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萍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多见.饮洒及非甾体类药物为主要诱因.内科治疗有效率为97.5%,病死率为2.5%.结论积极寻找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采取有效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罗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TVS)观察宫外孕药物保守治疗效果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经TVS诊断的早期宫外孕38例,注射氨甲喋呤(MTX)保守治疗,应用TVS动态监测治疗前、后孕囊或包块变化情况.结果38例早期宫外孕肌注MTX保守治疗后,24例见心管搏动消失、包块逐渐缩小,甚至消失,血β-HCG降至正常,治愈率63.2%(24/38),14例治疗后宫外孕包块破裂、增大或无明显变化,均改行手术治疗.结论TVS操作简便,重复性强,对早期诊断宫外孕、动态监测宫外孕药物保守治疗、指导临床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美瑛;冯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脊柱损伤是由暴力造成严重临床后果的创伤,随着C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CT检查已成为诊断脊柱损伤的必须甚至首选的检查手段.我院1994~2003年诊治脊柱损伤患者80例,现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CT扫描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华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LMWH)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LMWH组(20例)、小剂量LMWH组(15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变化.结果大剂量LMWH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小剂量组为73.33%,均高于对照组的51.02%(x2=6.07,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LMWH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x2=1.07,P>0.05).不同剂量LMWH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大剂量LMWH组与小剂量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改善症状,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
作者:周巧云;方思伟;赖雯瑶;隋景玉;鞠文东;施为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卡介苗素辅助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莫西沙星400 mg,1次/d,治疗组同时肌注卡介苗素1 m-g/次,每周3次;两组均10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和84.0%,痊愈率分别为66.7%和66.0%,两组比较,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介苗素辅助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卡介苗素能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的辅助药物.
作者:裴泽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脾外伤在腹部损伤中极为常见,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脾切除术.但随着对脾脏生理及免疫内分泌功能研究的进展,特别是脾切除后可导致凶险感染(OPSI)[1].近年来脾外伤的治疗已从全脾切除术逐步发展成了各种保脾手术和脾自体移植等.我院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治疗脾外伤7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国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广西河池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属老少边穷地方,经济相对落后,部分人群的文化素质较低,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胸部刀伤是常见的创伤,病情往往比较危重,如处理不及时,死亡率非常高.现就我院1990~2005年收治的121例胸部刀刺伤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莫武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表皮葡萄球菌(以下简称表葡菌)是血浆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和黏膜上定居的正常菌群之一,通常情况下致病力很低.然而近几年来,随着留置静脉导管、人工瓣膜、人工关节等侵入性操作的增多,特别是伴随着人群的老龄化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的出现,表葡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致病菌.而且由于表葡菌自身感染的特点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表葡菌的耐药程度不断加深.因此表葡菌院内感染及其耐药成为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屡有有关表葡菌院内感染与耐药的报道,本文就表葡菌的院内感染与耐药作一综述.
作者:李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鲍曼不动杆菌在非发酵菌中,分离的阳性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它作为条件致病菌不断地引起院内感染而被广泛关注,其多重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除了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外、AmpC酶的产生已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1].为此,对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作以下总结.
作者:张勇昌;唐平;赵桂兰;赖伟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年我院收治先天性梅毒患者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出生10 d后,因发热、鼻子出血、嗜睡1 d入院.查体:体温38.5℃,反应差;皮肤干燥,有不规则红斑及脱屑.眼睛有黄色分泌物,鼻腔内有渗血,双肺呼吸因粗糙,腹胀,肝脏右侧肋下3 cm,质软,脾脏未及.大阴唇红肿,阴道口见少许血液.肛周有放射状皲袭裂.实验室检查:WBC 13.2×109/L,RBC 4.57×1012/L,PLT 157×109/L,HGB 153 g/L,Ly%34.8,GR%59.1%;TRUST(+),TPPA(+).患儿母亲TRUST(+).诊断:先天性梅毒.用青霉素抗炎治疗,治愈出院.
作者:张翠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医护理学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学科.由于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一直医护不分家,建国后中医护理学才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直至1999年才在几所中医药大学开始中医护理的本科教育.因此当前中医护理学科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来壮大与完善自身.但是中医护理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很薄弱,由于大都是从中等中医护理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时间很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都未能完全突破生物医学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落后.因此建立起稳定高素质的中医护理研究队伍是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的首要大事.
作者:丁富平;陈佩仪;何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方法辅助化疗组102例于术后接受3~4周期的化疗,单纯手术组172例患者术后来行化疗.结果辅助化疗组术后复发、转移43例(42.2%),单纯手术组术后复发、转移85例(49.4%),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5.1%(46/102)和42.4%(73/17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根治切除术后Ⅰ、Ⅱ期NSCLC患者不需常规进行辅助化疗.
作者:潘泓;刘德森;茅乃权;左传田;黄鼎铭;谢彤;黄耀元;潘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床位利用效率是衡量医院床位使用的重要指标,它综合反映了医院床位的使用与周转情况,现使用我院1998~2005年医院病房年报表资料,对医院8年来的床位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
作者:禤巧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较快的增长趋势.乳腺癌与所有实体肿瘤一样,肿瘤细胞旺盛的代谢、增殖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调血管生成的重要因子,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诱导血管生成[2].研究发现,VEGF在许多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本文就VEGF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粟连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临床实验室的整个检测过程通常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只重视分析过程中的室内及室间质量控制,却忽略了分析前、分析后的质量控制.随着自动化仪器的普及,试剂质量以及检验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测定的误差往往不是来自分析过程本身,而是来自分析前、分析后.因此应重视检验分检验析前、后质量控制.下面对工作中分析前、后质量控制体会简介如下.
作者:覃彦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科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对不能行手术切除的20例肝癌患者,植入药盒进行局部化疗,发生药物外渗2例,通过及时处理,达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个妹;桂翠兰;邓桂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许多研究表明,蔬菜和水果对多种人类癌症有预防作用,但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尚未得到完全阐明.在众多的可能有效防癌成分中,番茄红素可能是主要的一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某些肿瘤的发病危险性与膳食中番茄红素及其制品摄入量以及在机体血清中的水平呈负相关[1].由于番茄红素具有抗氧化、抑制突变、降低核酸损伤、预防衰老和预防癌症等多种功能和作用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作者:王能才;王双双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皮脂腺异位症所致顽固性女阴瘙痒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局封结合电灼(139例)、局封(181例)、电灼(129例)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结果局封结合电灼、局封、电灼三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分别为94.74%、70.35%、33.02%,三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局封结合电灼法能有效治疗女阴皮脂腺异位症所致顽固性外阴瘙痒症,疗效稳定,优于单一局封或电灼方法.
作者:黄耿;黄玉娥;黄珍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充分证实了D-二聚体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临床诊断各种疾病中,对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冠状动脉疾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产科疾病等等.本文对D-二聚体的基础理论,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黄作群;覃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自身抗体产生和免疫复合物形成为特征,可引起多器官损害.近年来研究发现,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水平异常,可引起机体内多种自身抗体产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因此推断细胞凋亡可参与SLE的发病机制.本文就参与该过程的相关基因做一综述.
作者:陈德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