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力普刀治疗宫颈糜烂225例分析

潘莲花

关键词:宫颈糜烂, 宫颈环形电切术
摘要:慢性宫颈炎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对妇女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多见于早期性行为、持续性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早婚早育、多次人工流产等.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76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高频电治疗仪通过内窥镜实施治疗操作将息肉摘除.结果 765例(1175枚)息肉切除均获得成功,3例并发出血,经钛铗等止血治疗成功.切除的息肉组织为腺瘤性息内433枚,幼年性息肉15枚,增生性息肉97枚,炎性息内219枚,横结肠腺瘤伴早期腺癌1例.术后有689例在6个月至1年复查肠镜,共有11例息肉复发并再次摘除.结论 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

    作者:吴以龙;黄丽静;杨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用经鼻与经口插胃管的对比观察

    机械通气是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心肺病人手术后复苏期间均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以维持呼吸功能,在此期间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对此类病人需留置胃管,通过胃管供给营养、药物、电解质,或行胃肠减压缓解腹胀,了解胃液的性质和量,观察患者有元消化道合并症等.因此,在机械通气状态下留置胃管的技术操作显得更为重要,护士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姜家艳;吴卓媚;杨丽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改良与传统开胸、关胸方法对胸部疼痛影响的对比分析

    目的 观察改良与传统开胸、关胸方法对术后手术侧胸部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开胸手术病例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传统开胸、关胸方法为A组(n=25),改良开胸、关胸的方法为B组(n=25),A组采用切除选定部位的一根肋骨进入胸腔,关胸采用直接用7号丝线缝合切口上下肋间肌和壁层胸膜关闭胸腔;B组采用术中不切除肋骨,经选定的肋间进入胸腔,关胸时用克氏针在切口下位肋骨上钻三个等距小孔后经钻孔处缝人1号可吸收缝合线,并经上位肋骨上缘缝出后结扎关闭胸腔.分别于术后24 h、72 h、10 d,3 mo询问及随访病人,进行疼痛评分,观察有无胸壁疼痛及疼痛程度.结果 A组术后24 h、72 h、10 d、3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7.22±0.65、5.98±0.62、4.70±0.50、3.46±0.38,B组术后24 h、72 h、10 d、3啪疼痛评分分别为5.26 4±0.44、3.28±0.56、1.08 4-0.37、0.30±0.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组较A组术后疼痛消失快,远期效果好.

    作者:林荣繁;谢秀斌;蓝华;彭旭;李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两种术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使用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粱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以来在本院住院的38例(38眼)新生血管性青光跟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先用半导体激光封闭虹膜表面及前房角新生血管,次日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单纯行常规小梁切除术.两组术后均记录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及并发症情况.随访1年,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1周观察组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t=20.44,P<0.05),对照组眼压较术前亦明显降低(t=24.47,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6个月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视力提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16眼,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5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出现前房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早期前房变浅、引流管阻塞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导体激光行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作为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跟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钟珊;李莉;白海琴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癌术后留置皮下植入式给药装置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2006年我科开展肝癌术后留置皮下植人式给药装置为病人进行化疗,由于肝癌一向居高不下的病死率和治疗不易之事实,以及植入给药装置进行化疗药物灌注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而影响护理质量,属于高风险护理.

    作者:张小萍;韦丽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操作技术在骨科内固定取除中的应用体会

    近年来,四肢骨折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成为一种趋势[1].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生理功能的干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病人术后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2].目前微创骨科内固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后,内固定物取除时的微创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并少见报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微创技术取除内固定物,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瑞国;王安元;魏书俊;杨红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共观察85个IVF-ET周期.根据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问将其分为2组:2~4 h组和16~18 h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两组的年龄(32.03±4.38 vs 32.35±4.28)、正常受精率(65.66%vs 67.48%)、异常受精率(11.45%vs 12.98%)、优质胚胎率(42.20% vs 39.75%)、种植率(33.33% vs 33.00%)及临床妊娠率(45.16% vs 4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将受精卵移出受精滴后,2-4 h和16-18 h去除卵丘细胞,可取得相似的临床结局.

    作者:方伟芬;冯贵雪;张波;舒金辉;周红;周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

    随着双源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其图像处理技术、容积重建技术(VRT)是目前能取代X线冠脉造影的佳影像检查技术[2],因此CT增强扫描应用于小儿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也越来越广.小儿心血管血流量大,呼吸及心搏动影响大,增强扫描需采用时间短、大剂量、快速注射造影剂进行扫描.

    作者:周伟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 消化道类癌本组以直肠多,胃、十二指肠次之.内镜形态多呈广基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肿块,伴淋巴结转移2例,腹腔转移1例.20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除后标本送检确诊.20例中单纯内镜治疗5例占25%(5/20),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4例占20%(4/20),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5%(5/20);类癌病灶直径多小于2cm占50%(10/20).结论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免疫组化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韦宗萍;聂海明;刘爱群;赖铭裕;李晓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微创清除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50例,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振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病人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在我院行ERCP检查或治疗的121例次老年病人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次ERCP检查及(或)治疗的病例中,胆总管结石79例次占65.29%,其中48例次为单发结石,31例次为多发结石;胆总管良性狭窄19例占15.70%,恶性肿瘤8例占6.61%,胆总管扩张4例占3.31%,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占2.58%,支架取出3例占2.58%,先天囊肿2例占1.6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胰腺炎和乳头病变待查各1例共占2.58%.ERCP成功110例次,成功率为90.91%,一次胆总管取石成功率79.75%,多次取石成功率91.14%,转外科取石3例.并发症发生18例次,发生率为14.88%,其中急性胰腺炎7例次,发生率为5.79%;胆管炎6例次,发生率为4.96%;高淀粉酶血症3例次,发生率为2.48%;术后乳头切口大出血1例,发生率为0.83%;肠穿孔1例次,发生率为0.83%.结论 ERCP对老年胆胰疾病患者的诊疗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具有一定风险,需要积极防范并发症.

    作者:梁运啸;农兵;梁列新;覃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失稳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PLIF)在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治疗中的应用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椎弓根螺钉加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45例患者.41例均获得随访,平均64个月(48-75个月).随访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功能评分,以评价手术结果.结果 术前与术后ODI、VAS评分和终随访结果相比有明显差异,术后与终随访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别.3例不融合,融合率达92.7%.末次随访优良率85.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弓根螺钉系统加PLIF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有椎体不稳的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然;陈耀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护理

    肾上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儿茶酚胺激素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作用血管壁上的受体,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及代谢异常等临床症状[1].手术切除嗜铬细胞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麻醉和手术当中对肿瘤的挤压,极易造成血压波动;肿瘤血运丰富,与大量的血管贴近,容易引起大量出血.

    作者:何淑贤;唐金梅;林昀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PTCD)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先行超声定位,确定合适的进针部位和进针路径,观察进针点与靶胆管的距离,确定好穿刺点后在X线引导下行PTCD术,穿刺右叶胆管26例,穿刺左叶胆管8例,同时穿刺左右叶胆管3例.结果 本组37例行引流术的病人均一次手术成功,穿刺一针成功率为94%;未出现出血及胆汁性腹膜炎等并发症,术后 1周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 X线结合超声引导下PTCD是治疗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具有安全、简便、经济、并发症少的优点,能明显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杜伟;袁贵斌;刘灿;陈磊;汪永平;叶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动脉狭窄螺旋CT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椎动脉本身及其周围结构因素有关.因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中,了解椎动脉及其周围结构情况至关重要.近年来,螺旋CT椎动脉成像技术日臻完善,成为显示椎动脉及其周围结构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临床普遍应用[1].本文重点就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关德增;李伟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免气腹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为20例阑尾炎患者实施免气腹二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临床效果满意,深受患者欢迎[1].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蓝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泌尿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开放手术结石清除率较低、创伤大且术后恢复慢.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我们应用瑞士EMS第三代超声联合气压弹道清石设备,对2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瑞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取卵日取精困难患者11例助孕结局分析

    目的 分析和总结取卵日取精困难患者的精子用于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的实验室和临床结局.方法 收集11对取卵日获取精液失败后行经皮附睾穿刺抽吸术和(或)睾丸细针抽吸术并进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的夫妇助孕结局.结果 11对夫妇取卵日平均获卵数12.3±7.1(3~24)个,成熟卵子数10.7±7.0(1~17)个,其中5例行附睾精子显微注射、6例行睾丸精子显微注射,正常受精(双原核)率为73.7%(87/118),优胚率46.2%(54/117),人均冷冻胚胎效为5.2±4.1(0~12)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获两例妊娠(2/10),冷冻胚胎冻融移植周期(FET)妊娠2例,目前已经活产1男3女的健康小孩,尚有5对夫妇有胚胎冻存.结论 11例取卵日因各种原因取精困难,经过多种途径获取精液均失败的患者,5例从附睾和6例从睾丸获取精子,从而完成受精过程.

    作者:翟丹梅;江莉;李慕军;陆丹;曾义真;李柳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臀肌挛缩症34例的手术治疗

    目的 回顾分析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根据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臀肌挛缩症患者34例,根据挛缩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经皮或小切口挛缩带松解术,术后72 h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26个月,有效率100%,优良率为94.2%,无手术并发症,无复发.结论 臀肌挛缩症宜早诊断、早治疗,根据挛缩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个体化治疗,结合术后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显培;唐建东;秦汉兴;赵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32例,其中颈椎病变5例,胸椎病变10例,腰椎病变15例,骶椎病变2例;共穿刺35例次.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灶刺中率为100%.1例取材不良,31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96.88%);对转移癌4例、原发癌2例、结核7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和穿刺标本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92.3%;全组失访2例,假阳性1例,活检的准确率为90.63%;本组中未出现周围血管、神经、脏器损伤、血肿形成及感染,结核窦道形成、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一项微创、安全、准确、有效的脊柱病变诊断方法.

    作者:劳贵昌;黄泽和;林树体;苏允裕;杨叶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