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琴
目的:探讨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接收的颈腰椎盘突出症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借助等离子刀髓核消融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 VAS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 VA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JO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优良率90.91%高于对照组78.79%(P<0.05).结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较好,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推广应用.
作者:刘素云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研究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随机对照.方法:将56例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两组,传统切口组和新型小切口组.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矫正视力水平、角膜散光度和裸视达到0.5以上的比例、术后并发症率进行比较.结果:新型小切口组裸视达到0.5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传统切口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传统切口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矫正视力水平、角膜散光度无显著差异,P>0.05.新型小切口组患者治疗后矫正视力水平、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组,P<0.05.结论:近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优于角膜缘相反弧形巩膜隧道切口,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视力水平和散光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陆子君;任建强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究散光型人工晶体在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并对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100例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球面人工晶体(IOL)植入手术的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散光型人工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植入手术,经过手术治疗和6月的复诊随访检查,对两组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治疗6月后,视力均有所改善,但是实验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散光型人工晶体治疗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相对于传统治疗方式来说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视力,有效矫正患者的规则角膜散光,从而使得患者的视觉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并且该种方法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在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尹江波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对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与研究.方法:择选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所收治的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结果得出,治疗组患者中治疗显效的有32例,占80.00%,治疗有效的有6例,占15.00%,治疗无效的有2例,占5.00%,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的有22例,占55.00%,治疗有效的有5例,占12.50%,治疗无效的有13例,占32.50%,总有效率为67.50%;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能使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快病症的好转速度,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
作者:宋喜兰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分析肾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氯沙坦、天麻钩藤饮联合运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肾性高血压患者70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利用西药氯沙坦进行治疗,观察组利用氯沙坦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14%(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分别为(125.2±10.3)mmHg、(78.0±4.5)mmHg,对照组分别为(138.5±11.4)mmHg、(89.7±4.4)mmHg(P<0.05).结论:肾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中氯沙坦、天麻钩藤饮联合运用的效果优于单一西药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血压水平,值得推广.
作者:王丽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10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入组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大骨瓣开颅术,研究组患者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0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09%,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 NIHSS 评分、ADL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能有效的改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连超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经过对急性心肌梗患者的临床诊治,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心得.方法:对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这一年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在既定计划和医院规定下,对这些病人进行一定的心理护理、临床上的观察、药物上的治疗、饮食上的护理以及生活上的护理,并对他们实行出院指导.结果:这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接受我院治疗与精心护理下,40例病人已痊愈,10例病人已好转,零死亡,对此,病人以及家属对我院的治疗与护理效果非常满意,并积极配合我院对病人出院的随访工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接受有效地、有序的护理后,可以加速病人病情的好转,同时可以减少死亡率,降低病人出院后的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郇秀莲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常规护理路径与急诊护理路径运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路径,而观察组则运用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诊治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心肌梗死复发率低,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同时,两组的住院、急诊抢救中断、急诊以及评估时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抢救时间,降低复发率.
作者:孔颖 刊期: 2017年第20期
文章主要分析了玉山县农村卫生队伍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来改善玉山县农村卫生队伍的人员构成,促进玉山县农村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
作者:董武春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比较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胃穿孔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耗时、肛门排气时间均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观察组出血量比对照组少,术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未发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胃穿孔患者安全性更高,更具推广价值.
作者:李印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n=39)行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法,对照组(n=39)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检测2组 S-100B、NSE水平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 NIHSS、MMSE量表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 S-100B、NSE下降,Vmean、Qmean升高,且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与术前比较,术后2组 NIHSS 评分降低,MMSE 评分升高,且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能与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降低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有关.
作者:蔡昭皓;王列;杨正德;张贵金;陈犇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采用茵栀黄联合短时多次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2014年8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黄疸新生儿中选取100例,分别采用蓝光照射和联合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对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脘腹痞满、身目俱黄、口干、发热等症状的症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茵栀黄颗粒联合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方案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其临床症状的改善.
作者:魏会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对病人采用细节管理的方式.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通过细节护理管理后,其护理质量、家属满意度以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于在儿科病房中采取新型的细节管理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干预措施以及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70例义齿修复患者,并将其纳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义齿修复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在义齿修复中应用可塑纤维桩,对照组在义齿修复中应用预成纤维桩,对2组的义齿修复结果、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义齿修复成率、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义齿修复成率、满意度,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疗效也有一定的差异,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作者:乔玮;贺娜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分析影响胎盘早剥的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45例胎盘早剥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现胎盘早剥的因素以及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本组45例患者中,妊娠高血压患者有25例,出现胎膜早破的患者有10例,妊娠期间有过性生活的患者有6例,羊水过多的患者有3例,孕期有外伤的患者有1例.剖宫产患者有36例,占80.0%,自然阴道分娩有9例,占20.0%.其中有6例患者因病情严重,受医院设施限制转入上级医院,有4例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经过及时抢救后治愈出院,有31例新生儿出现窒息情况.结论:孕期外伤、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等是导致出现胎盘早剥的因素,对胎盘早剥的患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及时进行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产妇及新生儿的死亡率.
作者:董艳超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将循证护理观念运用到护理心脏介入术减少血管并发症康复服治疗中,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中收治的行心脏介入术减少血管并发症患者5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对其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循证护理对其进行护理,在进行1个月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运动功能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更多,实验组患者的低血压、呕吐、腰酸、恶心、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更小,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对行心脏介入术后的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减少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恢复效果.
作者:刘媛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对比分析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良性甲状腺病变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施行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予以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与对照组患者的17.5%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良性甲状腺病变治疗中,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可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应用与普及.
作者:姜兆志 刊期: 2017年第20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人们越来越不重视饮食以及运动的平衡,因此慢性病的发生率有所提升.慢性病会造成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严重情况甚至会引发患者的死亡,通过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活动,今后进一步提升对于慢病管理的重视程度.健康服务模式作为当前时代的产物之一,有效地对于慢病进行了良好的管理,健康服务模式以健康作为中心,利用量化的管理饮食以及运动,从而有效地帮助患者对疾病进行预防,使患者的身体状况真正通过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得以改善.
作者:王芳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究小青龙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应用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104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儿依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52例患儿.其中,对照组选择常规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选择小青龙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结果: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6.92%,而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其中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小青龙汤加减联合穴位敷贴应用在儿童哮喘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刘静 刊期: 2017年第20期
目的:探寻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组(A组)46例、康复训练组(B组)46例2个研究组.用 Fugl Meyer(FM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运动能力,用改良Barthel指数(巴氏)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研究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 FMA、巴氏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 P<0. 05);各组之间治疗后比较,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极大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机能恢复,是目前治疗脑卒中的高效率治疗途径之一.
作者:王彩凤 刊期: 201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