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进展

鄢馨栏

关键词:可吸收材料, 内固定, 颌骨骨折
摘要: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吸收内固定接骨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与金属坚强内固定材料相比,可吸收材料充分展现了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并减少了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种类、在颌骨骨折中应用的现状及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颌骨骨折中的应用进展

    随着新型材料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可吸收内固定接骨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口腔颌面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中,与金属坚强内固定材料相比,可吸收材料充分展现了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并减少了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种类、在颌骨骨折中应用的现状及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作者:鄢馨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内镜下套扎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失代偿期伴有食管静脉曲张,容易破裂出血,危及患者的生命.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是众多治疗方法中的一种,现已成为预防及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al bleeding,EVB)的主要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本文主要就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预防、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进展,以及EVL后再出血因素及围术期护理干预作一综述.

    作者:陈超宇;卢杰夫;黄启梁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腹腔镜术后道地通管汤结肠透析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腹腔镜术后运用道地通管汤结肠透析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方法 将210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70例.A组给予腹腔镜+结肠透析+道地通管汤保留灌肠;B组给予腹腔镜+道地通管汤保留灌肠;C组仅进行单纯腹腔镜下输卵管修复整形术.比较三组的受孕率、输卵管通畅率、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两年内,A组宫内妊娠率为60.00% (42/70),明显高于B组的38.57% (27/70)和C组的27.14% (1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年半后,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82.86%和55.71%,其中A组与C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后,A组未妊娠患者输卵管通畅率为67.11%(51/76),B组为43.56% (44/101),C组为32.14% (36/112),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术后运用道地通管汤联合结肠透析可起协同作用,且近期疗效稳定,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媛媛;罗志娟;周英惠;黄琼;韦林;许小清;齐伟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铜、铅对大鼠肝脏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铜、铅对正常大鼠肝脏的慢性毒性作用.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高铜组、高铅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饲喂大鼠普通日粮基础上每天灌喂以下物质:对照组灌喂超纯水0.3 mL,高铅组灌喂硝酸铅10 ml/kg,高铜组灌喂硫酸铜25 mg/kg,并于0、20、30日龄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肝功能的主要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清蛋白(ALB)的活性,观察肝脏损伤情况.结果 在高铜高铅作用下,各剂量组大鼠ALT活性和AST活性均升高,ALB含量降低,且AST、ALB并呈现出时间-剂量效应,随着铜铅染毒时间的延伸,血清中AST活性呈升高趋势,ALB含量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高铜、高铅可导致大鼠肝脏损伤,随着用量时间延长,肝功能影响的程度逐渐加重.表明慢性铜、铅中毒可导致大鼠持续性的肝脏功能损伤.

    作者:朱至炜;李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介入器材异常脱落或断裂致异位栓塞的处理策略

    目的 分析介入器材异常脱落或断裂致异位栓塞的常见原因及处理策略.方法 对7例介入器材异常脱落或断裂致异位栓塞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现原因,找寻预防及处理办法.结果 7例中有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死亡,其余通过处理后未出现严重不良后果.结论 规范操作、详细的术前评估是预防此类事件的关键,取出异位栓塞材料或改变其栓塞位置是避免恶性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

    作者:程献杰;许顺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手术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手术时间.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为6.7% (3/45),低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22.2% (10/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腹腔镜手术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能提高护理质量和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手术时间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苏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人工真皮修复手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应用人工真皮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避免或减轻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带来的供区损伤.方法 应用人工真皮修复57例手部外伤性组织缺损及再植术后坏死组织切除后手部缺损的患者,对手部创面缺损治疗后的手部功能恢复情况及创面重建情况进行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临床价值.结果 57例患者手部创面修复后效果满意,手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人工真皮修复手部组织缺损,可避免或者减轻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带来的供区损伤,尤其在手指末节缺损治疗方面疗效显著,有一定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秦小勇;张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子宫肌瘤微创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12例诊断为子宫肌瘤并行经阴道超声腹腔镜手术切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围术期机体应激反应及记录两组手术时间、首次排尿时间、下床时间,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血氧饱和度在不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气腹10 min时的收缩压、心率、肾上腺素较术前1d显著上升,观察组收缩压、肾上腺素上升,且对照组上升幅度均显著大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首次下床时间、手术时间、首次排尿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患者在子宫肌瘤微创术中的应激反应,缩短其肠功能恢复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陈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在关节镜术后护理教学中渗透护理清单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清单在关节镜术后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6名大专护理专业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n=33)和对照组(n=33),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学生采用护理清单结合病例的教学法.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习效果,以及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态度.结果 在理论知识考试方面,试验组学生成绩为(93.17 +8.14)分,对照组学生成绩为(84.62±7.72)分,试验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兴趣、查询文献资料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试验组学生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沟通能力均得到提高,两组学生在该项目上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 护理清单渗透的教学方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效果满意,且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徐筱清;成江容;莫琼珍;陈卯珍;彭薏颖;闫观丽;何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ETN)和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MIPPO)治疗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交锁髓内钉组(ETN组)和微创经皮接骨板内固定组(MIPPO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 28个月,平均13.6个月.ETN组骨折愈合时间少于MIPP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治疗,交锁髓内钉和微创经皮接骨板均具有微创、固定效果好、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根据骨折类型、软组织条件、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器械设备情况等因素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作者:许真;徐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间接复位联合有限切开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合并胫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Schatzker Ⅴ型、Ⅵ型胫骨平台合并胫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8例Schatzker Ⅴ型、Ⅵ型胫骨平台合并胫骨干骨折的患者,根据受伤机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采用间接复位技术联合有限切开恢复下肢力线及关节面的平整,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下肢力线及关节面情况.结果 获6~2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4.8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平均118.6°,伸膝平均5.6°,HSS评分平均82.6分;均未发生二期平台塌陷;无膝关节机械轴对线不良.结论 对于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合并胫骨干骨折,根据受伤机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采用间接复位技术联合有限切开,保证下肢力线良好的前提下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吴晓阳;马冬苗;马虎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围术期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围术期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术期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1%)低于对照组(30.7%),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4%)高于对照组(76.9%),各项结果对比,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患者,在其围术期加强综合护理可改善患者消极心理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晓仪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并分析患者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有效率为85.00% (34/40).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疼痛组年龄、有关节软骨损伤、术后开始负重时间<7d、术后未冷敷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后无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有关节软骨损伤、术后开始负重时间<7d、术后未冷敷均是患者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疗效较好,为预防术后疼痛影响预后,可根据年龄、关节软骨损伤等危险因素给予个性化干预措施.

    作者:王立生;沙周;谢小东;吴小华;陈红林;李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声速匹配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声速匹配(SSC)技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临床诊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健康志愿者21例作为对照组.根据肝组织病理类型将研究组分为肝纤维化S0、S1、S2、S3、S4组,应用SSC技术测定各组肝组织区域速度指数(ZSI)及区域声速度值(ZSS).比较各组的ZSI及ZSS,以评价ZSI及ZSS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S0、S1、S2、S3、S4期的ZSI分别为(18.78 +4.28) m/s、(22.24 +4.20) m/s、(27.66±3.35)m/s、(30.47±3.68)m/s、(35.36±4.0) m/s;ZSS分别为(1 558.91±4.38)m/s、(1 562.42±4.22)m/s、(1 567.81±3.33)m/s、(1 570.63±3.69)m/s、(1 575.57±4.12) m/s.ZSI诊断S1期及以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可信区间为(0.796,0.912);以ZSI =21.88m/s为截断值,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60%、74.70%.ZSS诊断S1期及以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可信区间为(0.795,0.911);以ZSS=1 561.5 m/s为截断值,诊断肝纤维化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60%、75.80%.结论 ZSI及ZSS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基本一致.SSC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一种评估技术.

    作者:陈丽荣;黄静;张步林;张炜;蒋忠胜;程立雪;戴文斌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危重症患者现场急救中气管插管时机的探讨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现场急救中气管插管的时机.方法 80例需要行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现场紧急气管插管,对照组接回医院后行气管插管(延时气管插管).收集两组从抢救开始到转出所需时间、气管插管成功率、抢救成功率、死亡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从抢救开始到转出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场急救充分评估病情,把握好紧急气管插管时机,力争在生命垂危或呼吸心跳停止前进行,可缩短抢救所需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降低死亡率.

    作者:磨书晖;韦静;陆莉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7例未侵犯肛门括约肌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施行经腹腔镜TME联合ISR手术,观察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输尿管及邻近器官损伤等并发症.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及9个月出现吻合口局部复发而改行Miles手术治疗,至今存活.1例在术后9个月出现肝转移行综合治疗10个月死亡.未发现trocar切口种植转移,未出现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等远期并发症.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患者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56.8%、70.3%、97.3%.结论 经腹腔镜TME+ ISR手术是超低位直肠癌治疗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根治性,并能保留较好的肛门功能,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苏雪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经阴道联合经腹超声诊断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价经阴道联合经腹超声在瘢痕妊娠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8例瘢痕妊娠进行回顾性分析,超声提示孕囊大小、位置、孕囊与宫颈内口及子宫瘢痕的关系,以及子宫下段瘢痕处子宫肌层厚度,以便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案.分析总结比较经阴道及经腹超声两种方法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108例瘢痕妊娠中孕囊型98例(90.74%),其中孕囊部分位于宫腔有33例,混合包块型10例(9.26%).单独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98例(90.74%),单独经腹超声检查诊断84例(77.78%),联合使用经阴道经腹超声检查诊断105例(97.22%).联合使用经阴道经腹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单独经腹部和经阴道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使用经阴道经腹超声检查是一种有效的早期诊断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方法.经阴道超声观察瘢痕妊娠的回声结构、血流情况、肌壁厚度等均优于经腹超声,经腹超声在整体观察瘢痕妊娠位置、与子宫下段的关系及子宫体、宫颈情况时更有优势,两者联合使用可获取更全面清晰的超声图像.

    作者:庞光连;韦舒静;林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椎间孔镜与经Quadrant通道椎板间“小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椎间孔镜与经Quadrant通道椎板间“小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选取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56例接受椎间孔镜治疗(A组),50例接受经Quadrant通道椎板间“小开窗”治疗(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VAS评分、JOA评分.结果 两组间术前VAS评分、JOA评分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第3、7、30天VAS评分及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经Quadrant通道椎板间“小开窗”术相比,经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住院时间短、恢复快、近期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更加微创的手术方法.

    作者:杜航政;卢长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鼻内镜鼻窦手术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将120例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血压、心率、心理异常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心理异常情况和血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护理相比,围术期护理干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减少出血,血压、心率异常的情况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雪云;王丽爱;李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以神经为导向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以神经为导向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直肠癌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实施以神经为导向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拔除时间和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后第10天对比两组排尿量和残尿量.术后第一次复查时对比两组活动能力、心理状态及手术对生活影响的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尿管拔除时间、残尿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手术对生活影响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神经为导向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保护患者排尿功能、提升术后生活质量、降低术中出血量等优势,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伍家发;刘祖定;刘中宁;杨鸿;刘滨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