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

覃家敏;吴雪松;潘荣南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外科, 微创, 联合
摘要:目的 探讨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将95例行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式进行,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的功能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微创神经外科的手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正常神经组织的损伤,降低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同时对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有效的控制,手术更加安全,治疗效果明显.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麻醉方式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全身麻醉(GA)在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PCNL)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全身麻醉(GA)组各50例,连续监测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分别于手术前(T0)、截石位10 min(T1)、俯卧位10min(T2)记录各组数据.结果 截石位下,手术开始直至改俯卧位前,两组患者循环、呼吸无明显变化.在俯卧位后,CSEA组的血压和心率较手术前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A组的变化不大.结论 一般情况好、手术准备充分的患者,首选腰硬联合麻醉(CSEA)作为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的麻醉方式.预计手术时间长,患者呼吸、循环差或老年人,则选择全麻,其效果确切、循环干扰小,更显得安全可靠.

    作者:吴先华;吴志伟;高满意;黄燕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正骨推拿与小针刀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正骨推拿与小针刀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症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门诊确诊的47例颈性眩晕症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骨推拿手法与小针刀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有无眩晕症状,颈枕部有无不适和明显压痛来判断其疗效.结果 47例颈性眩晕症患者经过治疗后,20例患者疗效为优,占42.5%;17例为良,占36.2%;疗效一般7例,占14.9%;无效者3例,占6.4%,总有效率为93.6%.所有患者经过随访发现无1例出现并发症,均预后良好.结论 正骨推拿与小针刀结合治疗颈性眩晕症是安全、合理、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启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纤支镜下高频电刀术治疗肺癌的护理

    目的 观察总结中心型肺癌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下进行高频电刀术的安全性、有效率及护理注意事项.方法 82例中心型肺癌患者在支气管纤维镜直视下行高频电切术;切割、烧灼,使用活检钳取出碎块及焦痂,直至管腔通畅.术后观察各组病例纤支镜下高频电刀术的有效率.结果 82例患者发生意外情况或并发症为0例,其中显效60例,有效22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纤支镜下高频电刀术能迅速、有效、安全地消除支气管内癌灶.

    作者:梁飞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2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7 ~68岁,平均42岁.创伤17例,烫伤感染4例.结果 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另外2例远端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或再清创予直接缝合封闭愈合.全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均得以修复,术后经6个月至5年随访,皮瓣外形及足部功能满意.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三彤;赵顺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宫腔镜联合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对输卵管性不孕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腹腔镜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输卵管再通率(84%)明显高于对照组(62%)(P<0.05);观察组妊娠率(32.0%)明显高于对照组(18.0%)(P<0.05).结论 采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具有疗效显著、输卵管再通率高、术后妊娠率高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付东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超高倍多媒体显微仪检测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的可靠性研究

    目的 探讨超高倍多媒体显微仪直接镜检法在检测衣原体、支原体感染上的可靠性.方法 取女性宫颈分泌物直接涂片后置于超高倍多媒体显微仪(MMDI)镜下直接观察涂片,抽取MMDI支原体、衣原体阳性标本及阴性标本各132例,再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检测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原体(UU),以PCR为“金标准”分析MMDI的检测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 纳入实验的132例超高倍显微仪镜检阳性的标本中,PCR-荧光探针法显示CT阳性者12例,UU阳性者59例,36例为CT和UU均阳性,25例为PCR阴性;132例MDDI检测为阴性的样本其PCR-荧光探针法检出CT或UU阳性4例.结果判定改为支原体、衣原体是否阳性后,MMDI和PCR结果经成组卡方检验表明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以PCR作为金标准,264例结果分析MMDI检测支原体、衣原体的方法学性能,得MMDI的灵敏度为96.40%,特异度为83.66%,阳性结果预期值为81.06%,阴性结果预期值为96.97%.总有效率为89.02%.结论 超高倍多媒体显微仪直接镜检法(MMDI)在快速筛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尤其是在支原体、衣原体的排除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MMDI技术能对分泌物的整体微生态状态进行评价,为疾病诊断提供全面的病理信息;MMDI技术在区分衣原体、支原体上尚存在不足,对于MDDI筛选出的支原体、衣原体阳性标本可通过PCR进一步鉴定.

    作者:陈巧佩;李颖丰;倪少娟;唐玉群;周春浪;佘尚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小切口泪囊鼻腔吻合术48眼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切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慢性泪囊炎患者96例(9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48眼).对照组采用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切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时间以及泪囊炎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 (45/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36/48) (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42.68±5.42)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77.94±5.73) min(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 (3/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0% (P <0.05);预后半年内观察组泪囊炎复发率为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5% (6/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小切口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复发少,值得推广.

    作者:雷德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在老年性颅脑外伤中的预判应用

    目的 探讨无创颅内压监测在老年性颅脑外伤中的预判应用.方法 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仪对20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动态观察颅内压值,同时动态CT复查.结果 颅内压有增高趋势的,或者持续增高者,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脑水肿范围均有不同程度扩大.结论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监测安全、简便、可靠,能够早期判断病情的变化,对下一步的治疗起到指导性作用.

    作者:钟向球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12例临床报告

    目的 探讨关节镜在踝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选择创伤性关节炎患者9例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例,应用关节镜技术行踝关节融合术,术中在关节镜辅助下清除增生的滑膜组织,刮除胫距关节表面软骨及硬化骨质,并在透视机监视下以两枚空心螺钉固定踝关节,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踝关节评分(Kofoed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5~14个月,平均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6个月复查X线均显示骨性融合,其中11例融合良好,1例融合欠佳,临床处理后骨性融合.术后患者恢复行走,踝关节无肿胀及疼痛,VAS评分及Kofoed评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关节融合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斌;余进伟;郭甲瑞;陈旭;朱光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

    目的 探讨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 将95例行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在微创神经外科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式进行,对照组46例采用常规的微创神经外科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的功能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微创神经外科的手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正常神经组织的损伤,降低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损害,同时对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有效的控制,手术更加安全,治疗效果明显.

    作者:覃家敏;吴雪松;潘荣南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CSP)是指受精卵、滋养叶细胞种植于剖宫产(CS)后子宫瘢痕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同时是剖宫产术后一种罕见而危险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比例的增加,剖宫产后瘢痕妊娠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随着妊娠进展可能导致阴道大出血或子宫破裂而切除子宫,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子宫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恰当的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在该病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陈静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镍钛聚髌器及AO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移位髌骨骨折

    目的 比较镍钛聚髌器与AO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移位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移位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AO改良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实验组给予镍钛聚髌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末次侧膝关节疼痛及切口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1%,膝关节活动优良率为90.5%,膝关节面复位优良率为92.7%;对照组在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3.3%,在膝关节活动优良率为85.7%,膝关节面复位优良率为8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镍钛聚髌器治疗移位髌骨骨折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较好.

    作者:杨其锋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改良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5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患者,采用二种手术止血方式,分别为改良式B-Lynch缝合术(B-Lynch组,20例)和宫腔内水囊纱布垫压迫止血法(对照组,15例)进行对比,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24h总出血量、宫腔粘连、子宫缺血坏死、产褥病率.结果 B-Lynch组平均手术时间(56.4±7.6) min,术中及24h总出血量(302.3±25.5)mL、(398.2±23.4) mL;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86.4±9.3) mL及术中、24h总出血量分别为(507.9±29.6)mL、(503.8±33.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宫腔黏连(13.3%)、产褥病率(20.0%)显著高于B-Lynch组的0.0%、5.0%(P<0.05),两组比较子宫缺血坏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比宫腔内水囊纱布垫压迫止血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及术后至24h出血量、宫腔黏连、产褥病率少.结论 对剖宫产术中出血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能够有效止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无需再次手术,临床效果好.

    作者:曾小燕;宋秀俊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整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整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施行整形治疗的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及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SAS评分为(39.82±10.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6.62±10.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SDS评分为(42.16±9.8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9.07±8.7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对整形患者具有积极影响,能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大幅度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覃微微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脑水肿及神经功能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脑出血行微创血肿清除术的患者80例,采用高压氧治疗者44例为观察组,不采用高压氧治疗者36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h后无活动性出血时给予高压氧治疗30d,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神经功能缺损(NIHSS)及脑水肿面积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时脑水肿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2周、4周时脑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微创术后早期给予高压氧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胡友珠;邹国荣;陈自平;邹志斌;谭秋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神经导航下微创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占卒中病人的10% ~ 15%,但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却居高不下,1年的生存率只有38%,在我国其比率更高.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HICH发病的年轻化,如何降低HICH的发病率,减少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已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1,2].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十二项关于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用于比较HICH的内科保守和外科手术治疗,但在理论上并未形成何者更优的共识[3~5].

    作者:刘卫东;孙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胰腺广泛钙化误诊马蹄肾结石1例报告

    胰腺广泛钙化灶有误诊马蹄肾结石的可能,多层螺旋CT已成为胰腺钙化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作为上尿路结石与胰腺钙化病变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封景;王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内固定术中的应用及护理配合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脊柱内固定术中应用时手术室护士的护理配合.方法 应用计算机导航辅助进行脊柱内固定术共93例,植入椎弓根螺钉462枚,对手术前后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置钉准确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结果 术后经X射线摄片证实,置钉准确451枚,准确率达97.7%;手术室护士术中与手术者配合默契,手术医生满意率提高.结论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

    作者:骆如香;陈云超;苏庆娇;温秀芬;徐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宫腔镜剪刀在宫腔粘连分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利用宫腔镜剪刀分离宫腔粘连手术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利用宫腔镜剪刀分离宫腔粘连手术42例,分析术中效果,观察术后宫腔粘连恢复情况及术后月经恢复情况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 42例宫腔粘连患者手术均在宫腔镜下完成粘连分离术,无手术并发症.手术成功率88.1%,术后复查宫腔恢复满意率73.8%,再次手术率26.2%,术后月经改善率为77.4%,术后妊娠率45.2%,活产率57.9%.结论 利用宫腔镜剪刀分离宫腔粘连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植枝福;蒋晓莉;覃桂荣;周卓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了解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测临床诊断为脑梗死并经CT证实的193例病人作为(观察组),观察颈动脉壁的结构和血管内径及血管内膜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形态、部位,测量斑块的大小,判断斑块的性质(软斑、硬斑、混合斑)、管腔是否狭窄及其程度;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住院、年龄大于40岁的19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有156例发现有硬斑、软斑、混合斑,23例内中膜增厚等不同程度的改变,对照组发现有硬斑、软斑、混合斑46例,内中膜增厚无斑块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或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李曼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