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在诊治妇女慢性下腹痛中的应用

潘春梅

关键词:妇科腹腔镜手术, 诊治, 妇女, 慢性下腹痛, 磁共振检查, 治疗疗效, 明确诊断, 技术水平, 妇科检查, 超检查, 盆腔, 困扰, 抗炎, 患者
摘要:近年来,慢性下腹痛困扰着许多妇女的生活,经反复抗炎治疗疗效不显著,依靠妇科检查、B超检查、盆腔CT甚至核磁共振检查得不到明确诊断.随着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开展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我院对妇科慢性下腹痛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诊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毛细血管瘤的光动力学治疗及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毛细血管瘤是婴幼儿患者常见的良性肿瘤,是血管内皮生长及修复紊乱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是毛细血管瘤的内皮细胞增生,发病率在1%~2%.临床以毛细血管瘤常见,病变大多数发生在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躯干等部位的皮肤,位置比较表浅,也有不少发生在黏膜、肌肉骨骼组织及内脏.它们不仅影响着人体的美观,还影响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手术是治疗血管瘤的主要方法,效果确切.但术后会遗留瘢痕,对大面积或特殊部位病变者,因切除困难或创面难以修复而无法手术,所以临床有很多非手术方法治疗血管瘤,以弥补手术的不足.近年来随着血管瘤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现将毛细血管瘤的激光治疗、光动力学治疗及其与凋亡(apoptisis)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廖明德;陈石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79例不孕妇女宫腹腔镜检查诊断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宫腹腔镜检查对不孕妇女盆腔因素及子宫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在我院行宫腹腔镜检查的279例不孕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别为53.40%和12.50%,镜下输卵管阻塞与术前输卵管造影比较,诊断符合率为75.80%,其余诊断分别为正常盆腔、多囊卵巢、生殖器畸形、卵巢肿瘤.盆腔炎在继发性不孕妇女中的发生率高;腹腔镜下行盆腔粘连松解术、输卵管修复整型伞端造口及宫腔镜下输卵管口插管疏通术后,其复通率为90.17%.结论 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不孕患者常见的盆腔因素,宫腹腔镜对不孕妇女的盆腔因素及宫腔结构异常的诊断有极大的价值.

    作者:韦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的病因病理和治疗进展

    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UPJO)是导致肾积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数为先天性,少数为继发性.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UPJO以开放手术为主的传统治疗转向微创技术为主的趋势.现结合UPJO病因病理综述如下.

    作者:周练兴;张雄伟;陈强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腔镜甲状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

    甲状腺肿瘤是女性的常见疾病,传统手术治疗后会在颈部留下较明显的疤痕,常成为患者的心理顾虑.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不少学者开始探讨利用腔镜技术进行甲状腺肿瘤切除.由于这种手术方式切口小并且隐蔽,可以被衣服所遮挡,颈部看不到明显的手术切痕,从而达到美观、微创的效果.而且由于腔镜的放大作用,重要的神经、血管在镜下可以显露得非常清楚,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损伤.腔镜颈部手术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显著的美容效果和微小的组织创伤.我院于2004年2月至2005年8月开展腔镜下甲状腺肿瘤切除1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苏爱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是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它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康复快、切口较美观、术后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2005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科应用两孔法腹腔镜下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42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黄芸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脑深部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是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高频微电极进行电刺激,从而抑制相应核团以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外科疗法.DBS是目前治疗PD的一种先进有效方法,具有效果明显、手术安全、并发症少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已逐步取代毁损术.目前大约95%的病人都选择丘脑底核(subthelamic nucleus,STN)为刺激靶点,本文结合文献就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STN-DB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周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内镜超声诊断胰岛细胞瘤2例报告

    胰腺内分泌肿瘤(pancreatic endocrine tumors,PET)因其分泌的激素不同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胰岛细胞瘤因分泌过量胰岛素导致反复低血糖发作,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定性诊断并不困难.由于目前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因此术前定位诊断极为重要.以往多种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US)、CT或MRI检查对于较大的胰岛细胞瘤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而对于较小(<2 cm)的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阳性率大大下降.我们应用内镜超声检查(endoscopic ultrosonaography,EUS)诊断2例,其中1例其他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后经过手术切除证实.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覃山羽;姜海行;周嘉;秦映芬;蒙碧辉;陆云飞;张海添;梁昌宇;陈恩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皮肾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的护理配合

    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是通过所制作的肾瘘道在肾镜直视下,利用碎石装置清除肾盂结石、肾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技术.PCNL成功率高,具有痛苦小、恢复快、适应证广、并发症少等优点.我院于2006年4月至11月用输尿管镜代替肾镜经皮肾输尿管镜行碎石术25例,手术经过顺利,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慧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皮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和疗效分析.方法 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穿刺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0个月.按Macnab评定标准,术后疗效评定:优12例,良29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82%,有效率为94%,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等离子消融髓核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痛苦少,创伤轻微,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

    作者:孙海宁;周银;于秀淳;付志厚;步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微创穿刺术治疗颅内血肿154例分析

    颅内血肿是神经内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10月应用YL-Ⅰ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对高血压脑出血、外伤性颅内血肿154例行血肿穿刺引流术,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象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速尿对腹腔镜手术病人尿量影响的研究

    在腹腔镜手术中,人工气腹的建立所形成的压力对密闭腹腔内的脏器及其附属结构产生一定压迫,并由此使全身循环和脏器功能出现某种程度的改变.我们于2004年7月至2006年8月观察了3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尿量的变化,以探讨速尿在人工气腹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蓝雨雁;甘丽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切割术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52例报告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医疗技术治疗高龄高危前列腺增生(BPH)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52例年龄60~86岁且合并有其它病症的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前列腺切割术(TUPKVP)治疗.结果 手术时间45~90 min,术中出血35~90 mL,术后出现继发性出血3例、尿道狭窄1例,经定期尿道扩张后缓解,无水中毒及尿失禁发生,临床效果满意.结论 TUPKVP是继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后新的腔内治疗BPH的创新办法,该术式具有安全性高、易掌握、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

    作者:黄耀强;曾隆桂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腹腔内补片置入术在高龄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在高龄腹股沟复发疝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治疗55例高龄腹股沟复发疝;55例复发疝患者中,年龄70~85岁,平均(76±5)岁;既往手术方式:传统疝修补术25例(45.5%),其中Bassini术15例、McWay术7例和Shouldice术3例;无张力疝修补术30例(54.5%).第1次手术后疝复发时间6个月至15年,平均(50±12)个月.结果 55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单侧复发疝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30 min,双侧复发疝手术时间35~6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无腹腔感染、阴囊血肿和肠粘连、肠梗阻,平均住院5~7 d,55例随访6~48月,无复发.结论 应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治疗高龄腹股沟复发疝安全可行,创伤小,操作时间短,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

    作者:李鹏胜;向国安;陈开运;肖方联;高鹏;张刚庆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应用体会(附16例报告)

    腹腔镜手术由于其器械较长,操作灵活,术野清晰,克服了传统切口方面的局限性,扩大了操作范围,有利于联合手术的进行,其中腹腔镜胆囊和阑尾联合切除是目前进行得较多的联合术式.我院2005年4月至2006年7月,共行腹腔镜胆囊阑尾切除1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兆波;李新华;李红姿;王治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乳腺恶性肿瘤针吸细胞学检查假阴性分析

    我院于1990年3月至2006年3月共行乳腺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2136例,有202例乳腺恶性肿瘤获得组织病理学核对,其中发生假阴性7例(3.4%),现就其原因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女性,年龄26~62岁,均以乳腺肿块前来就诊,左乳腺外上象限5例,右乳腺外上象限2例,肿块大8.5 cm×6 cm,小1.2 cm×0.8 cm.主诉病程1个月至18年,彩色B超检查拟诊乳腺癌5例(其中3例肿块内有沙砾体,2例有蟹足状影像).7例患者术前均作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1~3次,诊断为纤维腺瘤4例、乳腺增生2例、陈旧血肿1例.术后组织病理报告:小叶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叶状囊肉瘤各1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

    作者:吴定滨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图文工作站在电子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计算机图文处理系统对电子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处理、存储及报告.方法 应用IDA-2000图文工作站对4836例患者的电子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处理、贮存及报告.结果 对4836例患者的图文资料经图文工作站处理后保存,并通过电脑打印出印有照片的报告.结论 计算机及图文处理系统更有利于资料的储存、图像的采集、分析与交流,增强了图文信息查询的便捷及疗效的可比性.既可得到清晰的有图片和诊断结果的检查报告,又可以免除医生手写报告的麻烦,方便快捷地查询病人资料,提高了诊疗和科研水平及工作效率.

    作者:初春梅;李国良;吕雪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腹腔镜与开腹下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对输卵管妊娠保留输卵管性手术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以腹腔镜下行输卵管妊娠病灶清除术110例为腹腔镜组,以同期开腹手术下输卵管妊娠病灶清除术122例为开腹手术组,比较其手术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术后发热等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2±12.22)mL和(62.1±14.33)mL,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20.1±5.2)h及(33.2±12.8)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镇痛率(6.36%)、术后发热率(9.09%)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组(32.0%和21.31%),P<0.05;腹腔镜组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率(3.64%)和开腹组(2.46%)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性手术安全有效,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更具优势.

    作者:周红;王卫星;黄顺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电视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32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施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获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年龄26~47岁,平均(30.10±4.10)岁,未育6例,月经明显增多15例,有剖宫产史3例,合并附件囊肿4例.术前B超检查确定肌瘤位置、大小及数量,常规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排除宫颈病变及子宫内膜病变.32例均无手术禁忌证,手术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 d进行.

    作者:蓝爱琴;王丹霞;谭玉珠;徐平;蔡健;唐艳芬;林洁;谭卓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胸内注入顺铂、红霉素治疗癌性胸水的临床观察

    癌性胸水临床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至今无特效方法.我院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采用SCW-20-114型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注入顺铂和红霉素治疗癌性胸水4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张东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纳米基因载体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基因治疗迅速发展.基因治疗的主要过程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和高效的基因转染.基因治疗成败的关键是基因治疗的载体系统.高效、安全是载体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目前基因转染常用的载体有病毒型载体和非病毒型载体.病毒型载体在当前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的基因治疗中占75%,转染效率通常在90%以上,但病毒蛋白有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体内潜在的病毒复制、生产成本高、不能反复应用、无靶向性等缺点.特别是在1999年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中出现腺病毒载体致人死亡事件后,人们把注意力与希望逐步转向非病毒载体.非病毒型载体虽然制备简单、无免疫原性和比较安全,但是转染效率低是其致命缺点,尤其是在血清蛋白存在的情况下.所以寻找一种既高效又安全的基因载体是基因治疗领域面临的紧要课题.

    作者:张建华;高秉仁;李斌;杨永珠;王成;苟云久;王志强;陈文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