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方伟芬;冯贵雪;张波;舒金辉;周红;周莉

关键词:体外受精, 卵丘细胞, 临床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共观察85个IVF-ET周期.根据去除卵丘细胞的时问将其分为2组:2~4 h组和16~18 h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正常受精率、异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结果 两组的年龄(32.03±4.38 vs 32.35±4.28)、正常受精率(65.66%vs 67.48%)、异常受精率(11.45%vs 12.98%)、优质胚胎率(42.20% vs 39.75%)、种植率(33.33% vs 33.00%)及临床妊娠率(45.16% vs 4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将受精卵移出受精滴后,2-4 h和16-18 h去除卵丘细胞,可取得相似的临床结局.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母体血浆中游离胎儿DNA检测在产前诊断和产科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产前诊断又称宫内诊断或出生前诊断,是指胎儿出生前应用多种检测手段,如影像学、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胎儿先天性缺陷或遗传性疾病进行诊断,是实现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对胎儿出生前进行宫内诊断所采用的方法对母体或胎儿是否造成创伤性而将产前诊断技术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

    作者:彭凌湘;马维红;陈盛智;游辉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联合冠脉血运重建治疗急重症冠心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急重症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联合冠脉血运重建的治疗效果,寻求辅助无效和降低死亡的补救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7年5月运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联合冠脉血运重建治疗61例急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循环治疗有效率80.33%(49/61),患者总死亡率27.87%(17/61).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率74.47%(35/47),死亡率36.17%(17/47),不稳定心绞痛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0%患者的有效率100%(14/14),死亡率0%.冠脉血运重建前死亡率12.77%(6/47),冠脉血运重建后死亡率23.40%(11/47).结论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联合冠脉血运重建是治疗急重症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措施,与不稳定心绞痛和低左室射血分数的患者比较,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

    作者:莫安胜;林辉;陆卫军;周一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纳络酮对缺血性大鼠脑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纳络酮(naloxone)对缺血性大鼠不同时段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影响,探讨纳络酮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 参照Longa法复制脑缺血模型,纳络酮干预,EUSA 法测定脑组织中bFGF含量.结果 脑缺血12 h和24 h,纳络酮组脑组织bFGF含量增加.结论 纳络酮在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中,能促进脑组织产生bFGF.

    作者:张红卫;柯湛华;黄全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静脉腔内激光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手术配合及体会

    大隐静脉曲张是因股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浅静脉干的病变导致的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之一[1].2005年10月我院采用激光治疗系统结合手术方法治疗下肢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66例(74条患肢),疗效显著,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林桦;赵仰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双源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体会

    随着双源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其图像处理技术、容积重建技术(VRT)是目前能取代X线冠脉造影的佳影像检查技术[2],因此CT增强扫描应用于小儿心血管疾病的检查也越来越广.小儿心血管血流量大,呼吸及心搏动影响大,增强扫描需采用时间短、大剂量、快速注射造影剂进行扫描.

    作者:周伟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臀肌挛缩症34例的手术治疗

    目的 回顾分析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根据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臀肌挛缩症患者34例,根据挛缩的严重程度分别采取经皮或小切口挛缩带松解术,术后72 h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3~26个月,有效率100%,优良率为94.2%,无手术并发症,无复发.结论 臀肌挛缩症宜早诊断、早治疗,根据挛缩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个体化治疗,结合术后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显培;唐建东;秦汉兴;赵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颅内微创清除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50例,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现总结如下.

    作者:吴振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后路显微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分析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椎间盘镜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优点和疗效.方法 选择单节段后路显微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患者68例,器械采用山东冠龙公司MED系统.结果 共治疗68例椎间盘突出症,随访2-9个月,平均6.2个月,疗效评价标准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腿痛手术评定标准评定,优59例,良6例,可3例,差0例.术中硬膜囊破裂2例,无神经根损伤及椎间盘炎发生.结论 后路显微椎间盘镜创伤小,不破坏脊柱稳定性,出血少,视野清晰,术后并发症少,可减少住院时间和花费,疗效确切.

    作者:高晓明;郭光远;卢关忠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椎动脉狭窄螺旋CT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

    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主要与椎动脉本身及其周围结构因素有关.因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中,了解椎动脉及其周围结构情况至关重要.近年来,螺旋CT椎动脉成像技术日臻完善,成为显示椎动脉及其周围结构重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在临床普遍应用[1].本文重点就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椎动脉狭窄的诊断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关德增;李伟雄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老年患者骨水泥针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手术配合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利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等成形材料经皮注入已破坏或有破坏危险的椎体,以增加压缩椎体的高度及强度,提高脊椎的稳定性,防止椎体塌陷,缓解疼痛,改善功能[1].

    作者:李燕春;韦春俏;黄宗贵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膀胱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小儿膀胱结石5例报告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采用耻骨上通道经皮膀胱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膀胱结石患儿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刚;梁建波;蓝志相;李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电视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208例分析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对其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腹腔镜技术对208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了手术,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微创操作技术在骨科内固定取除中的应用体会

    近年来,四肢骨折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成为一种趋势[1].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和生理功能的干扰,降低手术并发症,促进病人术后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2].目前微创骨科内固定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后,内固定物取除时的微创问题却常常被忽略,并少见报道.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微创技术取除内固定物,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瑞国;王安元;魏书俊;杨红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痉挛性睑内翻的微创手术治疗

    痉挛性睑内翻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生于下睑,常见于老年人,又称老年性睑内翻.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方法多样,但复发率较高.我科自2008年以来采用微创手术方法矫正痉挛性睑内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华;王立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原则[1].它强调的是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应重视过程的持续改进,因为质量是靠过程控制维持的.

    作者:庞永慧;陈丽君;茅传兰;陈振兰;葛德湘;曾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脊柱病变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32例,其中颈椎病变5例,胸椎病变10例,腰椎病变15例,骶椎病变2例;共穿刺35例次.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病灶刺中率为100%.1例取材不良,31例获得明确病理诊断(96.88%);对转移癌4例、原发癌2例、结核7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和穿刺标本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92.3%;全组失访2例,假阳性1例,活检的准确率为90.63%;本组中未出现周围血管、神经、脏器损伤、血肿形成及感染,结核窦道形成、穿刺针道肿瘤种植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一项微创、安全、准确、有效的脊柱病变诊断方法.

    作者:劳贵昌;黄泽和;林树体;苏允裕;杨叶锋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 消化道类癌本组以直肠多,胃、十二指肠次之.内镜形态多呈广基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肿块,伴淋巴结转移2例,腹腔转移1例.20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除后标本送检确诊.20例中单纯内镜治疗5例占25%(5/20),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4例占20%(4/20),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5%(5/20);类癌病灶直径多小于2cm占50%(10/20).结论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免疫组化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

    作者:韦宗萍;聂海明;刘爱群;赖铭裕;李晓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护理

    我科于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新鲜椎体压缩性骨折17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覃月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

    复杂性肾结石的治疗一直是困扰泌尿外科医生的一个难题.传统的开放手术结石清除率较低、创伤大且术后恢复慢.2008年8月至2009年2月,我们应用瑞士EMS第三代超声联合气压弹道清石设备,对2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行经皮肾镜超声弹道碎石术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瑞旭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76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对大肠息肉的治疗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高频电治疗仪通过内窥镜实施治疗操作将息肉摘除.结果 765例(1175枚)息肉切除均获得成功,3例并发出血,经钛铗等止血治疗成功.切除的息肉组织为腺瘤性息内433枚,幼年性息肉15枚,增生性息肉97枚,炎性息内219枚,横结肠腺瘤伴早期腺癌1例.术后有689例在6个月至1年复查肠镜,共有11例息肉复发并再次摘除.结论 高频电摘除大肠息肉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安全,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为临床治疗消化道息肉的首选方法.

    作者:吴以龙;黄丽静;杨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