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络酮对缺血性大鼠脑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张红卫;柯湛华;黄全勇

关键词:纳络酮, 脑缺血,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大鼠
摘要:目的 观察纳络酮(naloxone)对缺血性大鼠不同时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影响,探讨纳络酮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 参照Longa法复制脑缺血模型,纳络酮干预,EUSA 法测定脑组织中bFGF含量.结果 脑缺血12 h和24 h,纳络酮组脑组织bFGF含量增加.结论 纳络酮在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中,能促进脑组织产生bFGF.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与传统开胸、关胸方法对胸部疼痛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改良与传统开胸、关胸方法对术后手术侧胸部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开胸手术病例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传统开胸、关胸方法为A组(n=25),改良开胸、关胸的方法为B组(n=25),A组采用切除选定部位的一根肋骨进入胸腔,关胸采用直接用7号丝线缝合切口上下肋间肌和壁层胸膜关闭胸腔;B组采用术中不切除肋骨,经选定的肋间进入胸腔,关胸时用克氏针在切口下位肋骨上钻三个等距小孔后经钻孔处缝人1号可吸收缝合线,并经上位肋骨上缘缝出后结扎关闭胸腔.分别于术后24 h、72 h、10 d,3 mo询问及随访病人,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有无胸壁疼痛及疼痛程度.结果 A组术后24 h、72 h、10 d、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7.22±0.65、5.98±0.62、4.70±0.50、3.46±0.38,B组术后24 h、72 h、10 d、3啪疼痛评分分别为5.26 4±0.44、3.28±0.56、1.08 4-0.37、0.3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组较A组术后疼痛消失快,远期效果好.

    作者:林荣繁;谢秀斌;蓝华;彭旭;李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迟发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随着微创技术在临床外科的广泛应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已成为治疗肾结石的主流术式,其具有切口小、出血少、预后好、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主要方法[1].2004年至2008年我院采用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患者1 348例,发生术后迟发出血(通常指手术3 d后的出血)10例,现将此病例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蒙有轩;廖君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

    目的 探讨玻璃体显微手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除取出全脱位人玻璃体腔晶状体16例16眼,先行标准睫状体扁平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术,做巩膜隧道切口长度约7-8 mm,持5 mL注射器从睫状体扁平部一切口进入玻璃体腔,将针头刺入脱位晶状体中央1/2~2/3,提举至前房,持晶状体圈套器从巩膜隧道口娩出晶状体;植人袢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固定于睫状沟.对术前合并继发性青光眼,眼压≥40 mmHg的3眼行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16例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脱入玻璃体腔晶状体,随访6~15个月,术后6个月脱盲(视力≥0.05)率75%(12/16),较术前的37.5%(6/16)明显提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71 4,P=0.032 5,P<0.05).结论 玻璃体显微手术取出脱人玻璃体腔的晶状体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全脱位的有效手术方法,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方式,减少并发症.

    作者:赵昕;李敏;崔凌;杨珂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癌术后留置皮下植入式给药装置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2006年我科开展肝癌术后留置皮下植人式给药装置为病人进行化疗,由于肝癌一向居高不下的病死率和治疗不易之事实,以及植入给药装置进行化疗药物灌注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而影响护理质量,属于高风险护理.

    作者:张小萍;韦丽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免气腹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为20例阑尾炎患者实施免气腹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临床效果满意,深受患者欢迎[1].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蓝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208例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对其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腹腔镜技术对208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了手术,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近年来,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日趋成熟,肝移植手术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1].由于肝移植手术复杂、创伤大,术后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故加强肝移植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维持手术疗效、提高手术治疗率的重要保证.我院1999年至2009年共成功实施肝移植手术105例,现将肝移植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杨海清;李佳梅;陈德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辅助生殖技术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用于卵巢反应不良患者的临床结局

    目的 比较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拈抗州(GnRB-Ant)与激动热(GnRH-a)对卵巢反应不良患者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临床结局,以寻求更为适合的促排卵方案.方法 研究对象为前次IVF-ET治疗失败,并证明是卵巢反应不良而要求再次IVF-ET治疗的患者,其中58个周期使用GnRH拮抗剂方案,60个周期使用GnRH激动剂短方案,将两组周期取消率、Gn使用天数和剂量、获卵数、周期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平均Gn使用天数和剂量、获卵数、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等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周期取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nRH拮抗剂超排卵,对卵巢反应不良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超排卵治疗方案,可以提高IVF-ET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

    作者:柳雪琴;方伟芬;檀大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ERK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2(ERK2)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M)、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的病理资料各30例及胃癌(GC)4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ERK2蛋白的表达.结果 CSG、IM、Dy5、GC组织中ERK2表达呈逐渐增强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K2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黄亚平;雷琳;朱庆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经导管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6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膜部室间隔缺损病例经国产膜部室间隔封堵器行封堵介入治疗,术前所有病例经胸超声心动图初筛选,左室造影终筛选确定.术中所有病例均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随访6个月,行胸超声心动图、X线以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左心室造影测定PMVSD直径为4.6~9.6mm,所选国产PMVSD封堵器直径为6~12 mm.共置入16枚VSD封堵器,成功率为100%.术后10 min左心室造影显示15例完全封堵无分流,1例有残留少量分流,1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残留分流消失.随访6个月,原术后2例束支传导阻滞恢复正常,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封堵器移位或破损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发生.结论 经导管置人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PMVSD是一种安全、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的微创介入方法,但其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何贵新;潘朝锌;卢健棋;何新兵;王庆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优点和疗效.方法 选择单节段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68例,器械采用山东冠龙公司MED系统.结果 共治疗68例椎间盘突出症,随访2-9个月,平均6.2个月,疗效评价标准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腿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优59例,良6例,可3例,差0例.术中硬膜囊破裂2例,无神经根损伤及椎间盘炎发生.结论 后路显微椎间盘镜创伤小,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出血少,视野清晰,术后并发症少,可减少住院时间和花费,疗效确切.

    作者:高晓明;郭光远;卢关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8例

    目的 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应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38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资料.按Garden分型:Ⅰ型3例,Ⅱ型12例,Ⅲ型19例,Ⅳ塑4例.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5 h,术中平均出血量80 mL.38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至5年(平均23个月)随访.37例患者骨折愈合,1例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1例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标准:优32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4.7%.结论 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良好固定效果,符合生物力学观点,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愈合率高,并发症少,能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蒙家辉;黄家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FCI)术中无复流的治疗效果.方法 PCI术中无复流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n=21)和对照组(n=21).观察用药后靶血管前向血流的TIMI分级情况、心电图变化情况和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术后靶血管TIMI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min心电图明显改善,1周内主要终点事件中死亡、顽固性缺血、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并减少术后1周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不会增加严重出血并发症.

    作者:潘朝锌;何贵新;何新兵;吴万里;王庆高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32例,其中颈椎病变5例,胸椎病变10例,腰椎病变15例,骶椎病变2例;共穿刺35例次.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灶刺中率为100%.1例取材不良,31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96.88%);对转移癌4例、原发癌2例、结核7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和穿刺标本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92.3%;全组失访2例,假阳性1例,活检的准确率为90.63%;本组中未出现周围血管、神经、脏器损伤、血肿形成及感染,结核窦道形成、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一项微创、安全、准确、有效的脊柱病变诊断方法.

    作者:劳贵昌;黄泽和;林树体;苏允裕;杨叶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骨水泥针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配合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利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等成形材料经皮注入已破坏或有破坏危险的椎体,以增加压缩椎体的高度及强度,提高脊椎的稳定性,防止椎体塌陷,缓解疼痛,改善功能[1].

    作者:李燕春;韦春俏;黄宗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病人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在我院行ERCP检查或治疗的121例次老年病人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次ERCP检查及(或)治疗的病例中,胆总管结石79例次占65.29%,其中48例次为单发结石,31例次为多发结石;胆总管良性狭窄19例占15.70%,恶性肿瘤8例占6.61%,胆总管扩张4例占3.31%,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占2.58%,支架取出3例占2.58%,先天囊肿2例占1.6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胰腺炎和乳头病变待查各1例共占2.58%.ERCP成功110例次,成功率为90.91%,一次胆总管取石成功率79.75%,多次取石成功率91.14%,转外科取石3例.并发症发生18例次,发生率为14.88%,其中急性胰腺炎7例次,发生率为5.79%;胆管炎6例次,发生率为4.96%;高淀粉酶血症3例次,发生率为2.48%;术后乳头切口大出血1例,发生率为0.83%;肠穿孔1例次,发生率为0.83%.结论 ERCP对老年胆胰疾病患者的诊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具有一定风险,需要积极防范并发症.

    作者:梁运啸;农兵;梁列新;覃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力普刀治疗宫颈糜烂225例分析

    慢性宫颈炎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对妇女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多见于早期性行为、持续性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早婚早育、多次人工流产等.

    作者:潘莲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

    随着双源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其图像处理技术、容积重建技术(VRT)是目前能取代X线冠脉造影的佳影像检查技术[2],因此CT增强扫描应用于小儿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也越来越广.小儿心血管血流量大,呼吸及心搏动影响大,增强扫描需采用时间短、大剂量、快速注射造影剂进行扫描.

    作者:周伟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母体血浆中游离胎儿DNA检测在产前诊断和产科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或出生前诊断,是指胎儿出生前应用多种检测手段,如影像学、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胎儿先天性缺陷或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是实现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对胎儿出生前进行宫内诊断所采用的方法对母体或胎儿是否造成创伤性而将产前诊断技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

    作者:彭凌湘;马维红;陈盛智;游辉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肛门内窥镜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年来对3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经术后5-8年随访,28例未见复发和转移,3例发生直肠狭窄、大便困难,2例复发.结论 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上缘距肛缘的距离,以及肿瘤的大小、有无转移来选择经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可获得理想的疗效.

    作者:罗远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