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

杜玲

关键词:脑瘫, 儿童, 针灸,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的86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并结合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大幅度运动、适应行为、语言能力、社交能力和精细控制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升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可在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BL与L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在神经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临床医学系医学生共121人,分为PBL组(62人)和LBL组(59人),分别施予PBL教学法和LBL教学法.采用测验的方式评价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 两组医学生测验成绩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L组病例分析成绩优于LBL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教学方法均可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PBL教学法因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相对更符合临床工作的要求.

    作者:龙飞;秦坤明;廖声潮;吴京展;唐纯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神经内镜锁孔入路与传统术式治疗颅内血肿的对照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神经内镜锁孔入路与传统术式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术治疗(观察组)和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各62例颅内血肿患者,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窗直径、血肿清除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颅内感染、应激性溃疡、颅内积气、再出血等)差异,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2d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窗直径、住院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血肿清除率则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d时,血清MMP-9、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 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术对颅内血肿的手术效果优于传统术式,且能在改善术后炎症反应的同时,提高手术安全性,于患者预后有利.

    作者:李熠;韦云锐;韦承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NKX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人群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NKX 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CHD)房间隔缺损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技术,对30例广西壮族CHD房间隔缺损患者(CHD组)以及30例非CHD患者(对照组)的NKX 2.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与CHD房间隔缺损的关系.结果 所有CHD房间隔缺损患者NKX 2.5基因均未发现突变,而在基因第二外显子区域发现1个SNP位点,位于上游606位碱基c.606G >C,属于同义突变.两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X 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CHD房间隔缺损患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该基因上的606G>C的SNP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简永远;许展毓;冯旭;郑宝石;覃家锦;谢晓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腔镜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腔镜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 选取接受腔镜手术的患者500例,登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回顾性调查腔镜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腔镜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433例(86.60%);主要给药时间为手术当天,手术当天给药360例(83.14%);433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总共使用抗菌药物475例次,使用药物多的是头孢米诺钠,为57例次,占12.00%;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钠等;使用少的是阿米卡星,仅为4例,占0.84%.在药物的选择、联合用药、给药时机方面,合理率较高,分别为90.3%、80.95%、82.22%,但是在术后给药以及术中追加给药的合理率仅为32.08%、55.56%.结论 腔镜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大体上是合理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完善临床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的准则,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谢甲年;官东秀;罗北海;李化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I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胃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及腹部CT等检查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 FTR)进行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的胃固有肌层肿瘤均经内镜全层切除术得到完整切除,创面均用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进行闭合,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肿瘤位于胃底25例,胃体3例;肿瘤直径0.8 ~4.0 cm.术后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GIST)24例,平滑肌瘤4例.均随访6个月,手术创面愈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FTR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肯定,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家平;何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喉癌术后气道湿化的临床研究

    为防止喉癌患者手术创面水肿或喉部肿瘤压迫气道而引起呼吸困难,常需行气管切开手术,而气道的改变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案是喉癌术后护理的关注重点之一,对降低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并发痰液潴留、痰痂形成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喉癌患者术后气道的改变及气道相关并发症、喉癌患者术后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气道湿化的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玉英;李湘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液囊空肠导管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重症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方式在身体模拟生理活动、维持胃肠道的菌群均衡、减少胃肠道的缺血坏死、减低脓毒血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方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包括液囊空肠导管)来实现,研究和探索床旁无创放置液囊空肠导管的方法,对提高放置成功率和准确性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卢国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护理进展

    CT增强扫描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碘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静脉给药,因其粘滞性大、渗透压高,受血管弹性、操作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外渗,如何预防碘对比剂的外渗以及外渗后的应急处理,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碘对比剂加温处理、充分评估血管、选择合适留置针、生理盐水预推法的应用等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发生外渗后需按照分级采用规范的处理.

    作者:冯冬梅;冯谢平;李耀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弓部瘤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8例主动脉弓部瘤患者进行“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手术分两步完成后,评价该方法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术后6~48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有2例患者出现1型内瘘,重新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内瘘消失;全组患者生存良好,未出现截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杂交”方法治疗主动脉弓部瘤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叶仕高;石俊杰;郑晓宇;陈文;覃建颖;刘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高龄多发肋骨骨折行手术切开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高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行切开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非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ICU监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胸壁稳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纯钛肋骨爪内固定术治疗高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等,提高胸壁稳定率.

    作者:高文常;吴妮芳;覃凤州;王斌;覃家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宫腔灌注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的成功应用给越来越多的不孕症夫妇带来福音.然而,在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辅助技术治疗过程中仍有50%左右治疗周期出现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原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富集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宫腔灌注治疗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殖,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作用,可作为提高RIF患者临床妊娠率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作者:王巍;马海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提高创伤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带教教学质量的探讨

    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对创伤骨科的临床带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应从多方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学习,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基本功训练、影像学学习及文字书写,同时重视医德医风建设等,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规培学员临床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谭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快速康复的护理进展

    胃癌患者术前通常因消化道受损而表现出程度各异的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水电解质紊乱.术后则受到持续胃肠减压、禁饮、禁食等措施的影响而处于营养缺乏状态,电解质丢失较为严重.胃癌术后保留部分胃肠功能或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临床应以肠内营养为首要的营养支持方式.近年来快速康复理念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护理研究较为活跃,对此作一综述,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伍银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医护人员下肢静脉曲张的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互联网+”职业健康的新模式,对院内医护人员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进行基线调查.方法 组建专题研究小组,讨论工作方案,设置问卷内容,线上完成对临床护士、手术科室医生数据采集,统计数据并分析.结果 完成院内681份问卷的有效采集,其中护士618人,医生63人;女性626人,男性55人;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发生率为77.83%(530人),其中护士是发生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危人群的主体(X2=14.670,P<0.05).结论 利用问卷星作为基线调查工具,可快速调研医护人员下肢静脉曲张防护及发病率状况.临床护士仍是下肢静脉曲张的高发人群,发病率水平较高,且自身防护和治疗的干预均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莫丽平;李建民;汪莉;农幸明;黄婷;罗倩;宾玉兰;卢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良性输尿管狭窄的临床研究及腔内治疗进展

    良性输尿管狭窄作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其发病与损伤、缺血、感染、结石及先天性因素有关.随着腔镜技术的普及,医源性损伤成为良性输尿管狭窄发生的原因.输尿管损伤后狭窄与局部瘢痕相关因子的参与,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中胶原、蛋白多糖等物质过度沉淀,导致输尿管壁纤维化及瘢痕形成.同时,输尿管损伤后尿液的外渗也促进了纤维瘢痕形成,加速输尿管狭窄的发生.对于良性输尿管狭窄的治疗,目前腔内各种治疗,包括输尿管支架置入扩张术、输尿管镜狭窄扩张术、输尿管球囊扩张术、输尿管狭窄(电刀、冷刀、激光)内切开术、输尿管记忆金属支架置入术等已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刘勇刚;孙毅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T型离断疝囊的TAPP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经验

    目的 总结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中T型离断疝囊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手术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及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行T型离断疝囊的TAPP术治疗既往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复发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术中在内环口位置行T型离断疝囊,旷置远端疝囊及既往补片,重新放置补片,记录患者手术成功例数、术后住院时间、疼痛指数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术后住院时间1 ~6(1.67±1.24)d.术后尿潴留3例(2.22%),腹股沟区血清肿6例(4.44%),无肠道损伤、阴囊血肿;所有病例均获随访,电话或信件随访6~48(24±8)个月;术后腹股沟区慢性疼痛4例(2.96%),无再次复发病例.结论 T型离断疝囊的TAPP术式安全、可靠,由于高位T型离断疝囊,避免剥离既往手术创面,旷置原补片,使得手术更为简单安全,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俊;蔡小勇;雷宇;靳小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PBL教学在血液系统疾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法是一种被动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在血液科的临床课堂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解决问题,提高其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PBL教学病例体系建设、学习问题的构建、检索工具和工具书的运用等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作者:章忠明;李桥川;赖永榕;邓东红;程鹏;庞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腔内修补术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患者采取了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内瘘、股-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通畅性以及下肢供血情况.结果 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1、3、6个月均复查腹主动脉CTA,第1例腹主动脉Ⅱ型内瘘仍存在,但无明显进展表现;第2例、第3例无内瘘形成.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 28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旁路人工血管均畅通,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下肢缺血症状.结论 对于某些特殊的腹髂主动脉病变,采取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陈文;叶仕高;张迎春;石俊杰;刘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神经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区凹陷明显、Frey综合征、涎瘘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周麻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应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立体定向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室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下颅内血肿钻孔置管引流术中、术后护理管理方法.方法 4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100 mL,行立体定向微创钻孔置管引流术,术中进行护理干预和术后加强护理管理.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血肿钻孔置管引流,手术时间30~ 105 min,平均手术时间60 min;术后置管时间3~7d,平均5.5d;平均住院18d.术后颅内再出血而进行开颅手术3例,神经功能缺损致残9例,出现呼吸道并发症死亡2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 术前器械物品准备充分,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熟练掌握手术进程及正确安装定向仪等是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术后引流管的引流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梁燕英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