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韩建涛;张扬
药物流产(药流)就是使用药物而达到终止早孕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索)口服.由于口服用药方法简便,不需宫内操作,无创伤性,因此应用的人越来越多.我院自1994年开始采用药流,通过观察发现,药流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也相应增多.人工流产(人流)是采用传统的负压吸宫术来终止早孕的一种方法,由于其宫内操作,有创伤性、疼痛.因此,由于药流的兴起,人流术渐受冷落,但随着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手术镇痛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痛人流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且人流术后的并发症也较药流术及少,两者各有利弊.现将4年来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行药流及人流术各250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廖丹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解除髋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改善关节的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行双侧置换术术后护理难度较大,并发症多.我科对2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了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袁碕;陆艳霞;苏小梅;岑春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回顾分析近3年来的20例儿童性病,年龄在6个月~12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4,其中非淋菌性尿道(阴道)炎(NGU)、淋病(GU)、尖锐湿疣(CA)、生殖器疱疹(GH)之比例为:9∶7∶3∶1.传染源基本上来源于双亲,为间接感染.20例儿童性病明确诊断后,给予规则治疗,治愈率高,复发率很低.
作者:程鹦茹;徐怀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给予股骨干骨折行带锁髓内钉固定,胫(腓)骨骨折外固定架外固定手术治疗.结果:22例均得到回访,平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4.5个月,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除1例硫酸烧伤患者股骨骨折处瘘道形成外,无特殊并发症.结论:带锁髓内钉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架治疗浮膝,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好,不失为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贺瑞;王民选;刘思杰;申才佳;越铁君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报告上睑下垂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隧道式异体巩膜额肌悬吊术.结果:38例39眼经该术式治疗,效果满意.除2例矫正不足或单眼睑不对称外,其余均符合评定标准,达到治疗、美容目的.结论:手术方法简便,损伤小,无术后排斥、炎症反应等.
作者:冯卫东;刘秀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并发症较多,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反应较为常见.我科自2001年1~12月共收治591例病人,糖尿病271例,占我科年住院总人数的45.9%,其中有18例不同程度发生低血糖反应,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6.6%.笔者对1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蒋素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16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原因.方法:收集近10年来经脊液涂片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例84例,分析其中16例是怎样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误诊率为19.0%,16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5例误诊为结脑,4例误诊为病脑,2例误诊为神经症,2例误诊为脊髓肿瘤,1例误诊为播散性脑脊髓炎,1例误诊为淋巴瘤.其中10例靠脑脊液找到隐球菌,6例经病理证实.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极易误诊为结脑、病脑、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淋巴瘤,反复多次脑脊液找隐球菌、诊断未明前慎用激素以及必要时活检是防止误诊的有效措施.
作者:荣良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博落回又名号筒,临床很少应用,其毒性反应大,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对于心律失常利多卡因有特效,解毒时阿托品效果可靠.
作者:张在友;曾春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0例起病在4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LMWH 3075 anti-XaIU,每天2次 ,腹壁皮下注射 ,连续10天 ,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治疗后均显著减少 (P<0.05或<0.01) ,但治疗组更为显著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3.3% ,对照组为 60.0%,治疗组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中于起病24小时内治疗者的显效率(85.7%)显著高于24~48小时治疗的显效率(43.8%),χ2=5.66,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降低(P均<0.01);部分凝血激酶时间治疗组于治疗前(34.8±10.7 s)与治疗后(35.5±11.6 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时Barthel指数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中未见出血倾向.结论: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而且安全.
作者:蒋柳结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常因散光或/和瞳孔被遮盖而影响视力,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我科1999年1月以来,采用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丝裂霉素C(MMC)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春玲;黄丽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凝血酶在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设凝血酶治疗组(n=44)及常规治疗组(n=42),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 (95%) 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有效率 (76%) (χ2=6.64 ,P < 0.01).止血时间治疗组(1.2±0.8)日非常显著优于对照组(2.3±0.6)日(t=7.237,P<0.01).结论:凝血酶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疗效显著、安全、止血时间快,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汉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患者,女性,56岁,退休干部.因右下后牙松动影响正常饮食而来我科就诊,要求拔除患牙.自述10年前拔牙时曾有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麻药过敏史,以往身体状况良好,无特殊疾病和其他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麻药和药物过敏史.
作者:范日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涂片直接镜检查找抗酸杆菌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痰标本中加入一定量的20%的85消毒液,振荡混均,室温下放置20分钟,3000转/min离心20分钟,弃上清液,留一滴混匀涂片,干燥后,作抗酸染色.此方法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便,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提高.
作者:张金华;杨淮明;刘小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通过以自拟利胆排石汤治疗胆石症35例,总结出本病病机多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而致肝失条达,胆失疏泄郁而化热久煎成石,病理变化主要为湿热热毒,痰瘀凝结,治疗重在疏、通、化、理,祛邪为先导,一窍通而百窍通,利胆排石汤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毒邪,化石溶石,通腑泄浊兼备,药证相合,因而获效满意.
作者:陈志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坐骨结节滑膜炎有关诊治问题在医学杂志上很少报道,近年来笔者发现来诊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囊肿较大的患者感到局部疼痛不适当才来医院求诊.现将我院从2001年4月~2002年9月收治8例报告如下.
作者:黄生;罗少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以便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临床情况及治疗方法、转归.结果:肺结核好转21例,稳定20例,痰菌阴转24例,糖尿病控制良好24例,理想16例,不良1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卢立标;包香英;何富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婴儿高压氧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80例HIE患儿在传统基础治疗上采用婴儿高压氧舱治疗,而对照组280例HIE患儿单纯采用传统治疗,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4.3%,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49.09,P<0.01.结论:婴儿高压氧舱治疗能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降低颅内压,疗效确切,可作为新生儿HIE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吴志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5例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3例,治愈率为86.7%;死亡2例,病死率为13.3%.结论:掌握十二指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可提高术中探查的确诊率,早期明确诊断、根据伤情合理选择术式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韩永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妊娠肝内肝汁淤积症(ICP)患者母血、脐血的变化,揭示ICP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sVCAM-1的浓度.结果:ICP患者血清、脐血中sVCAM-1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0.01);两组孕妇产后1周母血sVCAM-1逐渐降到正常非孕水平(P>0.05).结论:ICP患者粘附分子的异常表达可能是ICP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方彩云;张丽萍;方孝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到30例房室外反复性心动过速、12例房室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静注异搏定后,心动过速终止前RR周期长短交替发生率分别为37%、33%,长短差值50ms仅见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对比房室结电生理特点,认为室上速RR周期长短交替是冲动分别落在房室结相对不应期的不同阶段或经房室结不同经路下传达室的结果.
作者:杨继昌;曾雅洁;马泽粦;敖晓风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