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腔镜诊治宫腔内因素不孕不育的价值

廖可中;赖晓玲;黄秀红

关键词:不孕不育, 宫腔镜, 宫腔内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宫腔镜对于宫腔内因素所致不孕不育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河源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疑为宫腔内因素导致不孕不育的患者260例,分析宫腔镜诊断结果,对比治疗前后效果.结果 本组有91例(35.0%)宫腔粘连,64例(24.6%)子宫内膜息肉,10例(3.8%)黏膜下肌瘤,44例(16.9%)输卵管栓塞;23例(8.8%)宫腔形态异常;5例(1.9%)节育器嵌顿或残留、宫壁缝线及胎骨残留;23例(8.8%)正常.结论 宫腔镜用于诊治宫腔内因素引起的不孕不育,诊断准确,操作简便,并可实施简单的宫腔镜下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宫腔镜诊治宫腔内因素不孕不育的价值

    目的 分析宫腔镜对于宫腔内因素所致不孕不育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12月河源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疑为宫腔内因素导致不孕不育的患者260例,分析宫腔镜诊断结果,对比治疗前后效果.结果 本组有91例(35.0%)宫腔粘连,64例(24.6%)子宫内膜息肉,10例(3.8%)黏膜下肌瘤,44例(16.9%)输卵管栓塞;23例(8.8%)宫腔形态异常;5例(1.9%)节育器嵌顿或残留、宫壁缝线及胎骨残留;23例(8.8%)正常.结论 宫腔镜用于诊治宫腔内因素引起的不孕不育,诊断准确,操作简便,并可实施简单的宫腔镜下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廖可中;赖晓玲;黄秀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胎盘绒毛膜炎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胎盘绒毛膜炎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 将早产儿胎盘、绒毛膜、脐带(排除胎膜早破、多胎妊娠、羊水粪染、胎盘早剥等的胎盘及先天畸形胎儿的胎盘)列为研究组,将正常足月儿胎盘、绒毛膜、脐带(除外胎盘早期剥离及先天畸形、多胎妊娠、羊水粪染胎盘)列为对照组,于胎儿出生后常规行胎盘病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研究组300例,胎盘绒毛膜炎30例,对照组300例,胎盘绒毛膜炎6例,经x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盘绒毛膜炎与早产存在相关性.可对产妇加强孕期教育,在孕期积极治疗生殖道炎症,改善早产儿母婴结局.

    作者:陈琼;邵秀敏;陈小燕;尹云欢;曾碧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凶险型前置胎盘76例临床分析及围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危害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76例凶险型前置胎盘为观察组,297例普通型前置胎盘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胎盘粘连、胎盘植入、保守性手术(局部缝扎、局部切除、宫腔填塞、子宫动脉结扎等)、产后出血、输血发生率、子宫切除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为减少凶险型前置胎盘的临床危害,应加强围术期管理;②子宫的保守性手术及子宫切除治疗均很重要;③减少凶险型前置胎盘的发生,关键是掌握好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李晓云;曹永利;王雪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目的 探讨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发生机制、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11月-2013年1月,妇科腹腔镜术后发生的5例围术期肺水肿患者的发病情况及救治经过,对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并发急性肺水肿发生机制、原因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结果 4例经积极常规药物抢救处理,1例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用药同时果断采取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全部抢救成功.结论 全麻下妇科腹腔镜术后急性肺水肿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很快得到良好控制,对重度肺水肿患者尽快纠正低氧血症、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是急诊抢救重症急性肺水肿发作的有效措施,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敏莉;李光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途径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收治的CSP患者2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甲氨喋呤(MTX)+米非司酮和/或超声监测下清宫术,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和/或超声监测下清宫术,妊娠病灶切除术+子宫瘢痕修补术治疗CSP,比较不同途径治疗CSP的临床疗效.结果 10例患者予MTX+米非司酮/+清宫术,9例患者行UAE+清宫术,2例患者行妊娠病灶切除术.结论 CSP呈上升趋势,治疗方式应采取个体化的原则.MTX+米非司酮+清宫术、UAE+清宫术,是安全有效的CSP治疗方法,积极行妊娠病灶切除可缩短治疗周期,疗效确切.

    作者:黄睿;邱娜璇;陈达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32例报告

    目的 探讨支原体(MP)肺炎肺外并发症的发病特点,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本院收治56例支原体肺炎及其肺外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6例支原体肺炎有肺外并发症者32例(57.1%),其中胸腔积液3例(9.4%),心肌受累8例(21.8%),神经系统受累8例(25%),消化系统受累10例(31.2%),泌尿系统受累3例(9.4%),出现皮疹1例(3.1%).结论 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7.1%).其中以消化、神经、心肌受累多见,一般多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0d左右出现,特别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患儿更易导致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本组病例除自动出院2例好转外,均为治愈出院.说明合理治疗MP感染,其并发症的转归大都能随着MP肺炎治愈而恢复正常.

    作者:牛晓妉;乐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保守治疗对胎儿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

    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是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一种疾病.有其自身的发病特点,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伴有较高的孕产妇和围产儿病死率,早发型和晚发型,对终末靶器官的损害不同,对胎儿结局的影响也不同.对新生儿的研究,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保守治疗提供借鉴.

    作者:周西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阻断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的效果,控制新生儿艾滋病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北海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室检查HIV阳性的16例孕产妇,对其采取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所有新生儿均进行6~18个月的随访,观察新生儿结局,新生儿HIV阳性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对阻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6例新生儿出生后仅1例于随访18个月检查HIV阳性,发生率为6.25%.16例新生儿均无出生缺陷、无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发生胎儿窘迫2例,发生率为12.5%;新生儿窒息1例,发生率为6.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75%;无1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 孕早期抗病毒药物结合产科干预与人工喂养可降低新生儿HIV阳性发生率,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都能耐受.

    作者:林桂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早期妊娠反复丢失低分子肝素治疗7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早期妊娠反复丢失的临床应用.方法 78例妊娠10周内发生妊娠丢失的患者,孕前D-二聚体(D-D)值检测异常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妊娠丢失的健康妇女,检测D-二聚体值异常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以一定程度提高继续妊娠率.结论 早期妊娠反复丢失者D-D异常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莲秀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02-2011年围产儿死亡回顾性分析

    目的 分析及研究探讨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 对北京市门头沟区2002-2011年围产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围产儿死亡率7.04%,死胎占66.26%,死产占6.75%,新生儿死亡占26.99%.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并发症及死因为早产、胎儿畸形、妊娠并发症,死胎中以畸形、脐带因素为主,新生儿死亡以RDS及缺氧综合征为主.结论 加强孕期监护,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措施.

    作者:张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DQ值和Gesell各能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神经行为的发育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李艳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乳腺癌患者发生妇科肿瘤情况的随访研究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与妇科肿瘤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以及雌激素相关良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03例乳腺癌患者,经随访调查,分析乳腺癌术后患者目前的生存状况,以及其患妇科肿瘤情况,进一步揭示乳腺癌患者发生妇科肿瘤的危险性是否增加,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 603例乳腺癌患者中共随访调查到548例,放弃治疗2例,其中手术治疗并规律化疗464例,口服他莫昔芬半年以上者237例,截至到随访日期死亡病例29例;患卵巢癌3例,输卵管癌1例,子宫内膜癌9例;卵巢囊肿14例,子宫肌瘤50例,子宫内膜息肉19例,子宫内膜增生3例.结论 乳腺癌与妇科肿瘤之间存在共同的高危因素,如遗传因素以及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暴露等环境因素.

    作者:郭宏霞;王淑珍;崔秀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对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促进剖宫产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方法 将2011年3-6月在鹤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剖宫产产妇2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33例,观察组给予全面细致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产妇剖宫产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观察组产妇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护理干预可缩短肛门排气时间.

    作者:王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07-2012年我国女性HIV/AIDS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我国2007-2012年新报告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女性艾滋病防控工作重点.方法 收集“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2007-2012年HIV/AIDS报告病例及哨点监测系统孕产妇HIV抗体检出率资料,利用SP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2年我国女性HIV/AIDS报告病例数呈逐年增长趋势;西南、西北、华南和华中地区报告病例数较多;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婚姻状况多为已婚;文化程度多为小学或初中;15岁及以上年龄组以异性性传播途径为主;艾滋病监测哨点孕产妇HIV抗体阳性总检出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 近年我国新报告女性HIV/AID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女性,尤其是20~39岁育龄妇女艾滋病防控工作.

    作者:李培龙;秦倩倩;王丽艳;丁正伟;陈方方;葛琳;崔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405例婴幼儿气质分析

    目的 探讨广州市海珠区0~3岁婴幼儿的气质特点和分布类型,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中塑造儿童积极气质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婴幼儿405例.应用4个月~12个月婴幼儿气质问卷、12~36个月婴幼儿气质问卷表进行调查、上海惠诚公司儿童气质软件测评分析.结果 405例婴幼儿的气质类型易养型和中间型为主,其中男童以易养型为主;女童以中间型为主;男童和女童在活动水平、坚持性、反应阈等气质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婴儿组与幼儿组在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及适应性方面有较明显的差异.结论 405例婴幼儿的气质类型是平易型,部分气质维度与年龄、性别有关.医务人员应根据气质特征选择相应的教育方式,指导家长合理进行早期教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李玉红;周丹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两种经鼻通气方式早期应用于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经湿化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umidified high-flow nasal cannula,HHFNC)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早期应用于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出生后早期使用HHFNC或nCPAP辅助通气的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其72h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临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HHFNC组与对照组比较,72h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率、气漏及NEC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FNC是另一种适于在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早期使用的通气模式,具有与nCPAP同样有效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越;高薇薇;陈运彬;叶秀桢;张永;龙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恢复作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行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择产后42d自愿接受盆底康复治疗的25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进行一般产后健康教育,治疗组:使用产后盆底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康复治疗.2组均于产后6月随访,并评价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 治疗组盆底功能恢复比对照组显著提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有效恢复盆底功能,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作者:吴燕萍;王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红河州2001-2010年儿童保健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红河州10年来7岁以下儿童生存、发展状况,掌握儿童健康变化及发展趋势与云南省及全国的差距,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云南省妇幼卫生年报信息统计工作规范及红河州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收集相关数据,并严格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红河州2001-2010年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项儿童保健服务指标呈上升趋势;5岁以下儿童、婴儿死亡率农村明显高于城市,而新生儿死亡率,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农村与城市差距不大;部分乡镇儿童死亡率较高;该州各项儿童健康指标及服务指标均处于全省中等水平,与全国相比儿童健康指标差距较大,而服务指标中的新生儿访视率高于全国水平.结论 10年来该州儿童保健工作不断发展,完成了《云南儿童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中各项儿童保健主要指标;新生儿死亡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漏报严重,儿童服务指标虚高,应加强数据核对、质控、督导、培训等工作;对工作滞后的乡镇、县市加强管理、培训、指导和督导,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展工作.

    作者:王雯;李超;赵凤琼;熊玉华;杨家陆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2011年度妇幼保健机构资源与运营情况调查分析报告——第一部分妇幼保健机构资源情况

    1 背景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的建设与管理,根据卫生部妇社司关于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项目的总体思路,引导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健康发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8年组织开展了对前一年全国妇幼保健机构资源与营运状况监测(简称机构监测)调查工作.机构监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全国省、市、县三级妇幼保健机构相关信息的网络报告,建立全国妇幼保健机构资源数据库,动态掌握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发展现状,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自身规范化建设提供指导信息,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持续的信息支持.至201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0余所妇幼保健机构参与了监测,现对监测数据的概括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175例胎儿窘迫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窘迫临床相关因素和处理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2012年4-9月六安市妇幼保健所175例胎儿窘迫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 175例胎儿窘迫中,孕41周以上发生胎儿窘迫比例偏高;单纯合并脐带因素占24.00%,单纯合并羊水因素占24.00%,单纯产力因素占5.71%,综合因素占26.86%,原因不明占12.00%.分娩方式的选择对胎儿窘迫出生后结局有较大影响,阴道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率较剖宫产高.结论 胎儿窘迫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旦发生对胎婴儿影响较大,故及时恰当地进行干预,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人口质量.

    作者:李银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