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斌;韦庆
目的探讨CT对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脾损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58例均做了平扫,其中28例平扫加增强性扫描28例.结果根据CT表现将脾损伤分为Ⅰ型(包膜下积血)31例;Ⅱ型(脾实质破裂)23例;Ⅲ型(混合型)4例.结论 CT诊断脾损伤准确可靠,并可做出明确分型,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吕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自1998年2月至2003年8月对诊断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8例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8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9~78岁,平均41.8岁.
作者:覃智标;张力;伍松合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复治性肺结核患者绝大多数是服用含RFP的方案而耐药.针对这类患者,我们从2000年1月以来,采用利福喷丁(RFT)与其他抗结核药(除其他利福霉素类药)联合方案治疗6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姚东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的变化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采用全麻静吸复合麻醉,改良背驮式完全阻断门静脉、下腔静脉,原位肝移植术10例.观察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监护(ECG)、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血糖(BG)、体温及尿量.结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平衡.无肝期MAP、CVP、PAP轻度降低,HR轻度增大,新肝期均恢复到阻断前水平.pH、PaCO2、pE、PaO2均在正常范围;血钾、钠、氯在正常范围,围术期血钙偏低;血糖有增高趋势,但均<10 mmol/L;咽温在36℃~37℃.结论经过补充血容量,完善的监控手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补钙、保温、肾功能保护等综合调控,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酸碱紊乱.
作者:梁宁;梁伟民;顾华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的提高,以及辅助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乳腺癌手术的趋势从过去的不断扩大到现在的不断缩小,改良根治术已逐渐成为乳腺癌的主要术式,我院自1998年2月~2001年12月共收治24例乳腺癌患者,其中18例采用patey式改良根治术(保留胸大肌的完整性,切除胸小肌),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凌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近年来,许多医院开展了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该术式可避免全子宫切除术及次全子宫切除术弊端,且有减少手术步骤,减少创伤,对性机能影响较小等优点.我们在此基础上,对腹部切口进行改良,对切除子宫后的宫颈筋膜进行再成形,使其优点更为突出,现介绍如下.
作者:谢献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心律变异(HRV)及QT离散度对糖尿病病情预测的价值.方法糖尿病组50例,健康对照组60例,检测空腹血糖、血脂、QTd及心率变异的各种指标(SDNN、RMSSD、PNN50、LF/HF).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组SDNN、RMSSD时间短于对照组(t=4.23,t=3.19, P<0.01).PNN50低于对照组(t=5.06,P<0.01).LF/HF大于对照组(t=5.50,P<0.01).糖尿病组QTd值大于对照组(t=8.02,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HRV及QTd有显著性改变,提示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可作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脏猝死高危因素的指标.
作者:方永辉;黄耀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为常见的而又严重影响母婴安全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9.4%[1].轻、中度妊高征围产儿死亡率为17.8%~21.2%,重度妊高征及子痫围产儿死亡率可高达33.9%~58.6%,孕产妇死亡率为4.69%[2].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原因[3].由此可知,做好孕产妇的监测工作,以便早观察、早发现、及时治疗和护理、这对于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国内在这方面的护理进展.
作者:黎鼎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终护理是指对那些在医学上已经判明无法治愈,将在3~6个月内死亡的患者进行护理[1],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将面对的问题,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包括沮丧期内的生理、心理关怀的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临终关怀是新的医学模式的体现.
作者:陈长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治疗对重症换瓣病人的意义及有效方法.方法将32例重症换瓣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6例自由进食;营养支持组16例除自由进食外,每日静脉营养液1000 ml,时间为换瓣术前、术后各1周,共14 d.对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术后第8天进行营养指标监测(体重、TSF、MAC、AMC、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术后8 d,虽然营养支持组各项指标仍偏低,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且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重症换瓣病人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缩短其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但短期内的营养支持并不能促使脂肪及躯体蛋白的大量贮存,亦不能显著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其营养状况的全面改善需要术后较长时间的营养支持.
作者:向迅捷;梁元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心脏功能与心律失常有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心律失常是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相反,心律失常也可诱发CHF,特别是CHF伴室性心律失常(VA)多与猝死密切相关,且常无明显症状,故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39例 EHF伴VA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防治水平.
作者:吕泽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ELISA微孔板对质控结果和样本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两个厂家的HBsAg ELISA试剂盒做空白、临界值及高值均一性试验,并计算变异系数(CV)值.结果两个厂家HBsAg 试剂盒微孔板的CV值空白为30.3%、12.1%;临界值为12.6%、33.3%;高值为5.8%、4.3%.结论两家国产试剂微孔板有孔间、板间及厂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质控失控或样本结果出现偏差.
作者:谢华;覃桂芳;陈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应用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02年8月至2003年8月本院病案室病历1 680份,对抗生素的应用情况、抗生素的联用情况及抗生素的防治性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抗生素的应用率为81%,其中,用于治疗者占49.7%,用于预防者占50.3%;使用一种抗生素者占30.8%,联用二种抗生素者43.3%,联用三种者占16.1%,联用四种及四种以上者占9.7%.结论我院各临床科室滥用抗生素的情况较为严重,提示我们要提高认识,制定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措施,做到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
作者:秦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估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已进行选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19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支架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并与150例非高龄患者作比较.结果高龄组的支架术成功率为94.7%,非高龄组为96.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组的冠状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术后近期硝酸酯类药物停用率为44.4%,非高龄分别为6.6%、6.0%及42.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均高,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无显著影响.
作者:巫相宏;陈宇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生产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后阶段,也是教学的后环节,此阶段的学习途径,一是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所获取;二是从患者所提供的操作环境中所获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护理技术、生活护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学会了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普及教育,扩大招生,实习护生越来越多,为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培养各级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正确处理护理临床教学中与患者的切身权益问题,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作者:刘卫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教学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实现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中间环节[1],是使护生获得专业护士所必需具备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重要途径[2].而现代护理观和整体护理实践都要求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能独立判断、独立决策、独立执行[3].如何做好临床护理教学,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护理人才,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作者:邓永青;黄庆宣;班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于1998~2003年2月收治外伤性后颅窝血肿12例,占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61%,现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2例,年龄10~36岁,平均32.2岁.均有枕部受暴力打击致伤.本组于伤后1~11 h入院,入院时神清4例,嗜睡4例,浅昏迷3例,中昏迷1例,有中间清醒期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入院时GCS评分在5~14分之间.
作者:何生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梅毒树胶肿的CT及MRI片,并复习近几年有关文献报告的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平扫呈低或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呈结节状、环状强化.MRI检查:T1WI示病灶为低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的类圆形灶,T2WI示病灶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结节状,不规则环状强化,可见邻近脑膜强化.结论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需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组织检查综合分析.
作者:徐嗣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创伤中常见且严重的一种损伤,病死率高达70%~80%[1].重型颅脑伤损伤具有突变、易变、多变等临床特点,因此,临床上如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得当,可有效减少病人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现将99例重型颅脑损伤观察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张鸿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1993~2003年收治全小肠扭转共4例,误诊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29岁,上腹疼痛1个月.门诊诊为慢性胃炎,于1993年12月10日入院.入院后作消化道钡餐检查,于检查后5 h出现上腹剧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并向腰背部放射,伴腹胀、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查体:T37.2℃,P108次/min, R20次/min,BP 12/10 kPa.痛苦面容,呻吟不止,蜷曲侧卧体位,心肺无异常.腹稍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上腹及脐周均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X线腹透(一).血常规:白细胞10×109/L,中性0.67,淋巴0.33.拟诊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好转,10 h后腹痛加重,测BP 10/8 kPa,烦躁不安,全腹膨隆,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考虑为急性腹膜炎.剖腹探查:全小肠逆时针扭转380度,肠管膨胀呈暗紫色,距回盲部约20 cm处有一个6 cm×4 cm×4 cm钡剂凝结成的粪石.取出粪石,肠腔减压予以复位.术后12天治愈出院.
作者:廖丹;莫广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