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烧伤患者血清前自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附58例报告)

陈辉;周迎春;关平

关键词:烧伤, 前白蛋白, 透射比浊法
摘要:目的 探索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烧伤病人58例,其中烧伤总面积小于15%组38例,面积大于50%组20例,正常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伤后1、7 d及14 d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PA的浓度.结果 大面积烧伤组的PA水平在检测的不同时期明显低于小面积烧伤组,每组在不同时间检测的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水平随着烧伤面积的增加而降低,PA作为烧伤后的炎症程度的动态变化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广西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广西侗族人多瘤病毒感染率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广西侗族健康人多瘤病毒(BKV)的感染情况,为防治BKV相关性肾病(BKVN)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集广西侗族健康人外周血标本300份,提取淋巴细胞基因组DNA,用巢式PCR方法扩增BKV的保守区编码序列,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组BKV-DNA检出率.结果 300份广西侗族健康人BKV-DNA检出率为60.67%,不同性别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KV在广西侗族健康人中感染率较高,并进一步证实了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是BKV在体内的潜伏细胞及传播载体.应加强对BKV条件致病性的认识.

    作者:龙柳艳;何志慧;戴盛明;韦晓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多西他赛联合卡铂治疗晚期复发性卵巢癌36例的疗效观察

    卵巢上皮癌是常见的卵巢恶性肿瘤,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为妇科恶性肿瘤中预后差的肿瘤之一[1],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位,诊断时70%左右的病例已为晚期,即使初治有效,终仍有70%~80%的病人复发.

    作者:逯华;陈日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贴补法治疗陈旧性鼓膜穿孔55例

    陈旧性鼓膜穿孔多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部外伤等引起,它不仅影响传声功能,引起传导性耳聋,而且使本来与外耳道隔绝的中耳腔屏障缺失,外界的细菌易侵入,反复引起中耳炎,并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耳病.

    作者:周志勋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髋部骨折43例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骨质疏松的增多,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妇女多见[1,2],而老年人髋部骨折发生后长期卧床造成的并发症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保守治疗因长时间卧床可引起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加重骨质疏松,同时复位效果差,影响骨折愈合,对于75岁以上老年人还可诱发相关并发症及使原有伴发病加重,因而死亡率较高[3].

    作者:张向敏;金伟;谢光明;许峰;易军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人肺结核100例X线诊断的探讨

    近年来,由于老年人肺结核病发病率增加,病变比较复杂,X线变化多端,极易造成误诊及漏诊.现对100例老年人肺结核的胸片表现,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李仕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局部封闭结合免疫治疗斑秃500例临床观察

    斑秃为突发性的非炎症性、非瘢痕性片状脱发[1].我科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诊治斑秃患者500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莫报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轻度铅中毒32例临床分析

    我科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慢性轻度铅中毒患者32例,现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32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21~45岁,平均31岁;冶炼厂附近及公路旁边者8例,其他4例.

    作者:黄祖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上颌窦非鳞状细胞恶性肿瘤30例临床分析

    副鼻窦恶性肿瘤临床上比较少见,绝大多数肿瘤发生于上颌窦,且以鳞状细胞癌为常见的组织类型[1].除鳞状细胞外,小涎腺肿瘤、肉瘤、黑色素瘤、未分化癌等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也可以发生于上颌窦.

    作者:陆合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研究

    目的 研究高频超声检查在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学价值.方法 在对正常人体周围神经进行超声检查的基础上,对36例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常规高频超声检查,以探明神经形态结构的改变,并与手术神经探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人体周围神经高频超声图像为边界清楚的管状结构,内部可见神经束高回声平行束状结构,呈有序排列走向,具有连续性.发生病损时有序排列及回声发生改变.神经吻合术后发生断端神经瘤时,可见实质性椭圆形膨大的瘤体,神经束回声中断.神经断裂时可见神经连续性及神经束状回声中断,粘连时可见神经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走向改变;卡压性损伤可见神经缩窄变细外膜回声增强改变.32例有手术指征,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诊断一致.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神经的形态结构,用于检查周围神经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学价值,能够直观的及早发现神经形态结构的异常改变,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佟剑平;首家保;韦响新;李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与鼻息肉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是由于其结构与胰岛素相似而得名,它是一类既有胰岛素样合成代谢作用,又参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生长发育、组织修复、细胞增值分化等方面的多肽.

    作者:何宁;梁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胰性胸腹水3例报告

    胰性腹水和胰性胸水并存临床甚少见,Cameron等[1]报告34例慢性大量胰性胸腹水,12例单有胰性胸水.近年来我院收治3例慢性胰腺炎并发胰性胸腹水,现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

    作者:黄家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波姆红外光联合抗生素治疗宫颈糜烂180例的疗效观察

    我院对180例中度以上宫颈糜烂患者分组用抗菌素联合波姆红外光治疗,现总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作者:冉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护理人员获激励机遇的调查与分析

    激励是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某种刺激来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推动和控制人向着既有个人需要,又有组织目标需要而奋斗的心理过程[1].

    作者:零恒莉;潘敏;雪丽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28例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严重危害视力的感染性角膜病,其发病数在我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由于缺乏有效的抗真菌药物,预后差,多年来一直是临床医生的难题.

    作者:曾静;黄明汉;王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固定义齿修复第一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评价

    目的 评价固定义齿修复第一磨牙缺失的咀嚼功能.方法 以同年龄段的天然牙作为对照,采用吸光度法测定20例患者修复第一磨牙侧的咀嚼效能,同时对患者固定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惠者固定义齿侧的咀嚼效能与其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 第一磨牙固定义齿组的咀嚼效能与天然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固定义齿的咀嚼功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咀嚼效能的测试与患者的主观评分相关.结论 固定义齿能满足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正常咀嚼功能的要求,绝大多数患者对固定义齿的咀嚼功能表示满意.

    作者:陈宏宇;林春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关节镜监视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8例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28例,在关节镜监视下配合C-臂透视下行小切口骨折复位,螺钉、钢板内固定,术中不切开关节囊,在镜下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的损伤,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6个月,所有骨折均在3~5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和严重关节炎等并发症,按相关标准评定效果,优良率89.28%.结论 关节镜监视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固定满意,操作安全,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伤,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作者:范宁;金先跃;黄德征;陈强;罗一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败血症31例临床分析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正常寄生于人体呼吸道、胃肠道内,条件致病.

    作者:李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脐带血染色体两种制备方法的比较(附78例报告)

    为综合评价目前我国实验室常规脐带血染色体制备方法和改良脐带染色体血制备定方法的优劣,笔者2006年9月对同一病人脐带血染色体用两种制备方法制备,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珊;李东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烧伤患者血清前自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附58例报告)

    目的 探索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烧伤病人58例,其中烧伤总面积小于15%组38例,面积大于50%组20例,正常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伤后1、7 d及14 d采取静脉血标本.应用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PA的浓度.结果 大面积烧伤组的PA水平在检测的不同时期明显低于小面积烧伤组,每组在不同时间检测的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水平随着烧伤面积的增加而降低,PA作为烧伤后的炎症程度的动态变化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辉;周迎春;关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深低温保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例MM患者接受APBSCT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干细胞,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保存于-80℃冰箱;用马法兰200 mg/m2方案预处理后,解冻回输冻存的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动员后获得单个核细胞数(MNC)3.705 × 108/kg;CD34+细胞数2.56 × 106/kg.患者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ANC)>0.5 × 109/L、血小板计数(PLT)>20× 109/L的时间分别是12 d、15 d.移植后随访1年患者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结论 APBSCT治疗MM安全有效.

    作者:蓝梅;林金盈;李永敢;韦美秋;朱霞;任咏薇;曾维平;黄玉葵;雷静;王玉球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广西医学杂志

广西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