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建
笔者近几年来运用针罐治疗72例漏肩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72例中,男33例,女39例;小者35岁,大者77岁;病程短2天,长7年;左肩24例,右肩46例,双肩2例.多有不同程度的随天气变凉或劳累而疼痛加剧症状.2治疗方法第1组:大椎、肩三针(肩前、肩、肩贞);第2组肩井、曲池、合谷、阿是穴;第3组条口、足三里.嘱患者坐位,常规消毒,针刺第1组穴,平补平泻,得气留针15分钟后,在大椎穴针上拔1号罐,肩穴针上拔2号罐,留罐10~15分钟;同时针刺曲池、合谷或阿是穴;或第2组穴任取两个,不拔罐,留针15~2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起针去罐后,再针刺第3组穴,用强刺激手法,针尖稍向上呈20°~40°角进针,针感上传,得气后快速提插捻转,不留针.针刺第3组穴时,让患者患肢适度作外展、上举、后旋等动作,活动由小到大,以耐受为度.关节粘连严重、僵直等活动困难者,可作被动活动,配合按摩手法,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活动能力.病程1年以内每日针罐1次,7日为一疗程,间隔2天;病程1年以上者,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天.在治疗过程中,停用其它药物.
作者:李冠军;张保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5年以来,作者采用手法理伤和外敷田七膏、内服中药治疗踝关节扭伤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以单纯外敷田七膏和内服中药作为对照进行疗效比较,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共143例按照随机、单盲原则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48例.全部病例均有踝关节扭伤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并排除骨折病例.男82例,女61例;年龄大78岁,小6岁,平均32.3岁;病程24小时内47例,2~5天56例,5~10天26例,10天以上1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差异.
作者:陈一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5年以来,用六神丸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5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般资料156例中,男90例,女66例;年龄10岁以下123例,11岁以上33例;病程2天.均有流行病史及与腮腺病人接触史,均有发热,一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大、疼痛,无并发症.2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大小,口服六神丸5~8粒,每日3次,同时取10粒六神丸研细加少量米醋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次.3疗效标准治疗后腮肿及疼痛发热消失,精神转佳,食欲增加为痊愈.
作者:黄淑华;于方英;蒋洪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5~2000年,笔者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头痛16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60例中,男68例,女92例;年龄小24例,大75岁;病程短2个月,长20余年.其中神经血管性头痛89例,高血压头痛28例,脑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15例,外伤头痛32例.辨证均以肝气郁结为主,兼肝郁化火者16例,兼气血虚弱者63例,兼痰湿者16例,兼淤血者23例,兼外感风寒者12例.2治疗方法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芎各15g,甘草、枳壳、白芍、香附、陈皮各10g.兼肝郁化火者加黄芩、知母、栀子、龙胆草、牛膝各10g;兼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熟地、当归各10g;兼痰湿者加半夏、白术、天麻、茯苓各10g;兼淤血者加桃仁、红花、地龙各10g;兼外感风寒者加葛根、羌活各10g,细辛3g.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隔3天后开始下一疗程.
作者:张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活络液治疗DPN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124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控制血糖和抗凝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活络液,对照组加用VitB1及VitB12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ET、足背静脉血气和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活络液具有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对氧的利用,降糖、降脂,提高外周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
作者:于凤泉;邱云霞;徐方江;李胜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青春期少女初潮1~2年内,天癸初至,冲任脉始盛,常有月经周期不准的现象,一般不作病症论治.但若月经来潮已3~4年,且开始几年月经周期尚可,以后逐渐延后7天以上,或40~50天一至,或2~3个月一行,甚至继发闭经,则需用药治疗.本研究针对上述17~19岁青春期少女,从1997年9月~1999年3月治疗78例患者,并与西医治疗的60例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作者:李雯;朱雪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血虚一证治疗多取养血为法.笔者自1993年以来,在辨治以血虚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病证同时,常配合运用活血法,以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获益颇多.兹举验案如下.1病毒性心肌炎吴某,男,28岁,1997年8月25日初诊.半年前患感冒后出现心悸不宁,头晕乏力,而色无华,失眠,病初曾住我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频发室性早搏,给予参麦注射液、能量合剂等静滴,口服抗心律失常药心律平片,0.15g,q8h等治疗.住院期间心悸改善,早搏偶发.出院后病情时有反复,或轻或重.诊前半月因劳累过度,前症复现,查心律不齐,闻及早搏每分钟3次,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结代,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部分ST-T改变.治疗取调补气血,活血养心法.药用炙黄芪、党参、阿胶(烊)、麦冬、鸡血藤各15g,炙甘草、全当归、参三七、川芎、炒白芍各10g,酸枣仁、生地黄、丹参各20g.每日1剂.经服14剂药后,患者偶觉心悸,头晕消失,精神、体力明显改善,能入睡,心电图复查已恢复正常.原方继进20剂,诸症消失.后嘱予归脾丸调理善后,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作者:王国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简称ESWL),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创伤极小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新疗法,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应用.我院自1999年9月以来,应用中药泌尿排石汤配合ESWL治疗泌尿系统结石8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86例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小6岁,大62岁,平均43岁;病程短1个月,长15年.治疗前均经X线腹部平片、B超或肾盂静脉造影检测明确诊断.其中肾结石34例,单发28例,多发6例;左侧12例,右侧18例,双侧4例.输尿管结石49例,单发36例,多发13例;左侧20例,右侧24例,双侧5例;膀胱结石3例.结石直径小0.5cm×0.6cm,大2.5em×3.5cm,多数为1~3em.
作者:陈良金;陈涛;杨凤琼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2年以来采用曲安缩松(康宁克通)双侧迎香穴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65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5例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小10岁,大58岁;病程短3个月,长16年,其中5年以上53例(81.5%);90%以上有经过中西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疗程短1次,长3个疗程.诊断标准为反复多次的暴露和吸入外界过敏原.发病时鼻痒、连续打喷嚏、流清涕.鼻镜检查见鼻粘膜肿胀,分泌物明显增多.对相应的抗原皮肤试验常呈阳性速发型反应(反应常在10~15分钟内发生).
作者:杨跃忠;陈聪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用局部穿刺冲洗,中药内服外洗治疗创伤性膝关节滑膜炎68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68例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18~65岁;病程短3天,长3年;有急性创伤史者46例,慢性劳损者22例.均有膝关节肿胀、疼痛,浮髌试验阳性.屈膝活动60度以内者16例,90度以内者32例,90度以上者20例.
作者:谭光宪;李荣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7年9月~1999年9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46例,疗效较满意,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46例患者,年龄45~56岁,平均48岁.病程短1年,长5年.症状表现为经期紊乱,周期延长或缩短,经量减少,渐至绝经.伴头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潮热,面目、下肢浮肿,纳差或纳呆,便溏,四肢无力等.2治疗方法西药用维尼安1mg,1日1次,连服6天.症状好转后改为半个月服2mg,症状基本控制后,改为1个月服2mg.
作者:吴金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神经衰弱系由于中枢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失调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如兴奋与抑制失调影响到皮层下时,可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各种内脏症状,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自1995年~1999年间,用针灸按摩治疗本病9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93例中,男52例,女41例;年龄大者52岁,小者19岁,平均32岁;病程短者4个月,长者3年,其中1年以上者36例.机关干部及从事脑力劳动者69例,工人18例,农民6例.所有病人均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
作者:刘明;周经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木香流气饮出自《医宗金鉴》,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橘皮、半夏、丁香皮、沉香、木香、肉桂、白芷、香附、草果、苏叶、青皮、大黄、枳壳、厚朴、槟榔、蓬术、麦冬、大腹皮、木瓜、木通组成,集补气行气、燥湿化痰、导滞利尿、活血等诸药于一方.笔者用此方治疗某些疾病因气机不畅者,每获良效,现介绍如下.1高血压病邓某,女,62岁,1985年10月诊.患高血压病10余年,自觉头晕心烦,四肢麻木,伴胸闷腹胀,常服西药以降压、扩管及中药以镇肝清热、熄风潜阳,血压仍波动在29.26~21.28/17.29~13.33kPa.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硬,查血压30.59/17.29kPa.按气血升降失常,气与血并走于上之眩晕治疗,投以小剂量木香流气饮原方,药量均为5g.服药5剂后,血压降至17.29/11.97kPa,再投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患者血压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
作者:胡兴利;王晓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喘咳乃小儿常见病,四时皆有,冬春尤为多见.笔者自拟咳喘汤治疗3岁以下小儿喘咳30余例,疗效较好,简介如下.方药组成:炙麻黄、杏仁、法夏陈皮、茯苓、甘草各3g,干姜、五味子各2g,布包水煎,每服3匙,日服3次.功用:宣肺温肺敛肺,燥湿化痰止咳.主治:外感风寒,肺失宣降,喘咳痰鸣,昼轻夜重,舌苔白滑者.方解:本方系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干姜、五味子组成.方中三拗汤宣肺、干姜温肺、五味子敛肺、二陈汤燥湿化痰,合之共奏止咳平喘之功.小儿形气未充,卫外不固,风寒袭表,肺失宣降,痰湿中阻,肺气壅遏,而致喘咳痰鸣.本方可使其肺气宣通,湿去痰消,喘咳自止.
作者:陈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自1998年1月以来,我们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难愈性口腔粘膜溃疡21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1例中,年龄20~25岁15例,26~30岁4例,30~40岁2例;单发溃疡16例,多发溃疡5例;溃疡面直径约0.1~0.6cm;病程均在7天以上.临床表现为口腔灼热疼痛,溃疡表面灰白,周围红肿,伴少量渗出物,舌苔薄黄而腻,脉细数或濡.全部病例曾用中药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治疗,效果不好.
作者:李凤;杨永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3年来,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并举,治疗因眼疾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1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发作头痛毛某,男,63岁,1996年3月10日初诊,因情绪不舒,复感外寒,突然发生左侧偏头痛,伴呕吐数次,左眼视物不清,两天未进食.眼科检查诊断:充血性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左眼),经眼科处理后,眼压下降,头痛呕吐稍减,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为肝胃虚寒,升降失调,寒浊上逆.治以温经散寒,降逆止痛,方选吴茱萸汤加减.药用吴茱萸、川芎各15g,干姜、桂枝、法夏、防风、荆芥、陈皮各12g,蒿本20g,党参30g,细辛3g,甘草6g.服2剂后眼部及全身症状基本消失,唯左眼视力仅有光感,继续眼科治疗,内服吴茱萸汤加减.10天后,眼压瞳孔正常,左眼胀痛及偏头痛无复发.
作者:屈家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对临床几种常见病因所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及伴有关节活动受限,梭形肿胀,无力等症采用手法治疗,并配合主动练功,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40~82岁;病程长者2年,短者3个月;发生于增殖性骨关节炎者10例,髌骨软化症4例,髌骨骨折术后6例,髋部骨折经骨牵引等保守治疗后4例;单侧21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关节僵硬,活动受限,膝关节无力.体检发现膝关节梭形肿胀,膑周有压痛点,不同程度的股四头肌萎缩,关节活动时有弹响等.X线检查示:不同程度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征象,应用临床常用的Lg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1]评分为40~50分10人,30~40分9人,20~30分4人,小于20分以下1人.
作者:陈晓伟;戎永华;杨成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自1996~1999年,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结石病68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68例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30~65岁;病程长17年,短2年.双侧肾结石8例,左侧肾结石36例,右侧肾结石20例;左肾结石并肾积水4例,输尿管结石2例,膀胱结石2例.主要表现为腰痛或酸胀不适或下腹部剧痛或隐痛,并伴有尿急尿痛及尿血.2治疗方法中药用自拟通淋排石汤:金钱草100g鸡内金、海金沙各50g,石苇、滑石、冬葵子各30g,木通、泽泻、王不留行各10g,车前子、虎杖、泽兰各20g,郁金、通草、牛膝各15g,甘草6g.少腹疼痛拒按、小便黄、大便秘加生大黄6g(后下),桃仁10g;尿血酌加大蓟、藕节、小蓟各10g;小腹胀急、小便困难、涩滞不爽酌加乌药、青皮各10g,木香6g;湿热甚者去木通,加麦冬10g;久病气虚加党参10g,黄芪20g.水煎服200m1,早晚各2次(每日进水量达2000~3000ml).
作者:李淑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消化系统结核病系肺外结核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少年为多见.据笔者多年临床观察,在用抗痨药的基础上加用理气活血、化淤通络的中药治疗该病,能促进病灶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供氧状况,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加速病灶的吸收,从而收到较好的疗效.例1:高某,女,28岁.因低热5个月,伴腹胀不适2个月于1998年5月13日收入院.经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给予抗痨、抗炎治疗后要求中医配合治疗.患者自述20天前因低热伴腹胀不适在某地区医院行剖腹探查术.术后腹部经常疼痛,以右下腹为主,疼痛为隐隐阵痛,一般持续2~3天,可以耐受,伴腹胀,纳差,口苦.眠可,二便调和,月事正常.查体:T37.2 ℃,P82次/分,R22次/分,BP16/10kPa.患者系青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可,面色及形体无异常.心肺(一),腹部略膨隆,且以下腹部为主,脐中至耻骨联合处有一纵向长约10cm手术疤痕,刀口愈合良好,无红肿,压之疼痛,疤痕下有一条索状硬结.右下腹也有一条顺升结肠走向的长条硬结,压之疼痛,肠鸣音正常.舌质紫暗,舌边有齿印,少津,舌苔黄黑略厚,脉象弦滑.辨证为腹痛,证属淤血积滞,络脉不通.治以活血化淤,通络止痛.
作者:于文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3年来,笔者于治疗皮肤疾病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均配合应用玉屏风散,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现举例如下.1足湿癣刘某,男,57岁,1998年6月17日就诊.患者双足五趾丫间皮肤轻者肤色潮红,散在黄色水泡,形如麻粒,重者糜烂痛痒,搔后破溃流出黄色液体,浸淫正常皮肤后上述症状复现已3月余,近来加重10余天,舌红苔根部黄腻,脉濡数.中医诊断:足湿癣.西医诊断:湿疹.治则: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方药:苦参、煅石膏各30g,黄柏、苍术、荆芥穗各10g,甘草6g,黄芪、防风各12g,炒白术24g.6剂,水煎服,日1剂,所余药渣加入适量清水煎20分钟后熏洗.用药5剂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作者:葛延全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