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严
目的观察亚急性砷中毒对大白鼠部分血清常用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健康大白鼠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皮下注射亚砷酸钠溶液(0.02mg/g),正常组皮下注射蒸馏水.30d后测定各组大白鼠血红蛋白(Hb),肌酐(Cr),总蛋白(TP),血砷,尿素(BU) 和谷丙转氨酶(ALT)指标.结果实验组大白鼠的6项生化指标均发生改变,其中Cr、BU、血砷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Hb、TP、ALT指标下降(P<0.01).结论亚急性砷中毒对大白鼠机体有明显损伤作用.
作者:韦耀东;邓如平;陈婉兰;夏春芬;韦松;唐勇;农嵩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短P-R间期是指P-R间期<0.12s,而QRS波正常,没有与短P-R 间期相关的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的一组心电图表现.我院自从开展孕妇产前常规心电图检查以来,观察到孕妇尤其是中、晚期孕妇P-R间期缩短.笔者对不同孕期孕妇短P-R间期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兹报告如下:
作者:凌佩莹;赵秋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十二指肠残端瘘是毕Ⅱ式胃大部切除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我院1989~2002年共施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250例,其中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8例,发生率为3.20%,经手术治疗均痊愈.现就其发生原因、诊治分析如下:
作者:谭正龙;韦善铁;韦德高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测定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的含量,探讨其在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机理.方法按GCS评分分组(≤8分为重伤组,>8分为轻伤组),对4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于伤后不同时期(伤后24h,3、5、7d)测定脑脊液中ET、NO含量,并评定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重伤组患者伤后脑脊液ET、NO含量显著高于轻伤组(P均<0.05).脑脊液ET、NO峰值越高,预后越差(P<0.01).结论 ET、NO参与了急性颅脑损伤后病理生理变化,监测其含量变化,对于伤情判定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卫;何文干;潘云;朱扬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母婴之间传播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反应(PCR) 检测176例产妇乙肝5项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脐血的HBV-DNA.结果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57.95%(102/176),与母体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χ2=93.27,P<0.01).结论当母血HBsAg、HBeAg、HBV-DNA阳性时,其脐血的阳性检出率就高.
作者:黄炜;常正义;黄卫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急性特丁硫磷中毒患者中毒过程及临床表现,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对9例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患者均有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流涎、腹痛等症状.其中轻、中度中毒各4例,重度中毒1例.经常规清洗皮肤,对症处理,使用阿托品及胆碱酯酶复能剂、支持疗法等救治,全部治愈,住院时间2~6d.结论皮肤吸收而引起的急性特丁硫磷中毒.中毒原因是缺乏农药安全使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徒手撒施农药所致.阿托品和解磷定可有效解毒.
作者:植建;林坚;劳其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科学.但学生普遍认为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枯燥,难掌握学习方法.
作者:秦静英;韦启后;黄衍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血脂正常冠心病(CH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12例CH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用药相同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 d)治疗,观察两组心脑血管事件、血脂变化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能稳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在正常水平,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P均<0.01).治疗组复发性心绞痛(AP)及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副作用轻微.结论对CHD血脂正常者应用辛伐他汀(20mg/d)能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肺性脑病并发消化道出血对血气分析和电解质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3例肺性脑病并发消化道出血前后的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肺性脑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后,PaCO2、BE、HCO-3、K+、阴离子间隙升高;pH、PaO2、Na+、Ca2+、Cl-降低,与出血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肺性脑病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后酸碱失衡以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占首位,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位居第二,其他依次为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代谢性碱中毒.电解质呈高钾低氯为主的改变,认识并纠正上述变化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作者:罗维贵;许建国;邓凌波;许杰;卢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知识需求的增加,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向病人、家属乃至更广泛的人群宣传健康知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人口老龄化,平均寿命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年眼病患者也逐渐增多.在眼科老年人中开展健康教育,增加健康知识,是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就眼科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谈谈笔者的几点体会.
作者:恽芬娟;沈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都很高,在外伤中仅次于四肢伤居第二位[1].其发生的死亡呈现三个峰值分布,第一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h以内的现场,占50%;第二个死亡高峰发生在伤后1~2h以内,占30%;第三个死亡高峰在住院后30d以内(1~4周),占20%[2].院前急救主要针对第一高峰和第二高峰期的危重伤员,而且早期复苏效果直接决定了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由此可见,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兰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价不同分期恶性胸腺瘤的手术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7例胸腺瘤患者按Masaoka法分期,Ⅱ期19例,Ⅲ期32例,Ⅳ期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其中肿瘤完全切除34例,姑息性切除14例,探查活检9例.结果 54例患者接受术后随访,失访3例,随访时间1~10年.Ⅱ、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41,P<0.05),但10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完全切除、姑息性切除、探查活检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χ2=9.41,P<0.01).结论预后与肿瘤分期及手术切除肿瘤程度有关.尽可能广泛切除肿瘤,并辅以术后放疗,可明显提高生存率.
作者:陶峰;王群;徐松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选择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方法回顾分析3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及CT特征.结果 2例中转急诊手术清除血肿,2例亚急性期钻孔引流.治愈3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意识清楚血肿≤30ml、中线移位≤10mm的急性硬膜下血肿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作者:陈清璐;陈庆泳;施洪生;胡海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细菌性、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CSF)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 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52例脑膜炎患者和36例对照组CSF中N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结核性和细菌性脑膜炎患者CSF中的NO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其CSF中NO含量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膜炎后NO参与并加重脑组织损伤的过程,提示结核性、细菌性脑膜炎患者NO的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邓学俊;周桂桂;孙旦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对170例宫颈糜烂患者采用妇科炎症微波治疗仪(工作频率2450±50MHz,输出功率40~50W)进行微波治疗.结果宫颈糜烂程度越轻痊愈率愈高,轻度痊愈率明显高于中度和重度(P<0.05或0.01).单纯型痊愈率明显高于颗粒型和乳头型(P均<0.01).结论微波治疗宫颈糜烂效果显著.
作者:蓝爱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5例胫骨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带锁髓内钉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骨折愈合满意,踝膝关节功能完全正常,无断钉、感染发生.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操作简单,能提供坚强内固定,促进成骨活动,加快骨折愈合.
作者:葛顺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口腔固定正畸治疗过程中,因粘接托槽的脱落,给临床正畸医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额外增加了椅旁的操作时间,甚至对正畸治疗进程及治疗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
作者:李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医疗服务被视为一种特殊行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而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疗市场的竞争十分严峻[1].由于我国新的医疗机制还不健全,医院内部成员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2],而随着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也日趋紧张,医院作为一个法人实体,也日益面临越来越多的矛盾.
作者:王以彦;韦红卫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诊断已广泛地用于临床护理.扩张型心肌病(简称DCM)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不全为共同表现的心肌病,主要死因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猝死.
作者:邱海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单次运用氯诺昔康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LC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于手术开始后3min给予氯诺昔康16mg肌注,对照组不予任何镇痛药.用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h、4h、8h、12h进行评分,并记录患者的满意程度及胃肠道反应.结果观察组术后12h内评分均在3分以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患者能较早下床活动,精神状况佳,其满意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7.50%),P<0.01,但两组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C术中单次运用氯诺昔康16mg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增加胃肠道副作用.
作者:李峰;王宁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