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测结果分析

廖淑珍

关键词:红斑狼疮, 系统性, 免疫球蛋白类, 补体, 补体溶血活性测定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Ig)及补体(C)系统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日立7170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24例SLE患者和31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gG、IgA、IgM、C3、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进行检测并比较其结果.结果 24例SLE患者血清IgG、IgA、IgM、C3、CH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血清Ig及C系统水平对SLE疾病的监测有临床意义.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电化教学和模型教具在妇产科临床见习课中的重要性

    临床见习课是理论到临床的桥梁,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在临床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医学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临床见习又面临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临床上病人数量相对稳定,病人及其家属不愿让见习生见习这样一种矛盾状态.因此,如何面对这种矛盾,并加以解决,已成为当今妇产科临床见习的一大问题.我们结合这一问题,即在合理使用电化教学及模型教具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卢彩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治疗进展

    腹水是肝硬化由代偿期转为失代偿期的一个重要标志.顽固性腹水则是肝功能失代偿期晚期的重要表现.其发生多认为与肝脏灭活作用减弱,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淋巴回流受阻等有关.由于患者腹水量大,症状明显,常伴有稀释性低血钠,肾功能不全,对多种利尿剂不敏感,因而治疗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对肝硬化腹水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途径.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周喜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Twinblock矫治器在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儿童生长发育期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治疗,寻找一种理想的矫治方法.方法对9例下颌后缩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使用Twinblock型功能矫治器矫治,再用固定矫治整平牙列,调整咬合关系.结果 9例患者的磨牙关系均达中性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患者侧貌得到很大改善.结论用Twinblock型功能矫治器进行矫治,能调整骨骼矢状关系不调,矢状关系调整后再进行固定矫治,减少了矫治难度,且Twinblock型功能矫治器制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显效快,可以推广使用.

    作者:廖明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倍他乐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RHD)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两组均在常规ACEI类、利尿剂、地戈辛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6.25~50mg,每天2次,共6个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658,P<0.05.DCM组心率减慢、左室收缩功能(EF)明显优于RHD组(P均<0.01).结论倍他乐克能显著改善DCM的EF及减慢心率.

    作者:韦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人心性猝死27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人心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探求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老年人心性猝死的临床特点.结果猝死原因急性心肌梗塞占72%,猝死前大部分病例有明显诱因和先兆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变.结论应高度重视猝死前驱症状,加强巡视是发现病情变化的主要途径,避免诱因是预防发生猝死的关键.

    作者:何芬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脉压(PP)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对102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将脑出血组48例、脑梗塞组54例与对照组(非脑卒中高血压病患者)55例的PP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不同年龄段PP(≥8.7kPa)的异常率.结果脑出血组、脑梗塞组PP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P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脑出血组及脑梗塞组的PP增高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论 PP增高与脑卒中危险性有关,是脑卒中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脑卒中事件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黄彩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33例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6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别予万拉法新(治疗组)、阿米替林(对照组)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33/33),对照组为75.76%(25/3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治疗组治疗4周后HAMD、HAM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且副作用小(P均<0.01).结论万拉法新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一代抗抑郁新药.

    作者:刘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突腔充填术及耳甲腔成形术对乳突根治术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乳突腔充填术及耳甲腔成形术对乳突根治术的效果.方法对49例行乳突腔充填术及耳甲腔成形术(成形组)及37例未做乳突腔充填术及耳甲腔成形术(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术后3个月和半年,乳突腔明显缩小或消失率、干耳率、术腔上皮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随访1~5年,对照组复发再手术5耳(13.5%),成形组复发再手术1耳(2.4%).结论乳突腔充填术及耳甲腔成形术可缩小乳突腔,促进乳突腔的通气引流及上皮化,提高乳突根治术的效果.

    作者:覃冠锻;金淑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雌激素与孕鼠肝内胆汁淤积症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病机理及其雌激素诱导ICP的适剂量.方法选择孕15天SD大鼠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高、中、低剂量实验组分别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5.0、2.5 、1.2 mg/kg*d-1,连续5d;对照组不需特殊处理.每组各10只鼠在用药前、处死前,取血检测生化指标,并于分娩后取肝脏及胎盘光镜及电镜标本,其余每组各10只,孕鼠待其自然分娩后距停用药7d时取血标本和肝脏光、电镜标本.结果用药后低、高、中剂量实验组孕鼠血生化指标明显改变(P<0.01),而对照组用药前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实验组孕鼠肝脏和胎盘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类人类ICP样病理改变进行性加重,但高剂量实验组在产后距停药1周时生化指标及肝脏的病理改变均未能恢复到正常状态时.结论用苯甲酸雌二醇处理孕鼠可诱导孕鼠类人类ICP改变,以2.5 mg/kg*d-1剂量组接近人类ICP的发病经过和病理改变,随雌激素剂呈增加病变越趋严重,终可能出现不可逆病变.

    作者:肖建平;王海琦;郭红;徐昌芬;葛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892例解脲支原体感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检测全年妇产科、皮肤科、泌尿外科等送检的患者标本的解脲支原体(UU)感染情况,分析UU感染规律,提高临床诊治效果.方法运用荧光探针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RC)技术,分性别、年龄段、季度3个因素对2892例标本进行检测.结果男女总阳性率为50.55%,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8.82%,女性为63.48%,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男性年龄段间差异无显著性,女性年龄段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男、女性不同季度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UU感染男、女有别,女性随年龄递增有所下降,男性随季度变化而缓慢上升.

    作者:农光鲜;曾小平;范宁川;吴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重型肝炎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AFP含量检测.结果 AFP异常率高达86.3% .急性重型肝炎AFP阳性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均<0.01.96例中存活69例,AFP值为253±83.24μg/L,死亡27例,AFP值为38±21.36μg/L,两者AFP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19.85,P<0.001.结论重型肝炎部分患者AFP值升高,以亚急性、慢性增高常见,是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卢平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急性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及内科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 50例(手术组)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30例(保守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病死率及不同时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手术组总有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40%),χ2=13.187,P<0.01;病死率(12%)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χ2=10.335,P<0.0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也明显减少(P均<0.01).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钟有安;吴振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超声下输卵管通液与传统输卵管通液的临床对比观察

    目的研究超声下输卵管通液诊断输卵管通畅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52例不孕妇女随机分为超声下输卵管通液组(76例)和传统输卵管通液组(76例),进行输卵管通液,分别与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的结果相比较,计算各自的符合率.结果超声下输卵管通液与HSG结果相比较,总符合率为90.79%,传统输卵管通液与HSG结果相比较,总符合率为73.68%;两组符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7.611,P<0.01).结论超声下输卵管通液操作简便、安全、无创伤、较传统输卵管通液术更准确,有一定治疗作用,还可发现一些盆腔疾病,可取代传统输卵管通液术,作为输卵管通畅度初筛的首选方法.

    作者:刁英;黄文霞;黄官友;刘东屏;刘碧芬;杨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期治疗的影响.方法对三组COPD急性期患者予糖皮质激素采用口服、气雾吸入、静脉滴注等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临床记分、生活质量、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等参数进行检测及对比分析.结果静脉滴注组的临床记分明显减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治疗后肺功能检查FEV1和FEV1/FVC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口服组、气雾吸入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结论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对COPD急性加重期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而短期口服或气雾吸入糖皮质激素对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有限.

    作者:王承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镇痛液神经阻滞和口服或(和)肌注中枢性镇痛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效果.方法对64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28例,两组均在局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根据病变部位不同,行硬膜外或椎旁神经、臂丛神经、颈丛神经、颞神经、眶神经等镇痛液神经阻滞.对照组口服或(和)肌注中枢性镇痛药.结果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1.812,P<0.05;治疗总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χ2=3.873,P<0.05.结论镇痛液神经阻滞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作者:梁恩德;黎昀;蒙安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肿瘤化疗患者院内感染有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院内感染的易感染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对148例住院患者化疗后院内感染的感染部位、感染因素及感染病原体等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共发生院内感染148例,占同期住院病人的28.46%.其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多,占70.28%,消化道感染占14.86%,泌尿系感染占5.14%,口腔感染4.73%,皮肤占3.38%,菌血症占1.35%;各种原因所致骨髓抑制、长期卧床及侵入性治疗长期应用抗生素是本组常见感染因素;病原体检查以真菌类感染较常见,占39.8%(59/148),其次是G-、G+菌及病毒感染.结论肿瘤化疗患者院内感染机率较高,骨髓抑制、长期卧床患者均较易发生院内感染;呼吸道真菌感染是肿瘤化疗病人常见的院内感染.

    作者:李桂生;黄海欣;杨春旭;陈绍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塞患者TNF-α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胰岛素抵抗(I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检测急性脑梗塞48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的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TNF-α的水平.结果急性脑梗塞组的TNF-α、FINS、FPG比对照组高(P均<0.01);血清TNF-α与FINS正相关(r=0.53,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病人可有IR和TNF-α水平增高,TNF-α与IR有密切相关性,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拮抗TNF-α有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减轻脑缺血患者脑损伤,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付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59例不明原因晕厥动态心电图分析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为了进一步了解晕厥的病因,探讨晕厥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对我院自1996年1月~2002年12月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凌佩莹;李广珠;赵秋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例非典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SAH以癫痫、眩晕、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可出现偏瘫、头痛.脑膜刺激征不明显.CT检查可阴性.结论非典型SAH表现特殊,易误诊,临床上对可凝病例须进行密切观察和必要检查,综合分析,以免误诊.

    作者:黄载文;符春晖;羽彩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广西壮族和汉族青年指纹白线的研究

    目的填补广西壮族青年指纹白线的空白,为人类学、法医学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对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广西医科大学17~21岁本科生壮族男156例,女158例;汉族男154例,女158例,共626例,1252侧手,6260个手指的指纹白线出现频率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结果各指指纹白线出现率壮族青年9.11%,汉族青年10.16%,壮族青年女性>男性,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35.586,P<0.01),汉族青年男女之间以及壮、汉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每人指纹白线出现率壮族青年为33.12%,汉族青年为28.85%,差异无显著性(χ2=1.337,P>0.05),同民族内性别差异不明显,单双手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结论广西壮族青年各指指纹白线出现率性别差异有显著意义,各指指纹白线出现频率以拇指为高.

    作者:滕少康;黄秀峰;黄世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杂志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右江民族医学院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