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体泉;唐咸明;谭志忠;王红;陆文奇;陈自敏
目的:测定妇康洗液中冰片的含量.方法:采用GC法,FID检测器,Chromosorb担体,2% OV-17固定液,柱温160℃,丁香酚为内标.结果:冰片在(2~8)×10-3 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0.91%.结论:此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妇康洗液的主要质控指标之一.
作者:李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美沙酮系目前世界上广泛用于阿片类药物依赖脱毒治疗的经典药物,治疗方法有15 d和21 d替代递减疗法及维持疗法等多种.1996年2月至1999年8月我院对收治的786例海洛因依赖患者采用美沙酮替代递减疗法治疗15~20 d,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唐文战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产妇产前精神状态与分娩方式、乳汁分泌的关系.方法: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S)和抑郁量表(HDS)评定104例在我院分娩健康初产妇的精神状态,全部产妇均以产科常规分娩而不进行干预,观察其分娩方式及产后7 d内乳汁分泌情况;按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儿吸产组及顺产组;按产后乳汁分泌不同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和母乳加代乳品喂养组.结果:104例产妇出现焦虑25例,发生率24.04%;出现抑郁20例,发生率19.23%,焦虑并抑郁5例,发生率4.80%;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剖宫产组、儿吸产组明显高于顺产组(P<0.05),剖宫产组与儿吸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母乳喂养加代乳品组焦虑及抑郁评分亦明显高于纯母乳喂养组(P<0.05).结论:产前焦虑与抑郁状态是增加助产率及影响乳汁分泌的因素.
作者:张燕;陈颂军;李廷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年来电镜作为一种先进手段,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认识,许多疾病的确诊离不开电镜观察资料.郎格罕细胞型组织细胞增生症可表现为能自行缓解的单一骨损害到威协生命的多系统受累等多种形式.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临床较少见,故早期诊断较困难.运用透射电镜观察及诊断郎格罕细胞型组织细胞增生症国内尚未见有详细报道,本文就2例小儿郎格罕细胞型组织细胞增生症的超微结构观察及诊断进行报道和探讨.
作者:梁莹;李卫东;莫肖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994年1月至1998年1月,我科共收治颈内静脉扩张症患儿20例,其中18例行患侧颈内静脉扩张段结扎术,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体泉;唐咸明;谭志忠;王红;陆文奇;陈自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南宁市胆石病19年(1981~1999年)来的变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 252例胆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南宁市胆石病前10年(1981~1990年,A组) 与后9年(1991~1999年,B组)比较,男女比例为1∶1.2; 年龄峰值在51~60岁;职业以农民居多,A、B两组分别占46.3%及34.0%;结石部位以胆囊结石多(34.6%),其次是肝内胆管结石(33.7%),胆囊结石B组多于A组(40.7%,24.7%),肝外胆管结石A组多于B组(34.7%,21.4%),肝内胆管结石两组无差异(30.3%,35.8%);胆道蛔虫A组多于B组(3.3%,1.4%),病死率A、B两组没有明显差异(1.3%,1.4%).结论:南宁市胆石病后9年与前10年比较,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增高,合并胆道蛔虫明显减少,肝内胆管结石及胆石病病死率无明显改变.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居民的饮食健康教育,加强对胆石病特别是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治研究.
作者:刘达云;陈希纲;胡德宏;蒙恒福;肖开银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mRNA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及鳞癌等组织中的表达.方法:RT-PCR法检测VEGF-C mRNA的表达.结果:鳞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口腔粘膜及白斑(P<0.01);鳞癌表达与病理分级(P<0.01)、淋巴结转移(P<0.01)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VEGF-C对鳞癌的生长及转移有促进作用,有望作为检测淋巴管转移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于大海;温玉明;欧子民;邝海;韦山良;蒙宁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神经移植对脊神经节的P物质阳性神经元的影响.方法:SD大鼠15只,切除右侧坐骨神经1 cm,在手术显微镜下将异体或自体右侧坐骨神经1 cm移植于神经缺损处.对照组只切除右侧坐骨神经1 cm,不进行神经移植.术后12周取两侧脊神经节,冰冻切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P物质(SP),对SP阳性神经元进行图像分析.结果:SP阳性神经元为中、小型细胞,分散于大的脊神经节细胞中.手术侧与自身对照侧及神经移植组与对照组术侧阳性细胞的直径无显著差异.对照组术侧SP阳性神经元体积积分光密度(VIOD)值明显低于自身对照侧,自体组术侧VIOD值与自身对照侧无显著性差异,异体组术侧VIOD值比自身对照侧稍低.结论:结果表明神经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对脊神经节SP阳性神经元的形态恢复无明显影响,但对其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
作者:蒋常文;邵正仁;李明善;骆耐香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一般临床医生对本病缺乏足够认识,病人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被漏诊或误诊,1999年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韦凤娇;韦爱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儿女,3 d,因热水烫伤5 h,于1998年12月11日下午3时入院.入院前近3 h无尿.体检:体温36℃,脉搏145次/min,呼吸52次/min,体质量3.2 kg.神清,烦躁不安,皮肤粘膜干燥,皮肤巩膜黄染,心肺腹无异常,肢端凉,拥抱反射和吸吮反射存在.臀部、会阴、下腹部、右下肢、左小腿外侧、左足烫伤,烫伤面积占患儿体表总面积24%,其中浅Ⅱ度17%,深Ⅱ度7%.血常规:RBC 7.31×1012/L,Hb 246 g/L,WBC 37.1×109/L,N 0.54,L 0.45,M 0.01;血气分析:pH 7.448,PCO2 2.37 kPa, BE-7.3 mmol/L, HCO3-12.4 mmol/L, PO2 13.77 kPa;血K+ 4.76 mmol/L, Na+ 143 mmol/L,Cl-103 mmol/L,SCr 127.5 mmol/L,BUN 6.67 mmol/L;血清总胆红素256.4 μmol/L,直接胆红素18.7 μmol/L.入院诊断:新生儿重度烫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第1个24 h共经静脉补液285 ml,其中血浆6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15 ml,生理盐水55 ml,5%碳酸氢钠2 ml.晶体液平均含钠张力为1/3张.开始滴速为15 ml/h.入院3 h后开始有尿,入院8 h皮肤粘膜干燥缓解,小便增多,输液速度渐减慢至8 ml/h.烫伤后第1个24 h尿量为6.2 ml/h.次日复查血Na+ 137 mmol/L,K+ 3.79 mmol/L,Cl- 106 mmol/L,SCr 92.3 mmol/L,BUN 4.3 mmol/L,血气分析:pH 7.373,PCO2 3.07 kPa,BE-8.2 mmol/L,HCO3- 13.4 mmol/L.住院第2天休克纠正,创面局部水肿渗出已不明显,吃奶好.遂给静脉生理补液135 ml/d,含Na张力1/3~1/4张,白蛋白3 g/d,静滴.住院第2,第3天,24 h尿量分别为7.7 ml/h,10.5 ml/h.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用暖箱保温,温度控制在28~30℃,湿度55%~60%.给予静注青霉素钠120万U/d,第3天创面分泌物培养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依药敏改用先锋霉素Ⅴ.第5天患儿右大腿创面溶痂,出现神萎、呼吸急促、腹胀、腹泻、发热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并一度出现近5 h无尿,有脓毒血症倾向.予停先锋霉素Ⅴ,改用罗氏芬0.16 g/d,丁胺卡那霉素15 mg/d, 静滴,连用6 d,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得到控制.住院第3天起给丙种球蛋白400 mg/kg*d-1,静滴,连用5 d.患儿烫伤后数小时皮肤黄染明显加深,遂给蓝光治疗48 h,住院第3天黄疸基本消退.休克期及发生脓毒血症时,严格控制饮食,给胃肠道外营养.烫伤初10 d给予静滴甲氰咪胍20 mg/d以及思密达、双歧杆菌制剂.烫伤创面用生理盐水清创后,局部涂一层素高捷疗软膏,并覆盖经庆大霉素浸泡的新鲜人胎羊膜,第4~5天创面上皮开始生长,部分人胎羊膜渐溶解,剪除已溶解的人胎羊膜,改用素高捷疗加百多邦软膏涂创面,覆盖一层紫花烧伤软膏纱布呈半暴露状态,经10~12 d治疗,浅Ⅱ度创面痊愈,深Ⅱ度创面经13~15 d亦顺利愈合.住院45 d痊愈出院,无后遗症.
作者:于波;温平城;王利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剖宫产是产科常见手术之一,近年来剖宫产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剖宫产率上升,已发现产后病率增多,并较阴道分娩明显增高.剖宫产的出血量,平均比阴道分娩者高出1~3倍[1],剖宫产分娩的早期新生儿死亡率高于阴道分娩.提高剖宫产率并不一定能使围生儿死亡率降低[2].因此,如何降低剖宫产率是产科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仅就如何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进行探讨.
作者:许永强;曹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玻璃酸钠预防肌腱修复术后粘连的作用.方法:以兔子前肢屈肌腱制作损伤模型,采用自身对照,一侧用玻璃酸钠预防粘连,另一侧用生理盐水作对照,于术后不同时间切取标本,进行观察和检测,分析比较实验侧与对照侧的差异.结果:实验侧肌腱愈合好,腱周有假鞘形成,粘连减少,肌腱滑移功能良好.对照侧形成广泛粘连,肌腱滑移功能差.肌腱粘连范围检测评分,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玻璃酸钠具有预防肌腱粘连的作用.
作者:杨志;赵劲民;韦庆军;苏伟;韦敏怡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瘤腔灌注抗CD3活化杀伤细胞(aCD3AK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作用.方法:观察组16例肿瘤切除术后经预埋置于瘤腔的储液囊(OMMAYA) 灌注aCD3AK细胞进行免疫治疗,同期与未用aCD3AK细胞治疗的对照组16例作对照,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LTT)及追踪观察肿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LTT在近、远期增高程度和抑制肿瘤复发均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经瘤腔灌注aCD3AK细胞能明显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免疫水平,延缓或抑制肿瘤复发.
作者:冯大勤;黄祜鸿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儿,男,11 d,因发现皮肤多发性硬结3 d于1999年10月9日入院.患儿为孕2产2,孕39周顺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 700 g.生后第9天洗澡时发现患儿背部皮肤硬结,部分活动,无压痛,表面皮肤紫红色,无破溃,继后渐增多,且双臂亦出现相似硬结,并呈条索状.未经任何治疗而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7.4℃,呼吸32次/min,脉搏140次/min,体质量4 000 g,神志清醒,反应好.皮肤无黄染,背部及双上臂外侧均可扪及大小不等、边界清楚、不规则的圆形或条索状的皮肤硬结,部分活动,无波动感,表面皮肤无红肿、发热.浅表淋巴结及肝脾均未触及.皮肤硬结活检病理报告:皮下脂肪坏死.入院诊断: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病情无继续发展,未予特殊治疗,加强护理,保温,住院8 d出院.门诊随访1月余硬结缩小软化,部分已扪不到硬结.
作者:黄敏菁;徐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患者,男,21岁,以外伤后听力下降伴耳鸣13个月于1999年6月28日入院.患者诉1998年5月10日因炸药爆炸气浪冲击致不醒人事约30 min,苏醒后感双耳听力下降,1周后右耳流脓,经治1个月后,左耳听力明显好转,右耳流脓消失,但右耳听力改善不明显,并伴持续性低调性耳鸣.专科检查,右鼓膜完整,稍浊,内陷,未见萎缩瘢,纯音测听检查示右耳重度传导聋,平均骨、气导差64dB;声阻抗检查示双耳A型鼓室图,镫骨肌反射右耳同侧及对侧未引出.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未见颞骨骨折,但右耳只显示锤骨、镫骨,未见砧骨,左耳听小骨未见异常,见图1.临床诊断为听骨链中断,于1999年7月12日在局麻下行右鼓室探查术,进入鼓室后见镫骨在正常位,结构正常,但砧骨缺如,触动镫骨活动良好,取耳屏软骨作为赝复物置于镫骨上,使之与锤骨鼓膜相贴,确认听力提高后用耳脑胶固定,术后第15天复查纯音测听示右耳气导提高39dB,骨、气导差缩小为20dB.术后2个月复查听力基本恢复正常,耳鸣消失.
作者:徐文强;甘兆泉;唐安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前牙反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畸形,且大多伴有上前牙轻、中度拥挤,严重影响牙齿的美观及口腔的咀嚼与发音功能.笔者1996年7月至1999年10月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配合双弓丝的方法,治疗11例恒牙期前牙反,同期与单纯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治疗1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朝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传统治疗方法是行颈内动脉结扎或颅内动脉瘤孤立手术,近年来由于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对直接手术困难的颅内巨大动脉瘤采用了栓塞治疗方法,现报告我科收住的1例巨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情况,并就治疗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肖绍文;张超元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的临床诊断符合率.方法:将164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CAG))与临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确诊冠心病120例,诊断符合率为73.2%.其中除冠脉痉挛或溶栓成功或自溶8例,X综合征5例.尚有44例误诊,占26.8%,主要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结论:严格掌握心绞痛标准是冠心病诊断正确的关键.
作者:林英忠;徐广马;王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肝癌危险因素,为开展肝癌危险因素监测和综合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县1996~1997年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发病登记在册的肝癌患者350例,分别与其邻居进行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用比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有8个因素选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方程,与肝癌的发生有明显的联系.其中,HBsAg阳性、有肝癌家族史、有肝病史、心理情绪差、每天吸烟量、常吃盐渍食品等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鱼虾、新鲜蔬菜摄入充足对肝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广西扶绥县肝癌主要危险因素为HBsAg阳性、肝癌家族史和肝病史等.
作者:黄天壬;梁锋;石建基;梁任祥;韦忠亮;唐步坚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D44V6与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106例胃癌及癌旁异型增生和癌旁正常胃粘膜上皮CD44V6的表达.结果:胃癌CD44V6阳性表达率为63.2%,明显高于癌旁异型增生和癌旁正常胃粘膜上皮的32.4%和9.1%阳性表达率.胃癌侵及浆膜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及临床TNM Ⅲ、Ⅳ期病人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侵及浆膜层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及临床TNM Ⅰ、Ⅱ期病人(P<0.01,P<0.01,P<0.05).结论:CD44V6阳性表达预示胃癌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能力,CD44V6基因蛋白可作为一项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检测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对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邱小芬;张翠萍;张增锋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