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燕
目的:建立和改良血浆低密度脂蛋白(LDL)直接测定法.方法:TBARS比色法.结果:该方法线性范围0~10mmol/L,与酶法相关r=0.9853,批内CV=1.51%,批内CV=2.84%,平均回收率100.4%.结论:该法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测定范围大,适于临床应用.LDL-C正常参考值18~42岁为2.53±0.82mmol/L;43~63岁为3.01±1.2mmol/L.
作者:张运斌;潘大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65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以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诱因及辅助检查做出诊断,之后给予综合治疗.结果:经综合治疗4~6周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肠易激综合征为多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需综合治疗和进一步认识.
作者:钟少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织脾网罩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织脾网罩对8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将网罩罩住脾脏两极并拉紧,打结,使脾脏裂口受压合拢达到止血目的.结果:全部病例术后经卧床休息2周并予止血药物,抗生素等治疗后,未发生再出血,恢复顺利.结论:采用脾网罩治疗创伤性脾破裂,只要掌握其适应证,是一种方法简单、实用、取材方便、止血有效的方法.
作者:包聿祥;陈明;郑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4例肝-肺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方法:通过测定病人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等的均值,并与正常人比较,评估肝-肺综合征病人低氧血症的程度.结果:肝-肺综合征病人氧分压和氧饱度均较正常人低(P<0.01).结论:进行血气分析可以提高肝-肺综合征的早期诊断.
作者:李锦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验证苦参总碱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苦参总碱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每日3次,每次200mg;并设对照组50例,给予西药护肝药物.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ALT、AST、SB均显著下降,两法均有较好的降酶退黄作用,但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ATL、AST、SB复常率和HBeAg、HBV-DNA阴转率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苦参总碱片在转氮酶和血清总胆红素复常方面有显著疗效,并能抑制HBV的复制,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较理想的药物.
作者:潘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褥疮的发生原因有压力、剪力、摩擦力和潮湿,压力是主要因素.当局部持续受压,组织毛细血管循环障碍,造成缺血坏死而形成褥疮.褥疮在各科中都可发生,不但增加病人痛苦,也容易增加感染机会,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同时还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增加病人医疗费用及护理人员的人力投入.因此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我科自1994年以来在护理中使用YQ-P型褥疮垫(上海三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由气垫床、连接导管及气泵组成)预防褥疮均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耀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5例创伤性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13例,治愈率为86.7%;死亡2例,病死率为13.3%.结论:掌握十二指肠破裂的临床特点可提高术中探查的确诊率,早期明确诊断、根据伤情合理选择术式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作者:韩永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眼球挫伤继发性前房出血临床诊治规律.方法:对24例继发性前房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手术治疗20例,5天以内出血吸收15眼,6~10天出血吸收5眼.平均出血吸收8天,视力达0.5以上者16眼.结论:继发性前房出血的预防措施重在防止诱发因素发生,治疗上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可缩短前房出血吸收时间.
作者:罗松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16例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原因.方法:收集近10年来经脊液涂片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例84例,分析其中16例是怎样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病毒性脑膜炎(病脑)、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原发性淋巴瘤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误诊率为19.0%,16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5例误诊为结脑,4例误诊为病脑,2例误诊为神经症,2例误诊为脊髓肿瘤,1例误诊为播散性脑脊髓炎,1例误诊为淋巴瘤.其中10例靠脑脊液找到隐球菌,6例经病理证实.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极易误诊为结脑、病脑、神经症、脊髓肿瘤、播散性脑脊髓炎、淋巴瘤,反复多次脑脊液找隐球菌、诊断未明前慎用激素以及必要时活检是防止误诊的有效措施.
作者:荣良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发作前期(3个月内)心电图改变规律.方法:对3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发作前期心电图的P波离散度及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分析,并与50例正常老年体检查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房颤动患者发作前期的Pmax、P波离散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结论:用P波离散度结合临床症状,可用于预测特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
作者:李翠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复合氟哌利多在减轻插管时(后)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2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38例)和实验组(B组,34例),比较两组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后)收缩血压(SBP)、心率(HR)和心率与收缩血压乘积(RPP),并观察心电图(ECG)情况.结果:SBP、HR和RPP两组于诱导前、诱导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插管时、插管后A组后均显著高于B组(P<0.05或<0.01);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A组非常显著高于B组(P<0.01),但室性早搏频发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多卡因复合氟哌利多能有效地预防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副反应.
作者:庾俊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减少使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对200例在门诊使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的患者,通过减慢和加快输液速度进行观察.结果:输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输注速度有非常显著的关系,输液速度快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输液速度慢时明显增多(P<0.01).结论:减慢输注速度可减少或避免使用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出现的不良反应.
作者:邓爱春;黄爱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回顾分析近3年来的20例儿童性病,年龄在6个月~12岁之间,男、女比例为1∶4,其中非淋菌性尿道(阴道)炎(NGU)、淋病(GU)、尖锐湿疣(CA)、生殖器疱疹(GH)之比例为:9∶7∶3∶1.传染源基本上来源于双亲,为间接感染.20例儿童性病明确诊断后,给予规则治疗,治愈率高,复发率很低.
作者:程鹦茹;徐怀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可解除髋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改善关节的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但行双侧置换术术后护理难度较大,并发症多.我科对2例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伴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进行了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袁碕;陆艳霞;苏小梅;岑春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洛赛克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洛赛治疗消化性溃疡50例作为治疗组,并以使用丙谷胺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洛赛克具有高效、速效、长效等特点,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首选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纳洛酮为吗啡的完全拮抗剂,结构似吗啡,与吗啡竞争同一受体,但几乎无吗啡样激动作用.它能够阻断吗啡的作用,消除吗啡的中毒症状(如呼吸抑制、缩瞳、胃肠和胆管痉挛,可以迅速诱发吗啡成瘾者的戒断症状),但本身无镇痛和呼吸抑制作用,临床上用于麻醉性镇痛药的急性中毒,解除呼吸抑制及其它中枢抑制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纳洛酮在儿科临床有新的用途,现综述如下.
作者:杨春贵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盐酸万拉法新和阿米替林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将60例抑郁症随机分成2组,即盐酸万拉法新治疗组及阿米替林治疗组,两组均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观察6周.结果: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万拉法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均有较好疗效,但万拉法新起效快,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黄晓蔚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涂片直接镜检查找抗酸杆菌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在痰标本中加入一定量的20%的85消毒液,振荡混均,室温下放置20分钟,3000转/min离心20分钟,弃上清液,留一滴混匀涂片,干燥后,作抗酸染色.此方法消毒效果可靠,操作简便,灵敏度比传统方法提高.
作者:张金华;杨淮明;刘小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药物流产(药流)就是使用药物而达到终止早孕的一种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索)口服.由于口服用药方法简便,不需宫内操作,无创伤性,因此应用的人越来越多.我院自1994年开始采用药流,通过观察发现,药流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也相应增多.人工流产(人流)是采用传统的负压吸宫术来终止早孕的一种方法,由于其宫内操作,有创伤性、疼痛.因此,由于药流的兴起,人流术渐受冷落,但随着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手术镇痛方法的广泛应用,无痛人流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而且人流术后的并发症也较药流术及少,两者各有利弊.现将4年来在我院妇产科门诊行药流及人流术各250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廖丹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常因散光或/和瞳孔被遮盖而影响视力,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我科1999年1月以来,采用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及丝裂霉素C(MMC)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黄春玲;黄丽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