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玉;张继明;龙燕
目的 探讨经纤支镜注入沐舒坦(盐酸氨溴索)治疗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经纤支镜引导注入沐舒坦反复灌洗后再注入沐舒坦于患侧;对照组58例仅经纤支镜引导用生理盐水反复灌洗、抽吸.每周2次,两组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6.2%,对照组有效率为51.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6.11,P<0.01).结论 经纤支镜引导注入沐舒坦治疗重症肺炎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作者:林常青;陈中红;周仲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的血清胰岛素和C反应蛋白浓度对急性发作期的前瞻性诊断价值.方法 测定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各45例的血清胰岛素浓度和C反应蛋白水平,并与45例同龄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肺心病患者的血清胰岛素浓度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急性发作期高于临床缓解期(P<0.05).结论 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和临床缓解期的血清胰岛素和C反应蛋白浓度逐渐降低,测定肺心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浓度和C反应蛋白水平,对预防和诊断急性发作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农汉军;罗维贵;唐贞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瓣膜病变严重,经内科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能维持心脏功能,而采取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和方法.2003~2005年笔者对5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进行了护理,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蒋琛;陶翠菊;樊桂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GD)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在治疗上尚缺乏完全针对病因的方法,而是以抑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组织来达到治疗目的.目前治疗的方法有抗甲状腺药物(ATD)、手术和131碘(131I)治疗.
作者:方文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的高血压患者治疗控制和对高血压病的知晓情况,提出我市暂住人口的高血压管治存在需改进的方向.方法 选取高血压患者常住组85人和暂住组124人,对两组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血压控制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人暂住组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远低于常住组,血压控制情况差于常住组.结论 定期随访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效果是显著的;探索一个可以有效管治暂住高血压患者的模式很有必要.
作者:曾立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上消化道异物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迅捷简便的诊疗方法当属内镜介入诊疗.2000年1月~2006年5月,我院在电子胃镜直视下诊治35例上消化道异物,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有庆;周一宁;黄文财;陈奎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无痛人流越来越受到育龄妇女欢迎,笑气吸入性镇痛是临床较常用的人流镇痛方法.我院妇产科2002年到2004年开展笑气吸入性镇痛人流术18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韦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术后胃瘫是指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排空障碍.我院1996年6月至2005年12月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胃食管吻合术418例,术后发生胃瘫12例.笔者对这部分病例作胃液幽门螺杆菌(Helicabacter pylorin,Hp)检测,以观察Hp感染与术后胃瘫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作者:封小兵;潘大虎;顾春湘;王松;刘修凯;张冬;罗志莹;张一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测定脑电双频指数(BIS)值比较经硬膜外腔与静脉途径使用芬太尼的镇静水平.方法 将42例拟行子宫全切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P组21例,采用经硬膜外腔注射芬太尼20 μg麻醉,IV组21例,采用经静脉注射芬太尼20 μg麻醉,记录两组的BIS值和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 经硬膜外腔注射芬太尼比经静脉注射芬太尼产生更低的BIS值,两者的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0 μg芬太尼经硬膜外腔注射比经静脉注射起到更好的镇静水平,临床上应采用芬太尼经硬膜外腔途径给药.
作者:李军科;唐辉毅;钟桥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事件,可使患者术前产生各种不同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加上病人的焦虑,对手术的恐惧,对预后的不理解,不仅削弱了病人的抗病力和手术的耐受力,增加手术的危险性,而且可直接影响手术的进行和手术预后.病区护士传统的工作模式只是机械地完成术前准备,对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等不良反应关注不够.本文旨在探讨通过术前护理干预,能否有效地降低术前焦虑,使患者顺利渡过手术,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作者:王秀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Patey术式)术后恢复良好,没有出现损伤血管、神经等现象.患侧胸大肌没有萎缩现象,上肢功能恢复良好,肌力基本正常.此法临床方便掌握,既能彻底清除腋淋巴结,又可避免损伤胸大肌,达到保持上肢功能的目的.我们从1999年1月~2002年1月,在35例乳腺癌患者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Patey式)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良,临床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健雄;王远东;邵中夫;赵健;李洪胜;周明;陈永东;赵光日;何伟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人类应用低温治疗疾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记载古埃及人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知道冷敷可以止痛.早期的低温医学多侧重于研究冻伤以及其救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冻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德国人在Dachau的集中营对囚犯进行了低温冷水浸泡实验.
作者:黄云旗;李德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三踝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严重的类型之一,大部分损伤因素是由于间接外力引起的,常常移位大,韧带损伤重,属于关节内骨折,要求解剖复位,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笔者于1998年1月~2005年12月对58例三踝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富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ECCE)是将晶状体核和皮质摘出而保留后囊膜的术式,目前是我国的白内障主导术式[1].其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以下简称ECCE+IOL术),术后可迅速恢复视力,建立双眼单视和立体视[2].现就78例78眼小切口ECCE+IOL术的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俊;黄朝晖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胆道蛔虫症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小儿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基层医院更为常见.我院1995年1月至2006年1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蛔虫症15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余金;王贤;张海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气管内冲洗治疗对羊水Ⅲ度污染新生儿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146例患儿分为三组,A组49例于出生时即刻进行气管插管冲洗,B组54例,C组43例分别于生后6 h内和6~12 h行气管插管冲洗.治疗3天后比较三组疗效.结果 A、B组的MAS发生率分别为20.41%和40.74%,两组MAS的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的69.77%(P均<0.017).治疗3天后比较,A组疗效较好.结论 对Ⅲ度羊水污染新生儿尽早进行气管内冲洗能有效降低MAS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郴州;黄碧茵;黎红梅;齐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结合针灸治疗,观察6个月经周期.对照组单用克罗米芬治疗6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患者的排卵率和妊娠率.结果 治疗组排卵率和妊娠率分别为93.3%和66.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和33.3%(P<0.05或<0.01).结论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配合针灸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能克服克罗米芬的不良影响,对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及改善月经情况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硝普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静脉微量泵注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13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常规予洋地黄类、利尿剂、硝酸酯类,ACEI治疗;治疗组65例予硝普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微量泵静脉注入,两组疗程均为7天,观察两组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彩超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 硝普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微量泵注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作用互补,可增加疗效,降低不良反应.
作者:陈海坚;魏芝宝;朱秀龙;邓红胜;孙喜文;张灿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管理活动中以管理人为根本目的,其特点就是要满足人的需求,体现人的价值,充分挖掘人员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与组织共同发展[1].我院供应室在护理管理中,大胆引进这一新的管理理念,对全科人员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重视人的因素,强调团队精神,讲究管理艺术,注重引导监督方式,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氛围,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益.
作者:李亮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国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所增加.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呈年轻化[1],针对人群中的知晓率低、治疗率低及控制率低,我院开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出院后电话回访,普及高血压的相关健康知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提高服药率,提高治疗效果,从而降低心、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从2004年6月~2005年6月对出院后的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电话回访,实施全面完整的健康教育,并于健康教育前后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跟踪评估,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秀华;潘艳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