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陵静;李配富
自2000年以来,笔者采用药物坐浴治疗混合痔嵌顿水肿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68例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8~65岁,病程1~10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表现为肛门处内痔脱出,常呈环状隆起,色暗红或紫暗,粘膜光亮水肿,触痛,严重者可出现粘膜表面糜烂、坏死,并可见暴露的血栓及溢出的淤血,并发有炎症感染,肛门剧烈疼痛,并伴有大小便不畅.
作者:冉月枫;李显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急、慢性胆囊炎6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共12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男27例,女36例;年龄21~68岁,平均32.5岁;全身肥胖者42例,向心性肥胖者11例,下肢肥胖者6例;病程短3h,长11a;急性胆囊21例,慢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2例.对照组60例,男26例,女34例;年龄20~68岁,平均32岁;病程短4h,长6a;肥胖者54例,急性胆囊炎19例,慢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41例.两组病例在统计资料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急、慢性胆囊炎多在饱餐或过食肥厚、劳累后发病,表现为右胁肋部胀痛,严重者可逐渐加剧,并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和黄疸等症状.右上腹压痛明显,有时可扪及腹块,莫菲氏征(+),WBC升高、N升高,B超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3mm)、毛糙、边界欠光滑,其中约80%~90%显示有结石影像.
作者:李蔚青;荣红;赵福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从1998年起,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盆腔炎6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65例中,年龄19~50岁,均有性生活史,临床表现均有下腹坠胀痛.腰骶酸痛35例,月经失调28例,白带多色黄者57例,妇科检查均有子宫体或附件压痛,宫颈举痛32例,附件增厚26例.
作者:钱黎;陆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们用苦参素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34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69例均为1999~2001年住院及门诊病人,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23例;年龄19~46岁,平均35.7岁;病程1~7年,平均2.6年.血清HBV DNA、HBsAg、HBeA均阳性,并排除血清HCV、HDV阳性.谷丙转氨酶(ALT)>正常4倍,谷草转氨酶(AST)>正常2倍.其中CHB轻度29例,中度40例.治疗前心电图、肾功能、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正常.近6个月内未接受干扰素及其它抗病毒药物治疗.69例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5例.
作者:于培龙;刘朝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以针灸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痤疮130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130例中,年龄小15岁,大45岁;病程0.5~3a.其中肺经风热型45例,脾胃湿热型49例,冲任不调型36例.
作者:王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自2000年以来,笔者应用滋阴活血益气法治疗32例血淤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62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ADA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治疗组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30~81岁,平均58.9岁;病程长30年,短2年,平均5.1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32~79岁,平均58岁;病程长32例,短1年半,平均5.3年.按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消渴病(糖尿病)中医分期辨证疗效评定标准>及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中医分型,均符合血淤型.主症为肢体麻木或刺痛,肢端暗红,胸中闷痛,面色黯,唇紫,舌黯或有淤斑,或舌下脉络青紫或怒张,苔少或白,脉沉涩.
作者:鲍红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治疗组31例及对照组23例,治疗组用益气化淤软坚中药治疗,对照组用米非司酮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痛经、盆腔包块等方面疗效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能调节内分泌免疫功能,抑制异位内膜增生和发展.
作者:廖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收载的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num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g 山银花(华南忍冬)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我国金银花资源丰富,全国作金银花药用的有近30种不同植物.传统上以河南和山东金银花为金银花的地道产品.按其商品分类,主要为南银花(密银花)、东银花(济银花)、山银花(土银花).
作者:唐培昀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1992~2003年间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开放性骨折3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大61岁,小10岁,平均36岁.损伤部位以小腿为多见.
作者:陈小英;杨玲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用自拟芪蝎龙搜风固本汤治疗支气管哮喘78例疗效明显,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49例,均系门诊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男46例,女32例;年龄20~82岁.对照组71例,男40例,女31例;年龄18~80岁.两组病程均为12~60年,并呈反复发作.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李馥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上肢神经炎常见的有尺神经麻痹、桡神经麻痹、正中神经麻痹等,发病过程先是疼痛和皮肤感觉障碍,其次出现运动障碍及肌肉麻痹或萎缩.持续数周或数月.桡神经麻痹可引起各伸肌广泛瘫痪,因此出现腕下垂,拇指及各手指均下垂,不能伸掌指关节,前臂不能旋后,有旋前畸形、拇指内收畸形.正中神经麻痹可出现三个鱼际肌即拇对掌肌、拇短展肌及拇短屈肌浅头瘫痪,故拇指不能对掌,不能与手掌平面形成90°角,不能用拇指指腹接触其他指尖.大鱼际肌萎缩形成猿手畸形.尺神经麻痹以骨间肌和拇收肌明显,次为小鱼际肌群.骨间肌麻痹,手指外展与内收动作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手指的夹力减弱或消失,小指常处于外展位,而不能与环指并拢或爪形手畸形.笔者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上肢神经炎30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作者:陈嘉莹;吴海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笔者用中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4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41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小11个月,大9岁;发病时间1~5d.临床表现为气喘,气急,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喉间痰鸣等.双肺可闻及哮鸣音.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X线检查示肺过度充气,透明度增高.均因气候骤变或接触过敏物而发作.中医辨证为热性哮喘18例,寒性哮喘19例,寒热夹杂4例.
作者:李风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有些中西药合用能使药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者危及生命.因此应注意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现综述如下.1 含生物碱中药 降低药物疗效:含生物碱的中药,不宜与酶制剂、重金属盐类、溴化物、羧酸类等西药联用,联用可产生沉淀反应,使药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如麻黄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有升高血压、血糖的作用,故不宜与镇静安眠药、降血压药、降血糖药联用,以免产生拮抗作用,使药物疗效降低.
作者:岳登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调理气机在临床上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全过程,所以必须注意顺应气机升降的客观规律,遵循气机升降的辨证关系.
作者:邓剑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1999年以来,以中西药合用治疗充血性心衰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共78例,均为住院患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50~81岁,平均59岁;原发病为冠心病18例,高心病13例,风心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对照组38例,男22例,女16例;年龄55~76岁,平均60岁;原发病为冠心病19例,高心病12例,风心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治疗组中心气阴虚者9例,心肾阳虚者10例,气虚血淤者21例.
作者:杜宗礼;李正兰;王笑梅;翟艳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在临床上辨证分型治疗小儿遗尿32例,疗效肯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32例均为门诊患儿,男10例,女22例;年龄小4岁,大14岁;病程短5个月,长6年.其中脾肾气虚、下元虚寒型28例,肝经湿热型4例.均符合高等医药院校三版教材<中医儿科学>遗尿的诊断标准,且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疾病所致的遗尿.
作者:陈根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内科杂病效果较好,举例如下.``1 肠痈 患者,女,34岁,于2000年4月8日就诊.反复右下腹痛4年,每因情志刺激复发,每年发作3~5次,发作时皆抗炎治疗而愈.发作3天,呈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伴小腹胀痛,舌质正常,苔白厚微黄,脉沉弦.麦氏点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白细胞12×109/L,中性0.78,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中医诊断为肠痈.处方:当归、赤芍、白芍各10g,川芎9g,茯苓、白术各15g,泽泻25g,红藤、败酱草各30g.每日1剂,水煎,6h服1次,2剂后腹痛明显减轻,白细胞8×109/L,中性0.70,继服5剂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作者:方爱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儿童鼻窦结构发育尚未完全,炎症造成的鼻腔鼻窦生理功能障碍可逆性比较大,而且难以耐受创伤性手术.笔者以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并配合西药治疗儿童慢性副鼻窦炎,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吕金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以黄芪为主药联合西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67例,为1999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患者,均符合1992年卫生部制定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中VMC的诊断条件,一般情况较好,无严重的心律失常,或虽病情较严重,经住院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心电图仍显示ST段或T波低平或倒置未恢复正常.67例分两组.观察组47例,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20~46岁,平均33岁.对照组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18~46周岁,平均32周岁.病程1个月以下29例,1~3个月20例,4~6个月16例,6个月以上2例.有心悸、胸闷、胸痛观察组31例、对照组18例.乏力观察组45例、对照组20例.频发性室性早搏观察组17例、对照组9例.频发性房性早搏观察组4例,对照组3例.阵发性心动过速观察组3例,对照组无.ST段或T波低平或倒置观察组11例、对照组5例.
作者:刘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笔者自1997年1月~2001年10月自拟抗敏定喘散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54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4例中,男31例,女23例;年龄小2岁零3个月,大12岁;病程2个月~2年3个月.常年反复咳嗽21例,冬春季发作14例,只在冬季发作9例,春季发作4例,秋季发作6例.咳嗽发作在夜间和清晨26例,夜间18例,清晨10例,均在运动后加重.干咳31例,刺激性咳嗽14例,咳而有痰9例.均有咽部轻度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16例,肺部听诊呼吸音基本正常39例;有少许干罗音13例,闻及哮鸣音2例.正位胸片示两肺纹理增粗32例.
作者:卢卫国;吴力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