关性(P>0.05),rs1427407和rs766432与HbF水平有关(rp=0.931,P<0.001;rp=0.915,P<0.001).结论:重型β-地贫患者BCL11A基因基因多态性与HbF水平有关,rs1427407和rs766432位点基因突变可能提高HbF水平.
作者:潘婷;程鹏;赖永榕;刘容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多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注意事项.方法:在C型臂X线机监视引导下,对65例3个以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实施了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椎弓根穿刺成功率100%.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采用患者主观满意度调查评价标准评价:症状基本消失,完全满意26例;症状明显缓解,满意32例;症状缓解,较满意7例.患者术后自理能力较术前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满意.结论:采用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老年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可行且有效的.术前对症状椎的准确诊断及术中熟练的操作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劳晨登;黄宗贵;戴海;庞俊峰;雷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自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应用于临床以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初的单纯球囊成形术到金属裸支架,再到现在的药物洗脱支架,每一次的发展都是革命性的.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s, DES)已成为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重建血运的主要手段,短期效果确切,然而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对抗血小板药物长期依赖及支架植入术后不能行MRI无创检查等问题限制了其发展.生物可吸收支架具有与316L不锈钢支架相当的机械性能,且在完成血管再通、管壁支撑任务后一定时间内便逐渐降解消失,减少对内膜的机械刺激,比传统的永久金属支架(permanent metal stents, PMS)更具优势.生物可吸收支架这一特性使其迅速成为近年来新型支架的研究热点,其作为DES的替代品有良好的前景.
作者:张朝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钛笼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下颈椎损伤患者采取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88 min,出血量平均115 mL,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4.5个月.除1例出院后死亡外,余37例均获骨性愈合.不全瘫患者恢复较好,全瘫患者恢复差,无钢板、钛笼松动、脱出.但出现各种并发症共12例.结论:前路减压术是治疗下颈椎损伤的理想方案,前路锁定钢板联合钛笼植骨,能很好地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利于脊髓恢复和植骨融合,有明显的优越性.掌握适当的治疗技巧,减少并发症,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作者:蒋礼源;梁天龙;黄颂安;何正惠;黄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25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共有33眼(13.2%)发生并发症,其中术中并发症:虹膜脱出及损伤3眼(1.2%),后囊膜破裂10眼(4.0%);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12眼(4.8%),一过性眼压增高5眼(2.0%),前房积血2眼(0.8%),前房纤维性渗出1眼(0.4%).结论: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充分认识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韦礼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伴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49例51眼的临床资料,21眼同时行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的情况.结果:术后51眼中视力提高30眼(58.82%),术中Ⅰ期植入人工晶体的21眼中,视力提高14眼(66.67%).术中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上皮水肿1眼(1.96%);医源性裂孔2眼(3.92%);眼底出血 1眼(1.96%);后囊膜破裂1眼(1.96%).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24眼(47.06%),前房闪辉18眼(35.29%),瞳孔区渗出膜4眼(7.84%),瞳孔区虹膜后粘连4眼(7.84%),一过性眼压升高7眼(13.73%),前房积血5眼(9.80%),继发性青光眼3眼(5.88%)等.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是安全有效的,影响术后视力改善的主要因素为眼底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的严重程度,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手术医生娴熟的技术.
作者:梁永顺;刘金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尖瓣成形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标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81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在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进行三尖瓣成形术,使用的手术干预标准:经胸超声心动测量的大TR束面积/右心房面积的比率作为评价TR程度的标准,比率>1/3为中度以上关闭不全.当TR为中度或中度以上时,结合术中探查结果,若瓣环直径达3个横指(约3.5 cm)以上,同期施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出院,失访9例(11.1%),平均随访(24.6±12.1)个月,病人均无再次手术.1例术后1个月因脑血管意外死亡,6例(7.4%)术后随访过程中超声心动提示三尖瓣中度反流,余患者均为轻度反流,与出院时超声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无重度反流患者.结论:根据三尖瓣环扩张程度及三尖瓣反流束面积占右心房面积的比例来判定是否在左心瓣膜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陈卫民;吴先球;王奇;韦武利;向敏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负荷量为3 mg/kg,然后以1~1.5 mg/min静滴维持;观察组患者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片口服,每日40 mg.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2,12,24,48 h时心房颤动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收缩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3)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2.8±2.6)d,死亡2例,病死率为4.43%;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9.7±3.1)d,死亡5例,病死率为10.0%.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可显著提高房颤控制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小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在建立免疫抑制小鼠内毒素血症模型的基础上,观察机体免疫紊乱状态.方法:选取Blbc/c小鼠,连续3 d腹腔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30 mg/kg,建立免疫抑制小鼠模型,3 d后静脉注射10 mg/kg剂量内毒素,于2,6 h时点取血浆,分别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一氧化氮(NO)、TNF-α、INF-γ、IL-2、IL-4、IL-10、IL-18等细胞因子水平,以反映TH1、TH2以及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与状态.在此基础上,50只小鼠分为免疫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组(模型组)以及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激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此外,还观察其肺部病理学改变.结果:在激素组,与正常组小鼠比较,各时点的血浆NO变化不大,TNF-α有降低的趋势,而IL-18则明显降低; INF-γ、IL-2的水平降低明显,IL-4、IL-10的水平则处于正常水平,其中IL-10还稍有升高趋势.在内毒素组的各时点,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小鼠肺组织有出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等急性肺损伤等病理改变,而且INF-γ、IL-2水平明显降低,IL-4水平有升高趋势,IL-10水平升高明显;此外,在注射LPS后2 h时点,NO与TNF-α水平明显升高,在注射LPS后6 h时点,而NO、TNF-α 以及IL-18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免疫抑制内毒素血症模型小鼠的TH1细胞功能低下,而TH2细胞与巨噬细胞处于活化状态,机体炎症反应则类似MARS的特点.
作者:文宁;孙煦勇;秦科;农江;赖彦华;董建辉;聂峰;蔡文娥;黄莹;黄晨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颞叶微小病灶并发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颞叶微小病灶并发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资料.行包括病灶在内的前颞叶切除+杏仁核+海马前端切除术10例;病灶切除+前颞叶切除9例;单纯病灶切除2例.结果:21例患者术后随访2~5年,EngelⅠ级15例(71.4%),Ⅱ级4例(19.0%),Ⅲ级1例(4.8%),Ⅳ级1例(4.8%).总有效率为95.2%.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治疗颞叶小病灶并发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致灶的准确定位及适当的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廖声潮;黄玮;吴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2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氧疗、抗感染、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在此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治疗,3次/d;对照组则采用0.5%喘乐宁溶液雾化吸入,3次/d.两组疗程均为5 d.观察两组患儿哮喘症状变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气峰流速(PEF)等肺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控制率50.0%、显效率42.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0%和28.9%(P<0.001);ACT、FEV1、PET比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率及心电图均无异常变化.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可必特雾化吸入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能有效地缓解哮喘症状,控制或中止哮喘发作,逆转哮喘的恶化,改善患儿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方成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探讨BMP-2基因修饰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促进作用.方法:取新西兰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建立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在固定期第2天,实验组于牵张间隙注射200 μL的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液;对照组注射等量自体BMSCs液;空白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固定2,6周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化等手段检测BMP-2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牵张间隙新生骨组织均可见BMP-2基因mRNA和其蛋白强阳性表达.结论:BMP-2基因修饰的自体BMSCs移植能有效促进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
作者:黄旋平;周诺;江献芳;杨媛媛;李华;谢庆条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炎的诊断策略,合理应用医院的检查设备资源,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两家三级医院诊断为脑炎的10年住院病例共3 376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内容包括:住院期间的脑脊液、C反应蛋白、脑电图、头部CT和MRI检查情况.结果: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电图(86.79%)、脑脊液(70.81%)、C反应蛋白(62.97%)、MRI(55.87%)、CT(38.76%).结论:脑脊液和免疫抗体检查是诊断脑炎的主要依据;C反应蛋白在区别细菌性和病毒性感染,以及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上有参考价值;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MRI和CT检查有助于了解感染导致的脑部形态及结构的改变,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俸1小平;黄建英;龚小玲;官东秀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对于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伴新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Af)的患者,短程应用三联抗栓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方法:选取ACS行PCI术并阵发性Af,血栓栓塞风险属于中、高危的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75例,患者分为非华法林组(n=44)和华法林组(n=31),并对患者在PCI术后进行随访,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相关临床观察及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随访期间非华法林组4例发生脑梗死,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与华法林组比较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9.1%比0)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轻度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显著增加(P<0.05),严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ACS后30 d内新发的阵发性Af,且评估栓塞中高危风险的PCI术后患者,在初次发现Af后即在原来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联合华法林短期抗栓治疗(90 d)有减少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可能,但明显增加轻度出血的概率.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抗栓治疗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以指导及规范临床治疗.
作者:海静如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盐酸(HCl)吸入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30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对照组、常温组、亚低温组),采用气管内滴入HCl(1.5 mL/kg,pH=1.2)制备ALI动物模型,对照组气管内只滴入生理盐水,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分别于滴入HCl 30 min后将肛温维持在目标温度37 ℃和34 ℃,观察6 h后检测动脉血气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WBC计数及分类、TNF-α和IL-8水平、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清中TNF-α和IL-8水平.结果:与常温组比,亚低温组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含量以及BALF和血清的TNF-α、IL-8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结论:亚低温可减轻HCl吸入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炎症反应程度.
作者:陆战超;汤展宏;胡军涛;张弛;江家树;潘熠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联合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宫腔粘连(IU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4例临床疑诊为IUA的已婚妇女,分别行2D-TVS、3D-TVS及2D-TVS联合3D-TVS检查,以宫腔镜检查结果为诊断IUA标准,对比3种方法对IUA的检出率.结果:2D-TVS和3D-TVS诊断IUA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4%、62.5%、0.35、71.4%;81.2%、87.6%、0.69、82.1%,二者诊断IUA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TVS 联合3D-TVS检查诊断IUA的灵敏度、特异度、Youden指数及诊断符合率则分别为94.7%、75.0%、0.70、95.2%,其诊断符合率分别与2D-TVS、3D-T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D-TVS 联合3D-TVS简便、高效、无创,可以作为诊断IUA首选的检查方法;2D-TVS对IUA的诊断价值并不明显低于3D-TVS,可以作为IUA常规筛查手段.
作者:陈冬秀;马燕;陈立宏;马海英;舒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茵栀黄注射液佐治胆源性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9例胆源性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院外病程长短及是否应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分为4组:早期对照组、早期治疗组、晚期对照组和晚期治疗组.比较治疗过程中各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生化指标恢复至正常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中转率、病死率、血清TNF-α、IL-1β及C反应蛋白含量下降率.结果:早期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临床生化指标恢复至正常时间明显短于晚期治疗组(P<0.05).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57%(8/28)和58.82%(10/17),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手术中转率分别为7.14%(2/28)和29.41%(5/17),早期治疗组和晚期治疗组病死率分别为0%(0/28)和11.76%(2/17),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中转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中血清中TNF-α、IL-1β及C反应蛋白含量下降率明显高于晚期治疗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胆源性AP效果更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手术中转率,这可能与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胆源性AP时可降低血清中TNF-α、IL-1β及C反应蛋白含量有关.
作者:唐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DNA修复基因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A(XPA)的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检测初治中晚期NSCLC患者癌组织中XPA的表达状况,采用χ2检验比较各亚组之间的XPA表达状况的差异.结果:109例NSCLC组织中XPA的阳性表达率为55.0%(60/109),其表达与性别、吸烟史有密切关系,在男性组中的阳性率(61.0%)显著高于女性组(37.0%)(P=0.030);吸烟组的XPA阳性率显著高于不吸烟组(分别为68.1%和45.2%,P=0.017);但在吸烟人群中,吸烟量不同的亚组间XPA的表达率未见明显差异.XPA阳性率在不同年龄、临床TNM分期、组织学类型或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亚组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XPA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与性别、吸烟状况密切相关,并可能与NSCLC的发生有关.
作者:覃芳卉;谢伟敏;廖小莉;姚铠涛;王洪学;房亮;陆永奎;周文献;胡晓桦;刘志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谷胱甘肽(GSH)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COPD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氧疗、祛痰、支气管扩张剂、维生素、必要时应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辅以口服GSH片0.2 g,3次/d.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SH、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IgA、IgG、IgM、补体C3和肺功能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GSH、GSH-PX、SOD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也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MDA、LPO水平则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免疫指标和肺功能均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急性加重发生率为16.7%(9/54)比对照组的48.2%(26/54)明显降低(P<0.001).结论:对COPD患者辅以GSH治疗,可以增加患者体内GSH水平,提高患者气道和肺的抗氧化能力,降低COPD急性加重发生率,控制疾病发展.
作者:陈林;梁庆华;杨立新;李爱奎;黄蔚;刘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CPB)后脑组织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的变化及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M1)干预后对其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经右颈静脉插管引流,尾动脉插管灌注建立CPB(CBP组),转流时间l h,建立CPB动物模型.随机分为CPB模型组、CPB模型+ GM1组、输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脑组织匀浆测定结构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NO活性.结果:CPB组脑组织中的iNOS活性由正常的(16.47±2.52)pmol/mg·prot-1·min-1增加到(69.84±8.73)pmol/mg·prot-1·min-1(P<0.01),CPB模型+GM1组则增加到(57.86±7.79)pmol/mg·prot-1·min-1(P<0.01),与CP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脑组织中的cNOS活性由正常的(57.74±8.78)pmol/mg·prot-1·min-1下降到(32.67±6.61)pmol/mg·prot-1·min-1(P<0.01),CPB模型+GM1组则下降到(42.72±7.23)pmol/mg·prot-1(P<0.05),与CP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B组脑组织中的NO含量由正常的(258.91±48.17)pmol/mg·prot-1增加到(713.74±98.43)pmol/mg·prot-1(P<0.01),CPB模型+GM1组则增加到(523.74±87.36)pmol/mg·prot-1(P<0.01),与CP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B脑损伤与iNOS产生大量的NO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有关;GM1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脑中活化的iNOS含量,减少了NO的分泌释放,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张素斌;秦科;黄国勇;莫宁;梁东科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