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43例体会

莫绍雄;杨小平;赵文

关键词:肺癌, 腋下小切口, 外科治疗
摘要:多年来肺癌根治术采用的是后外侧切口,主要目的是充分显露术野,从而能彻底切除原发病灶并清除所属转移淋巴结.由于该术式切口长,胸壁主要肌肉背阔肌和前锯肌都要横断,创伤大,常需切断肋骨,术后疼痛剧烈、恢复慢,术后患侧关节功能障碍(冻结肩)的发生率高、肺功能减退等.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 消化道类癌本组以直肠多,胃、十二指肠次之.内镜形态多呈广基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肿块,伴淋巴结转移2例,腹腔转移1例.20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除后标本送检确诊.20例中单纯内镜治疗5例占25%(5/20),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4例占20%(4/20),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5%(5/20);类癌病灶直径多小于2cm占50%(10/20).结论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免疫组化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韦宗萍;聂海明;刘爱群;赖铭裕;李晓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泌尿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开放手术结石清除率较低、创伤大且术后恢复慢.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我们应用瑞士EMS第三代超声联合气压弹道清石设备,对2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瑞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臀肌挛缩症34例的手术治疗

    目的 回顾分析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根据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臀肌挛缩症患者34例,根据挛缩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经皮或小切口挛缩带松解术,术后72 h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26个月,有效率100%,优良率为94.2%,无手术并发症,无复发.结论 臀肌挛缩症宜早诊断、早治疗,根据挛缩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个体化治疗,结合术后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显培;唐建东;秦汉兴;赵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微创清除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50例,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振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镜外科技术对肝胆胰恶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肝胆胰恶性疾病由于病因复杂、起病隐袭,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大部分无特征性的表现,所以常常会漏诊或误诊;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后大部分已非早期,部分患者在明确诊断时已错过手术时机,只宜行姑息性治疗,故预后较差.

    作者:黄玉斌;卢榜裕;李建军;孙志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PLIF)在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治疗中的应用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椎弓根螺钉加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45例患者.4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64个月(48-75个月).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功能评分,以评价手术结果.结果 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和终随访结果相比有明显差异,术后与终随访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别.3例不融合,融合率达92.7%.末次随访优良率85.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弓根螺钉系统加PLIF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有椎体不稳的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然;陈耀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近期疗效与毒性反应.方法 10例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经右股动脉穿刺,行主要肿瘤供血选择性插管,接受表阿霉索(EADM)+顺铂(DDP)+异环磷酰胺(IFO)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EADM(总量60~90 mg/m2)第1天经导管持续灌注6-8 h;DDP(总量80 mg/m2)分成3-5 d使用,其中第1天的量经动脉导管推注,余量由外周静脉滴注;IFO(总量约5克/m2)分成5 d由外周静脉滴注.每3周为1周期,治疗至少2个周期后观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均完成了2周期以上的化疗,平均3.2个周期.其中进展2例、稳定2例、部分缓解6例,总有效率60%.Ⅲ+Ⅳ度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50%、30%、40%,经相应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近期有效率高,无严重毒性反应,总体耐受性良好,但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作者:余文昌;张孔志;陈示光;吴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两种术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以来在本院住院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先用半导体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单纯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组术后均记录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20.44,P<0.05),对照组眼压较术前亦明显降低(t=24.47,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16眼,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前房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期前房变浅、引流管阻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跟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珊;李莉;白海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七氟醚面罩吸人麻醉在小儿烧伤换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七氟醚面罩吸入麻醉应用于小儿烧伤换药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60例小儿烧伤换药手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15例.A组面罩吸入3%七氟醚,B组吸入4%七氟醚,C组吸入5%七氟醚,K组静脉予以氯胺酮2 mg/kg,然后以0.1%氯胺酮静脉维持.记录入室、手术开始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睫毛反射消失时问、疼痛反应消失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中体动、辅助通气、咳嗽、呕吐、屏气及气道痉挛情况.结果 睫毛反射和疼痛反应消失时间A组大于B、C、K组,B组大于C、K组;疼痛反应消失时间C组大于K组;术后苏醒时间K组大于A、B、C组;血压、心率K组手术时高于人室时及A、B、C组;术中体动A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七氟醚面罩吸入麻醉起效苏醒快,并发症少,更适于小儿烧伤换药等短小手术的麻醉,其中以5%七氟醚的效果较好.

    作者:张瑜;章绵华;徐海容;高少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 经导管置人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何贵新;潘朝锌;卢健棋;何新兵;王庆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

    目的 探讨玻璃体显微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除取出全脱位人玻璃体腔晶状体16例16眼,先行标准睫状体扁平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做巩膜隧道切口长度约7-8 mm,持5 mL注射器从睫状体扁平部一切口进入玻璃体腔,将针头刺入脱位晶状体中央1/2~2/3,提举至前房,持晶状体圈套器从巩膜隧道口娩出晶状体;植人袢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固定于睫状沟.对术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眼压≥40 mmHg的3眼行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16例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脱入玻璃体腔晶状体,随访6~15个月,术后6个月脱盲(视力≥0.05)率75%(12/16),较术前的37.5%(6/16)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1 4,P=0.032 5,P<0.05).结论 玻璃体显微手术取出脱人玻璃体腔的晶状体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有效手术方法,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

    作者:赵昕;李敏;崔凌;杨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波姆与力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效果观察

    慢性宫颈炎是妇女常见的一种疾病[1],也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目前,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如药物、激光、冷冻、波姆、红外线辐射、力普刀等.我科应用波姆和力普刀两种方法治疗中、重度慢性宫颈糜烂,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红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力普刀治疗宫颈糜烂225例分析

    慢性宫颈炎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对妇女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多见于早期性行为、持续性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早婚早育、多次人工流产等.

    作者:潘莲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鼻咽炎的CT诊断(附26例分析)

    慢性鼻咽炎是一种病程发展缓慢的慢性炎症,常为慢性增生性炎,且常与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并存,如鼻窦炎、腺样体残留、潴留脓肿或咽囊炎等,病因可能是鼻咽部长期受到刺激以致发炎.慢性鼻咽炎的诊断主要靠临床及病理活检.影像学诊断报道较少.本文总结了经病理活检证实的26例慢性鼻咽炎的CT表现,探讨本病的CT诊断价值.

    作者:张明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

    随着双源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其图像处理技术、容积重建技术(VRT)是目前能取代X线冠脉造影的佳影像检查技术[2],因此CT增强扫描应用于小儿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也越来越广.小儿心血管血流量大,呼吸及心搏动影响大,增强扫描需采用时间短、大剂量、快速注射造影剂进行扫描.

    作者:周伟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纳络酮对缺血性大鼠脑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纳络酮(naloxone)对缺血性大鼠不同时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影响,探讨纳络酮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 参照Longa法复制脑缺血模型,纳络酮干预,EUSA 法测定脑组织中bFGF含量.结果 脑缺血12 h和24 h,纳络酮组脑组织bFGF含量增加.结论 纳络酮在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中,能促进脑组织产生bFGF.

    作者:张红卫;柯湛华;黄全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先行超声定位,确定合适的进针部位和进针路径,观察进针点与靶胆管的距离,确定好穿刺点后在X线引导下行PTCD术,穿刺右叶胆管26例,穿刺左叶胆管8例,同时穿刺左右叶胆管3例.结果 本组37例行引流术的病人均一次手术成功,穿刺一针成功率为94%;未出现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 1周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 X线结合超声引导下PTCD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能明显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伟;袁贵斌;刘灿;陈磊;汪永平;叶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1].它强调的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过程的持续改进,因为质量是靠过程控制维持的.

    作者:庞永慧;陈丽君;茅传兰;陈振兰;葛德湘;曾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操作技术在骨科内固定取除中的应用体会

    近年来,四肢骨折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成为一种趋势[1].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生理功能的干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病人术后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2].目前微创骨科内固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后,内固定物取除时的微创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并少见报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微创技术取除内固定物,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瑞国;王安元;魏书俊;杨红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共观察85个IVF-ET周期.根据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问将其分为2组:2~4 h组和16~18 h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两组的年龄(32.03±4.38 vs 32.35±4.28)、正常受精率(65.66%vs 67.48%)、异常受精率(11.45%vs 12.98%)、优质胚胎率(42.20% vs 39.75%)、种植率(33.33% vs 33.00%)及临床妊娠率(45.16% vs 4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将受精卵移出受精滴后,2-4 h和16-18 h去除卵丘细胞,可取得相似的临床结局.

    作者:方伟芬;冯贵雪;张波;舒金辉;周红;周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