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春荣;罗劲杰;卢晔
目的探讨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围手术期内心电图ST段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比较57例冠心病CABG术成功者术前与术后即时、1至7天后等不同时期12导联心电图ST段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ST段在手术1天后开始抬高(P<0.01),手术2至3天后出现ST抬高峰值,5天后开始回落,7天后回复术前水平.结论冠心病患者(CABG)术后出现ST段动态演变过程.
作者:徐强;苏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浆异构前列腺素的影响.方法对5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对照组予鲁南欣康注射液治疗,测定治疗前后的血浆内异构前列腺素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后血浆内异构前列腺素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治疗心绞痛作用机制与抗自由基损伤有关.
作者:吕如飞;黄国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引起的综合病征.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口服降血糖药目前仍是主要方法,传统的磺酰脲类和双胍类疗效有限,随着对糖尿病生理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又研制出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药物及口服胰岛素制剂,现简述如下.
作者:牛立强;张芳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残角子宫为女性生殖器较少见的畸形.残角子宫妊娠是指受精卵着床和发育于残角子宫的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误诊率高,剖腹探查前确诊率小于5%[1];残角子宫妊娠的胎儿可因胎盘功能不全而死亡,临产时常因与阴道不通而致子宫破裂,若能及时发现而行剖宫产术,可获得活婴.现将我院收治一例残角子宫过期妊娠死胎报道如下.
作者:陈明换;林家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RI)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脊柱创伤的检查,其大的优点是可以直观显示脊柱外伤后内部及周围情况.本文收集32例24小时内急性脊柱外伤病人MRI检查所见,分析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杨军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眼球运动障碍[1].我们对1998年1月1日到2003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眼球运动情况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春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本地区妇科门诊阴道/宫颈炎的病因,分泌物性状与病原学分布状况,以便临床医师对某一病征可能的病因,给予患者尽可能全面、彻底的治疗.方法病原体培养法,金标法,涂片法.结果 385例患者分泌物中检测出淋球菌(NG)36例,细菌性阴道病(BV)90例,解脲支原体(UU)22例,沙眼衣原体(CT)9例,霉菌93例,滴虫66例,均为单一病原体感染,占82%(316/385),其它69例属于混合感染,占18%(69/385).结论本地区阴道/宫颈炎患者82%属于单一病因所致,18%属于混合感染所致,脓性分泌物中淋球菌感染居多,应引起重视.
作者:农建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重要的致病作用是其患者体液免疫紊乱.寻找甲状腺自身抗体,探索其致病机理及防治方法成为比较热门的课题.迄今为止,研究已发现AITD患者体内存在十多种甲状腺自身抗体,并对一些抗体的研究有较明确的结果[1].现综述如下.
作者:罗章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UA)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将76例CHD患者分为心肌梗死(MI)组44例、心绞痛(AP)组32例,每例均抽取清晨空腹12 h静脉血检测血UA浓度,并与对照组(非CHD高血压病患者)5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MI组血UA 386.5±77.3 μmol/L 、AP组血UA 351.5±72.1 μmol/L与对照组血UA 305.4±68.7 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MI组血UA与AP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UA浓度增高与CHD的危险性密切相关,血UA是CHD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韦挺荣;韦吉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脑中风病人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对康复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93例急性脑中风病人入院时接受了NDS评分,并在出院前评估了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结果 NDS评分高(≥18.6分)组病人的Fugl-Meyer评分和Ba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NDS评分低(<18.6分)病人的Fugl-Meyer和Bathel指数(P<0.01或<0.05).结论对入院时NDS评分低的脑中风病人,康复处方设计应更有针对性,增加训练时间,提高训练频度.
作者:段晋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深静脉血栓是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1/3并发肺栓塞,高达50%发展为血栓后综合征.静脉造影是评估深静脉血栓的标准方法,但为侵入性,有并发症的潜在危险.超声是无创性检查深静脉血栓的准确方法[1].本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并结合病因、临床表现及转归进行分析和探讨.
作者:包敏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常用基质分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剂型基质.由于基质特别是油脂性基质和乳剂型基质的存在,对药物的含量测定造成一定的干扰,必须选择简便准确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该类进行质量控制.现将近年来对软膏剂药品含量分析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石天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乌司他汀对心肺复苏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1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0例),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静注乌司他汀10万U,心肺复苏成功后每日静滴乌司他汀20万U~60万U.对照组不用乌司他汀,余治疗措施同治疗组.定时观察记录两组血压、心率、呼吸以及神志变化,以Glasgow昏迷量表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3.7%,对照组2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结论乌司他汀对心肺复苏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薛乐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用脐静脉血治疗重肝患者难与血小板功能低下的临床价值.方法用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密闭式采血法收集健康足月顺产的胎盘脐静脉血,ACD抗凝,送检HBsAg、抗HCV-IgM、抗HIV、KT及细菌培养,阴性者为合格脐血,进行交叉配血,经静脉输注给同血型的重肝患者.治疗组2周内输注脐血8单位;对照组2周内输注同量新鲜血两组综合治疗相同.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功能4项指标: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LT、MPV、PCT及PDW).结果脐血移植后治疗组的血小板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脐血可改善血小板功能低下,有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
作者:程昌盛;杨红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应用前列腺素E1 10μg静注,Qd,甲钴胺500 μg静注,Qd;对照组(21例)应用复方丹参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注,Qd,VitB1针剂100 mg+VitB12针剂0.5 mg肌注,Qd.两组均连用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23.8%,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前列腺素E1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可靠.
作者:李小飞;苏如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的麻醉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颈丛阻滞均采用一针法,颈深丛注射麻药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6~8 ml,颈浅丛注射麻药5~6 ml.双侧颈深加双侧颈浅阻滞21例,一侧颈深双侧颈浅阻滞86例,术中均用哌替啶与氟哌利多合剂辅助麻醉.结果全组麻醉效果尚满意,能顺利完成手术,有45例(占42.1%)出现心率、血压增高,4例颈丛阻滞20~30分钟后出现呼吸困难改全麻插管.全组病人痊愈出院.结论颈丛阻滞麻醉下行颈部手术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并准确处理,防范于未然.
作者:王祥云;谢建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是一种良性妇科病变,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是引起盆腔疼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囊肿破裂已成为一种新型的妇科急腹症.本文收集3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韦秋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尤其在女性更为突出,随着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在高龄(70岁以上)人口中,股骨颈骨折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院自1998年5月~2003年10月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44例,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林乔;刘德美;侯志琴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发性气胸近年来的发病率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其发生率占住院病人的0.1%~0.2%,特发性自发性气胸较少见(16%),继发性自发性气胸较多达(84%).由各种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自发性气胸文献报告不一致.80年代初,我国结核的自发性气胸发生率为42%~61%[1],但肺结核继发的自发性气胸有下降的趋势.现就近10年其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邱春荣;罗劲杰;卢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皮肤病,主要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exfoliative toxin, ET)引起的一种水疱性皮肤病,主要累及新生儿和幼儿[1,2].本病一旦发生,病情进展迅速,但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从少数局限性水疱直至泛发性表皮剥脱,耐β-内酰胺酶抗生素治疗疗效良好;尽管应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儿童病例的病死率仍为3%~4%,成人则超过50%,伴有潜在疾病者几乎达到100%[3].本科自1998年10月~2004年1月,共收治小儿SSSS 12例,现将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林洁;杨继昌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