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前化疗在肾母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

唐咸明;杨体泉;谭志忠;陈嘉波;罗意革

关键词:术前化疗, 肾母细胞瘤, 临床分期, 年龄, 化疗后, 资料与方法, 腹部横切口, 肿瘤体积, 治疗方法, 一期手术, 术后, 手术方法, 静脉注射, 静脉滴注, 常规化疗, 长春新碱, 病理证实, 左右径, 肾切除, 前后径
摘要: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7例均为我院1994年1月到1998年12月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肾母细胞瘤.分为化疗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大8岁,小7个月,平均3岁.临床分期:Ⅱ期3例,Ⅲ期9例,化疗后临床分期:Ⅱ期转为Ⅰ期3例,Ⅲ期转为Ⅱ期3例,Ⅲ期6例.一期手术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大10岁,小9个月,平均3.5岁.Ⅰ期5例,Ⅱ期8例,Ⅲ期2例.两组性别、年龄及分期情况相似.1. 2 治疗方法:化疗组用长春新碱静脉注射,1.5~1.75 mg/m+2,每周1次,5例加用顺铂15 μg/m+2静脉滴注,连用5 d.化疗前、化疗后2~4周用B超,CT测定肿瘤体积(左右径,前后径,上下径).两组手术方法均采用腹部横切口,单纯患肾切除.术后根据分期常规化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类型肝炎患者及献血员血清和肝组织中TTV的检测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肝炎患者及献血员TT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TTV)其感染状态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斑点杂交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不同人群共83例及7例不同类型肝病病人的肝组织TTVDNA.结果:TTV在各组肝炎病总检出率为22.9%,7例肝组织TTV阳性率为28.6%,而且在非甲-非戌型肝炎病人中检出率高(38.9%).结论: TTV在不同人群中均能检出,而非甲-非戌型肝炎患者中检出率高,提出TTV可能是一种损肝病毒,而且可致肝重度损害.

    作者:王金科;阎惠平;鲁文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种不同的腰椎穿刺针行椎管内联合阻滞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23,25,27G腰麻穿刺针行椎管内联合阻滞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将90例患者(ASA I~Ⅱ级)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为A组(23G)、B组(25G)、C组(27G),行椎管内联合阻滞.结果:3组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失败率27G与23,25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痛发生率23G与25,27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联合阻滞好选用25G腰穿刺针.

    作者:覃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

    50年代末,骨髓活检开始应用于临床[1],80年代后国外多数血液病机构均常规进行骨髓活检与涂片标本的二重检查以诊断血液病[2].而骨髓瘤细胞(MMC)的检出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我院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对18例MM在瘤细胞的检出率及细胞定性方面,进行骨髓切片与涂片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漓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复发性尖锐湿疣诱发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CA)反复发作的诱因,以便更有效地防治复发性、难治性CA.方法:对65例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的48例(73.9%)伴有系统或局部疾病.在治疗CA同时积极治疗并存疾病,治愈率达86.2%,显效率12.3%,总有效率98.5%.结论:CA发生、发展和复发与多因素的作用有关.治疗时采取综合方法是取得高治愈率的保障.

    作者:梁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5例分析)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又称肾错构瘤,是比较常见的肾良性肿瘤,是术前唯一能够定性诊断的肾肿瘤[1].近年来由于B超、CT及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使大多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诊断成为可能.我院 1986年4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桂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超声根管治疗死髓牙的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超声波预备根管治疗死髓牙效果.方法:将132例患者的174颗死髓牙按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分别用超声波器械(实验组)和手持器械(对照组)进行根管预备.结果:术后1周内疼痛发生率,实验组7%,对照组29.72%;断针率实验组4%,对照组14.8%;超声波扩锉弯细阻塞根管成功率94.73%,对照组72.72%.结论:超声波预备根管治疗死髓牙疗效明显优于手持器械,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蒙坚;梁锐森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泌尿道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耐药谱分析

    目的:了解泌尿道感染常见菌群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分析 474例从临床尿标本分离出的菌株并测定其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泌尿道感染常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大肠杆菌对阿莫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24%~38%,对第3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为12%~22%,绿脓杆菌和阴沟肠杆菌耐药率较高,且多重耐药.结论:定期系统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米华;朱莲娜;钟品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在过敏性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抗原引起的气道炎症的影响,加深认识ICAM-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鸡卵清蛋白致敏和刺激小鼠以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聚集到气道,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并检测ICAM-1分子的表达水平,观察静注抗ICAM-1单抗后BALF中EOS数以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结果:小鼠经抗原致敏和刺激后BALF中可以见到大量的EOS,经抗ICAM-1单抗处理后EOS数降低了63%,抗ICAM-1单抗可抑制肺组织IL-4的产生.结论:抗ICAM-1单抗能够抑制气道EOS浸润,其作用机制很可能与抑制局部IL-4的产生有关,提示抑制气道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有利于哮喘的治疗.

    作者:邹小英;吴聪;覃寿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吸烟者纤维蛋白原亚组分测定的意义

    长期吸烟可致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升高的现象已被证实,但其亚组分的改变如何,尚未见资料报道.笔者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法对吸烟者血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顾国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348例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8例(348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术后近期视力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恢复到0.5以上的263例,263眼,占75.6%,0.5以下的85例,85眼,占24.4%.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好,视力恢复快,花费少,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李民坚;黄明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切口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临床的常见病,目前国内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0年7月间行小切口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78例,并与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间行骨瓣开颅或(和)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62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荣南;罗云平;吴雪松;刘增庆;吴维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32例临床分析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好发于小儿的一种危急重症,该病症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取出异物,手术危险性较高.我院 1986~ 2000年收治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人32例,经精心救治,除 1例术后呼吸神志未恢复,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外,其余全部抢救成功,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全鼻再造术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扩张术将额部皮肤扩张,转移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结果:7例鼻再造手术皮瓣全部成活,鼻外形满意.结论: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方法切实可行,术后额部瘢痕小.

    作者:陈石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CT定位下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3例

    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我院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3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洪;关心;杨志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门静脉化疗预防肝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讨门静脉大剂量持续化疗对预防结直肠癌行根治术后并发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病例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病人在行根治术后,选择大肠各汇流静脉(如左结肠静脉、肠系膜下静脉、乙状结肠静脉等)或胃网膜右静脉,将导管自所选择的静脉远侧端向门静脉方向插入至门静脉内,立即经此导管行5-Fu持续化疗.5-Fu用量为600 mg/m2*d-1,化疗共持续7 d.对照组则于术后2周开始全身化疗.5-Fu用量为450 mg/m2*d-1,化疗共7 d.结果:研究组病人5年生存率及5年内并发肝转移率分别为72.4%(55/76)及22.4%(17/76);对照组病人5年生存率及5年内并发肝转移率分别为55.7%(39/70)及38.6%(27/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即辅以门静脉大剂量持续化疗能明显降低肝转移,提高5年生存率.

    作者:朱一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甘油保存的人羊膜对复发性翼状胬肉8例(10眼),睑球粘连4例(4眼),结膜肿瘤2例(2眼),大泡性角膜病变2例(2眼)进行治疗.手术方法:清除眼表病变组织,分离眼表粘连组织后进行羊膜移植治疗,并随访观察术后疗效.结果:随访3~10个月,16例(18眼)羊膜移植后未发现羊膜排斥性溶解及感染现象,复发性翼状胬肉8例(10眼)无一例复发,4例睑球粘连得到改善或解除,2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2例结膜肿瘤术后1例未见复发,另1例术后1个月复发.结论:保存的人羊膜无抗原性,具有促进上皮愈合,抗纤维化,抗新生血管,抗炎及抗粘连作用,是理想的基底膜.羊膜移植是治疗眼表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卢荣强;谭少健;黄明汉;庞玉英;廖士贤;班胜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RANTES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RANTES(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例过敏性哮喘患者、8例非过敏性哮喘患者、10例无哮喘的过敏体质者以及1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RANTES水平.结果:哮喘患者无论是过敏性还是非过敏性的,血清RANTES水平均明显高于有过敏体质但无哮喘的患者以及正常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治疗后RANTES水平即明显下降,可达正常水平.此外,血清可溶性IL-2受体和嗜酸阳离子蛋白水平与RANTES水平密切相关.结论:RANTES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很可能与它能够激活炎症细胞有关.监测血清RANTES水平的动态变化虽然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气道炎症的反应过程,但对哮喘无太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阳显慧;覃寿明;邹小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c-erbB-2,bcl-2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了解c-erbB-2和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分布,评价它们在粘液表皮样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1例粘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的c-erbB-2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在正常涎腺中的分布特征为导管上皮全部阳性(10/10),而腺泡上皮仅有1例阳性(1/10);粘液表皮样癌的癌组织阳性率(85.4%)低于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100.0%),但阳性程度强,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10.0%),P=0.000.bcl-2在粘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有高于正常涎腺的趋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涎腺中c-erbB-2主要分布在导管上皮;粘液表皮样癌c-erbB-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未发现在粘液表皮样癌中bcl-2和c-erbB-2表达的预后意义.

    作者:徐胜美;吴铭;杨亦萍;卿海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年龄组病人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的比较

    病人自控镇痛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型镇痛方法,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术后疼痛、创伤及癌痛治疗.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组术后病人应用小剂量吗啡和布比卡因混合液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的比较,探讨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是否存在年龄差异,以避免临床应用的盲目性.

    作者:曾涟;蒋宗滨;谭冠先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合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及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结合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依从性。方法:将114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安慰剂组。研究组69例按联合序贯方案每天口服结合雌激素0.625 mg,28 d为1个周期,周期的第15~28天每天加服醋酸甲孕酮4 mg;安慰剂组45例每天服用安慰剂。两组分别用药半年以上,于用药前、后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进行综合评分,观察血E2、FS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乳腺、体重的变化,记录服药反应、中断治疗原因及继续服药意愿。结果:研究组用药后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评分显著下降,血中E2水平显著升高、FSH下降(P<0.05),安慰剂组用药后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因症状无明显好转而中断用药的比例明显少于安慰剂组(P<0.05),用药前、后体重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合雌激素能有效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是提高结合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依从性的关键。

    作者:王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