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丙戊酸镁与苯噻啶防治偏头痛314例的临床疗效

吴宗平;杨晓苏;郑自贤;唐敦立

关键词:血镁浓度, 丙戊酸镁, 苯噻啶, 偏头痛
摘要:目的验证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疗效,并与苯噻啶防治偏头痛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偏头病患者314例,分为丙戊酸镁组236例,口服丙戊酸镁0.2~0.4g,bid或tid;苯噻啶组78例,口服苯噻啶0.5~1.0mg,bid或tid,连服3~6个月后比较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两种药物均可防治偏头痛,总有效率相似(P>0.05),但丙戊酸镁基本控制率优于苯噻啶(P<0.05;两药的副作用均较轻微,无显著差异.结论 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基本控制率优于苯噻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偏头痛药物,且用药较为安全和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18例

    目的报告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经验和效果.方法 1993年1 月至2002年2月,我们共施行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18例,分析其术前、术后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资料及手术效果.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2例出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术后心胸比率明显缩小(P<0.01),左心室舒张末径显著缩小(P<0.05),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保留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术安全、易行,更有利于改善左心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作者:胡荣敏;欧武剑;倪武;章五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误诊一例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胎儿在母体内经胎盘传染所致,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年轻医师对此病认识尚不足,患儿母亲相关病史难以提供,以及新生儿又常合并其他疾病,极易误诊;笔者将收住的1例先天性梅毒患儿作如下报告.

    作者:李可胜;梁郁驰;梁远飞;孙澍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左侧心力衰竭50例抢救体会

    目的探讨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佳治疗方法.方法 吸氧、快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有效的血管、支气管扩张剂,速效强心甙和皮质激素;必要时气管插管行机械辅助呼吸,去除诱因.结果 41例心衰得到控制,心悸、气促等消失,心率、呼吸减慢,血压正常,抢救成功率达82%.结论 选择应用有效药物,保持气道通畅和及时有效的人工呼吸,能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杨红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洛赛克针剂预防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洛赛克针剂预防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效果.方法 将确认为重症脑出血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降颅内压、抗脑水肿、调整血压、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则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入院后每天静脉注射洛赛克针剂40mg,连用14天.结果 治疗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7.1%,对照组为36.7%,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洛赛克针剂能有效预防重症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降低病死率.

    作者:谢桂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出血热178例老年患者血尿素氮升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出血热病人尿素氮升高的病因,提醒出血热疫区老年人发热时勿乱用药,避免在患出血热时加重肾脏的损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3年以来收治的178例老年出血热病人院前治疗用药情况.如安痛定注射液、感冒通、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复方新诺明等.结果 不正确的用药导致老年出血热病人的肾脏损害明显加重,使尿素氮升高明显、下降缓慢,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结论 出血热疫区老年人发热时期慎用解热镇痛药品及损肾药品.

    作者:高毅琳;裴京超;吴月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达郁汤加味治疗功能性阳萎49例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的达郁汤治疗功能性阳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门诊91例功能性阳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9例予达郁汤加味治疗 ,对照组予壮阳补肾的中国猛男胶囊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7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9.05%,两组比较大小χ2=4.97,P<0.05.结论达都汤加味治疗功能性阳萎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许锐乾;陈明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治进展

    川崎病(Kawasaki's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 , 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的儿童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上世纪60年代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道以来至今日本已报道16万该病病例,亚、欧、美、澳洲及南非等世界各地均有报道.我国川崎病发病亦逐年增加[2,3],目前在许多国家,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4],因此引起儿科医生的普遍重视,对本病的病因、早期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已成为儿科心血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5].

    作者:赵林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DVT)是较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由于手术、外伤、分娩和严重心、脑疾病等引起,发病率较高.

    作者:李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汗管瘤132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高频电离子治疗仪治疗汗管瘤的疗效.方法用高频电离子治疗仪对132例汗管瘤病人行手术治疗.结果 一次手术临床治愈率达83.33%,总有效率达100%.结论本法有操作简便、安全、手术时间短、术中无出血或出血少、创面易愈合的特点,值得普及和推广.

    作者:黄永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南海市学龄前儿童补钙效果的初步研究

    目的了解儿童补钙对其骨骼生长、骨矿获得是否有促进作用,为合理补充钙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为期3个月补充钙片,测定血清钙、身高、体重增量,了解骨矿获得及体格变化.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钙与身高增量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儿童补钙对其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鲍木丹;张健;余万辉;游永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与CT诊断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情况,并将临床分度与CT分度作比较分析.结果 头颅CT分度与临床分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中、重度病人无 CT轻度改变,而临床轻度病人CT呈中度表现较多.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时作头颅CT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尽量减少存活者后遗症.

    作者:张民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丙戊酸镁与苯噻啶防治偏头痛314例的临床疗效

    目的验证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疗效,并与苯噻啶防治偏头痛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偏头病患者314例,分为丙戊酸镁组236例,口服丙戊酸镁0.2~0.4g,bid或tid;苯噻啶组78例,口服苯噻啶0.5~1.0mg,bid或tid,连服3~6个月后比较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两种药物均可防治偏头痛,总有效率相似(P>0.05),但丙戊酸镁基本控制率优于苯噻啶(P<0.05;两药的副作用均较轻微,无显著差异.结论 丙戊酸镁防治偏头痛的基本控制率优于苯噻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偏头痛药物,且用药较为安全和方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宗平;杨晓苏;郑自贤;唐敦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药物流产后清宫时机初探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后清宫时间的选择对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妊娠7周以内药流妇女随机分为两组,以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进行药物流产,排除流产失败者,实验组99例,胚胎排出后阴道流血持续7天相当于月经量或持续14天未净者,给予清宫处理;对照组96例,胚胎排出后阴道流血持续14天相当于月经量或持续21天未净者,给予清宫处理.对比两组流产后阴道流血时间、术后感染率及清宫率.结果 实验组流产后平均阴道流血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清宫率显著增加(P<0.05),术后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药物流产后适时清宫,不增加术后感染率,可显著缩短流产后平均阴道流血时间.

    作者:李飞;孔凡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对老年AP 6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内科保守治疗43例,治愈34例,治愈率为79.1%,死亡9例,病死率为20.9%;手术治疗26例,痊愈21例,痊愈率为80.8%,死亡5例,手术死亡率为19.2%.结论 老年AP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不同程度的腹痛、部分人发热和巩膜或皮肤黄染、血清淀粉酶显著升高、胰腺体水肿增大明显等特点,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唐光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早期重型肝炎病人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对照组)29例予护肝、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激素治疗组(对照组)31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 治疗组消化道症状消失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病死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重型肝炎症状消退快,病死率低,疗效好.

    作者:邰立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2例川崎氏病的护理

    川崎氏病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氏首次报道.病因尚不明确,发病初期有广泛的小动脉、小静脉和微血管炎,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病程中可出现中等动脉炎、血栓、冠状动脉瘤、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我国七十年代开始有散发病例报告.我科于1992年1月~2003年4月共收治32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月红;张荣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交通事故伤的院外急救护理

    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约占十余万,伤者数百万,且主要伤残对象是青壮年,伤后潜在寿命损失和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远超过其他疾病[1].

    作者:陈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防痨宣教对治疗多耐药肺结核患者作用初探

    目的观察和评价健康教育对治疗多耐药肺结核(MDR-TB)患者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将59例MDR-TB分为宣教组37例,对照组22例,两组均采用统一化疗方案,宣教组增加防痨知识宣教及心理调整,两组均采用统一测试题测验.结果 宣教组防痨知识测试及格率为75.7%,病人治疗依从性94.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宣教组病人临床治愈率83.8%,高于对照组63.6%,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健康宣教能显著提高MDR-TB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愈率.

    作者:万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凯西莱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凯西莱注射液改善药物性肝损害的作用.方法 200例药物性肝损害随机分为治疗组108例,对照组92例,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疗法.治疗组加用凯西莱0.2g加入10%葡萄糖250ml,缓慢静脉滴注,每天1次,1疗程结束复查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球蛋白(G).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治疗组更为显著,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凯西莱治疗药物性肝损害有确切疗效.

    作者:卢平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的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术是诊断冠心病及明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主要手段,目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我科于2000年6月~2003年1月共进行了80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就其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作者:黄丽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